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u>地理背景</u></b></p> <p> 张家港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 张家港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东连常熟、西接江阴、北滨长江、南近太湖。张家港本市居民绝大多数属汉族江浙民系,使用吴语太湖片方言,地处苏沪嘉小片和毗邻小片的分界处,和北吴语的其他方言基本能互通。</p> <p> 张家港市地处江尾海头,南部属江南古陆,已有八千年成陆历史;北部属沿江新陆,由江中数十个沙洲积涨连接而成,最早的成陆时间距今约800余年。</p> <p> 1962年1月,常熟县划出三兴、乐余、兆丰、合兴、东莱、乘航、南丰、塘桥、西张、锦丰、鹿苑、凤凰、恬庄、妙桥等14个公社和国营常阴沙农场,江阴县划出晨阳、中兴、大新、德积、后塍、塘市、南沙、泗港、杨舍等9个公社,合计24个公社(场),53万人口,正式成立沙洲县。县委、县人民委员会驻地杨舍镇。首任县委书记李聚茂,首任县长夏明波。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沙洲县建立张家港市。</p> <p> 正是由于独特的历史地理原因,造就了张家港独特的语言风俗文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u>形成历史</u></b></p> <p> 张家港市东南部原为常熟辖地,故东南部人多说虞西话(常熟西乡方言);西南部原为江阴辖地,故西南部人多说澄东话(江阴东乡方言)。</p> <p> 张家港北部原为堆积而成的沙地,由于土地不适合种植水稻,少有人居住。直至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受明朝廷鼓励耕种棉花的影响,有来自靖江、镇江、扬中等地的移民来到现张家港西北部定居种植棉花,成为老沙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u>分类</u></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张家港话中清浊、尖团音、平翘判然有别,有整齐的八声调。张家港话有34个声母,42个韵母,8个声调。五种吴语口音:虞西、澄东、澄要、老沙、崇明。</p> <p> 张家港方言主要有虞西话(常熟话一种)、澄东话和澄要话(江阴话细分)、老沙话、新沙话(又称崇明话)四大类,另有少量苏北话。虞西话、新沙话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老沙话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邻小片;澄东话为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和毗邻小片过度方言。其中虞西话、澄东话、老沙话和新沙话分布地域最广、人口最多,成为境内有代表性的方言;苏北话有南通话、如皋话、泰兴话。张家港南部为原住居民,北部为不同时代的移民,所以习惯上,南部的居民被称为江南人,虞西话与澄东话、澄要话被合称为江南话,使用人口约占张家港人口的51.93%。北部的居民被称为沙上人,老沙话和新沙话被合称为沙上话,使用人口约占张家港人口的43.89%。</p> <p>具体分区及其人口分布情况为:</p><p><u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虞西话(常熟西乡话,吴语)</u></p><p> 约有2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5.53%,以东南部重镇塘桥话为代表,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与常熟西乡方言基本一致,俗称“常熟说话”。 分布在凤凰镇的全部;塘桥镇的塘桥地区全部,妙桥、鹿苑地区的绝大部分;杨舍镇的杨舍东部、乘航地区的全部,塘市、东莱部分;南丰镇的小部分地域。</p> <p><u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澄东话、澄要话(江阴东乡话,吴语)</u></p><p> 约有2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6.4%,以市区杨舍话为代表,为江阴东乡话,与江阴新桥、华士、周庄、北漍,无锡港下一带方言类似,是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与苏沪嘉小片的过渡地带。澄要话:港区、南沙、中兴、后塍西面一小部;受澄要话影响的澄东话:后塍南部;典型澄东话:泗港,闸上;受虞西话影响的澄东话:杨舍,塘市。除后塍的澄东话外,其他地方的澄东话听感上和虞西话很相似,只是一些字的读音有毗邻片的特点。</p> <p><u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老沙话(吴语)</u></p><p> 约有1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0.76%,以德积、大新为代表。自成一体,发音上有趋近江阴市区话及靖江话的特征,也归入毗陵小片。分布在金港镇的港区、德积、晨阳地区的绝大部分和后塍北部;锦丰镇的合兴地区的绝大部分,锦丰地区的小部分;大新镇的绝大部分;南丰镇的小部分;杨舍镇的泗港小部分、东莱、晨阳地区的大部分;常阴沙管理区的小部分地域。老沙话含有江淮官话的一个特征:如“没有”说成”没得”。</p> <p><u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新沙话(崇明话,吴语)</u></p><p> 约有20万人,占23.13%,以东北部乐余、锦丰为代表,与崇明、启东、海门方言基本一致,属于苏沪嘉小片。分布在乐余镇、锦丰镇、南丰镇和常阴沙管理区的绝大部分;金港镇的港区、后塍、德积地区的小部分;杨舍镇的东莱、泗港地区的小部分;塘桥镇的妙桥地区的小部分;大新镇的小部分地域。</p> <p><u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苏北话(江淮方言)</u></p><p> 讲苏北话的约有3万余人,分布在沿江一带,包括如皋话(分布在锦丰、乐余两镇沿江部分,大新镇段山村委会一带和德积、双山、合兴、三兴等镇的少数地区)、南通话、扬中话。</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u>总结</u></b></p> <p> 方言风俗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希望张家港人能够热爱自己的方言,把吴语传承下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要让地方文化在我们手里消失。</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张家港方言探索小分队全体成员:</b></p><p><b style="font-size: 20px;"><u>陈梓豪、陆嘉陈、苏宇豪、汪子翔、张粲、闵浩宸</u></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