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魁星楼 古城文化史

王忠民

<p>魁星楼是辽阳最具文化韵味的古代建筑,也是一处最典雅瑰丽的景致。</p><p>喜闻辽阳魁星楼全面重修后于2019年竣工,以全新姿态巍峨矗立在古城原址。带着几分对辽阳悠久文化历史的敬仰,于2020年9日6日来到魁星楼观光。</p> <p>魁星楼的前身是明代筹边楼,为辽阳城东南角楼。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巡安御使李辅主持修成的《全辽志》中,仍称此楼为筹边楼。万历四十一年(1613),朝鲜使臣郑弘翼途经辽阳时登临此楼,有感而发作《辽东城上魁星楼》诗,证明其时筹边楼已改作魁星楼。魁星楼的出现,表明辽阳地区的魁星崇拜已纳入官方评价体系。</p><p><br></p> <p>明太祖十分重视教育,洪武三年(1370)即诏令天下郡县设立官学。洪武十五年(1382),辽东都指挥使潘敬、叶旺在辽阳城东门内兴建孔庙,并将儒学移入孔庙之内,实现了庙学一体。清康熙六十年(1721),辽阳知州王瀚在孔庙东壁创建文昌祠三楹,初步形成“左庙右学”的格局。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州明德在孔庙西院正式建立学署,这时辽阳城墙及魁星楼早已圮毁,于是在庙学中建魁星阁以奉祀。乾隆四十八年(1783),清廷再次大修辽阳南城,于城东南角复建魁星楼,庙学中之魁星阁遂改作他用。</p><p>此后,魁星楼经道光二十六年(1846)、同治九年(1870)两次重修,一时巍焕彪炳,灿然大观。不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再遭兵燹,颓残不堪,殊为可叹。中华民国建立后,虽先后于1921年和1924年两次补修,奈何世事沧桑,终究难保完全。</p> <p>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阳各界多次呼吁复建魁星楼。2017年,为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委、市政府决定按原有形制复建魁星楼,并建游园。2019年工程告竣,魁星楼与魁星文化以更具内涵的组合,再一次呈现在古城一隅。</p> <p>魁星楼是辽阳最具文化韵味的古代建筑,也是一处最典雅瑰丽的景致。辽阳向以文化繁盛著称,魁星楼的复建不仅给古城增添了一处寻古思幽的文化场所,无疑也会为人们接续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精神动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代八景之魁阁凌霄</b></p><p>清代辽阳有八处著名的景致,合称辽阳八景,即华表仙庄、龙王夜渡、神灯孤照、白塔晚晴、魁阁凌霄、 松柏琴声、双桥卧虹、首山樵唱。其中魁阁凌霄即指魁星楼的高崇与巍峨。</p><p>民国《辽阳县志》记载:“在城东南隅城墙角上,因城为基,复起石台三层,周以石栏。上建八角城楼,由南面上升,有石阶十六级。民国初重修,于石级两旁护有铁栏,下层四门,正中树立石碑一座。东北角设木梯,联步而升,出口乃入上层口。门置木盖,登临者入则启、出则闭之。上层中设魁星木像,单足立鳌顶上,名为独占鳌头。像可旋转,左手执印,右手高撑握笔,名为点状元。楼窗用玻璃装成,外罩铁丝细网,周围皆设几凳。推窗四望,清风爽气,尽入襟怀。南面千山罗列如屏,东来衍水环绕如带,孤塔峙乎西北,首山映乎西南。俯瞰全城街市纵横,鳞次栉比,有飘然凌霄之概,诚辽城眺望之佳境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