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系列022 龙门农场的知青年代老照片-1

尚祖玉

<h3>龙门农场三分场老知青等提供照片、文字说明陶德发、周鋐、尚祖玉收集整理尚祖玉编辑20200906</h3> <h3>1969年4月,龙门农场开始新建六分场 ,由革委会主任马钧元带队,在茫茫荒原上当年建场,当年开荒、当年打粮。 尚祖玉提供</h3> <h3>1969年,龙门农场新建六分场的驻地帐篷。尚祖玉提供</h3> <h3>1969年,龙门农场三分场办公室前,二连二班的上海知青合影。前排左起 胡飞盛、陈惠蓉;后排左起倪亚群、肖丽娟、杨爱武 。陈惠蓉、胡飞盛提供</h3> <h3>1969年秋收时节,第一批上山下乡到龙门农场的上海知青在三分场木工房前合影。前排左起李宝娣、孙小芳、顾丽娟、郭金妹、顾玲玲;后排左起蔡宁茹、胡飞盛、周德华、孙佩仪、方斌智。胡飞盛提供<br></h3> <h3>1970年代,龙门农场三分场羊号,齐齐哈尔知青合影。前排左起:姜淑艳,郭丽荣,徐亚军,张佩芝;后排左起:韩秀玲,杜凤英,高伟,商亚男,王文岩。高伟、王秋萍提供。<br></h3> <h3>1969年 嫩江农场,龙门农场出席黑河农场管理局首届“双优”会全体代表留影。前排左2三分场齐齐哈尔知青李秀兰、左3总场齐齐哈尔知青李桂云;2排左2一分场齐齐哈尔知青李淑梅、左3齐齐哈尔带队教师姚贵忱、左5五分场齐齐哈尔知青付丁成、左6总场齐齐哈尔知青杨铭樵;3排左1五分场知青张铎。李秀兰提供<br></h3> <h3>1970年12月9日,北安市,农场管理局在北安召开知青工作会议,龙门农场由杨维玲带队,各分场代表共10人参加会议。会后在北安照相馆合影 。前排左起曹世兰、王桂荣、杨维玲;<br>二排左起XXX、XXX、XXX、XXX;<br>三排左起陈世芬、李淑梅、李秀兰。<br>杨维玲、李秀兰提供</h3> <h3>1970年代 龙门农场三分场办公室门前,二连二班的上海知青合影,左起上海知青胡飞盛、孙晓芳、肖丽娟、顾丽娟、陈惠蓉、倪亚群。陈惠蓉提供<br></h3> <h3>1970年代,龙门农场三分场知青干部。左起任永环、齐志坤、李秀兰、方斌智、李雪茹、郭丽荣。 方斌智提供</h3> <h3>1971-1972年 龙门农场三分场 女知青合影 前排左起上海知青许荣芳、齐齐哈尔知青李雪茹、上海知青季斌、周淑珍;后排左起上海知青杨家春 、钟伟建 、齐齐哈尔知青李秀兰、李佩芬、杨静秋 。李秀兰提供<br></h3> <h3>1971年,龙门农场政工组《龙门战报》编辑,哈尔滨知青周继明 。尚祖玉提供</h3> <h3>1971年,龙门农场总场电影放映队。左为齐齐哈尔知青刘新京,右为牡丹江知青张吉林。尚祖玉提供</h3> <h3>19710520,龙门农场总场俱乐部门前,《龙门战报》编辑部成员合影。左起刘泽华、杨维玲、周继明、尚祖玉。李德明摄影,尚祖玉提供  </h3> <h3>19710520 龙门农场政工组《龙门战报》编辑部初期设在总场俱乐部。 这是杨维玲、周继明在使用油印机印报纸。李德明摄影 尚祖玉提供</h3> <h3>19710800,麦收时总场机关的工作人员都去分场参加割麦子。尚祖玉提供</h3> <h3>19710800,麦收时,总场机关的工作人员都去分场参加割麦子(2)尚祖玉提供</h3> <h3>1970年代,龙门农场一分场知青在麦田里。周丽芳提供</h3> <h3>1970年代 龙门农场三分场上海知青方斌智 方斌智供稿</h3> <h3>19711200 龙门农场总场,各地知青合影前排左起长水河农场来的工作队天津知青小刘、齐齐哈尔知青尚祖玉、齐齐哈尔知青带队的张老师、齐齐哈尔知青姚宝山;后排左起齐齐哈尔知青任永环、李秀兰、郭利荣、李雪茹,长水河农场来的工作队天津知青XXX 。尚祖玉提供</h3> <h3>19711200 龙门农场总场,各地知青合影左起齐齐哈尔知青任永环、长水河农场来的工作队天津知青XXX 、齐齐哈尔知青李秀兰、郭利荣、李雪茹、长水河农场来的工作队天津知青小刘。<br><br></h3> <h3>1971年,龙门农场总场的知青和干部在办公室前合影。前排左起姚新龙、葛长青、孙德江、徐建林、尚祖玉;后排左起XXX、程秀霞、刘新京、杨维玲。</h3> <h3>1971-1972年 龙门农场 总场办公室前 左起上海知青印良、姚新龙、陆建志、李建国。那时候龙门农场总场办公室就是一排平房,成为摄影留念的标志性建筑。虽然龙门农场是从劳改农场改制为地方农场,可是从上海出发的知青还是荣幸的穿上了一套绿色的军棉衣和军大衣,齐齐哈尔和牡丹江的知青就没有这份荣誉和待遇了。</h3> <h3>19720217 龙门农场三分场知青与带队下乡的齐齐哈尔张老师合影前排左起范桂琴、侯德奎、张老师、李宝友;二排左起任永环、李秀兰、李雪茹、郭利荣;后排左起袁由春、姚宝山、尚祖玉、李杰。李秀兰、尚祖玉提供</h3> <h3>1972年,龙门农场气象站 从1968年到1970年,龙门农场从牡丹江、齐齐哈尔、上海、哈尔滨等城市先后接收了4000多名知青。其中上海1620人,齐齐哈尔1514人,牡丹江285人,哈尔滨400多人。十年期间知青成为农场生产和管理的主体。图为上海知青姚辛龙在总场气象站工作,原址在现森林公园主道的西侧。左一是在政工组工作的齐齐哈尔知青尚祖玉上海知青李德明摄影、尚祖玉提供  <br></h3> <h3>这张照片的后面,是一个感人的故事<br>1972年4月4日,黑龙江省北安市。龙门农场三分场的上海女知青叶瑞青因患阑尾炎,在龙门总场卫生院治疗。因当时条件有限,经手术后不愈转为腹膜炎,后转入北安医院治疗。因病情严重需要输血,到分场寻求血源,需要A型血。 <br>经领导动员,知青们纷纷报名献血,分场安排报名者坐拖拉机到场部卫生院验了血。当时北大荒3月底4月初的天气还是很寒冷的。我们被挑选出的六个人乘场部安排的解放牌汽车,坐在没有遮挡的车厢里,顶着刺骨寒风,一路颠簸连夜赶往北安。当年我还不满20岁,为抢救上海战友,献出了我们青春的血液。献血后我们在北安照了这张纪念照片。<br>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我们献血后仍然从事沉重的体力活,对身体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知识青年感情深,五湖四海一家人,我们为抢救上海知青战友无怨无悔。四十多年过去了,叶瑞青后来身体恢复的怎么样?一直是我的一份牵挂。<br>照片第一排左起齐齐哈尔知青李菊香、崔洪芝,第二排左起上海知青马亚妹、齐齐哈尔知青刘玉兰、王丽华、吕淑英。<br>补充:其中崔洪芝在农场安家落户后,一直没有返城,直到在龙门农场退休。吕淑英提供<br></h3> <h3>1972 龙门农场三分场知青李杰、袁由春、李宝友、尚祖玉和机要员孙德江、放映员刘新京在总场办公室前。每逢雨季,道路泥泞,人们普遍要穿雨靴行走下地干活。1969年秋雨连绵,麦子泡在泥水里。抢收时节,许多知青的雨靴、农田鞋都陷在泥水里找不到了。尚祖玉提供</h3> <h3>1972年春,齐齐哈尔知青在总场聚会左起叶永林、姚宝山、刘新京、李杰、尚祖玉、袁由春。尚祖玉提供</h3> <h3>1970年代,龙门农场总场知青合影。左起政工组尚祖玉、放映员张吉林、保卫组于志成、教师XXX、政工组周继明。尚祖玉提供</h3> <h3>197210 龙门农场三分场,齐齐哈尔知青干部李杰 尚祖玉提供</h3> <h3>  1972年04月15日 北安农场管理局文艺创作学习班留念 在龙镇农场总场。一排左三黑龙江知青魏宝林、左四文艺干部林夫本左五哈师院美术系李老师、左六齐齐哈尔知青尚祖玉、左七上海知青蒋明;二排左一鸡西知青张仲英、左二上海知青李晓兰、左三哈尔滨知青郑力拓、左六哈尔滨知青王国臣、左九知青程秋月、左十哈尔滨知青杨晓春;三排左一上海知青汪大燮左二上海知青张蔚昕。、上海知青俞国樑摄影、尚祖玉提供<br><br></h3> <h3>  1972-07-18 哈尔滨省红太阳展览馆 北安农场分局知青美术创作学习班成员参加全省知青展览。前排左1上海知青潘蘅生、左二上海知青俞国樑、左四上海知青蒋明、左六哈尔滨知青郑力拓;后排左2上海知青姜亚洲、左四齐齐哈尔知青尚祖玉。 上海知青俞国樑摄影、尚祖玉提供<br></h3> <h3>1973 龙门农场三分场知青合影,这是齐齐哈尔九中六七届2年1班同班同学。前排左起陈雅丽、黄俊芝、李雪茹、景凤珍;后排左起陈志明、尚祖玉。同班同学还有张喜志、于贵、李长远、李杰、王玉芝、齐志坤、田金晶等。一共13人下乡龙门农场。李雪茹提供</h3> <h3>19730125 龙门农场出席省局劳模会全体代表合影。前排左起3卢凤文 高云其。付丁成;二排左起严琦;三排左起李淑梅,李连成,高芳明。XXX提供<br></h3> <h3>1973年秋季,三分场的蔡宁茹被录取上海第二医学院后,知青们在场部办公室门前合影。前排左起三分场唐中玉、良种站万树根、任淑君、杨爱武。二排左起三分场郭金妹、周淑珍、姚蓉蓉、蔡宁如、温少华(农场干部)、许荣芳、胡飞盛;后排左起良种站蔡承志(蔡宁如弟弟)、良种站刘有荣、三分场周立勋、方斌智、良种站楊红英、蔡志雄、顾伟忠。顾伟忠、方斌智提供。<br></h3> <h3>19730801 龙门农场庆祝八一建军节歌咏比赛大会,三分场代表队演出大合唱。尚祖玉提供</h3> <h3>1973年4月10日,龙门农场总场办公室前面,龙门农场七队(原七分场)72年度劳动模范合影。照片前排左一上海知青陈梅英、左二齐齐哈尔知青田茵、左三上海知青卓宝元;后排左一上海知青邢长征、左二周连长、左三张XX、左四杜指导员、左五上海知青朱红伟。田茵提供</h3> <h3>1973年冬天将到寒假,张港接替温少华老师任龙门农场小学四年一班班主任。 在总场俱乐部东小树林师生们合影留念。图中后排左四是温少华老师,左五是张港老师。郭利荣、方斌智提供附件来源 :《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征文 《艰难岁月 坚毅青春》征文作者:张港献血一回,教书一生来自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00:0006:14我下乡的地方是小兴安岭中段的龙门农场,当知青的第三年,领导让我上场部教书了。我从小就羡慕老师,没想到这回自己竟然真的成了老师,兴奋得将课本看一遍又看一遍。我接的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怀念原来的教师,一帮小“刺头”变着法跟我作对,想把我弄走。其实,那时候,我自己也是个半大孩子,只念过初中,一点教学方法也不懂。让孩子们弄得我都有哭的心了,一走到教室门前,心就颤抖;一看到学生,就想躲开。我对校长说了:我不是教书的料,要回连队种地去。校长说:那也不能说走就走,得有新老师来替才行。我就天天日日熬着,盼着新老师的到来,准备着与教书永别的那一天。这天,我正与孩子们在操场上玩,猛然见公路上一挂马车狂奔起来,连车带着马一下子翻进路边的排水沟里,车老板压车下了。我忙喊大个子学生,一齐跑去救人。车老板身上全是血,已经不能说话了。我们将他背到了医院,医生们忙了起来,我和学生就等在走廊。一会儿,一个医生出来了,说:“这可怎么办!上哪儿弄血?”院长说:“快!派人去组织知青献血!”派出去的人久久不见回来,整个医院急成一团。那个时候,谁也不明白献血是怎么回事儿,就知道将自己的血抽出来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看着眼前的医生,我忽然想起课本里写白求恩的那篇《截肢与输血》,就上前说:“那就抽我的吧!”院长和医生们全摘了口罩,睁大了眼睛看着我。其实,我的手心已经出汗了,但话已经说出,就说:“行!抽我的吧!”孩子们只只小手拉住我的袖子,头抬得高高的,“老师!要,抽你的血!”看着这些孩子,我更不敢后退了,就说“没事儿!救命要紧。”我被领进了一间屋子,医生问我从前生过什么病没有,问我从前献过血没有,之后就采了一点血。我以为这就是输血了,就听医生的,出来了。曾经“面目可憎”的学生们全换了面孔,亲切地围上我,问我疼不,问我怕不,问我头晕不,有的还摸我的额头。一会儿医生又叫我进去,医生说:巧得很,我的血型,可以输血。这我才明白,刚才那只是采血样作化验,并不是真的输血。这回,医生用橡皮管将我的手臂扎上,一个大号的针,冲我来了。我这人,最怕的是打针,见了穿白大衣的人,就想起那闪亮的针头。这回可真是害怕极了。但是,一想外面那些孩子,就挺直了身子,将头扭向一侧,任凭医生收拾。然而,事情不过如此,当医生说”好了“时,我摇摇头,晃晃身体,觉得还是原来的自己,一下子轻松了许多,马上自豪起来。孩子们将我围起来,拉我的手,紧紧贴着我,他们也和我一样得意,那表情好像是在说:这是我们的老师。就这一会儿工夫,我献血的事,已经传出了老远,人们全像看一个英雄看着我。校长、教师,还有家长,全上来问这问那。那个晚上,孩子们陪了我很晚,他们拿了鸡蛋,拿了罐头,拿了红糖,有的还让妈妈包了饺子。他们围拢我,非要看吃下去不行。我就给他们讲故事,给他们讲原来没能讲明白的算术题。虽然,身体一点不良感觉也没有,但是那一夜我睡得很不好,总是想着天快一些亮,快一点到明天上课的时候,快一些和那些可爱的小家伙在一起。学校让我休息,但我哪里休息得了。一进教室,就是齐齐的“老师好”,我也是第一次,深深地对学生们敬了礼。那堂课,孩子们听得认真极了,我也发挥得淋漓尽致。直到今天,我还能复述所有的内容。下课后,我就跑去找校长,我说:“校长!我不想走了,你找的新老师?……”校长笑了:“哪有什么新教师,我早知道你能干好。”从那以后,我真的成了孩子们喜欢的教师,这一干,已经三十年了。没有那次献血,教师将是我对别人的永远羡慕。感谢那次献血,它让我成为一名教书育人者,他给了我一届又一届可亲可爱的学生。(作者原黑龙江龙门农场齐齐哈尔知青 )</h3> <h3>1970年代,龙门农场学校教师合影。 一排左起:郭利荣、方斌智、陶冶、杨桂华、高树梓。(两个孩子是陶冶老师的);二排左起:赵桂华、张明敏、祝安、张起明、徐仁楠、李秀兰;三排左起:龚云林、姚源军、徐健、郑家权、张港。郭丽荣 方斌智 提供<br></h3> <h3>1973年4月1日,龙门农场,闫海青调到龙门农场上任党委书记后召开的第三届党员代表大会 图为全体党员代表合影,其中包括知青党员代表。李秀兰提供</h3> <h3>19730410 龙门农场72年度社会主义先进集体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代表合影陶德发提供</h3> <h3>1973年4月25日,北安市,召开地区团代会 ,龙门农场由团委书记杨维玲等7名代表参加会议,全体代表合影留念。<br>前排左起上海知青徐裕法、总场会计葛长青、齐齐哈尔知青付丁成;<br>后排左起齐齐哈尔知青高秋月、杨维玲、赵桂芝、李秀兰。<br>李秀兰提供</h3> <h3>19730601 龙门农场一分场周丽芳等知青在引嫩工程合影纪念。周丽芳提供</h3> <h3>1973年6月,龙门农场,共青团龙门农场第二次代表大会 各分场全员代表 还有学校和红小兵代表参加 会后全体代表合影 李秀兰提供</h3> <h3>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龙门农场第二次代表大会合影 陶德发供稿</h3> <h3>1973年6月18日,龙门农场,共青团龙门农场第二届团委会23名委员和党委彭书记一起合影。前排左1李晓华、左4上海知青陈漪涟、左7齐齐哈尔知青高秋月、左8齐齐哈尔知青李淑梅;2排左2齐齐哈尔知青庞壮国、左3齐齐哈尔知青张志新、左4农场会计葛长青、左5彭主任、左7齐齐哈尔知青付丁成、左8齐齐哈尔知青李秀兰;3排左2上海知青徐裕法、左4牡丹江知青张学英、左5牡丹江知青滕向东、牡丹江知青宿锁林、凌志和,李连成。李秀兰提供</h3> <h3>1973年,龙门农场总场知青和原农场干部合影。前排左起庞壮国、XXX、陈漪莲、杨维玲、李秀芳;后排左起葛长青、XXX、刘泽华、王洪义、付丁成、王长军。尚祖玉提供</h3> <h3>1973-08-25 龙门农场总场 在总场机关学校工作的知青前排左起齐齐哈尔知青政工人员尚祖玉、机要员靳卫东 上海知青团委干部陈漪莲 齐齐哈尔知青团委干部杨维玲;后排左起上海知青摄影师李德明、齐齐哈尔知青教师王长军、教师庞壮国、放映员刘新京。龙门农场照相馆摄影尚祖玉供稿 </h3> <h3>龙门农场的瓜田李秀兰提供</h3> <h3>龙门农场,齐齐哈尔知青李秀兰在劳动 。李秀兰提供</h3> <h3>1973年秋天,龙门农场总场,三分场上海和齐齐哈尔女知青合影。前排左起袁玉芬、黄淑华(原名黄連弟)、司富荣;后排左起蒋琼英、卢爱梅。袁玉芬提供<br></h3> <h3>  1973年11月5日,龙门农场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的全体合影,在总场俱乐部门前。前排左4总场齐齐哈尔知青杨维玲、左7三分场上海知青方斌智、左8三分场齐齐哈尔知青李玉荣、刘玉兰、左11三分场齐齐哈尔知青景凤珍;2排左1胡玉兰、左5那主任、左6四分场成勤惠、左7朱主任、左9六分场上海知青陆益群、左10四分场严奇、左11四分场上海知青张风琴、左12一分场齐齐哈尔知青李秀芳;3排右1齐齐哈尔知青赵桂芝;4排左1三分场齐齐哈尔知青肖雨兰、右2供销社金兵兰、右1五分场李秀琴;5排左5刘彩英、右1李桂琴李玉荣提供</h3> <h3>龙门农场三分场机耕队拖拉机驾驶员 齐齐哈尔知青周忠顺(右)<br></h3> <h3>1974年6月16日,山河农场,省农管局召开知青政工会议,龙门党委书记闫海青、政工主任高云琪,知青李秀兰参加会议。会上听了知青英雄,知青学习的榜样——蒋美华的事迹讲演,这是黑河分局全体代表合影留念。李秀兰提供</h3> <h3>  1974年7月31日,龙门农场总场, 参加农场群英大会的三分场劳动模范和科研组、机耕队等先进集体代表全体合影。第一排左起上海知青候海龙、孙进,农场职工王维汉、齐齐哈尔知青孙宝文、杨德全;第二排左起齐齐哈尔知青司富荣、景风珍、上海知青陈惠蓉、农场干部张贻勋、农场职工魏秀云、上海知青干宝珍、齐齐哈尔知青崔洪芝、上海知青王琴琴;第三排左起上海知青李佩芬、林红珠、齐齐哈尔知青李玉荣、迟秋、上海知青陶九斤、高伟民、周鋐、张国年、沈国辅、陈金星、毛小弟。李玉荣、周鈜提供<br></h3> <h3>1974年,龙门农场基建队知青劳动模范代表合影。前排左7周立芳;二排左5乔龙根;三排左3许杰、左4耿建华、左6程当、左7陶德发;四排左2赖小和等。赖小和是上海知青,后担任四分场副指导员。陶德发提供<br><br></h3> <h3>1974年 9月12日,龙门农场总场,三分场菜排合影<br>司富荣回忆:三分场菜排种地面积大约十垧地,主要是种大头菜,大葱,角瓜,柿子,黄瓜;秋天的土豆,大白菜,红萝卜,绿萝卜。场部机关家属冬菜都是三分场园种出的优质白菜,萝卜,还有胡萝卜。<br>那时全是农家肥,我们菜园一年四季地头一大堆各粪肥。只要机耕队的車有空,我们就夜班拉粪。马号,猪号,厕所掏出来后晒干的,都积在一块变成粪山一样。再加土,每天有专人倒<br>粪,从春到天冷不会停。菜地每垅保持七十公分距离,大垅通风也好。所以咱们的菜长的就真好。我们春天四月就育大头菜苗、辣椒苗、茄子苗,五月末,六月份初栽到大地里。育苗温床这五十天的工作非常重要,温度、水份都要细心,不能马虎,否则苗沒育好,大地沒有苗栽。只靠大地种,菜抱心晚,青年食堂就沒菜吃了。龙门农场在北安分局管辖的十几个国营农场中无霜期最短,在那个缺肉少油的年代,能保证知青们经常吃上蔬菜也不容易了。<br>我种七年菜,对三分场菜园很熟的。回忆往事,故事太多,太多。<br>我们在紧张艰苦的劳动生活中团结互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就想拍摄一张集体合影留下纪念。于是大家商量好了怎样能不上工一天,偷偷的去场部照合影。孙荣芝当时是卫生所的住在<br>菜排宿舍,她知道我们要合影,也一同参加了。场部离分场18里路,分场只有一台28大胶轮拖拉机一天跑个来回搞运输。就这样,赶上个好天气,难得放松一天,留下了40多年前我们菜排的一个个青春的笑容。<br>照片中,第一排左起:齐齐哈尔知青司富荣 、谭玉文 、黄淑华 、上海知青陆芬芳 、袁玉芬 、季芝玲 ;<br>第二排左起:上海知青董继红、顾银香 、齐齐哈尔知青李亚茹、上海知青卢爱梅、 熊金凤 、齐齐哈尔知青袁宝珍 、孙荣芝 ;<br>第三排左起:上海知青钱立娟、戚卫国 、蒋琼英 、季斌 、陈慧萍 、农场青年魏秀芸 。司富荣提供<br><br></h3> <h3>1974年前 龙门农场文艺宣传队合影 前排左2起上海知青霍优星、徐小玲、束因选、姚蓉蓉。二排左2齐齐哈尔知青熊世凯、左5齐齐哈尔知青李朋;3排左3齐齐哈尔知青王福生、左4齐齐哈尔知青金承威。 霍优星、顾蓉蓉提供</h3> <h3>1974年前 霍优星在农场文艺宣传队表演舞蹈 霍优星提供</h3> <h3>1974年前 龙门农场文艺宣传队,上海知青霍优星表演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片段 霍优星提供</h3> <h3>1974年前 龙门农场文艺宣传队,上海知青霍优星表演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片段 霍优星提供</h3> <h3>1974年前,龙门农场文艺宣传队 上海知青霍优星表演新疆歌舞 霍优星提供</h3> <h3>1974年前 龙门农场文艺宣传队的上海知青在哈尔滨松花江畔防洪纪念塔合影。前排左起束因选、唐中玉;后排左起罗进、徐小玲、姚蓉蓉霍优星、顾蓉蓉提供</h3> <h3>龙门农场 “七一”诗歌朗诵会, 右为上海知青陶德发。陶德发提供</h3> <h3>上海农科院的小麦品种沪652在龙门农场三分场科研组试种成功。左起邓远峰、李彩珍、顾争和、董雅美、曹树明、张冀平。张冀平提供。</h3> <h3>19750322,龙门农,74年度先进集体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合影。陶德发供稿</h3> <h3>1975年3月23日,在下乡的几年中,知青队伍发生了各种变化,在生产、生活、身体等多方面发生困难,还有家庭变故等问题。农场领导决定去上海慰问和回访知青和家长,1975年3月23日组织了由党委姜书记、劳资科刘科长,卫生院张大夫和团委李秀兰带领各分场选出的知青代表共10人,前往上海进行慰问回访四十余天。做了大量的工作,慰问病号,家访,接待来访的知青家长,解决了不少知青的实际问题,受到知青家长的好评,75年5月3日离开上海返回农场,照片是回访团的集体合影。李秀兰提供</h3> <h3>1975年3月23日至5月3日,龙门农场组织上海知青回访团工作期间,知青们在上海合影。左起许荣芳、蔡宁茹、李秀兰、周淑珍 。周淑珍提供</h3> <h3>1975年6月,黑河地区农场分局在北安举办农场知青干部培训班。龙门农场参加的有 前排左4李秀芳、左5吕仪华;后排左2张秀凤、左3范绍斌、左4冯宝友、左6王禄华、左7陶德发等。陶德发提供<br></h3> <h3>19750701 黑龙江省黑河农场分局驻永丰农场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龙门农场人员合影 陶德发提供</h3> <h3>19751200 龙门农场第三生产队劳动模范代表合影陶德发提供</h3> <h3>19751200 ,龙门农场良种队劳模会合影纪念 姚蓉蓉提供</h3> <h3>19751212 黑龙江省黑河农场分局驻永丰农场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全体合影 陶德发提供</h3> <h3>1970 年代,龙门农场三分场机耕队前,上海知青合影,左起伍贻广、麦以番、黄玉华、张冀平。张冀平提供</h3> <h3>1975年11月20日,龙门农场总场,齐齐哈尔知青李雪茹被招工返城, 已经在总场工作的李秀兰、郭丽蓉、方斌智和从三分场赶来送行的知青一起在场部合影留念。前排左起上海知青方斌智、钟伟健、齐齐哈尔知青李雪茹、李秀兰; 2排左起李佩芬、徐国妹;3排左起齐齐哈尔知青郭丽荣、董萍、景凤珍。李秀兰提供</h3> <h3>龙门农场,上海知青,文艺爱好者小提琴手张继明 。张冀平提供。<br><br></h3> <h3>1976 龙门农场加工厂文艺宣传队演出《民兵战歌 》。张华提供<br><br></h3> <h3>1976年12月9日,北安市,农场管理局在北安召开知青工作会议,龙门农场由杨维玲带队,各分场代表共10人参加会议。会后在北安照相馆合影 。前排左3齐齐哈尔知青杨维玲;3排左2齐齐哈尔知青李淑梅、左3齐齐哈尔知青李秀兰。李秀兰提供</h3> <h3>龙门农场场部机关部分知青和基建队一起上山伐木。木板房子上贴着标语:“天当房、地当床,垦荒队员志如钢”。图中左起袁炜生、张洪源,张冀平,孔XX、董沛霖、周逸修、王小峰、李德明。<br>董沛霖回忆:袁炜生,最早在二分场,后去引嫩,然后回窑地,这张照片好像是在新开荒的十分场,袁是我的好友,当时在当炊事班长,特地做了个小白菜炒肉片,不过忘了洗菜,吃到最后才发现大盆子底部一层泥汤。<br>张冀平提供。<br><br><br></h3> <h3>1976年8月2日,龙门农场首届知青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刘明洲提供 </h3> <h3>1976年8月2日,龙门农场首届知青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图片左侧部分刘明洲提供 </h3> <h3>1976年8月2日,龙门农场首届知青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图片中间部分 刘明洲提供 </h3> <h3>1976年8月2日,龙门农场首届知青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图片右侧部分 刘明洲提供 </h3> <h3>1976年12月,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龙门农场由场领导肖永久带队,场部各部门和分场代表50余人组成去大寨学习参观团。受到昔阳县委和大寨各级领导的热情接待。郭凤莲亲自带领参观了大寨梯田、红旗渠、胜天洞,大寨展览馆,还到了太行山。历经七天,代表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学到了大寨的精神。全体代表在大寨虎头山上立誓言“学习大寨定叫龙门变大寨” 。前排左2上海知青陶德法、左4齐齐哈尔知青李秀兰;2排左3齐齐哈尔知青肖永久;李秀兰、陶德发提供<br></h3> <h3>1976年12月末,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胜天洞是大寨人自己建造的,是大寨精神的体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人定胜天建成了宏伟的胜天洞。李秀兰提供<br><br></h3> <h3>1976年12月,龙门农场代表参观大寨展览馆陶德发提供</h3> <h3>1977年元旦,北京,天安门广场。龙门农场赴大寨学习参观团返回农场途中,在北京停留一 。天,让代表们看看伟大祖国的首都,图为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留影。李秀兰提供</h3> <h3>19761200 主席团全体合影 前排左起杨维玲、肖永久、张主任,闫海清,朱主任,郭利荣、朱国康;后排左三张礼,高云其,曹振东,右一高芳明。</h3> <h3>龙门农场上海知青伍贻广在水库打鱼<br>1976 年,龙门农场一分场附近的水库。伍贻广回忆:总场开会通知要鱼,我们就出去打鱼。一条小船只能容二个人,前面一人下网,伍贻广在后面划船。是张冀平拍摄的。<br>张冀平:这个水库是我们农建科当时勘查设计的,并从各个分场抽调了十多台东方红拖拉机改成推土机进行水库坝体施工。我那时候基本上每天都在施工现场。水库建成后我也会经常去那里,主要是查看坝体情况。所以也会常去伍贻广那里看看。<br>伍贻广 张冀平提供。<br><br></h3> <h3>1974年,龙门农场三分场劳模合影 前排左起XXX、XXX、周文浩、蔡小星、葛宪章、陆建志、XXX;<br>后排左2崔洪芝、左9杨爱武。<br>待补充说明<br></h3> <h3>上海知青熊小龙、俞鸿锦同李延林队长 (中) 合影。俞鸿锦提供</h3> <h3>上海知青在龙门农场,左起周淑珍 徐荣芳。周淑珍提供</h3> <h3>1977年5月1日,龙门农场上海知青在北安留念左起杨文龙、沈荷萍、张红、周淑珍、石绮丽姚蓉蓉提供 </h3> <h3>1977年6月26日 龙门农场总场 龙门医院医护人员合影留念 2排左6上海知青徐贵华、左7上海知青胡其麟。胡其麟提供</h3> <h3>上海知青在龙门农场,左起沈荷萍、张红、周素珍。周淑珍提供</h3> <h3>龙门农场知青,左起XXX、XXX、李德明。龙门农场知青时期的大量照片都是上海知青李德明拍摄的,他记录了珍贵的历史影像。<br>待补充说明<br><br></h3> <h3>1973年,龙门农场五分场和六分场举办知青乒乓球比赛。这是比赛运动员的合照。前排左起王禄华、余华中、陈克勤、XXX、黄继良;后排左起腾承德、但民若、熊小红、王国萍,张长春、瞿成宇。王禄华、陈克勤、张长春、熊小红、黄继良是五分场的,其他人是六分场的。王禄华当时是在五分场,后来调去三分场了。王禄华、老范等提供</h3> <h3>龙门农场三分场齐齐哈尔知青合影左起徐文馥、郎淑珍、宋凤珍、李秀兰、董平。李秀兰提供<br></h3> <h3>后记:这些照片的大部分,是龙门农场三分场的上海知青在几次纪念活动时收集的。经过我翻拍、扫描成电子文件,加上收集来的电子版照片,现在累计有一千多张了。最近龙门农场要编辑新的画册,应约提供的一些照片都是从中选择的。这些黑白照片大部分清晰度不够,也有一些残缺。反映了那个年代的文化生活的困难和局限,也因为应征的知青翻拍技术所限。不过,经过四五十年的岁月风化,能够留下一些影子也是弥足珍贵了。一些知青说,隔了几十年,才看到一些照片上有自己,没有想到啊!记录历史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不过,想确认在农场的照片的拍摄者也不容易了。一般人不大理会拍摄者是谁。大致能区分的是,在三分场拍摄的场景人物多是上海知青周鋐、张冀平拍摄的;在总场以上海知青李德明拍摄的为主,还有总场照相馆,也有一部分是巡回下乡服务的德都县照相馆。照片质量好的还是那些照片上印着标志的城里的照相馆为主。最费力的是编写照片的说明,照片凝固的历史早已物是人非,情境隶属多变。时间?地点?谁是谁?什么事?都要回忆询问核对。这些七十岁上下的老头老太太们,这些当年的知青干部、头头脑脑的活跃分子,对自己经历的事都开始模糊了、错位了。这些照片,记录的三分场知青尤其是上海知青的多。全农场性的事件活动自然表现的全面些。即便如此,也仅仅是那个知青十年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时候距离图像泛滥的时代相隔还有十年。期待着有心人提出修改意见,补充完善文字说明。希望大家留下片言只语,意见也好,成为共同的回忆,成为这个集子的亮点。我准备把后来回访龙门农场拍摄的照片再选编几集,作为系列资料,了结一份过去的心愿。照片和说明是一对翅膀,愿更多的老照片不再沉睡,展翅飞翔,伴随着我们的记忆,走进史册。2020-09-06于上海。<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