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妹逼人让丈夫》说开去

艾 歌

"从打工妹逼人让丈夫"说开去 <p> 从 "打工妹逼人</p><p> 让丈夫"说开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制作/艾歌</p><p><br></p><p>&nbsp;&nbsp;&nbsp;编者: " 我从一堆见报文章里筛选一部分文章与朋友见面,一则让自己回眸"品尝"我往日发表过的作品仍有嚼头;二则与亲朋好友分享我过去的见报成果。</p><p>&nbsp;&nbsp;&nbsp;这里须说明: 在我发表文章时,署了不同笔名: 艾德友("艾"是姓,"德"是讲究新闻道德,"友"是广交朋友); 草 乘 (草为"艹",乘为"X",拼为 "艾")。 陈尚草(陈为"X",尚为"上",草为"艹",X上艹拼为"艾"等。写不同文章,取之不同笔名。如发表"毒害人生"一文,我选择了"草乘"笔名,这有利于笔者自我保护。"</p><p>&nbsp;&nbsp;&nbsp; 《打工妹逼人让丈夫" 发生在武汉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采访时已接触到各方当事人,三天写了两稿,发表在巜湖北法制报》上。</p><p> "抓一抓借荆州问题"是一篇言论文章。这是我从军人转业到地方的第一篇评论性文章。&nbsp;这类文章是揭露社会一个共性问题,其要求: 立意要新颖,分析要尖刻,用字要准确,语言要精彩,文章要独特,解决问题主见要明了,仅限500字以内。此文发表后,能引起社会共鸣并知晓如何着手解决存在的问题。</p><p>&nbsp;&nbsp;&nbsp;我这篇文章 原标题:"久借人员何时还?"&nbsp;&nbsp;&nbsp;&nbsp;当《长江日报》理论评论部 陈升钧编辑看稿后,改为: "抓一抓借荆州问题"。他用三国"刘备借荆州,久借不还" 的典故作为本文题目,就贴切多了。由此,我为这篇能在《长江日报》第一版"边鼓录"专栏上发表感到很欣慰!</p><p>&nbsp;&nbsp;&nbsp;从此后,我的不同题材的文章经常见诸各类报端。如此同时,我也交往了不少媒体朋友。如,《湖北日报》 彭 晓 (他同时兼任《湖北日报》驻武汉记者站站长),《长江日报》傅克强 (总编室编辑,后任二版主编),《武汉晚报》陈才谦 (总编办公室主任),《知音》杂志社 沈有桥(杂志社编辑记者)等。</p><p>&nbsp;&nbsp;&nbsp;新闻媒体界的这些朋友对我的帮助极大。尤其我参加这些报刊新闻培训班学习时,他们常说,新闻天天在发生,但是媒体关注的是新近发生的新闻。然而,新近发生的新闻也很多,这时媒体关注的是有"价值"的新闻。什么叫有"价值"的新闻呢? 答: 狗咬人不是有"价值"的新闻,因为全世界的狗都咬人。相反人咬狗呢?这就是有"价值"的新闻了,因为哪有人咬狗之说呢!所以,新闻界有个口头禅: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我写了数十年新闻稿件,在报刊发表众多文章,但让我记忆深刻的无外乎是: "抓一抓借荆州问题"、"盲目模仿电视刷. 十岁儿童上吊身亡"、 "逼人让丈夫的打工妹"、"数罗汉数出无端烦恼.小夫妻险些分道扬镳"、"一埸官司赢了.一对鸳鸯散了"等(都在本相册里)!</p><p>&nbsp;&nbsp;&nbsp;在此,我期待你来分享,期待你来评论,期待你来指点.......</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