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山知青展览室【原创】

陶玉和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毛家山村是山西省平陆县圣人涧乡的一个小山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先后有一百多名天津知识青年来到这里插队落户,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也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农村经济做出了积极地贡献。</span></h1><p><br></p> <p>  如今毛家山村有一个当年上山下乡知青的展览室。</p> <p>  当年下过乡插过队的老知青留影。</p> <p>  展板上的语录有不少字己经残缺了。</p> <p>  当年中共中央文件表扬了这个村插队的知识青年。</p> <p>  全国十四个知青先进典型,毛家山知青点排名第一。</p> <p>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过他们的事迹。</p> <p>  中共中失文件转发了他们和其他一些知青点的经验。</p> <p>  当年来自天津市的知识青年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打着红旗、背着背包,在天安门广场宣誓,冒着大雪,步行穿越太行山来到了毛家村。</p> <p>  1968年年底,地处中条山腹地的毛家山,迎来了30名新成员,这就是由30岁的天津市南开区湾兜中学教师郝广杰带领的该校第一批“上山下乡长征队”。这只“上山下乡长征队”经过51天的长途奔波才到达毛家山。</p> <p>  当年的毛家山,只有32户人家,交通不便,封闭落后,与大城市相比,有着极大的反差。可是,这丝毫没影响到下乡知青的热情。在郝广杰的带领下,昔日娇生惯养的城里娃娃们,很快就融入当地极其俭朴的农村生活。没有大瓦房,他们二话不说,住进了7间阴暗的土窑洞;没有细粮,他们玉米面窝头就咸菜疙瘩,吃得津津有味;没有劳动工具,他们就学着打铁,自制了铁锹和锄头。在生产中,他们总是冲在前,争着抢着干最脏最累的活。</p> <p>  1972年至1976年,天津先后又来了四批共计107名师生落户毛家山。已经是毛家山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郝广杰,带领知青和毛家山乡亲一起艰苦奋斗,三年时间粮食总产翻了一番,五年时间通电、通车、通水。他们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事迹,被写进1973年毛主席圈阅的中共中央30号文件。同年12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敢叫毛山变大寨》为题,报道了他们的先进事迹,毛家山成了全国知青集体插队的一面旗帜!</p> <p>  金训华,上个世纪数亿青年人的榜样。</p> <p>  这是当年天津国营无线电厂生产的“北京牌”电视机。</p> <p>  这是当年知青纺线用的“纺车”。它见证了知青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p> 来到这里扶贫的是民航部门,他给我们讲述了来到这里的酸甜苦辣。 正当我们准备离开的时候,又来了一批前来参观的年轻人,还有一位约七十岁的长者,他就是当年来这里插队的知青,也是如今唯一一位留在平陆县的,他如今已经退休,现在住在平陆县城里。 据他讲,如今他经常回到毛家山,给来参观的人讲述当年他们这里艰苦奋斗的岁月。遗憾的是我们行程很紧,只能告辞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