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隶属于徐州的著名瓷窑——萧窑

叶生

<p>萧窑在今安徽萧县东南13公里青龙山南麓的白土镇,也称白土窑。古时,萧窑是徐州地区的民窑,也是唐宋时期江苏省唯一的古代窑厂,是当时徐淮地区南北瓷文化交流的中转站。目前已发掘出来的萧窑窑厂遗址多达72座,其烧制的民用产品畅销于现今的苏鲁豫皖一带,深受百姓喜爱。</p><p>两千多年来萧县一直是徐州管辖的一个县,离徐州最近,仅25公里。1955年4月,为加强对洪泽湖的管理,徐州地区的萧县、砀山划归安徽,同时安徽的泗洪、盱眙划进江苏,由此萧窑才落户到了安徽省。</p><p>萧窑遗址发现于1960年,通过对遗址的挖掘调查,发现在白土镇的东、西、北三面都有古代窑厂的废墟,地面遗留很多瓷片及窑具。调查挖掘的结果断定,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北宋,衰落于南宋初年。唐代烧黄、白、黑釉瓷器,入宋以后主要烧白瓷。萧窑生产的瓷器风格属北方窑系,烧瓷种类非常丰富,挖掘出的器物有碗、枕、盘、罐、钵、盂、玩具、建筑材料,甚至还有围棋子、骰子等,可以说当时瓷器市场上流行什么,萧窑就烧制什么。</p><p>唐代的萧窑用木材为燃料,到了北宋中期改用煤炭。据文献载,北宋神宗元丰初年(1078年),时任徐州知府的苏东坡到萧县白土镇考察时,发现了煤矿,遂作《白土山石炭歌》,诗中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从此萧窑以煤作为燃料,既提高了窑内温度,也减少了窑内的灰渣,烧制的瓷器更加精致,烧瓷技术得以较快发展。</p><p>可惜的是,正值萧窑蓬勃发展之际,金兵南下,黄淮一带成了宋、金两国军队的对峙之地,屡遭兵燹,社会不宁,再加上该地区年年受到黄河水灾的影响,民不聊生,窑工们纷纷出走,流散到景德镇和江南其他窑厂谋生去了。自此,萧窑的生产日益凋敝,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历经几百年的萧窑也结束它的历史使命。</p> <p>唐代的萧窑以烧黄釉瓷为主,兼烧白瓷和黑瓷,烧成的黄釉时常接近青釉,或黄中泛青,器型有碗、盘、罐,瓶、执壶等。白土镇蕴藏丰富的优质瓷土,所烧造的瓷器胎质较细,胎色青灰、灰白或微黄,胎体厚重,胎釉之间施一层化妆土。萧窑采用蘸釉法施釉,施釉不及底,釉层厚薄不匀,釉色浓淡不一,玻璃质感强。器物的胎釉结合得不够紧密,有冰裂纹开片。由于采用的蘸釉法,器身上流釉明显,一般会形成“蜡泪珠”,流釉处呈墨绿色。萧窑的器物一般放在匣缽内,用三岔或四岔支钉垫烧,器物底部往往会留有支钉痕,但也有例外。</p><p>图中的这把唐代萧窑黄釉执壶具备了以上叙述的特征。壶高18厘米,口沿直径9厘米,底足直径8厘米,喇叭形口,卷唇,短颈,圆腹,平底。颈肩之间置双条纹环形壶柄,与其相对应处置一圆形短流,一对双条纹环形系分别对应在颈肩分界处,与柄、流呈十字交叉状。从造型判断,此壶应是唐中期的产物,晚唐的壶身偏长,壶颈增高。</p><p>此壶的釉色黄中泛青,釉层较薄,但釉面的流釉非常密集,形成了有动态感的、流淌的竖条纹装饰图案,天然成趣,独此一例,未见其二。造成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估计是所施化妆土没有干透,蘸釉时,化妆土吸进不了足够的釉水,所以过多的釉水沿着壶面流淌而下,形成了这一“奇观”。</p> <p>壶的胎色青灰,壶身积釉处釉色呈黄绿色,图中箭头所指处可见白色化妆土露出釉外和墨绿色的“蜡泪珠”。</p> <p>由于采用蘸釉法,除颈内壁外,壶内壁无釉。(见下图)</p> <p>壶体表面清晰呈现出拉坯痕和釉面的冰裂纹(见下图)。高倍放大镜下观看,开片纹突起明显,釉面气泡疏散,绝大多数气泡已干瘪或破裂。</p> <p>此壶的烧造工艺是支钉垫烧法,底部留有支钉痕(箭头所指处)。底部出现的细细的旋纹应该是拉坯时线割法所留下的线割痕。图中壶底部的磕痕可能是窑工在清除底部的“蜡泪珠”所致,否则会影响壶的平稳度。</p> <p>萧窑作为一心为民的窑厂,数百年来为徐淮地区的百姓生活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日常用品,大量精美瓷器流入寻常百姓家。在民众获益的同时,窑厂也得以迅速发展。然而,萧窑的覆灭未能因此而避免,它的衰亡反映出唐宋时期北方民窑普遍存在的客观问题,预示着北方窑厂最终的结局,以及元代时期南方景德镇窑厂独树一尊,统霸天下的必然趋势。无论如何,萧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它在我国陶瓷文化的篇章里留下了醒目的一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