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东下塘就要消失了,能留下的大概只有“东下塘”这个地名了,一个叫荆溪人家楼盘的高楼和别墅很快地就会矗立在原东下塘的地方,与青果巷隔河相望。</p><p>春节长假,一个人背着相机在东下塘转了两个半天,踩着拆迁后的瓦砾,找寻以前的足迹。这条老街,留下了学生时代的许多记忆,和那些虽然清苦但却快乐的日子。现在老街即将消亡,我所能做的也只有用相机留下点记录,记录我们曾经拥有的风景,记录我们曾经拥有的家园,记录我们曾经拥有的日子。(写于2011年2月11日)</p> <p>东下塘原本是条静悄悄的老街,至少在我的记忆里如此。黑压压的老屋中,楼房很少</p> <p>它还是条普通的老街,一条从弋桥一直到琢初桥,与青果巷平行,隔市河相望的古老街道</p> <p>东下塘地区原来有常州市看守所,现在已经搬掉了,常州人挂在嘴上的“送你到东下塘去”的口头禅,曾经带着特定的含义</p> <p>如果说青果巷多了几分书卷气的话,那么东下塘就更为市井与民间些</p> <p>东下塘曾经有三条著名的支巷,从西往东分别是赵家弄、三将军弄、乌衣浜,贯穿着东下塘与吊桥路</p> <p>赵家弄虽然早就拆了,但是我还记得这是在三条弄堂里最狭窄的弄了,骑着自行车在赵家弄里,会很担心是否有人从斜剌里窜出来</p> <p>而三将军弄,据说这条弄在宋元时期就有了,清代《常州赋》里有“问将军之巷,前烈难追”之句,里面的“将军之巷”,说的就是这里</p> <p>我总喜欢把乌衣浜和南京的“乌衣巷”作比较,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两条巷,都有“乌衣”两字,虽然来历不同,但我情愿把两者联系起来</p> <p>乌衣浜有几家深宅,回廊繁复,像极了《橘子红了》里的大院</p> <p>弄里有一座临街的老井,井边一堵围墙,不过现在已经没人从井栏里取水了</p> <p>在东下塘,有杨氏雕花楼,是清代做过永盛县令的杨家所建,是唯一保存完好的家庭戏楼,与距离不远的阳湖县城隍庙戏楼相映成趣</p> <p>与东下塘紧密不可分离的还有陶沙巷,那是东下塘与和平路相连的支巷,它是幽深的,也是古老的</p> <p>从陶沙巷的北端出来,东面不远处就是琢初桥粮油店,里面会堆着成袋的粮食、成桶的食用油</p> <p>东下塘和其它本市的老街一样,住着官宦人家,也住着平民百姓,有着深宅大院,也有一间间的矮屋</p> <p>如今东下塘的老屋大都被拆了,原先宁静的小街也被开发成了高楼小区</p> <p>习惯于悠闲生活的居民们,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在街边摆开一张台子吃晚饭</p> <p>想念着旧时的东下塘,尽管它是陈旧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