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潼川古城位于四川东北部的三台县城区。三台历史悠久,唐朝为梓州,宋朝又称潼川,明、清两代继设潼川府。明清两代的城墙基址有600多年的历史。民国时期,设三台县在原府州所在地。县城虽经历朝历代官员培修、改建、扩建,城隍设施、城市规模等有所变化,但城池基址至今未变,至今仍保存数公里城墙 。2018年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傍晚,徜徉在光可鉴人的三台潼川古城石板街道上,稀疏的游客没有惯常闹市中的喧嚣,而是全都悄言细语地感受这古朴民居的无限韵致,你会觉得古城有一种超然人寰的宁静,是另一种美丽画卷。</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潼川府城墙、梓州渡、好吃街、梁时民画馆等已投入营运。</span></p> <p>走进三台潼川镇下南街,一路上都是新修建的老式川西民居和旧民居混为一体,各色古旧门店尽显古朴之风。老远,潼川古城墙南门城楼就进入视线。</p> <p>四川惟一的明清石头城</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曲径通幽的深街长巷,身旁紧紧偎依的一幢幢青瓦木楼和一户挨一户的小商铺,仿佛在述说着几百年来古城的富庶繁华。如果说故宫是帝王的天堂,那么潼川古城则是平民的乐园。</span></p> <p>卖货的</p> <p>说书的</p> <p>拍抖音的</p> <p>跳广场舞的</p> <p>上台表演的,据说每晚都有。</p> <p>梓洲渡,<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梓州渡原名南济渡,南济渡在修防洪堤前,一直有艘一趟能载二十来人过江的小渡船。是对面南寺坝乡亲们上街卖菜(南寺坝过去是县城定点蔬菜供应基地),和南面厂矿工人进城的重要渡口,若不走此捷近,则要多绕近两三里路从凯江老南挢过河进城。这艘船的经营权归对面花园村所有,但对村外过渡乘客收费极低,特别是名噪一时的绵阳市一纺厂工人,下班走这里进城最为方便。</span></p> <p>梁时民书画馆,梁时民三台人,四川省书画协会主席。</p> <p>梁时民画</p> <p>灰色砂岩条石筑砌的城墙与墙头上成排的箭垛,显露出了曾经久远的历史与沧桑。谯楼飞檐挑角,红屋青瓦,红木立柱,雕花门窗,重现昔日的雄伟气势。</p> <p>古城墙均用长1.2米,高、宽0.3米至0.35米的条石砌成。现仍保留下南城门楼和东城门门洞。曾有人认为,三台古城墙是仅次于南京的目前国内少数石砌古城墙之一,其谯楼是省内唯一保存最好的古代谯楼。</p> <p>潼川古城墙由砂卵石粘土夯实墙心,外墙采用砂岩条石筑砌。</p> <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据网络介绍:明朝嘉靖年间的三台潼川古城已是“环城有池,阔四丈,引西溪九曲水注淤中”,其城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抬梁穿斗混用的木结构建筑,九架梁前后单双分步梁分心用九柱,两侧为穿斗、内为抬梁,中柱两旁立柱密集,面阔五间12米、进深八间6.8米、脊高7.5米,具有元代风格。“明代潼川州山环水绕、天设险要,旧有石城一座,城墙高一丈六尺,厚六尺,围城城墙总长九里三,东门为东流,西门为通蜀,南门为南熏,北门为川北,状若盘蛇,经明至清初,多次修复。”,最后却毁于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入川时的战乱。到乾隆王朝的1767年至1769年,时任三台知县徐世楹“因故址”重建府城,决定易土为石,重建雄伟谯楼。于是,高6米、厚9.8米的砂岩条石砌筑城墙终成。清乾隆年间的三台城门门洞有内、外洞,曾在城墙倒拐之处设有九大炮台,建有南、北、东、西四大城门包括吊桥与清流淙淙的护城河。四方城楼上安装有绞盘,在收放吊桥时转动绞盘,绞盘便带动绳索让吊桥起落。军民入城均需排成长队有顺序入城。清光绪年间时任县令李火英认为西大门外是牛头山,挡了自己的升官发财之路,便在老西门北面又再建新西门,最终增至五大城门,这些城楼在抵御白莲教起义攻袭和两江洪水泛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后到1958年,因为解除了战乱威胁,县政府于是重点拆除了西、北方向的城门,仅存东、南2道城门用以抵御洪水,城墙也相应保存。到20世纪70年代,因为“破四旧”文革动乱,加之扩建新西街,便又拆除了新西门、老西门和北门附近城墙。在改革开放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潮和新型城镇化的冲击,潼川古城墙西门至北门城墙被陆续拆掉,最后仅存不到2000米的城墙和东、南方向的城门。</span></p> <p class="ql-block">据朋友介绍潼川古城由政府平台公司投入二十亿元,仿真修建如初,大部分工程巳投入营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