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陈梦雷出生于南宋朝(1253-1317年)享年65岁,至今有700多年历史,陈梦雷字起良、天祥,颐仲,是南宋状元参知政事(即是丞相)、闽广巡抚大使、民族英雄陈文龙仲子(第二儿子),宋以门功授承奉郎兴化军统领,及是福建莆田玉湖陈氏第九世祖,也是雷州市沈塘镇大陈村(原名:雷州仙梦大村又称进德大村)开基祖。南宋状元民族英雄陈文龙被元军捕到杭州,誓不投降,哭倒在岳飞墓前,哀恸悲绝亡于被拘之岳飞故宅—南宋太学,葬于葛岭第二年,陈文龙二子陈梦雷(迫于元朝加害写成陈梦霖)由兴化迁来杭州,欲为父亲守墓,迫于元朝加害不敢住杭州,就徙居萧山临浦山头陈,成为柏山陈始祖。柏山陈氏祠堂的惇叙堂2017年重修,三开间门楼,高悬“柏山陈祠堂”。打开大门,室内中间悬挂“惇叙堂”牌匾,主祭高祖千十五公、太祖陈俊卿、老祖陈文龙。陈梦雷原配夫人郑氏生二子:陈汝谐、陈汝谋:后裔子孙居住福建莆田,后有一部份迁居海南岛;二配冯氏生一子陈继统因宋末战乱避居广东潮州;三配黄氏生一子陈汝楫在吴川瑶头村开基;梦雷后娶何氏生二子:陈自登、陈自朝后裔子孙分居雷州半岛。</p><p> 陈梦雷是玉湖陳氏 “一門二丞相,九代八太師”之门庭辉煌。 這八太師是:开基一世祖陳仁,贈太師沂國公;二世祖陳貴,贈太師蜀國公;三世祖陳銑,贈太師冀國公;四世祖陳俊卿,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觀文殿大學士、太師魏國公,諡正獻;五世祖陳欽紹,贈太師永國公;六世祖陳兗,贈太師安國公;七世祖陳粢,贈太師榮國公;八世祖陳文龍,參知政事,閩廣宣撫使,贈太師,諡忠肅;九世祖陳夢雷,興化軍統領、海北海南元帥。玉湖陈氏诗书传家,历朝历代英才辈出,世所罕见。</p> <p> 抗元兴化军统领龙虎将军,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武阶都元帅陈梦雷是湛江雷州大陈村(进德) 开基祖,南宋状元太师参知政事(丞相)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仲子。陈梦雷的丰功伟迹:(一)战争年代--爱国、(二)和平年代--爱民、(三)爱国爱民精神永垂不朽。</p><p> 一、战争年代--爱国</p><p> 景炎元年(即1276年),当时流行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熏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从中反映南宋的腐败。南宋王朝兵荒马乱,岌岌可危,不少达官贵人,朝廷命官跑的跑,降的降,陈梦雷却临危受命,出任兴化军统领。他的父亲陈文龙,再度出任参知政事(即是丞相),文天祥为右丞相,漳州叛变时,陈文龙又兼任闽广宣抚大使,散家财招兵数千人,讨伐元朝军队,父子俩誓死驻守兴化城,让南宋行朝大军能顺利向广东沿海撤退。</p><p> 元军来攻兴化城不克,陈文龙庶出的三子陈梦祥、四子陈梦麟先后战死,那时福州的王刚中已降元朝,泉州的官僚蒲寿庚已降,仅仅剩下兴化城的陈文龙和陈梦雷父子意志坚强,元朝派使者来招降,陈文龙下令斩招降的使者,坚持抗元到底,陈文龙毅然在城楼上竖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两面旗。后来,陈文龙的部将林华叛敌,引元兵至兴化城下,通判曹澄孙里应外合,打开城门投敌,陈文龙被擒。元朝的军队把陈文龙及其家人,押到军中,受尽折磨,当押送到福州时,元朝的左丞相董文炳、元朝的附马唆都元帅,及阿刺罕等反复劝降,并且以母亲年纪老、儿子陈梦雷年纪轻,保全家人为重来威逼相劝,但陈文龙不从,董文炳大怒想杀陈文龙,元朝有一元帅力持不可,对董文炳说“皇帝有圣旨,南朝好头目不教杀了,陈某是南宋朝状元宰相,会治民,不要钱”。陈文龙对元朝附马唆都答道:“我家世受国恩,万无降理,母老且死、宋先皇三子,歧分南北,我子何足关念?”陈文龙的忠义连蒙古人也深为叹服。于是,准备将陈文龙押回大都,由元世祖亲自劝降,另将陈文龙的母亲林氏及次子陈梦雷押回莆田。</p><p> 陈文龙离开福州时,开始绝食,行到合沙的时候,用血书谢母亲,又写诀别诗题目是《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这首诗转交陈梦雷。这是陈文龙一生中最后一首诗,诗中内容是:“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一门百指沦婿尽,唯有丹衷天地知”的诗句。这是悲壮爱国之诗。这首诗大概表明兴化城垒小,且不坚固,又孤独又危险,其力难支,我是书生,然而守士有责,自己志向宏远,决不作无谓的牺牲,而要为国立功,国君为社稷而死,大臣死封疆,是天经地义之事,宁可被敌人杀掉,用自己的鲜血去涂战鼓上的间隙,也决不投降,家属十口人,为保南宋相继死难已献出宝贵的生命,碧血丹心可贯天地。从诗的题目《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寄望仲子陈梦雷。</p><p> 景炎二年(即1277年)四月二十五日,陈文龙支撑着虚弱的身躯,在杭州岳飞庙,哭泣不止,他特别伤感,他对监守他的元朝将领说:“我病了”就在岳飞庙过夜,当晚饿死在庙中,当地的群众称他为岳飞的替身,终年46岁。陈梦雷之叔叔陈用虎的妻子朱氏得知伯伯陈文龙之忠烈的消息后,也自尽殉国,陈梦雷的祖母林氏被押回莆田时。经福州尼姑庵中病得很重,缺医少药,旁边的人见了,都为之泪下,林氏说:“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也!”也接着悲愤地死去。众人赞叹道:“有斯母,宜有是也”大概的意思是有这样的母亲,就有这样的好儿子,为陈梦雷之祖母安葬妥当。</p><p> 元朝皇帝闻此事后,下圣旨,在杭州孤山智果寺之麓(即杭州岳飞庙旁边)安葬陈文龙。赦放了陈文龙的家人,陈梦雷因此得到自由。当时南宋皇帝也得知此事,赠陈文龙为太师,谥忠肃,赐庙号为:“昭忠”。当陈文龙被捕押至北上后,陈梦雷的从叔公陈瓒为陈文龙报仇雪恨。陈瓒说:“吾侄不负国,吾当不负侄”,陈瓒乃宋朝丞相陈俊卿的曾孙,1277年陈瓒招募义民,用兵攻叛徒林华等,并且将林华的人头祭告祖庙后,献给南宋行朝,宋皇赞扬他们的忠义,下诏任他为通判,守护兴化城,五月张世杰带领淮兵讨伐叛徒蒲寿庚,陈瓒召募五百人接应。1277年9月,元朝附马唆都以兵攻打兴化,陈瓒令闭门严守,陈瓒部下五百人守城,元兵攻打时元兵死者千余人,因寡不敌众,陈瓒被捕,元朝唆都劝降,陈瓒大骂曰“奴狗,汝知前守此,不降者曰文龙者,吾侄也。吾家世敦忠义,岂肯从汝胡狗活乎!”唆都孔恕,将陈瓒五马分尸,血流有声。南宋张世杰得知此事赠陈瓒兵部侍郎,谥忠武。呜呼!陈氏一门忠义。同年陈瓒陈文龙叔侄两以身报国,历史上陈文龙的忠义与文天祥、于谦的忠义是相提并论的。陈文龙的死,文天祥对他的评价也极高,第七世祖陈瓒公和第八世祖陈文龙公逝后更分别被朝廷敕封为神,建庙立祠树碑,享受民间香火供奉,万世延绵,我们要弘扬陈文龙一门忠义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和我陈氏子孙的骄傲。</p><p> 元朝元贞二年,离宋朝灭亡已十七年,元朝统一天下,江山绝大部份稳固,但广东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南宋状元民族英雄陈文龙嫡孙陈汝楫(梦雷之子)也是反元将领之一。为了缓和民族矛盾,蒙古贵族统治者不得不故作姿态,荫封一些宋朝忠臣的后代。因此,元贞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元成宗下诏书,内容是:诏曰“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宋忠臣陈文龙、陈瓒乃死于忠节,可得其处矣,近编国史显迹具存,其子若孙,理应录用,主者施行,钦此”。今差宣抚李文虎前往兴化路遍访陈参政子孙前来录用,迁封陈梦雷授雷州龙虎将军,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武阶都元帅,陈汝楫: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副使--迁居吴川瑶头村开基;陈继统因宋末战乱避居广东潮州,但陈梦雷不领军务,仅挂虚衔,一直忠于南宋。</p><p> 陈梦雷虽不愿做元朝的官,但他父亲生前奉命守护宋朝的皇室,陈文龙死后“存一脉之赵”的使命,自然落在他子孙身上,陈文龙在诗歌〈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中“自经沟渎非吾事”的诗句,化用了孔子的诗意,实际亦点明要陈梦雷不作无谓的牺牲,而要为国立功之意。臣死封疆,陈文龙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活着的人担子并不轻,元朝成宗既然以宋忠臣子孙荫封陈梦雷为海北海南道宣慰使都元帅,借此迁隐南荒的雷州,保护宋朝的赵宋室遣老遗少,不失是一个好机会,于是陈梦雷率领陈文龙众子孙迁雷州仙梦大村(又名进德大村,即雷州市沈塘镇大陈村)所在地,赵宋宗室则安置在仙梦大村邻近的楫花村,(到目前为止,该村的村民仍自称为赵宋宗室的后代),忠良陈梦雷,用心可谓良苦。虽然陈梦雷以后复国无望,但亦算继承父亲陈文龙的遗志。“唯有丹衷天地知”。</p><p> 二、和平年代-爱民 (兴修水利的慈善家)</p><p> 海北海南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海北海南道领雷州路、化州路、高州路、琼州路、南宁军、万安军和吉阳军(另有今属广西的钦州路、廉州路)即宋代属广西路的7个州军,属湖广行省。道有宣慰司元帅府(政务,军事)元代各级长官以蒙古人为正职,色目人(西域人)或汉人(指原辽、金统治下的臣民)充副职。</p><p> 从史籍方志零星记载来看陈梦雷实际并未真正出仕。《元史》说当时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都元帅设三员,副都元帅设二员。掌握实权佩虎符的为宣慰使都元帅陈仲达,治所在雷州城。《广东通志前事略》记元贞五年(1300年)“湖广行省臣言:‘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都元帅府,不与军务’遇有盗窃。雷州是海潮水灾多发地,元代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未领军务仅挂虚衔的“都元帅”陈梦雷,虽然是仅挂虚衔“都元帅”,但不忘群众疾苦,慈善义举资助并发动乡民兴修水利和组织屯田。大德年间,在海康和遂溪两县资助筑成小型陂塘8处。雷州半岛的水利工程,主要是引湖塘水分流灌溉和筑海堤防咸潮。海康城北有特侣塘蓄水面积达480亩,城西有西湖,已有渠引水灌田,南宋时成为一个水利网,宋朝雷州灌溉城东临海“万顷良田”的 “戴公渠”, 靠海的护海堤岸的“戴公堤”。元代海北海南道,大德年间,“都元帅”陈梦雷慈善义举资助协助开发兴修水利和组织屯田造福穷苦百姓,对该水利网的堤渠桥闸大加修治。经这次整治,这套水利网收益甚大。</p><p> 琼山县宋时筑度灵塘灌溉水田3万亩,元朝大德年间,对堤渠桥闸大加修治,历时5年,成水利18处,成熟田7万多亩。琼州路万宁县民献田开洪口溪,引水东流入海,沿溪设陂塘13处、沟18条、灌田七八千亩;澄迈县民石板重砌县东的祥塘,使琼山,澄迈交界的几乡农田获益,“都元帅”陈梦雷慈善义举协助开发兴修水利工作,这些工程虽然规模不大而且只分布在沿海地区,但毕竟开了海南人民改造耕作环境的新阶段。</p><p> </p> <p> 三、爱国爱民精神永垂不朽</p><p> 陈文龙死后“存一脉之赵”的使命,保护宋朝的赵宋室遣老遗少的重担,元朝灭宋朝、元朝杀家之仇、悲愤交加,兴修水利为民劳累一生的忠良陈梦雷死后与何氏夫人合葬于第三都乾遮山(即现在遂溪城月乾塘仔村旁的陈家山)陈梦雷死后,陈汝楫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副使、元朝袭首陈梦雷的儿子陈自登(字汝诚)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副都元帅武阶镇国大将军。</p><p> 陈梦雷墓是一块风水宝地,气势磅礴,背倚青山,面向海湾,林涛滚滚,约700多年来潮声隐隐,如泣如诉。身临此地,不由感慨万千,周瑛有一首诗:题目是〈读林见黄内翰和陈忠肃公、合沙围中与、仲子诀别诗复追次其韵〉也许道出陈梦雷公的心情吧!。诗中写道:“我为先皇怀本支,敢于骨肉怨迁移,但逢危难致身处,便是辛勤报主时。课葬无尸归故垄,誓忠有字上辕旗,丹心一点明如许,莫问世人知不知”。陈梦雷公祖墓土地、保护、管理等等都是田头村,梦雷公祖墓文物保护是田头村程惠权(程惠权是田头村陈家媳妇、是个老革命),是她牵头组织在遂溪县、湛江市申报文物保护。</p> <p> 并在遂溪县、湛江市文物保护主管部门备案成立《南宋状元民族英陈文龙仲子梦雷文化研究会》,团结族內宗亲做好梦雷公墓文物保等工作,寻根问祖,传承陈氏优良家风、祖宗功德、祖训、家训、家规,睦族和邻为宗旨;促进社会和谐,家族和谐,发扬爱国、守法、诚信、团结、互助、友爱、包容、奉献的精神,遵循祖训,维系同宗同源的血脉宗情,探究家族世系,追本溯源,扶贫济困,促进族内宗亲友好交流与发展,打造宗亲资源共享平台,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p><p> 夢雷公是雷州市沈塘鎮大陳村(原名:雷州仙夢大村,又稱進德大村)開基祖。抗元民族英雄宋代狀元陳文龍後裔子孫在廣西、廣東、湛江地區都是夢雷從玉湖莆田保護發展至今的。集中體現于“陳氏宗祠”、掛在大陳村舊陳氏宗祠內正堂的對聯:</p><p>橫批:源遠流長。</p><p> 左聯:一堂二宰相家聲紹振望雲仍;</p><p> 右聯:九代八太師官秩高膺追作述;</p><p> 陳氏宗祠是開基之祖陳夢雷元帥府堂,后來更名陳氏宗祠。該祠始建於元朝元貞年間,座西向東,建築面積250平方米,占地面積600多平方米。祠堂分為大門、中院、正堂。清末曾維修,至今仍保留著古代建築風格,具有南方典型的建築特色。2007年9月,廣東雷州市人民政府評定大陳村陳氏宗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陈梦雷出生于南宋朝(1253年—1317年),享年65岁。出生时间至现在有753年历史,陈梦雷字起良、天祥、颐仲。出身忠孝豪门的孝廉博士陈梦雷,乃南宋状元参知政事、闽广巡抚大使、南宋状元大忠臣陈文龙仲子(次男),宋以门功授承奉郎兴化军统领。乃福建省莆田县玉湖村第九世祖,也是雷州市沈塘镇大陈村(原名:雷州仙梦大村又称进德大村)鼻祖也。陈梦雷公也是遂溪县城月镇田头村陈姓在雷州半岛的直系祖先。</p><p> 梦雷公原配夫人郑氏生二子:陈汝谐(字舜臣,官居兴化军教谕)、陈汝谋。陈汝谐和陈汝谋后裔子孙居住福建莆田,后有一部份迁居海南岛(汝谋公继配胡氏,生一男瑚公,六世孙远建、远泽二祖卜居海南文昌市清兰镇下洋村、洋头村、山心村、东郊镇福城村、玉树村、文城镇霞洞村、东阁镇福田村、重兴镇黄廪园村、蓬莱镇南昌村、琼海烟塘镇文丛岭村、琼山大堆镇北昌村);</p><p> 梦雷公二配冯氏生一子陈继统后裔子孙迁居广东潮州;(据福建莆阳玉湖谱载因宋末战乱避居广东潮州;</p><p> 梦雷公三配黄氏生一子陈汝楫(官居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副使)吴川瑶头村开基,后裔子孙分迁居于广东吴川沙美、瑶头、三浪、垌里、大埇。那邓、水洒、霞浦、茂名公文、梅州、斜岭、茂名羊角镇谭段村、雷州西排陈、调爽村、湛江市麻章区乞雨村等各地;</p> <p> 梦雷公后娶何氏生二子:陈自登(字汝诚)、陈自朝(字国丞)。元朝袭首陈梦雷的儿子陈自登(字汝诚)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副都元帅武阶镇国大将军。陈自登、陈自朝后裔子孙分居雷州半岛(含雷州市、遂溪县、东海岛、霞山、赤坎、麻章)及广西北海。</p><p> 南宋状元民族英雄陈文龙被元军捕到杭州,誓不投降,哭倒在岳飞墓前,哀恸悲绝亡于被拘之岳飞故宅—南宋太学,葬于葛岭第二年,陈文龙二子陈梦雷(迫于元朝加害写成陈梦霖)由兴化迁来杭州,欲为父亲守墓,迫于元朝加害不敢住杭州,就徙居萧山临浦山头陈,成为柏山陈始祖。柏山陈氏祠堂的惇叙堂2017年重修,三开间门楼,高悬“柏山陈祠堂”。打开大门,室内中间悬挂“惇叙堂”牌匾,主祭高祖千十五公、太祖陈俊卿、老祖陈文龙。</p> <p> 为了缅怀和纪念先人,传承陈氏优良家风、祖宗功德、祖训、家训、家规,睦族和 邻为宗旨;传承与弘扬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及福建莆田玉湖陈氏“一门忠义报国恩”精神,梦雷公的子孙后代和我们陈氏公族的宗亲们,有必要担当起这份责任和义务,团结广大宗亲,和谐相处,加强往来,同促进共发展,造福百姓发财致富,陈氏家族兴旺发达。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p><p> 南宋状元民族英雄陈文龙仲子梦雷文化研究会(以下简称:理事会) 于2020年8月23日在南宋状元民族英雄陈文龙嫡孙汝楫开基瑶头村进行第二届换届理事会选举大会,主持单位:福建蒲田玉湖陈氏理事会、湛江市遂溪县城月镇田头村;筹办单位:南宋状元民族英雄嫡孙汝楫开基-吴川市樟铺镇瑶头村。</p> <p> 福建蒲田玉湖陈氏理事会陈天宇理事长率领陈金夷副理事长、陈空前副理事长、陈明兰副秘书长、陈萍副副秘书长亲临南宋状元民族英雄陈文龙嫡孙汝楫开基-瑶头村主持第二届换届理事会选举大会。瑶头村代表陈建锋致辞,福建莆田玉湖陈氏理事会陈天宇理事长作</p><p> “喜逢梦雷后裔、畅叙玉湖亲情"</p><p> 玉湖陈氏理事会理事长-陈天宇</p><p> 多少年来,每当吟诵起文龙公《寄仲子诀别诗》,便会想起梦雷公后来的下落,想起流落在异地他乡的梦雷公后裔。今天,参加吴川梦雷公文物保护理事会选举大会,得与玉湖陈氏九世祖梦雷公的后裔相会,这是我参与玉湖陈氏家族事务以来最难得也最令人高兴的一件事。我们都是玉湖陈氏的后裔,我们身上都流淌着玉湖陈家的血脉,传承着玉湖家族的忠义精神,我们这些有幸在莆田老家为玉湖家族看家护院的宗亲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着散居各地的骨肉亲人,想念着远在天涯的兄弟姐妹。</p><p> 我们玉湖陈氏八世祖,南宋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与我国历史上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相比较,一点都不逊色。文龙公是南宋末年的状元,官至参知政事(副相)、闽广巡抚使。他的抗元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他的民族气节标青史壮山河。代浙江丁立中在光绪版《陈忠肃公墓录》后记中称赞:“忠肃文龙公孤忠亮节久已辉煌史乘”,林则徐崇仰陈文龙,称他与文天祥“隆名并峙”。</p><p> 文龙公是一个视死如归、矢志不渝的节义英烈。据《宋史》和《弘治兴化府志》记载,陈文龙在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下,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以参知政事,兼闽广宣抚使,知兴化军,散尽家财,募兵万众,决心死守。当福州及泉州都投降后,兴化成为孤垒。他在兴化府城墙上树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大旗,数次斩杀劝降元使,坚定不移地表示:“若以区区之守义为不然,或致杀身复家,鄙意则以虽阖门磔尸数段,亦所愿也。”城破被俘后,据《弘治兴化府志》载:“其家尽俘以去。文龙被押至福州见董文炳等,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耶。”械送杭州,一路绝食,殉国于岳庙。陈文龙作为一个“士”,作为一个高层官员,不惜以一己之身,一家之殇,一族之痛,一郡之力,以崇高的气节、视死如归的精神捍卫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民族的尊严。</p><p> 文龙公是一个深得民众爱戴的民族英雄。文龙公仕途坎坷,但始终得到民众爱戴。文龙能够在南宋王朝濒临倾覆的情况下募兵万众,与之一同困守孤城,浴血奋战,便是明证。他担任闽广宣抚使,深得闽粤百姓拥戴,至今广东海南一带有一两百万民众称自己是陈文龙的后裔。福建及台湾至今保存有几十座供奉陈文龙的尚书庙,福州许多地方每年举办纪念陈文龙的文化节。莆田目前建有充满陈文龙文化元素的玉湖公园和玉湖新城。陈文龙在杭浙很得民心,杭州人把陈文龙视作岳飞的后身。清浙江名士俞樾(曲园)《重修陈忠肃公墓记》中亦提到:“公生前有岳忠武见梦之异,莆田县志并谓岳忠武是公前身,此固无据之言,然考智果寺旧在孤山,宋绍兴间分为二,一徙栖霞岭今为岳王祠,一徙葛岭则公之墓即在其旁。何公与岳王皆与智果寺有缘欤。”在太学时浙人已流传诸多陈文龙的传说,陈文龙为越州通判及官御使台时,更是赢得了浙江士民的普遍好评。许多关于陈文龙的传说都是从杭州首先流传出来的。当年陈文龙被械押杭州时,杭州百姓传言岳武穆的后身来了,纷纷上街迎看(《宋史·陈文龙传》载:“先是杭人梦两街驺哄传岳武穆代者至,密视之则公也”)。后来关于陈文龙墓长刺竹,与岳墓松无北枝,皆为忠魂义魄所凝的传说也是从杭州传出来并在杭州方志(《万历杭州府志》《万历钱塘县志》等中得到记载。浙江人民不仅对陈文龙十分敬仰,对陈文龙墓也十分爱惜。明代为陈文龙修墓祠及陈文龙母祠的是浙江杭州的官员。明正德三年大理寺评事徐元稔奏请就墓前建祠,天启三年杭州知府李烨然详请按院修祠葺墓并立一祠别祀陈文龙母。清代发起修葺陈文龙墓的是浙江绅士丁松生,同时浙江孙康侯还收集宋史本,编纂《陈忠肃公墓志录》,浙江名士俞樾(曲园)为之作序。据说陈文龙墓是如今杭州仅有的两座未遭破坏的古墓之一。前些年浙江省政府参事室撰写的《保护陈文龙墓,并建设其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事案,得到浙江省成岳冲副省长的重要批示。浙江省政府还把陈文龙墓与岳飞庙、于谦祠等一道列入爱国主义旅游专线。浙江省上百位文史专家、作家近年来多次举办陈文龙学术研讨会,举行征文活动,为修复杭州西湖陈文龙墓鼓与呼。这些都彰显了浙江省政府和民众高度重视陈文龙墓这一文物所承载的彰扬中华民族血性,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有功能。</p><p> 文龙公是一个值得敬畏的历史人物。浙江人民在元朝统治下,敢于传播关于陈文龙的传说,敢于上街围观,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敬仰民族英雄的情结。陈文龙不仅赢得了浙江百姓的敬仰,在福建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力。陈文龙就义后,在福建许多地方建起了陈文龙的祠庙。这些祠庙的信仰还传播到台海两岸乃至琉球群岛。莆田人民不仅坚决支持陈文龙的抗元义举,在他殉国后还通过各种形式坚持斗争,并在元朝高压态势下想方设法纪念他,比如在元朝统治期间莆田士民伪托杨公太师之名,广建庙宇一百多座以纪念陈文龙(其证据就是杨公太师的诞辰恰好是陈文龙殉国之日)。林则徐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到福州台江“万寿尚书庙”祭祀陈文龙,并题写对联:“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把陈文龙与文天祥相提并论,对陈文龙的爱国精神给予充分肯定。1919年,福州阳岐人、大思想家严复发起重修阳歧尚书祖庙,亲自撰写《重建尚书祖庙募缘启事》,并为祖庙题写镌刻了3副石柱联,还赋诗:“天水亡来六百年,精灵犹得接前贤。而今庙貌重新了,帐里英风总肃然。”表达了对陈文龙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景仰之情。1929年,莆田籍清末进士、翰林张琴受乡亲之托,前往杭州重修陈文龙墓时,写下了一副楹联立于墓前,联云:“南宋两状元,理宗丙辰科,度宗戊辰科,十余年甲第联镖,千古文章标节义;西湖三忠肃,前身岳少保,后身于少保,一抔土松楸相望,双悬日月照乾坤。”就连元朝统治者也是敬畏陈文龙的。当年陈文龙岳庙殉国后,元世祖嘉其忠义,葬其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元朝元贞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朝廷颁《录用忠臣子孙诏》,诏书中称:“皇帝圣旨,有宋忠臣陈文龙、陈瓒乃死于节,可谓得其处矣。近编国史,显迹具存,其子若孙理宜举用。主者施行。”据《弘治兴化府志》载:“朝廷特遣宣使李文虎齎诏至郡寻访文龙子孙,将录用之,而卒无一人应之者,盖其流风遗烈传至其子若孙而犹未艾云。”</p><p> 当前,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遭遇世界百年未见之大变局,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作为文龙公的后代和族人,我们将继承祖先遗志,为国家和民族尽忠。2016年参与报道杭州西湖清明祭陈文龙墓仪式的一位记者对我们说:“我们都是陈文龙的传人,你们是他的血脉传人,我们都是他的精神传人。”陈文龙作为历史上一位具有中华民族崇高气节的感人典范,他的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必将振奋人们的家国情怀,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凝聚海内外华夏子孙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p><p> 作为玉湖陈氏后裔,特别是你们作为文龙公仲子梦雷的后裔,我们都为我们的祖先感到光荣和自豪,尽忠报国,是我们的家风传承!让我们以此互勉。</p><p> 玉湖陈氏理事会陈天宇理事长</p><p> 2020年10月3日</p><p> 第二届理事会换届选举,选举陈炳南任“南宋状元民族英雄陈文龙仲子梦雷文化研究会”会长。</p><p> 为了团结族內宗亲做好梦雷公墓文物保等工作,寻根问祖,南宋状元民族英雄陈文龙仲子梦雷公墓文物保护成员于2020年10月3日第一次理事会任命理事会领导班子: </p><p> </p><p> </p> <p> 愿南宋状元民族英雄陈文龙、陈梦雷“(一)战争年代--爱国、(二)和平年代--爱民、(三)爱国爱民精神永垂不朽”的爱国爱民精神在历史的辉煌中永垂不朽。福建莆田县城玉湖村“一门忠义报国恩”的精神在中国大地传播。愿梦雷公族內子孙后代团结起来,加强交流,促进发展,致富和繁荣。在今天的改革开放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p><p> 南宋状元民族英雄陈文龙仲子梦雷文化研究会</p><p> 会长:陈炳南</p><p> 二0二0年十月三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