<h3> 在无锡太湖鼋头渚留影(2003年春)</h3> <h3> 告别清华园(1970年3月)</h3> <h3>在平凡岗位上放光发热<br>——我的五十年工作经历<br>傅耀良<br> <br>今年是我们这一届大学生毕业50周年。在这个时间点上,回顾自己毕业以后的工作经历,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br>清华校长蒋南翔当年号召清华学生“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如今,我与许多同学一样,己经如愿实现了这一重要的人生目标。<br>我的大学同班同学都很优秀,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br>而我,岗位平凡,成就一般。我只能说,我一直铭记着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能持之以恒地尽到主观努力,务实进取,用勤奋和智慧创造业绩,尽到了一个清华毕业生的社会责任。<br> 毕业离校后的最初两年(1970-1972)<br>1970年3月从清华毕业,当时强调“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我被分配到安徽阜阳地区插花庙6377部队农场参加劳动锻炼,为期一年。<br>在插花庙农场参加劳动锻炼的一年,是我生命历程中极不平常的一年。<br>与我同一批分配到插花庙农场的清华0字号、00字号毕业生约有30多人,此外还有北京大学63、64、65级毕业生约有200多人。过了5个月,又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政法学院、北京体院、北京广播学院、中央财经学院、北京语言学院的100多名毕业生分配到插花庙农场。6377部队学生营的主体就是由北京八大院校的毕业生组成,共计400余人,汇合成一支特殊环境下的“特种部队”,我们便是一批非工、非农、非兵、非学的“特种兵”。</h3> <h3> 在安徽阜阳地区插花庙6377部队农场参加劳动锻炼一年</h3> <h3>在插花庙农场的一年内,我有8个月在84分队参加集体劳动,约有3个月抽调到团部搞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施工,约有1个月抽调到团部、师部参加篮球训练和比赛。<br>我参加集体劳动时干过的活儿基本上包括了春、夏、秋、冬一个轮回内的全部农业劳作项目,多达50余项。<br>连队生活是艰苦的,除了下雨下雪天之外几乎每天都要下地劳动。修渠、垫猪圈、铺地砖浑身土;挖水沟、插秧、砸砂礓、打井浑身泥;填埂、打夯、挑担一身汗。6月份的收麦子和播种大豆,10月份的收大豆和“秋种”,都是大忙季节,“双抢”意味着持续高强度、高密度的体力劳动,每天天没亮就开始干活,干到天黑才歇,有时晚上还要加班突击。烈日下割麦子,寒冬腊月光脚挖河泥,这对于大家的意志力是非常严峻的挑战。<br>最重的体力活要算秋收期间搬运大豆,从早到晚紧张快干,持续十几天。每天都要经历装袋、过磅、装车、卸车、再过磅、入库等多个环节。每袋大豆重180至200斤。装车时,要靠肩扛,沿着木头跳板往卡车上送;卸车时,仍要靠肩扛,从木头跳板上走下来,送往过磅处。这200斤重的麻袋足以压弯一些人的腰,负重行走在狭长的木头跳板上随时可能跌倒,持续从事超负荷体力活令我们这些经过挑选的“强劳力”气喘吁吁,挥汗如雨,衣服浑身湿透,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明明自觉体力吃不消也只好咬牙坚持。说这样的高强度体力活挑战身体极限,丝毫不夸张。<br>在插花庙农场的一年中,学生营安排的军训项目有队列、射击、投弹、游泳、紧急集合、短途夜行军、千里野营拉练等等。通过训练,我们的军事技术大有长进。我最后一次步枪实弹射击的成绩为3发27环(8环+9环+10环);我的手榴弹投掷成绩为40多米。算不错。<br>有些军训项目由于体力消耗大,也会挑战身体极限。例如,1970年7月下旬由营部安排的游泳训练在口孜集颍河进行。每天每人的额定训练量为累计游满1万米。我因为那几天刚患疟疾尚未完全康复,那一期游泳训练只参加了两个半天,实际完成的训练量是每半天游满8000多米。<br>在各种军训项目中,持续时间最长、小项最全、走得最远、难度最大、要求最高,因而也是最艰苦的训练项目当数“千里野营拉练”。那次在寒冬举行的拉练共持续了21天,穿越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主要战场,往返行军合计800多里,行军途中,每人随身携带一个背包和一袋大米(围在腰间),足有几十斤重。其中有一天,晚上6点队伍出发,冒雨长途奔袭150里,直到次日中午11点半才到达目的地。连我这样号称身强力壮的人也感到极度疲劳,身体快要崩溃。<br>在农场期间,我被抽调到团部搞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施工共计100多个工作日。参加了“超纲要规划小组”的工作。这个小组由三团参谋长、师后勤部某科长、王协理员、三团赵参谋、丰参谋和3名学生组成。3名学生中,有2名北大地质地理系毕业生,还有本人。这个小组主要完成了以下四项任务:1.对本团所管辖的所有土地进行全面测量,并准确认定各地块占地面积;2.制订《劳大三年内超纲要规划》;3.制订《劳大今冬明春水利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4. 部署并指导全团今冬明春水利工程的具体实施。<br>在此期间,我尽量用好自己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承担测量、绘图和工程核算等任务,为完成规划小组的各个既定项目做出了自已的贡献。为了高质量完成土地面积测量和各控制点的高程测量,我与小组成员一起几乎跑遍了农场的每一个角落。在这100多个工作日中,我参与测量约30个工作日。为了准确处理测量所得的大量数据,我一丝不苟地计算、绘图和制表,取得了令大家满意的成果。其中,如《劳大耕地面积分布图》、《西淝河柴湖农场水利工程设计图》、《北沟渡槽施工图》等都是我精心绘制的力作。<br>在农场期间,我的篮球专长发挥了一点作用。由我担任队长的三团篮球队在阜阳师部举办的一次男子篮球联赛中以3战3胜的成绩夺冠。在1970年国庆期间,我代表安徽省独立一师(6560部队)篮球队参加了“安徽省篮球革命大批判赛”阜阳赛区的比赛,曾经与实力雄厚的12军男子篮球队同场竞技。</h3> <h3> 在6377部队参加篮球训练和比赛</h3> <h3> 告别插花庙农场</h3> <h3> 与池州地区建筑公司好友在水泥厂工地<br> <br> 1971年3月,为期一年的农场锻炼结束,由安徽省五七办公室负责对来自清华、北大的200多名毕业生“再分配”。我被分配到安徽贵池,由“池州地区五七办公室”安排工作。<br>1971年5月29日,我到池州地区建筑公司下属的木材加工厂上班。<br>池州地区建筑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从事厂房建筑、住宅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市政公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等等。公司员工有200多人。主要设计力量是几位建筑专业大学毕业生(来自同济大学、郑州工学院等院校)。机电方面的技术骨干是来自合肥工大的毕业生。施工方面的骨干力量是一批来自合肥建筑中专的毕业生。</h3> <h3> 与池州地区建筑公司好友在一起<br><br> 公司下属的木材加工厂,规模较小,员工人数不足60人。厂长姓江,小学文化程度,生产经验丰富;技术副厂长姓徐,毕业于安徽农学院,实际动手能力很强。普通工人中几乎清一色都是来自农村的年轻人。<br>我到这个厂上班以后,岗位职责是协助徐副厂长负责机电设备维护和采购,文稿写作与宣传,做政治学习记录,协助开展共青团活动,去外地出差和对外联络等等。<br>这样的工作安排,明显是让我“打杂”,美其名为“继续经受锻炼”。在木材加工厂的主管领导看来,我在清华所学的专业是水电站建筑,只是学过两年基础课,只是”半成品”,难以担当重任。<br>我在这个岗位上班十个月,即便我始终努力,也难有大的作为。唯一的收获是一个称号--“厂先进”。这己经是对我工作表现的充分认可。<br>那个年头强调“政治挂帅”,单位领导对我们青年知识分子的业务长进不关心,对我们的心理感受也毫不在乎,成才环境不好。其实,当时我很想学习、钻研一些建筑专业的课程,让自己逐步适应建筑设计和施工方面的业务要求。<br>现在回顾这十个月在池州地区建筑公司的人生经历,我觉得最值得珍惜的是与一群青年伙伴的纯真友情,当年生活虽然清苦,然而我们相处融洽,充满温馨。</h3> <h3> 当年在池州师范学校任教期间留影<br><br> 从事基础教育近十年(1972-1981)<br>1972年年初,池州地区师范学校开始为新学年配备师资力量。该校因文革而停办数年,教师队伍流失严重,恢复办校后急需招聘各学科教师。在我的两位插花庙农场战友(同为北京大学毕业生)的积极推荐下,池师的校长、书记把我找去,明确表示非常欢迎我加盟,他们对清华毕业生非常器重。<br>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来说,改行当教师的机会似乎突然降临。在这个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我犹豫过,权衡过,当时盛行的社会舆论是“在工厂吃香”,“在学校没前途,教师是臭老九”。经过思想斗争,最终我还是决定走改行当教师这一步。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我认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很高尚,我相信自已将来可以成为一名比较优秀的教师。<br>1972年3月,我调入池州地区师范学校。时年25周岁,是全校最年轻的教师之一。<br>我长达四十多年的教师生涯就是从池州师范学校起步的。<br>池州师范是一所老牌江南名校,历史悠久,名闻遐迩。她创建于1917年。1960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师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园丁逾千人,桃李满天下。<br>池州师范作为一所中专校,原来只设师范部,从1971年起增设中学部。我进池师任教时,中学部教师紧缺,于是,我很自然地被安排到中学部任教,直到1976年暑假调离。<br>在池州师范四年半,我教的是中学课程,从事的是基础教育。<br>面对这一份全新的工作,我的信念是:只要认真投入,必有良好效果。因为自已的文化功底比较扎实,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形象比较清晰、比较丰满,因为以往教过自已的好老师众多,我学有榜样,知道自已该怎么做。</h3> <h3> 旧地重游回池师<br><br> 我在池师任教的那几年(1972年至1976年),处于文革中后期,池师复办不久,百废待兴。学校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威信高。校长耿基,办学思路清晰,办事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强。党支部书记赵臣壁,来自中央党校,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高。在这二位校领导的引领下,池师的校风很正,很快就恢复了被文革挫伤了的元气,师资力量逐渐壮大,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师范班的专业门类趋于完善,中学部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成果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中学部负责人徐济安、黄晓东老师一手抓教师的政治活动,一手抓教师的业务学习,狠抓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佈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等教学常规,有力地促进了教风建设。这一点,在当时那个“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显得尤其可贵。<br>1973年底,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黄帅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敢于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全国各地中小学迅速掀起了“破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活动。许多学校出现了校长管不了、教师教不了、学生学不了的混乱局面。然而,这样的“大气候”对池州师范影响不大。在我的印象中,池师没有发生过学生不服管教的事情。相反,师生关系一直都很融洽。<br>当年我教的初中学生,年少幼稚,天真烂漫,非常纯朴,非常真诚,因而也就非常可爱。他(她)们尊敬我,上课专心学,下课后总是围在我的身边,常帮我扫地、打开水等,当我在球场上打球的时候,他(她)们总是热情的观众,为我呐喊助威。校领导的器重和关照,同事们的友好相处,学生们的真心拥护,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当老师真好!”<br>在池师的四年半,我主要任教数学课(还临时兼教过其他课程)。在数学教学领域,因为教材内容浅,考试要求不高,又不搞统考,所以对我来说没有多少压力,教学业绩也难以横向比较。我自己比较看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普遍比较高,多数学生学得比较好,我的讲课深受学生欢迎。<br>那几年我向周围老教师学到了许多好的教法,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1974年初,校领导任命我担任池州师范学校数理化教研组副组长。</h3> <h3> 最近几年与当年任教班级学生聚会合影</h3> <h3> 与池师健儿合影<br><br> 在池师的四年半,一共9个学期,我一直当班主任。其中7个学期当初中班的班主任,2个学期当师范班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责任无边。我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br>在池师工作期间,我的篮球专长发挥了一点作用。曾经担任中学部男篮主教练,带队参加池州地区中学生篮球联赛。在体育教师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我还兼教体育师资班的篮球课。</h3> <h3> 1976年至1981年在无锡师范校园<br><br> 1976年暑假,我从安徽池州调回家乡无锡工作。这是我人生经历中的一次重要转折。<br>那年8月10日,我到无锡师范学校报到。当時锡师有师范部和中学部之分,我被安排到中学部任教,我教初一(1)班、(2)班的数学,并担任初一(2)班的班主任,继续从事基础教育。<br>这便是我在无锡师范近四十年教师生涯(1976年至2015年)的开端。后来我在这个年级(76级)连续任教五年,连续当了五年班主任,直到 1981送这批学生高中毕业,参加高考。<br>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那是拨乱反正的五年,是酝酿、启动改革开放的五年,是恢复高考制度、人们重新认可“读书有用论”的五年。对于我个人来说,那是在事业上奠定基础并初显才华的五年,是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并初见成效的五年。正是凭借那五年时间打拼夯实的基础,再加上后来的不断努力,才使我一步步成长,先后加入无锡市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任理事),江苏省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任理事),被中国数学会吸收为会员。<br>无锡师范是一所老校、名校。自1911年创建以来,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如荣毅仁,钱松嵒,吴冠中,薛暮桥,唐敖庆,史绍熙,曾涛,钱保功,管文蔚,钱谷融,徐铸成等,还有许多教育界的著名人士。“弘毅”一直是锡师的校训,“刻苦学习,勤劳俭朴,踏实工作,献身祖国”的优良校风始终一脉相承。文革后期的锡师,中学部的学生人数多于师范部。尽管同样受到当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但当时锡师的校风比其他学校要好得多,在无锡市民中口碑不错。粉碎“四人帮”以后,锡师迅速恢复正常教学秩序。<br>那五年的数学教学,我完成了从初一到高二的大循环(五年制),此外还在1977年至1979年的往届生高考复习班上任教。在这五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中学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作了比较系统、比较深入的研究,在优化教学方法方面也作了多种探索。<br>粉碎“四人帮”以后,有一句口号喊得非常响亮,即“把四人帮造成的损失夺回来”。<br>我用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一口号。几乎每天晚上都到学校加班,每逢星期天到学校加班,寒暑假期间每天(除去外地出差、旅游之外)到学校加班,看书学习,钻研业务,潜心研究教学。在那五年间,我自费购买的数学参考书有数百本,用于演算数学题的练习本有60余本,做过的数学题数万。我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学问方面下功夫深,见多识广,学生学起来才会相对轻松。我愿用自已的“苦”和“累”去换取学生的轻松和高效。事实上,“数学是锻炼人们思维的体操”,做数学题并不见得“苦”,我常常能感受到其中无尽的乐趣。<br>在初二年级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中,我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教学成效比较显著。<br>在教初三(1)班(重点班)数学時,因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我就开起了“快车”,放手发挥,以精心编制的补充讲义为主要教材,用我自认为独到的一套教法实施教学和训练,重基础知识、重基本技巧、重思想方法,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水平得以迅速提高,教学成效令人满意。在1979年无锡市初三数学竞赛中,各校“尖子”云集,我班在赛前并未作充分准备,但比赛成绩却不错,朱振岳获第2名,张晓东进入前20名。在1979年初三年级毕业会考中,初三(1)班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达112分(满分为120分)。<br>在教高一、高二数学時,在精讲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我对各地高考数学复习用书做了透彻的研究,从中概括出一批重要的专题,然后以系列专题为主线实施教学,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在1981年数学高考中,高二(1)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较高,其中凌人杰、张晓东、李明、杜裕、王晓龙、夏玲、刘芳、吴学军等人更为突出。<br>当年我对中学数学教学功能的认识是:它不单纯是教会学生掌握数学工具,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要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养成坚定不移、客观公正的品格,形成严格而精确的思维习惯,激发追求真理的勇气和信心,锻炼探索事理的能力。<br>关于我在那几年的数学教学风格和特色,在后来的个人论文中是这样总结的:讲台形象——朴实、镇定、自信,精神抖擞;教学思路——脉络分明,条理清晰;语言表达——严谨、生动、幽默;板书——力求工整,详略得当;黑板画——规范、熟练(会徒手画圆);解题指导——灵活,富有启发性,讲究多解、巧解。</h3> <h3> 最近几年与当年锡师中学部任教班级学生聚会合影</h3> <h3> 1985年之前在锡师校园的留影<br><br> 从事师范教育近四十年(1981-2020)<br>我在池州地区师范学校工作期间,以任教中学课程、当中学班主任为主,此外还当过体育师资班班主任1年,任教该班篮球专业课2年。那是我初次介入师范教育,对师范教育有了一些亲身体验。那个班的学员大多数是“老三届”下乡知识青年,少数是退伍军人,都是成年人,年龄与我相近。那样的师生关系比较特殊,更平等一些,师生互动交流更多一些。该班学员毕业以后,绝大多数分配到池州地区所辖的各县中小学当体育教师。<br>1981年9月,无锡师范撤消了中学部,我就转入师范部任教,任数学教研组副组长。<br>此后的34年我一直在无锡师范任职,从事师范教育领域的教学、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工作。<br>1983年9月,任数学教研组组长。1989年9月,由校长室任命为教务处副主任。3年后任教务处主任。1996年9月,调任教育科研处主任。2006年10月,因年满60周岁退休。之后因工作需要留用,继续在教育科研处上班,直至2015年暑假“二次退休”。之后,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小学教师培养工作委员会(学术团体)继续担任副主任、常委,继续在该团体内的学术委员会从事师范教育研究。<br>在锡师从事师范教育的三十多年里,我先后讲授过下列课程:<br>中师数学基础课(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简易微积分);中师选修课《数学思想方法》;大专班必修课《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大专理科班必修课《数学思想方法》等。<br>中师计算机选修课《BASIC 语言》;中师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初步》;大专班必修课《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算法语言及程序设计》、《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常用数学软件》等。<br>关于中师数学、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改革,我在全国性刊物《师范教育》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文章。其中,《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文发表于1985年8月;《联系小学实际,培养数学教学能力》一文发表于1985年12月;《中师数学课程改革的新起点》一文发表于1993年1月;《全国中师计算机教学大纲研讨会介绍》一文发表于1995年10月;《全国中师数学CAI软件展示会综述》一文发表于1998年10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新成果——简评《多媒体课件集锦(初等数学)》一文发表于2001年6月。1995年8月,《浅谈中师数学题库建设的若干问题》一文获全国中师数学论文评比一等奖。<br>1986年10月,本人在华东地区中师数学教学年会(在无锡师范学校举办)上执教公开课《独立重复试验》,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br>在担任锡师教务处副主任、主任的七年里,我主要致力于中师、大专课程改革和形成新的办学特色。<br>1989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江苏省教委把我校列入首批实施新方案的试点单位,对中师课程结构实行改革,突破单一的必修课模式,采用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四大块有机结合的新教学模式。1993年5月在江苏省中师教务主任会议上我做了经验介绍。1994年4月《师范教育》杂志发表了本人的文章《发挥选修课的教育功能,优化中师生的素质结构》。<br>锡师原先的办学特色是:专业色彩鲜明的师范性、示范性;品牌声誉高(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教学基本功扎实)。锡师原先的传统优势是:文科、艺术学科师资力量强。在九十年代,这些传统的办学特色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例如,我校的书法教育成绩斐然,毕业生几乎每人能写一手好字(含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这“三字”)。我校的推普工作一直很出色,毕业生几乎每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1992年、1997年我校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我校的音乐学科师资力量之强一直为同类学校的同行教师所公认,在1992年全省中师生声乐比赛中我校名列前茅,优势明显。我校还被评为“全国群体活动先进单位”。<br>在九十年代,我们在狠抓学生教学基本功训练方面更加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在训练效果和效率上较前有新的突破,形成了新的办学特色。从1994年起,全校每年举行一届“学生基本功大赛”,既检阅了新成绩,展示了新水平,也能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以利于及时解决。这样坚持的好处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在连续几届无锡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锡师毕业生常常名列前茅,在前十名中占居多数席位。<br>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校高度重视计算机教育、数学教育和以理化生为主干内容的科技教育。到了九十年代,我校在理科教育上也逐步形成了一些特色。计算机学科成为我校的强项,1995年被确定为江苏省中师计算机中心组的挂靠单位,在1998年全国中师数学CAI软件评比中,我校共获得9个奖项,成为获奖最多的学校。1993年以后,全国中师物理、化学、生物、数学教学研讨会相继在我校举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会议主办单位和兄弟院校对我校理科教育实力和影响力的认可。</h3> <h3> 本人的讲台形象<br>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锡师在办学层次的提高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在1985年起率先开办“三·二分段”大专班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于1993年起试办五年一贯制大专班,很快就成为新的办学亮点。1996年停招中师班,全部招收“五年一贯制”和“三·二分段”大专班。至1999年在全省中师率先实现大专化。<br> 在担任锡师教育科研处主任期间,我主要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力求做到课题落实,网络健全,责任到人,多出成果。九十年代我校先后承担了《大专程度小学教师培养规格研究》、《中师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测评办法》、《加强中师科技教育研究》等国家级、省级课题的研究任务,均受到了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好评。在由江苏省师范教育研究会、江苏省教委师范教育处举办的两届江苏省“树勋杯”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中,由我校申报的两批研究成果(市级课题《五年制师范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和国家教委立项课题《加强中师科技教育研究》)先后荣获一等奖。九十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教师撰写论文、著书立说蔚然成风。全校教师每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参评获奖的论文达数百篇,由我校教师主编、参编的教材以及撰写的专著经正式出版的累计达100余册。在1999年4月的江苏省中师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我做了重点发言。2005年我校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br>作为科研处主任的本职工作,我担任校刊《无锡师范》的执行主编,每年出两期。<br>2003年1月,本人论文《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评析》在全国高师数学教育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h3> <h3> 全国中师数学教材讲习班合影</h3> <h3> 江苏省中师数学年会在无锡师范举行(1986年10月)<br> <br><br> 在从事师范教育的三十多年里,我积极参加省内外教研活动。<br>1983年8月1日至10日,作为江苏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派出的两名代表之一,参加由国家教委师范司在河北昌黎举办的全国中师数学教学大纲讲习班,从此开始参加省际教研活动。<br>1984年1月,参加在南通举办的江苏省中师数学年会,被吸收为江苏省中师数学中心组成员。1986年10月任江苏省中师数学中心组副组长。此后参加了由省中师数学中心组举办的历次重要活动。<br>1984年5月,应江苏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聘请,参加江苏省中师数学教材编写工作。<br>1986年8月,由江苏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委派,赴贵州安顺为贵州、云南、广西3省(区)中师数学教材讲习班讲课。<br>1995年1月,由江苏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发文件任命,担任江苏省中师计算机学科中心组组长。此后主持省中师计算机学科中心组的历次重要活动。<br>1998年10月,由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小学教师培养工作委员会增补为常委。此后参加了由全国小教培养工委举办的历次重要活动。<br>2005年9月,主持江苏省高等师范学校信息技术学科协作组首次工作会议(在无锡高师)。此后参加了该协作组举办的历次重要活动。<br>2008年5月,在山西晋城参加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小教培养工委第5届年会,在会上做信息技术应用专题报告。在学会换届选举中当选小教工委常委、副主任。2012年连任。2017年退居“二线”当顾问,继续参加工委内部学术委员会的工作。</h3> <h3> 参加省内外教研活动</h3> <h3> <br> 通过参加历次省内外教育研究活动,我开阔了视野,结识了一批高层次专家和业内精英,结识了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学到了宝贵经验,提高了学术水平,增长了才干。同时,我为江苏省中师数学中心组、江苏省中师计算机中心组、江苏省高等师范学校信息技术协作组、全国中师数学工委、全国高师数学小教培养工委等团体开展各项活动发挥了骨干作用。<br> 在中等师范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我做出了一些贡献。<br>5次参加全国中师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研讨(数学3次,计算机、教学技术基础各1次)。<br>参加编写全国中师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1996年6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br>参加编写华东地区中师教材《师范学校计算机》(1989年8月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br>参加编写江苏省中师数学教材《代数与初等函数》上、下册(1990年3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br>主编江苏省中师教材《计算机应用初步》(1994年12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br>在大学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建设方面,我也做出了一些贡献。<br>主编大学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计算机原理及应用》(1996年8月由开明出版社出版)。<br>与北京师范大学师书恩教授合作主编大学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教育技术教程》(2000年3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br>参加编写大学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小学数学教学研究》(1989年10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br>参加编写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教材《数学实践》(2003年9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br>主编(执行)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教材《信息技术基础》(2007年8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地质出版社出版)。<br>我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数学教师和计算机教师,把计算机应用,特别是在数学领域的应用作为自己长期研究的课题。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br>论文代表作2篇:《关于程序设计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若干问题》一文入选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讨会论文集(1988年9月);《谈多媒体课件“圆锥曲线”的设计与制作》在全国核心期刊《数学通报》上发表(2002年5月)。<br>计算机软件作品2件:个人独立设计的《排课表程序》在江苏省科技协会、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组织的计算机软件评比中被评为优秀软件和推广应用软件(1987年8月);个人独立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圆锥曲线》在由北京大学国家软件中心主办的青鸟杯教学软件评比中获一等奖(唯一,2000年12月)。<br>省级专项课题1个:2007年12月,在江苏省教育学院组织的由省内12所分院(高等师范学校)参加的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中,由本人主持完成的江苏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江苏省名教师专项课题《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荣获一等奖。<br>论著代表作1本:《常用数学软件》(主编,45万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郇中丹教授。由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朱万森审定。由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林建祥(全国CBE学会副理事长)为本书写序言。 <br>我从事师范教育近四十年,始终专心致志,乐于奉献。我的工作业绩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我教过的历届学生有上千人。毕业以后,他(她)绝大多数坚守基础教育岗位。目前为止,已经拥现“江苏省名教师”2名,“江苏省特级教师”几十名,更多的毕业生成了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坚力量,其中当教育局长和校长的有许多。<br>我的工作业绩获得了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师生的充分认可。<br>1989年9月,被评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br>1995年9月,由国家教委授予师范教育优秀教师奖。<br>1996年9月,由江苏省政府授予“数学特级教师”称号。<br>1999年9月,由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名教师”称号(全省40名)。<br>2000年6月,因为科技教育做出特殊贡献,由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br> </h3> <h3> ”二次退休”之前在无锡高等师范学校科研处办公室留影(2015年6月)</h3> <h3> 2019年8月赴北京参加学术研讨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