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教书

冯声科

也谈语文教材的解读 <p>  语文教材的解读有别于其它学科,不仅要琢磨教材的编排意图与知识构建,还要寻找教材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德育因素;不仅要思考“怎么教”,尤其要思考“教什么”。诸多不易,一言难尽。开学在即,应几位朋友之约,特就此话题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p> <p>&nbsp; 首先自然是要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因为无论哪种版本,哪个学段的语文教材,都是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所以,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编排体例;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在该学段的总体目标去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学会用学生的眼光去认知、加工和处理教材,从而把握整套教材的价值取向和层级目标。</p> <p>  其次要阅读教材目录,熟悉编排内容。阅读内容包括:单元文本、阅读写作、课外古诗词、名著导读及附录部分,熟悉这些内容,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纵横相连,前后关注。这样做既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明确一册教材的教学计划,维护语文知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化繁为易,灵活施教。  </p> <p>  接着要阅读课本中的单元提示及教参里的单元说明,了解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及教学目标。过去的教材以知识为主线编排,注重的是语文的工具性,现行的教材以人文为主线编排,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单元提示中,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个单元的三维教学目标,指明了应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语文素养,需要我们研读掌握后落实到每节课堂教学中去。 </p> <p>  最后是揣摩课文前的提示和课文后的习题,去把握编者意图。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前有“预习提示”,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阅读链接”之类的练习,这些内容,有的揭示文章的写作思路,有的提示学习的重点难点,有的点名了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有的还提示了教法与学法。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提示”与“点拨”,领其点拨之意、悟其提示之蕴,从而明明白白教书,提高教学效率</p> <p>  还要学会“无他”备课,梳理个性感悟。所谓“无他”备课,就是拿到教材后,不翻阅任何与教材有关的材料,凭自己的思考捋出对教材的独立理解和个性感悟。那是一种创新的感觉,也是和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的一个极其快意的过程。通过一句、一词、一字,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忽然探清了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观点、情感,凭着对教材的感悟和对学生的了解,突然明白了应该教什么,为何这样教。那时,就像是喝上了一杯甘醇香甜的老酒,酣畅淋漓,飘飘欲仙。  </p><p><br></p> <p>  记得上学年,在初三年级听到一位老师讲阿城的《溜索》,印象深刻,记忆犹新。整节课用四句话来组织,即是:等待“溜索”的忐忑;看见“溜索”的恐惧;马帮“溜索”的震撼;感受“溜索”的意义。四句话不仅精准地概括了文本的内容,而且艺术地交代了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四个情节要素。独特新颖的教学设计,简明得体的教学风格,生动有趣的教学艺术。大概是这位老师“原生态”的,“无他”备课的个性感悟和特别收获吧。</p> <p>  站在教研人员的角度,我是极力主张老师们在课余时间去读书的。要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语文老师。要想方设法把书读‘厚’,还要千方百计把书教‘薄’。长此以往,坚持不懈,你就不但可以巧妙地解析教材,而且还能灵活地运用教材。</p><p><br></p> <p>  当然,只是自己走进教材、理解文本是永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去把文章读懂。这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教材,去想问题,反复阅读,不断设问。譬如:文中哪些字词需要积累?哪些语句在理解上会有困难?对文章主题的认识会不会统一?不统一的原因又是什么?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是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今天要讲的知识学生以前学过没有?需不需要学?需要怎样去学?等等等等。只要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边读边想 ,读读想想,我们就一定能够设计出一份真正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案。  </p><p><br></p> <p>  语文教材的基本单位是文本。一篇篇不同类型的文本,在相同的目标下组合成一个又一个单元。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听说知识、文字知识、文学知识、文化常识,等等。则组成了一条多级的知识序列。将这些知识分解并细化为“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则是语文训练的终极追求。而完成这项追求又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感性到理性,由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程序。</p><p><br></p><p><br></p><p> 这就是语文教材全面的、立体的、网络状的教学结构。</p><p><br></p> <p>  教材解析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需要独立思考和个性感悟,需要独具慧眼的别出心裁,让我们努力实践,点滴做起,独立解读教材,做一个明明白白的教书人。</p>

教材

语文

教学

知识

文本

溜索

提示

单元

学生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