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漫行

素 履 之 往

<p>  </p><p> 申城,乃上海的别称,是一座我熟悉的城市。</p><p> 也许,宅家的日子久了,总希冀着为生活注入一些心动的瞬间,于是,尽管前些日子夏日炎炎,我仍愿一次次地漫步户外,感受申城别样的美好小时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郊游园林古镇</i></p><p><br></p><p> 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檀园和新场古镇,虽然远在申城的西北及东南边,然而,闲暇时我乐意去那边放慢脚步,也许是居在市区,郊游还是挺诱人的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檀 园</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檀园,位于申城的西北部嘉定区。其所在的南翔老街,我曾去过几回,而巷子深处的檀园,却是近日才得以领略。</p> <p>  </p><p><br></p><p> 始建于明末的檀园,是文人艺术家李流芳的私家园林。假山荷塘、亭台楼阁,不算太大的园子,却是“五脏俱全”,俨然一个隐藏于闹市的世外桃源。</p> <p> 长 长 的 曲 廊</p><p> 亭 亭 的 荷 花</p> <p>  </p><p><br></p><p> 此为“次醉厅”,旧名“次醉阁”,是李流芳会朋晤友、饮酒作诗之处。厅内置书画作品“画中九友图”及“九友歌”,彰显了李流芳在晚明画坛之地位。</p> <p><br></p><p> “宝尊堂”为全园主厅,面阔五间,其南厅安置李流芳全身铜像一尊、悬挂“艺苑扬芬”匾额一块和明清两代文人所撰歌颂李流芳及檀园的诗词,以示对先贤的崇敬。</p> <p><br></p><p> 这座亭子叫“翏翏亭”,据《说文•羽部》介绍,翏,高飞也。意为李氏仕途不济、历经磨难,回乡息影,寄情书画,但其雄心不减,壮志弥坚。</p> <p>  游人们虽然戴着口罩,但游园之兴趣仍是那般的盎然。</p> <p><br></p><p> 檀园内布局紧凑,以葫芦形水池居中,四周厅堂环立,洞壑盘旋宛转,曲廊贯通全园。</p><p> 我徜徉园内,移步换景。眼下,虽然仍是高温,而在树荫下却是凉风习习。檀园,你让我心中满是惬意。</p> <p><br></p><p><i> 🔺 新 场 古 镇</i></p><p><br></p><p> 观赏了小巧玲珑的檀园,没多久,我又行走在静谧古朴的新场古镇。此镇,我曾去过。那回给我的印象是街巷内摩肩接踵。</p><p> 如今疫情过后,小街小巷似乎清静了不少,在古镇的青石板上,缓缓地逛着,感觉真不错。</p><p><br></p> <p><br></p><p> 新场古镇,史称“石笋里”。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南部。</p> <p><br></p><p> “小小新场赛苏州”,这座千年古镇有小桥流水,老店古寺,恰似一幅唯美的江南水乡画卷,尤其是古朴的街巷与民居,让人印象深刻。</p> <p><br></p><p> 四条河巷,将古镇划分为“井”字形空间格局,动态的流水和静态的古建筑相得益彰,形成了动静结合、光影斑驳的整体景观。</p> <p>  据介绍,牌坊和拱桥是当地的两大骄傲。</p> <p><br></p><p> 眼前,河的右畔,是“第一楼茶园”,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初建为平房,清宣统年间,改建成三层,三十年代初开设为书场。</p><p> 据说,“第一楼茶园”,取意在新场楼层第一高,且为第一热闹处。</p><p> 你知道么?该茶楼还是电影《色戒》的拍摄地呢!</p> <p><br></p><p> 在新场大街的最南端,则是有着700余年历史的南山古寺,一直以来香火缭绕,佛事鼎盛。</p><p> 这次我前往时,门前有告示,因抗疫暂停开放。</p> <p><br></p><p> 石驳岸堤,马鞍水桥,尤其是多处水桥上,还凿有精美的“暗八仙”图案,寓意吉祥。</p> <p>  桥畔的书场未开门,</p><p> 是午休么?</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古镇河道两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更是古民居绵延铺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街巷密集,呈现着千年以来典型的水乡人家的独特生活形态。</p><p><br></p> <p><br></p><p> 难怪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赞称:</p><p> “新场古镇是体现古代上海成陆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近代上海传统城镇演变的缩影,上海老浦东原住民生活的真实画卷。”</p> <p><br></p><p> 新场古镇,一座生活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漫行其间,好像没有尽头。</p> <p><br></p><p><i> 🌀 观赏艺术之展</i></p><p><br></p><p> 一直以为,感悟一座城市,艺术文化展馆是个绕不过的窗口。</p><p> 前段时间,据媒体介绍,外滩黄浦江畔的复星艺术中心,有个艺术展挺不错的,于是便欣然前往。</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海复星艺术中心</i></p><p> </p><p>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坐落在外滩中山东二路,走近该艺术中心,迎面就被这座充满灵动和美感的建筑所吸引。</p> <p><br></p><p> 据介绍,复星艺术中心所在的这座建筑,是由英国建筑设计事务所和Heatherwick Studio联合设计,其外观最大的亮点即三层金色可转动幕帘,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既如中国古代冠冕,又似西方竖琴。</p> <p><br></p><p> 幕帘每天四个时间,配合音乐定点转动,宛如一座“会跳舞的房子”,矗立在黄浦江畔,给人以美的享受。</p> <p>  登上顶层的天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浦东的地标建筑尽收眼底。</p><p><br></p> <p><br></p><p> 复星艺术中心,会不定期举办一些艺术展,我此次观赏的则是“亚历克斯•卡茨国内首个美术馆级大展”。</p> <p><br></p><p> 现年93岁的亚历克斯•卡茨,以独树一帜的人物肖像画和风景画闻名于世。</p><p> 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p><p> 其作品已被全球一百多家艺术机构永久收藏,其中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p> <p>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参观者必须测体温,佩戴口罩。</p> <p><br></p><p> 本次展览,通过绘画、雕塑和剪贴装置作品在内的30余件代表性作品、影像和书籍文献,展现了艺术家近60年的创作脉络,以及其对具象绘画艺术执着不懈的探索和对艺术世界的巨大影响。</p> <p><br></p><p> 卡茨,你说你的“绘画手法与中国书法相似,所有的笔触都是特定且一气呵成的,不会毫无章法。所以,我认为中国观众可以很好地理解我的作品。”</p><p> 我学过一点点书法,此刻正循着你的引导,在细细品味呢。</p> <p><br></p><p> 此图中的女性,是艾达•德尔莫罗,为画家的妻子。</p><p> 93岁的亚历克斯•卡茨,是位长情的人,他用大半辈子的时间画妻子,从风华正茂到华发苍颜,60年的相濡以沫对他而言,是笔下300余幅的妻子。</p> <p><br></p><p> 这是剪贴装置作品,它代表了艺术家从平面转向立体空间,极具个人风格的特殊系列作品。</p><p>(此为展出的8件剪贴装置作品之一)</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我面前的才是最有趣的。”</p><p>亚历克斯•卡茨,你说得没错,我似乎感受到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漫步梧桐深处</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沿着幽静的小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穿过斑驳的树影,但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座座名人故居坐落在梧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深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夏 衍 旧 居</i></p><p><br></p><p> 著名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艺术家夏衍的旧居,坐落在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178号,是一座建于1932年的英式风格三层小洋房。</p> <p>  据介绍,1949至1955年间,夏衍和家人曾在此居住。</p> <p>  故居主要由人物史料与生活区还原两部分组成。修缮时保留了建筑原貌,屋内的地板、木质楼梯、西式壁炉等,都是原物。</p> <p><br></p><p> 除了展现夏衍及家人当年的居住情形,旧居还展示与梳理了夏衍在上海的足迹,以“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特质的历史事件为主线,回顾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筹建左联、创刊《救亡日报》以及创作话剧《上海屋檐下》、电影《风云儿女》等历程。</p><p> 我们小时候读过的《包身工》故事,也是源于夏衍先生于三十年代创作的报告文学。</p> <p><br></p><p> 这是夏衍的书房。自上海解放后至1955年离沪赴京前,夏衍一直在此处理公务、进行文学创作。</p> <p><br></p><p> 旧居的庭院,是一块绿绿的草坪,院内一棵高大的香樟树,据说已有60多年树龄了,为夏衍与其子亲手所植。</p><p> 静静的庭院,缓缓地走过,此刻,一缕别样的思绪在心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草 婴 书 房</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草婴书房与夏衍旧居相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留一块墓碑不如建一个书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草婴生前的心愿,也是其文学精神的传承。</p><p><br></p> <p><br></p><p> 草婴,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一系列为大众耳熟能详的世界名著的中文版,均由其翻译而来。</p><p> 并且据介绍,他还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以一己之力将托尔斯泰所有的小说,从俄文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人。</p> <p><br></p><p> 在这里,通过“人道主义启蒙”、“中俄之桥”和“翻译之道”三部分主题,展示其翻译生涯的不懈追求。</p> <p><br></p><p> 与一般书房不同,这里充满了温暖朴实的生活气息与细节感,书房里的布置都是草婴生前的老物件,桌上放着的笔、眼镜和放大镜等,都好像草婴先生仍在这里工作,每天伏案笔耕不缀。</p> <p><br></p><p> 草婴的书房不大,却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走出书房,草婴的“我要努力在读者与托尔斯泰之间架一座桥,并且把这座桥造得平坦、宽阔,让人轻松走来不觉得累。”之所言,仍令我回味不已。</p> <p><br></p><p><i> 🔺 柯 灵 故 居</i></p><p><br></p><p> 复兴西路147号,是著名散文家、杂文家和剧作家柯灵的故居。</p><p> 故居建于1933年,建筑面积约192平方米,为西班牙风格的公寓住宅。</p><p> 1959年至2000年,柯灵、陈国容夫妇在此楼203室居住了近半个世纪。</p> <p><br></p><p> 故居位于东首一、二两层。</p><p>一层被布置为“柯灵生平”和“尺素寸心”两个展厅;</p><p>二层是柯灵原住所,复原为先生居住时的原貌,包括卧室、书房、客厅及厨房等。</p><p><br></p> <p><br></p><p> 在此寓居的41年中,柯灵笔耕于散文、杂文、小说、报告文学和电影剧本等文学艺术领域,尤以优美精炼的散文著称。</p> <p><br></p><p> 在“尺素寸心”展厅里,这位温柔的志愿者,为我介绍了柯灵与文坛名人、读者亲友的书信往来的细节,从一个侧面窥见了柯灵的精神世界和他的思想情感。</p><p> 这些与他书信往来的朋友包括巴金、夏衍、钱钟书、冰心、傅雷、梁实秋以及张爱玲等文化名人。</p> <p>  </p><p> </p><p> 在客厅里,《二十四史》是柯灵最喜爱的书籍。据介绍,尼克松访华时,中方希望将这套书赠予美国总统,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p><p> 但当市政府工作人员上门时,逢柯灵因岳父辞世而奔丧,没来得及取书,因此此书得以保留至今。</p> <p><br></p><p> 故居的花园中,矗立着柯灵的胸像,先生殷殷的目光,仿佛在传递他的心声:“生活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每个人必须认真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张 乐 平 故 居</i></p><p> </p><p> </p><p> 提起张乐平,也许你不熟悉;而说到漫画三毛的经典形象,相信你一定不会陌生。</p><p> 是呀,那个瘦削的肩膀上顶着一个大大的圆脑袋,光光的脑袋上,只长着三簇头发的三毛,我们怎么会忘记呢?而他的创作者,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就居住在五原路288弄这条幽深的弄堂里。</p><p> 如果不是弄堂口的三毛标示,很容易就错过了。</p> <p><br></p><p> 在通往故居的路上,一边墙上的“三毛画壁”引人注目。</p><p> 四格漫画的样式,呈现着经典的“三毛”形象。</p> <p>  </p><p> 张乐平故居,建于20世纪30年代,假三层,为近代里弄式花园洋房。</p><p> 自1950年6月至1992年9月去世,张乐平在此居住,期间创作了大量漫画、国画、年画以及速写等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比如他创作的《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等漫画作品,被誉为“三毛之父”。</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朋友们笔下的张乐平</p> <p>  </p><p> 在张乐平子女房间的墙上,挂着张乐平与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合影。</p><p> 据介绍,三毛曾两次前来五原路288弄3号拜访张乐平,并且都住在原先张家子女住的那间房里。</p> <p><br></p><p> 故居一楼为展厅,以“百年乐平”、“大师漫画”、“艺苑掇英”和“友人画我”四个主题,展示了张乐平先生不平凡的人生历程。</p> <p>  </p><p> 二楼复原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张乐平居住时的原貌,其中有画室、主卧、子女房间等。</p><p> 在画室兼做书房、会客室内,桌上的画笔正搁置在笔架上,它在等待其主人再次握起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探 寻 城 市 遗 存</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见过建在水下的文化展示馆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于我而言,此乃生平第一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带着好奇,我来到了该馆的所在地—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i></p><p> </p><p> </p><p> </p><p> </p><p><br></p><p> 这里是广富林文化遗址,漫步其间,那几座“漂浮”在水上的建筑群,令我惊艳。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此图来自网络 )</p> <p><br></p><p> 位于松江区广富林路3260弄的广富林遗址,是目前经考古发现的上海多处遗址中,内容最丰富,最具保护与开发价值的古文化遗址,被称为“上海之根”。</p> <p><br></p><p> 该遗址证明了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br></p><p> 走近人工湖旁,只见三组漂浮在水面上的两坡大屋顶。</p><p> 据该展馆CCDl悉地国际设计团队介绍,圆顶和两坡顶的建筑形式,其灵感来源于新时期时代先民的房子,立面细节又融入中国唐宋之后形成的传统古建筑的特征。</p> <p><br></p><p> 水中的三组建筑,分别是文化展示馆、文化演艺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它们形成南北向的连续的空间序列,据说,三组建筑寓意传统中式建筑中官宅三进院落的形式。无论置身于建筑群的何处,都能感受到其独特的空间韵味。</p> <p><br></p><p> 文化展示馆以“上海之根,海派之源”为主题,通过声、光、电、蜡人、图片和文字等,展示了广富林的古文化。</p> <p><br></p><p> 也许还是疫情防控期间吧,观者甚少。我从圆圆的大厅,缓缓地步入展厅。感觉太奇妙了,你可知道,此刻可是在“水下”噢。</p><p><br></p> <p><br></p><p> 循着迂回曲折的步道,浏览了按照时间脉络设置的一个个经典场景,从中让我见到了上海从一个原始村落,到广富林古镇、华亭县,再到松江府,直至上海滩的数千年的历史巨变过程。</p> <p><br></p><p> 广富林文化遗址,园林般布景,使之既恢弘大气又不失清新婉约。</p><p> 在这里除了三座漂浮在水中的展馆外,其它各处的建筑,也让人目不暇接。</p> <p><br></p><p><i> 🔺 集 贤 园</i></p><p><br></p><p> 广富林人杰地灵,明清二朝出进士十一人,举人十九人。</p><p> 众多贤才入仕为官,其中有的既是朝廷高官,又是著名学者,由此,广富林也被冠为集贤镇、集贤乡。</p> <p><br></p><p> 现在集贤园内的建筑,均是徽浙一带收集而来,主要用于松江历史名人贤士纪念展示空间,同时也展现广富林的先贤,曾经四海为家、精忠报国的历史传承。</p> <p><i> 🔺 富 林 塔</i></p><p><br></p><p> 富林塔,为晚唐风格的四方三层木塔,是广富林文化遗址中的最高建筑。站在塔顶环廊上,广富林的景色一览无余。</p><p> 富林塔前,有一方水池,斜阳下,塔影倒印其中,美不胜收。</p> <p><i> 🔺 朵 云 书 院</i></p><p><br></p><p> 朵云书院以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为特色,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松江区政府倾力打造。</p><p><br></p> <p><br></p><p> 原址为广富林曹琛之子曹泰(曹时和)归隐故里所建“九峰书院”,原建筑已毁于战火,现为一栋保留完整的约1600平方米的徽派建筑。</p> <p><br></p><p> 作为新型多元阅读文化空间,整体以无形的现代功能设计,来平衡老建筑的空间厚重感。</p><p>一楼,设图书、庭院及文创等多功能区,图书侧重于文史书画古籍等;</p><p>二楼,设展览区、读书会、品茗等活动区,定期举办云间读书会等活动。</p> <p><br></p><p><i> 🔺 骨 针 广 场</i></p><p><br></p><p> 在阙门进入后中轴线的尽头,有一个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核心地标——骨针广场,中间竖立着一根象征先人编制衣服渔网的工具——骨针。</p><p> 这是广富林发掘出来较多的代表性遗物。</p><p> 用骨针作为广富林室外展区的地标,既代表了广富林遗址时光的久远,也象征了广富林先人的智慧与勤劳,并提示参观者已经到了广富林遗址核心保护区的边缘。</p> <p> 清代古街风情</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广富林遗址核心保护区</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广富林遗址核心保护区,位于骨针广场北,面积约十万平方米。</p><p> 据考古勘探和研究确认,这里是遗址的主要埋藏区,地下有着丰富的古代遗存,蕴涵着更多的未解之谜。</p><p> 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该区域被国务院文物保护委员会确定为:不经批准,不得开挖的核心保护区。</p><p> 它是广富林遗址研究最具价值最珍贵的神秘之地;也是前来观光者每每驻足与沉思的地方。</p> <p><br></p><p> 离开广富林文化遗址,我的思绪似乎依然留在了那边。</p><p> 这次游走,不经意间变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上海寻根之旅。</p><p> 它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了解了上海这片土地的沧海桑田、文明印记;探寻了广富林及松江与今日上海间的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p> <p><br></p><p> 此番游走,虽然没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标”景点,然而,那一次次的停留凝望,无疑,让我阅读了申城人文的一些细节。</p><p><br></p> <p>  </p><p> 就像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样,上海,也是多样性的。在这里,仅仅是我漫行途中寻味申城之点点滴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