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伐蔡——韩愈劝韩弘单骑赴汴州

美友37971408

<p>  韩愈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是唐代的大文豪,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代表作《春雪》、《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晚春》、《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师说》、《马说》等流传千年。</p> <p>(该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p><p><br></p><p> 然而,他具有军事的才能和英勇的一面却鲜为人知。</p><p><br></p><p> 在讨伐淮西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的对整个事态的洞察判断能力,同时,又展现出了他的为民情怀和不畏牺牲的英勇气概。元和九年(814年),吴元济叛乱。对东都洛阳构成了威胁。然而就在此时,朝中大臣对讨伐吴元济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是以宰相李逢吉和翰林学士钱徽、萧俛为首的朝臣大多认为是罢兵赦罪。二是宰相武元衡及御史中丞裴度主张吴元济不可赦免,出兵讨伐不但可以平定淮西,对成德和淄青两个节度使也是一种威慑。</p> <p>(该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p><p><br></p><p> 就在唐宪宗对讨伐徘徊不定的时候,韩愈对讨伐形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撰写《论淮西事宜状》全力支持裴度的主张,他在奏表中说:“蔡州士卒,是因元济迫胁,才与王师交战,说到底都是国家的老百姓,如若在战斗俘获中,不进行杀戮,民心自然归顺。”这是他对蔡州民生的考察,又是对生命的怜悯,即分析了整个蔡州的形势,又是对体恤了蔡州民情。然后又说:“淮西三小州之地,元济又甚庸愚,而陛下以圣明英武之姿,用四海九州之力,除此小寇,难易可知。泰山压卵,未足为喻。”而后不久,主战派的宰相武元衡被刺客所杀害,裴度也受伤,这在长安引起很大震动。</p> <p>(该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p><p> 此时韩愈越发主张用兵,以为息兵不进是最大耻辱。然而,韩愈的主张遭到了极力想妥协退让的李逢吉等人诋毁,韩愈被降职为太子右庶人。唐宪宗认真分析韩愈的《论淮西事宜状》,<b>看天时</b>,如果成德、淄青及其他藩镇效仿吴元济,此时不讨伐吴元济,将失去朝廷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国家将再次进入混乱状态,淮西叛乱不得不平;<b>观地利</b>淮西兵力区区数万人,且大多是受吴元济的胁迫,从心里不愿与朝廷为敌,开战后并非真心参战,且淮西地域面积小,不足以强大朝廷抗衡;<b>论人和</b>蔡州人民群众长期受到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廷对淮西进行平叛是民心所向。所以,唐宪宗决意讨平淮西叛乱,任裴度为宰相兼任淮西节度使,统领讨淮西诸军。受裴度推荐,韩愈任行军司马(相当于参谋长)。&nbsp;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行营招抚使严绶因讨伐吴元济近一年无尺寸之功。朝廷以韩弘接替严绶,为淮西诸军行营都统,率忠武节度使李光颜、河阳节度使乌重胤等攻击叛军。韩弘到任后驻扎在汴州(河南开封),表面上以其子韩公武领兵三千协助李光颜,其实却企图阻挠对淮西的讨伐,养寇自重。&nbsp;</p> <p>(该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p><p><br></p><p> 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宰相裴度出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并于次月抵达平叛前线。韩愈随裴度到达前线后,对当前的形势进行重新分析,他随后向裴度建议,要督促韩弘加紧讨伐,自己要亲自去汴州督劝韩弘。为了韩愈的安全,裴度要他带100精兵随他一同前往。韩愈断然拒绝,他说:如果他带100精兵前去汴州,一方面是目标太大,容易被吴元济的密探发现,反而不安全。另一方面,他去督劝韩弘,本来就是分内的职责,如果人数众多,可能会被韩弘的猜忌,事得其反。&nbsp;事情果真如韩愈所料,他未带一兵一卒从郾城出发来到汴州,韩弘对他是盛情款待,安排汴州最奢华的酒楼招待,邀请最漂亮的歌妓陪同。酒过三巡后,他对韩弘说:将军受皇恩一统淮西诸军行营,务必以大局为重,且不可为蝇头小利贻误战机,有损将军一世英明。现董昌龄已经归顺朝廷,裴相已亲临郾城督战,吴元济大势已去,将军可借时机命三军火速投入战斗,破蔡州指日可待。韩愈从大局到个人的名利对韩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权衡弊,韩弘因而加紧督战,迫使淮西军主力屯驻于洄曲,以抵御李光颜等人的攻势。&nbsp;韩愈见吴元济的主力被分散在洄曲、许州等边境一带,蔡州城内肯定空虚,立即向裴度请求,愿亲自帅3000精兵连夜突袭蔡州。如果取胜,其它地方也将会全面平熄,裴度则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没有采纳韩愈的建议。十月,唐随邓节度使李愬认准时机,乘虚而入,于雪夜袭取蔡州,削平淮西。&nbsp;正因为韩愈对时事敏锐的观察力,和对韩弘正确的判断和耐心的劝说,使整个战局得到扭转。同时,韩弘也因派兵有功被加授侍中之衔,封许国公,同时,解去了都统之职。在整个讨伐的过程中韩愈一直和裴度在郾城周边察看、督战,在郾城整整生活了四个月的时间,在郾城也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nbsp;郾城晚饮奉赠副使马侍郎及冯、李二员外&nbsp;城上赤云呈胜气,眉间黄色见归期。幕中无事惟须饮,即是连镳向阙时。&nbsp;在平叛后意气风发,心情无比愉悦,同时也感慨裴度调度有方,终结了割据近半个世纪的淮西集团,在从蔡州到郾城,从郾城到襄城每一段距离都显得归程切切,心情畅达。韩愈诗道:郾城辞罢过襄城,颍水嵩山刮眼明。已去蔡州三百里,家人不用远来迎。这首诗直白易解,出京之时,黑云压城,胜负未卜,如今雪夜百里奔袭,五十载淮西集团土崩瓦解。心情与出征时成了鲜明的对比。&nbsp;</p><p><br></p><p> 声名:本号内容为作者收集整理,仅供参考,不作为史料。</p><p><br></p><p>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p><p><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CxzYmhX5R2nFAZLDnem0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