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轼,苏子瞻,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当然,这些不足以让我们在脑海中勾勒出他的全貌,但他却以独特的魅力使与他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都望尘莫及。</p> <p class="ql-block"> 苏轼曾在《晁错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而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自己就是两者兼得。苏轼生于四川。因父苏洵熏陶,加以先天之聪慧,后天之努力,年仅21岁就以《刑赏忠厚之至论》夺得榜眼,然而从这一天起,苏轼一生的坎坷也伴随着他一同开启了。</p><p class="ql-block"> 先是朝廷上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恩师、旧友皆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先后离京,而后他上书谈论新法弊病,反遭御史检举,被迫请求外调杭州。几年后,又调密州、徐州。在密州出猎、徐州治水,造福一方百姓。</p> <p class="ql-block"> 他一生的转折点应该就是“乌台诗案”了,短短一首诗被人挑出几个字便加以论罪,新党们是非要置苏轼于死地。幸亏王安石认可苏轼的才华,上书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加上案件本就牵强,因而这场持续103天的闹剧也得以告终。而正是从1079年以后,他真正活成了乐天派。</p><p class="ql-block"> 在黄州,他是那“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是那“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歌者;更是那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这就是乐天派,这才是苏东坡。</p> <p class="ql-block"> 神宗驾崩后,旧党在朝廷执政,又大肆打压新党。这让苏轼更加反感,再次对腐败现象进行抨击,而他也因此是既不得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从杭州到颖州,又从扬州调定州。哲宗执政后,新党再起,苏轼又贬至惠州。这一年,他57岁了。</p><p class="ql-block"> 即使到惠州,他依然过得很好,新党又将他贬到儋州,(今海南岛),北宋时儋州特别荒凉,而苏轼非但没有垂头丧气,反而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北宋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人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姜唐佐便举乡贡。至今,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p> <p class="ql-block"> 公元1100年,徽宗继位后,苏轼获赦,北归途经常州辞世,享年65岁。</p><p class="ql-block"> 苏轼当真是位乐天派,官场坎坷、仕途不顺,他仍能从容面对。写诗可以发泄,美食可以消遣。当然,苏轼也确是个吃货:在黄州他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东坡肉);在惠州又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类似如此的,向弟弟推荐羊蝎子,对儿子说生蚝是多么美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美食成就了他乐观,也可能是美食创造了这个乐天派。他一生大起大落:看透了人间冷暖、尝遍了世事心酸。若要概括他的一生,只有他的《自题金山画像》了!</p><p class="ql-block">心似已灰之木,</p><p class="ql-block">身如不祭之舟。</p><p class="ql-block">问汝平生功业,</p><p class="ql-block">黄州惠州儋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