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幕然回首时,曾经的天真少年现已被岁月沧桑了容颜。当年的帅哥已是鬓发如霜。当年的靓妹已是银发飘香的老太。那些满载着厚重责任和历史担当的岁月,是知青走过的上山下乡之路,是一代人的难忘。青春的岁月已经过去,好在我们都健在,这就是我们的幸福。</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时隔50年当我们再次踏入曾经生活过、劳动过的地方,无不满怀感动。那些走过的路,住过的房,发生的事,恍如昨日,至今历历在目,不曾忘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村书记和朴实的老乡听说我们知青要回来的消息大家纷纷赶来,表示热情的欢迎。他们寻找着当年熟悉的面孔,亲切的叫出彼此的名字。虽已过去50年了,但大家竟还能认出彼此。大家聚在一起诉说着50年前的往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些年来,大家常寻踪怀旧,总想重返我们第二故乡英额门公社孤山村看望我们念念不忘的亲人。如今重逢,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和喜悦,一了我们多年心愿。</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我们响应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于1970年9月2日插队到清原英额门孤山村。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流过汗、流过泪。我们的手磨出过茧,镰刀割破过手指。但是,我们学会了许许多多在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们学到了淳朴、勤劳和善良,学会了种田、插秧。历练了我们的筋骨,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和幸福!</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的孤山乡真的是天翻地覆的大变样。走进我们曾经熟悉的父老乡亲的家里,房子宽敞明亮,满院都是各种各样的蔬菜🥬、牲畜、家禽的交替叫声,构成一曲乐耳的乡村音乐。父老乡亲的笑脸像迎接多年没有回家的亲人一样与我们握手,拥抱,我们内心激动的话语不知从何说起。</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相聚的日子,村书记和乡亲们带领我们一起游览了孤山村的“东砬水库”。那里的自然山水风景秀美如画,令人心旷神怡。</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我们恋恋不舍的和父老乡亲告别。二天的时间虽然短暂,却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回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再见了,父老乡亲们……,再见了,我的第二故乡英额门孤山村!</b><b> </b></p><p><b></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9.5 杨静于清原英额门孤山村 </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图片摄影:李诚</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个特别的年代,给了我们这代人一段特殊的经历,⼀段特别的人生,让我们有了一个历史进程中的个性标记——这就是”知青”。</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知青的经历让我们这一代人刻骨铭心,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在许多知青的身上留下了深厚的知青情结,尤其这一代人已逐步的退出社会,成为边缘的一代,会更加怀念青春的时光,而这种情结会随着时间流逝变得越发的深厚。</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