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与浮雕气概

洪哥警影

<strong>△进入上海附近黄浦江在陆家浜出口处,其上游称为“里黄浦”,简称“里滩”;下游称为‘外黄浦”,简称“外滩”。</strong> <strong>△东方明珠塔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1994年10月建成时塔高468米,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strong> <strong>△上海外滩、黄埔江畔独特的长廊堤坝、绿化带和美轮美奂的建筑群所构成的外滩街景,是最具有地标性特征的上海景观。</strong> <b>△外滩苏州河的外白渡桥</b> <strong>△上海因河而兴,通江贯海。历经百年、闻名中外、1907年建成的外白渡桥横跨上海外滩苏州河,是一座全钢结构桥梁,桥长106.7米,现载重为20吨。时至如今,她始终是上海市区连接沪北、沪东的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和车流量很高。</strong> <strong>△外白渡桥为钢架结构下承式桥,是一座全钢结构桥梁,共长106.7米,桥有二孔,两跨52.16米,宽18.3米,车行道宽11.2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6米,经多次改造,现载重为20吨。</strong> △<b>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b><div><b>纪念塔坐落在外滩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建成于1993年,是为了缅怀自1840年以来为解放上海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而建成的纪念性建筑。</b></div> <strong>△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碑文: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在上海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伟大的《五四》运动以来英勇的人民革命斗争中,在上海殉难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来,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争取人民自由幸福,在上海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strong> <strong>△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strong> <strong>△1987年,上海市政府根据上海市第八届人大第六次会议提案,决定筹建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从100多份设计方案中最终选用了上海同济大学和上海市政设计院设计的方案。纪念塔1988年11月破土动工 , 1991年1月纪念塔主体工程打下了第一根桩,1994年上海解放45周年纪念日建成并开始对外开放。</strong> <strong>△人民英雄纪念塔的三块枪状塔体,寓意鸦片战争、五四运动、解放战争以来光荣牺牲的先烈永垂不朽,内涵有深刻的概括性。三根拔地而起的擎天巨柱,宛若无言的丰碑,追念着由1840-1921年、1921-1949年以及1949年为上海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驱。粗壮的塔身巍峨雄伟,每当人们置身塔下,仰望塔顶,一根跟挺拔的线条垂直向上,将人们的思绪引向天空,引向无限,使人产生崇高的敬意。</strong> △<b>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b> <strong>△下沉式圆岛广场四周镶嵌的浮雕记录了上海人民可歌可泣的革命业绩,表现了从1840年至1949年上海人民的革命斗争。两翼为装饰性的花环图案,象征着上海人民对革命先烈的缅怀。</strong> <strong>△大型花岗石浮雕位于黄浦公园的下沉式圆岛上,浮雕全长120米,高3.8米。充分从形态特征中体现了先烈们的伟大斗争业绩。值得后辈瞻仰学习。浮雕以写实的手法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表现了从1840年至1949年间上海人民的革命斗争。两翼为装饰性的花环图案,象征着上海人民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浮雕可分为七组,97个典型人物,表现了先烈们伟大的斗争业绩。</strong><br> <strong>△从纪念塔底部东面起,按着历史顺序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窖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strong> <strong>△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strong> <strong>△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strong> △<b>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 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b> <strong>△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strong><div><strong><br></strong></div><div><strong>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人群后面,隐约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 </strong></div> <strong>△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画面从一个连队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伟大起义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指挥员挥着左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在帮助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strong><div><strong><br></strong></div><div><strong>紧接着的一幅是“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轻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 </strong><br></div> <strong>△最后来到塔身的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strong><div><strong><br></strong></div><div><strong>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担架、农民运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strong></div> <strong>△纪念塔圆岛中央巨大的下沉式广场中的“外滩历史纪念馆”,遗憾当天未开放!</strong> <strong>△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strong> △<b>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b><div><b>纪念塔呈锥型,碑身简洁明快,稳定挺拔,直指青天,其造型是三支“枪”架在一起构成 , 三支“枪”均高60米,"架枪”这个形式,使人联想到当年人民解放军初进繁华上海露宿街头的场景,曾留给上海市民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主题与意象的完美结合,使这座纪念碑人格化了,充满着强烈的革命精神。<br></b></div> <div><b>△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b></div><div><b>纪念塔的组成和布局融汇了中国建筑讲究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节奏感。巨大的下沉式广场给人们提供了瞻仰和怀念先烈的空间。纪念塔环型的墙面镌刻着上海百年来的革命斗争历史,这儿是回顾历史、追忆先烈的重要场地。</b></div> △<b>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b> △<b>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b> <b>△外滩黄埔公园工人运动雕塑</b> <strong>△外滩又名为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它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临黄浦江,西面是由中西融合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所组成的旧上海时期的金融中心、外贸机构的集中带,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strong><div><b>(注:以上全部照片摄于当年7月22日)。</b></div> <strong>△夜幕中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strong> <strong>△夜幕降临时刻的外白渡桥</strong> <b>△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b> <strong>△滔滔不息、奔腾不绝的黄浦江永恒穿流上海市区,黄浦外滩特有的人文和建筑景观,不仅是上海宏伟历史、灿烂文化的标志性象征,更加彰显东亚第一大都市的无比壮丽和辉煌!</strong><div><b>(注:最后9张照片摄于2019年8月6日)。</b><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