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治家之本(60)

孝感天地

<p>古今中外,凡成功的家教都是从教子不享福,教子勤俭开始的。这正是中国传统家教中的美德。“勤俭,治家之本。”这句名言出自清朝金缨的《格言联璧》,意即勤俭节约是管好一个家庭的根本所在。“奢靡败家,勤俭兴国。”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尚俭去奢。勤俭节约关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管子·八观》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提倡节俭,禁止奢侈浪费,是治理国家非常紧要的事情,可以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p> <p>北宋神宗时名相王安石,一生力主变法,政绩卓著,在中国历史上留有美名,为历代人民所敬仰。他虽身居宰相高位,禄高俸厚,但平日生活却极为节俭。有一天,王安石儿媳家的亲属萧姓公子乘来汴京游逛之际,特意穿着华丽衣服,兴致勃勃地来相府拜见王安石,心想定能给他以美酒盛宴的款待,所以在得到热情地谈话之后,强忍肚饿也不想离去,欲饱享一顿口福。过了晌午,王安石理完公务,方才约萧公子共进午餐。先是只上了几盘家常便菜,主客共饮薄酒。这时萧公子心中思量,定要少吃菜少喝酒,等一会儿准有珍馐美肴端上。不料,王安石却叫下人上汤饼用饭了。于是,这个娇生惯养的萧公子在大失所望之余,仅拣挑一点饼心咽下肚,便搁筷了。然而王安石却从容无难色地把萧公子去心的饼边饼皮,夹到碗里而后吃掉了。王安石这一不肯浪费一粒米的节俭举动,当即使那个年轻骄纵的萧公子面红耳赤,惭愧难当,无地自容,因之也就匆忙离相府而去。王安石以自己节俭的楷模行动,赐教萧公子,也成了历史佳话。</p> <p>司马光是北宋的宰相,历史学家,名重一时。可是,他却从来不摆阔。他给儿子司马康的信,就从自己讲起。他说:“我的家庭本来是清寒的,清白的家风世代相承。我的性格不喜欢豪华奢侈。幼年时,大人给一件装饰有金银的华美服装,我就觉得害羞脸红,不愿意穿。二十岁考中了进士,参加皇帝赐的琼林宴,别人带花,我也不愿意带,同考的人说,这是皇帝赐的,不能违命,我才勉强插戴一支。平常,穿的能够御寒,吃饭能够吃饱就够了。当然也不是故意穿得破旧肮脏来沽名钓誉。”接着他又从历史上举了好多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例子,最后要求他的儿子不但本身应当履行节俭,还要训教自己的子孙,使他们知道前辈的风尚。在司马光的训导下,司马康成长很好。据《宋史.司马康传》记载,“康字公休,幼端谨,不妄言笑,敏学过人,博通古,以明经上第。光居洛,士之从学者退与康语,未尚不有得。途之人见其容止,虽不识皆知其为司马氏子也,历校书郎、著作佐郎兼侍讲。为人廉洁,口不言财。”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司马光对儿子的影响。当然,司马光教子中所提倡的俭,是从维护封建家族的利益出发的,但有些话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道理。清寒家教,清白作风,才有这种节俭的教育。</p> <p>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长期掌握军政大权,闲时很少。但他对两个儿子乔和瞻的管教从来没有放松过,对他们的缺点从不迁就姑息,总是进行非常严格的教育。诸葛亮随身衣食外,不使自己“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为的是让他的儿子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坐享父辈荫下的清福。他在《诫子书》中写道:“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教育他的儿子要有高度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否则“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p> <p>雍正帝认为,一个人只有为官清廉,才能主持公道。这就是“正己正人,修炼自我”的心智。为此,雍正帝告诫官员:做官者当以廉明者为楷模,以贪污者鉴戒,这才是做官的根本,做官之人必须注重自己的品德节操,只有这样才能算一名基本上合格的官史。雍正帝虽然要求官史必须清廉,但同时还反对某些官员借清廉之名而沽名钓誉。为此他指出:做官的取自己应当取的钱财不能算作不廉,用自己应用的钱物不能算是滥用。所以,既不要剥削老百姓,也不要伪饰清廉而沽名钓誉。既然如此,怎样才能使群臣把廉明视为一种时尚呢?为此,雍正帝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号召群臣提倡节俭。在从政的十三年中,雍正帝从未去过承德避暑山庄,也没有到江南做过巡幸活动。就算他不得不去拜谒祖陵时,都不同意在沿途安放过多的临时设施,不求安逸,稍有花销,就认为是过奢之举。此外,他对群臣进献的稀世珍宝也大不以为然,反倒认为:假如你们能实行一项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策,岂不比献给我件稀世珍宝更好?假如你们能给我举荐一名有用的人才,岂不是比献给我一个价值连城的宝物更好?”雍正大帝不但严于律己,而且还以此带动群臣。他明确指出:世人都反对骄奢淫逸,都把勤俭当作美德,假如群臣反过来都以奢侈为时尚,那你们又怎么去教导百姓们提倡节俭呢?雍正为什么如此注重节俭呢?因为他清楚地看到了奢侈给国家造成了重大危害和勤俭廉洁给国家带来的好处。通过奢俭这种表面现象看到由此而带来的损益,说明他并没把眼光放在表面上,而是通过表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雍正能以身作则来告诫臣下节俭,可以说是一代英明君皇。</p> <p>曾国藩常年在外,很少亲理家事,但家政过问较多,尤其是涉及儿女婚事,他都要亲自裁定。那时的婚事,讲究门当户对,曾氏家族为湘乡第一显赫第后,接理所结亲家不说是豪门显赫,至少也是达官贵戚。事实却不是如此。湖南有一常姓显贵家庭,几次都想与曾国藩结为儿女亲家,然而曾国藩并不乐意,这倒不是常家与曾家曾有什么不愉快,而是因为曾国藩听说这位常公子生活习气骄奢跋扈,不可一世。他所穿的衣服极为华贵,他所用的仆从也气焰嚣张,更令人厌恶的是他最喜欢倚仗其父亲的势力作威作福。曾国藩担心常家儿子有官宦人家的骄奢习气,如果嫁娶过来,不仅会败坏曾氏家规,还会引诱曾家子弟好逸恶劳。开始,曾国藩还以为常家与弟弟家结为亲家,但后来常家三番五次要求联姻,要他们送八字,曾国藩才知道他是想与自己结为亲家,于是对这门亲事明确给以拒绝。对于骄奢习气,曾国藩避之惟恐不及,曾国藩给在家理事的弟弟曾国藩信中写道:近来与儿女们谈起家中琐事,得知兄弟你辛苦异常,凡是关系到孝悌友爱根本之事,兄弟你无不竭尽全力经营,只是各家的规模总有过份奢华之嫌。比如像四抬轿一事,家中坐的人太多,听说我儿纪泽也坐四抬轿,这是绝对不行的。兄弟你为什么不严加管教责备?即使是你自己也只能偶尔坐坐,经常坐也不好。如果是出门远行,坐篾结轿就可以了,坐四抬轿就不行;四抬的轿呢轿不可能进入县城,更不能进省城。湖南现有总督四人,皆有子弟在家,皆与省城各部门有往来,没有听说坐四抬轿的。我过去在省里办团练,也从未坐过四抬轿。从这事推及别的事,凡是咱家的事都应当保持谨慎俭朴的作风。曾国藩的治家方法,只有两个字。一个是“勤”,另一个是“俭”。他曾说:“宜令勤慎,无作欠伸懒慢样子,至要!吾兄弟中惟澄弟较勤,吾近日亦勉为勤敬。即令世运艰难,而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对于勤劳,他又举出若干例子。他说:“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疏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历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而有一种生气,登其庭而有一种旺气。”在“俭”字上,曾国藩更是有过人之处。曾国藩生长于一个勤俭孝友的家庭。及自己结婚生有子女,虽任侍郎,任总督,仼大学士,一直到死,他的家庭生活仍然和过去一样,不稍改变,这是任何人都不易办到的。曾国藩认为,家运兴衰,一半在天,一半在人。在天,则无法挽回;在人,当尽心竭力。福祸由天作主,善作由人作主。由天作主的,我们无可奈何,只得听之任之;由人作主的,我们能尽一份力就尽一份力,能得一份就算一份,能支撑一天就等一天。若想保持家运兴盛,就不能不分清哪是天意,哪是人为。为了把握由人做主的这份力,曾国藩曾反复告诫曾家后代,一定要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以保持先人的好传统,千万不要沾染半点官场习气,他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他对儿子约法三章:不许坐轿,不许使唤奴婢做取水添茶的事情;拾柴收粪之类的事情,必须一件一件去做;插秧除草之类的事情,必须一件一件去学。这样才能避免骄奢淫逸,才算抓到了根本!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无论是官家,还是农家,无论手工之家,还是商贾(商人)之家,如果勤苦俭约,就没有不兴旺的;如果骄奢倦怠,就没有不衰败的。曾国藩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需家宗师,其著作任何政治家所必读,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正是曾国藩的治家之道为他完成其他方面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告诉我们,不要把治家看成是不重要的事,要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p> <p class="ql-block">鉴古观今明镜悬,为官勤政俭清廉。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训。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为此,我们要带头做表率,走在前践行“光盘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养成生活中珍惜粮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习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据调查资料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消费者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就达上亿吨,餐桌浪费每年造成2000多亿元的损失,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粮食安全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难题。解决之策就是,每个人都要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把节约粮食的小事变成减轻国家粮食安全负担的大事。</p> <p>文中所提到的“家训”、“家规”、“家教”说法不同,意思一样。家教,教什么?教勤俭节约!家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族与家庭共同遵循的规范,是家风内涵的重要体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每个成员的精神港湾。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社会这个共同体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家教是对家庭每个成员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切切教诲。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它属于家庭美德的范畴。可以说,家教正则社风正,家教清则社风清。涵养良好家教、培育家庭美德,无论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对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均具有重要意义。</p> <p>廉政文化的建设首先要从自身节俭做起,以俭养廉,节俭是家庭生活中的美德,养成节俭的生活作风,有助于廉洁从政。国家干部没有横财可发,如果不知道节省俭用,便不免亏空。饮食、起居与亲戚、朋友同甘共苦,他们自然不会有怨言。一切生活开销,应当在大处俭省,不可在小处计较削减。用节俭来培养廉洁的品德,如果想永远保持我们的真实本性,那么首先就应该重视崇尚节俭。</p> <p>以史为鉴知兴衰,以人为镜明得失。如今我们面临高速运转的时代,随时可能在无尽的信息和诱惑间迷失,究竟应该葆有怎样的精神内核和生存之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家训,恰是先辈留与后人的为人处事宝典,我们要奉为圭臬,不断检点自己,时时遵从。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利,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不断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廉政家训。以“勤俭节约 ,治家之本,治国理政。”作为座右铭。</p> <p>总而言之,“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都应记住这两句话!</p> <p>欢迎分享,功德无量!</p> <p>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为了真实,取信于民,尊重历史,不容篡改,史料原汁原味,无有增减;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p> <p>作者:黄勇哲</p> <p>2020年9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