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磨盘山

霜钟余响

<p>  在鞍山市东南方向有一座形状像“磨盘”的山叫磨盘山,海拔约420米,该山脚下的村落摩云山因此而得名。摩云山村东南与辽阳隆昌接壤,西南与海城英不落毗邻,东北方向与千山区上石桥村、对桩石村遥遥相望。</p> <p>  从鞍山市内沿东南公路前行,经唐家房子、什间房等村镇,在公路左边见老道沟路牌向宝泉观进发,就可以到达磨盘山山脚。</p><p><br></p><p> </p> <p>  沿途山路逶迤,山势起伏,路边繁花照眼,村院葡萄满架,山坡遍植南国梨、山楂树。这里是著名的南国梨乡,春天梨花盛开,处处洁白,满山是高低错落的花海;秋天果实盈枝,金黄嫣红,远近是香气弥漫的果香。</p> <p>以上照片为春天所摄</p> <p>  经过山路边的溪流,来到宝泉观。</p> <p> 宝泉观是规模不大却十分整齐的小观,建于明万历年间,有四百多年历史。观边有泉井,观前有清溪,是个清清静静的所在。</p><p> 据村民介绍,磨盘山在隋唐时期为高句丽占据,他们根据地势和水资源分布,依山为城,建城墙,凿水井,抵抗唐军进攻,但终于被薛仁贵率领的唐军所击溃。</p> <p class="ql-block">  宝泉观有一个古碑,上面记载在明代磨盘山“山城”是为防备后金(满清)侵袭所建的军事哨卡。因为这里是千山东部最高点,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明朝专门委派钦差巡抚都御使在山上修建“山城”。</p> <p>  站在宝泉观山上回望,但见山势连绵,树海中掩映着一幢幢红瓦新居,与青山绿树相映,是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p> <p>  由宝泉观步行攀登磨盘山,山路崎岖,草木茂盛,除梨树、山楂外,也盛开野花野果。</p> <p>山上灌木丛生,掩盖着人迹罕至的路径。</p> <p>回望宝泉观</p> <p>这是野山菊</p> <p>这是“洋菇娘”</p> <p> 荆棘满布,山路时隐时现,泥土潮湿松软,密林深处生长的着各种颜色鲜艳的蘑菇。</p> <p>这颜色和形状像鲜果,实际上是蘑菇。</p> <p>  我们在丛林中寻找村民所说的城墙和古井,几至迷路,山林密不透风,在其间艰难行走汗流浃背,此时,又有许多蚊虫飞来,不胜其扰。</p><p> 终于山的背后看到了一段被雨水冲塌的石头城墙,那城墙连同山路都被冲陷下去,断面处能看到树木根须,行人要紧靠树枝,才能小心通过。</p> <p>不仔细分辨,这城墙好像村民垒砌的石头院墙</p> <p>没有冲垮前的城墙(图片来自网络)</p> <p>  在离城墙不远处找到了那口古井,它是一个用石栏围砌的小井,虽然有水,但远不如我想象那么大、那么深,这不禁让我失望。因为我事前曾听一位农业专家介绍过这口井,他说他小时候来过这里玩,井中有一条铁链,深不可测,无论怎么拉都拽不到头。现在这条铁链不见了,听说在文革期间被人锯断当废铁卖掉了。</p><p> 正是那位专家介绍才吸引我寻找古井兴趣,显然我的失望也是他的误导, 想来他当时孩童时代,见识少,什么都觉得高大神秘,这神秘经久弥深,并没有随年龄变化而减弱,只是受感染的我已过花甲之年。</p> <p>这古井已经一千三百多年。古井围栏是二零一一年建造的。</p> <p>井内还有水,是古时代山上守军饮用水。</p> <p class="ql-block">  回到宝泉观不远还有一处古井,原是观中饮用之水,现已废弃。不知开凿于何年?护栏建设年份为2014年5月。</p> <p class="ql-block">  站在宝泉观再次瞭望磨盘山,我联想到了本溪桓仁的五女山城和吉林集安市丸都山城,它们都曾是高句丽故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唐朝军队征东时,很难攻取,后来唐军的策略是偏师袭扰,使其高句丽人疲于应付,不能正常种田,进而耽误农时,几年后因粮荒而土崩瓦解。</p><p class="ql-block"> 站在宝泉观古碑面前,我还做了这样回想:当年高句丽对抗唐军时,生活松花江流域的靺鞨族(女真人祖先),作为随从军参加了对唐军抵抗。高句丽灭亡后,靺鞨人逐步发展强大起来,在明代不但直接威胁朝鲜半岛的高丽,也成为威胁中原王朝的强者。世事变迁,攻守易势,东北少数民族与中原汉人统治者的军事力量就在这千年历史冲突中此消彼长。</p> <p>2020.9.5游历摄影并撰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