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r></p><p>在沧州提起小吃,人们可以说起一大串:羊肠汤、冬菜、炸老虎、大火烧驴肉、狮子头……,当然这里首推羊肠汤。</p> <p><br></p><p><br></p><p>说起羊肠汤,我鼻子里似乎已闻到了浓浓的香味,嘴里已溢满了甜甜的口水。</p><p><br></p><p>这个味蕾的来源还是小时候。</p><p><br></p><p>冬天,冰天冻地,北风刮出了响儿声来。早晨,我从暖暖的被窝起床后,这时已有一股香味弥漫屋中,那是老父亲买来的一大缸子羊肠汤,煨在了炉子上,他自己已在外面的摊上喝过了。</p><p><br></p><p>这样的待遇不是常有的,有时一个星期,有时十天半个月的,才奖励我们一次。</p><p><br></p><p>我也就是凑个热闹,汤里泡上窝头,就着热乎喝下去,或者吃点血肠、苦肠,主要是在那冰天冷地,喝了一碗热腾腾的汤是一种享受,一种满足。</p> <p><br></p><p><br></p><p>羊肠汤不是说吃过了,而是喝过了,因为这里是喝羊肠汤,而不是吃肉为主。</p><p><br></p><p>羊肠汤如何在沧州兴起来的,没有细考察。</p><p>可以想象一下,当北风刮起,大雪飘洒的冬天,从胡筒里走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前边挑着一个炉子,,里边的火苗正旺,后面挑着一锅热气袅袅的羊汤,旁边的篮子里放着羊肠和佐料。</p><p><br></p><p>只见师傅把担子放好,拉开架势,把羊肠放在碗沿上麻利的“刺啦、刺啦”切开,在舀上一勺羊汤和佐料,吃的,或站、或蹲、或靠墙,开喝,一会儿一碗喝完了,还可以在锅里在舀上汤喝,喝得脸上放光,头上冒着汗,一抹嘴,走人。</p><p><br></p><p>当然,这不是想象,而是卖羊汤的真实写照。</p><p><br></p> <p><br></p><p>羊肠汤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喝的,沧州话说,降不住。因为太油腻了,除了血肠、苦肠还好一些,羊鞭、羊脑等,一般人是不敢吃的,吃起来满嘴跑油,如做的不好,还有一股腥味。</p><p><br></p><p>有人说,第一次喝羊肠汤是闭着眼喝,怕膻,第二次喝是眯着眼喝,品味,第三次是瞪着眼喝,解馋。哈哈哈!</p><p><br></p><p>沧州过去是苦海盐边,扛大个、拉小排子的居多,出大力,就要吃饱喝足,早晨起来,喝一碗羊肠汤,泡上个窝头,顶饱。</p><p><br></p><p>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去杭州时看运河发源地小河直街时,那里码头过去的也是每天扛大个,搬货物,也没有听说喝羊汤。后来一想,那里暖和,用不着喝羊肠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p><p><br></p> <p><br></p><p><br></p><p>说来奇怪,沧州是回民聚居地,而他们也是出大力的多,反而不喝羊肠汤,因为他们吃得羊肉,都是清真寺里阿訇宰杀的,要把动物血放净才吃,当然这里还有其他的说法,这里不深究了。</p><p><br></p><p>喝羊肠汤,每个人口味不同,有人喜欢肥的,有人喜欢瘦的,有人喜欢拐子,有人喜欢苦肠。</p><p><br></p><p>在运河区佟家花园村,曹家羊肠汤在沧州一带是有名的。</p><p><br></p><p>一次,从外地来了客人,非得要去现场吃羊肠汤。七点刚过,那里已是门庭若市,只见小曹师傅刀起刀落,一会儿苦肠,一会儿羊鞭,这个你老要不要啊?在碗沿上“刺啦、刺啦”作响,满满的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端着吃起来。屋里已是人满了,只好到外边吃,大北风呼呼地,就着风,客人直嚷嚷过瘾。又一阵风,尘土飞扬,我吃不下去了,没喝完,心里还纳闷,为什么没了小时候的味了?</p><p><br></p><p><br></p> <p><br></p><p><br></p><p>沧州有个兴济镇,在104国道上,人来车往。这里的羊肠汤多是外地的、回头客来喝,有时不开门,神神秘秘的支撑了他的江湖地位。</p><p><br></p><p>这里的羊肠汤上了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出了名,央视的美主持,端着碗,看着油花花的羊肠汤,嘴上直说:好吃!好吃!</p><p><br></p><p>也别说,这里的羊肠子清洗干净,味道清香,原始原味,放上佐料盐、蒜、辣椒,一个字:香!两个字:真香!有人说:这里的汤清,喝完一碗羊肠子汤,就像刷了一次牙,满口清香。</p> <p><br></p><p><br></p><p>目前沧州卖羊肠汤的十几家,虽然说多吃容易三高,但喝的人仍络绎不绝,门庭若市。</p><p><br></p><p>一种美食代表了一座城市。我走了许多城市,这是沧州独一无二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