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抖音成为亲子谈判的筹码:我们的孩子会变得更好吗?

陵厚教育

<h3>正文共4000字;阅读时间11分钟</h3></br><h3>来源:少年商学院</h3></br>文 | 周全人<strong>“妈妈,开学之后我还能玩抖音吗?”</strong><br></br> 这是我和妻子前两天送孩子上学时,在小区门口听到的对话。 问这话的是邻居家7岁的孩子,他妈妈回答:“只要你去上学,回来就能玩抖音。”当时我便受到了极大的触动,<strong>抖音何时成了亲子之间谈判的筹码?</strong> 做邻居多年,我也算了解他们家的情况:在一线城市里也算中产家庭,但夫妻两实在太忙了,一个是创业公司CEO,另一个也在快节奏的公司担任主管。平时在小区里玩,我看到基本是保姆带孩子。再加上疫情的原因,春节以来大半年,孩子都在老家由老人带。 无论是保姆还是老一辈,他们应对孩子不听话的方法就是给他手机。长期下来,孩子晚上十一二点不睡觉都在刷抖音。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社会物质变得越来越丰富,信息流动越来越快,新技术的出现不断改善着生活质量。但无论什么时代,社会阶层分化都是存在的。除了过去谈论的贫富差距,富人和穷人,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特别的现象:<strong>年收入过百万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受到的教育可能还比不上留守儿童。</strong>这也就是新出现的第三种类型的人——<strong>“有钱的</strong><strong>穷人”,</strong>或者是<strong>“</strong><strong>看似强者的弱者<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这种人并不是个别案例。他们习惯把抚养孩子的任务外包,保姆和老一辈负责陪伴,学校和兴趣班负责教育。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去赚更多钱,结果却把孩子弄“丢”了。 <strong>现在的孩子和我们有何不同?</strong>作为80后,我实在难以理解抖音会成为亲子谈判的筹码,孩子乖乖吃饭、按时完成作业,就能“争取”到多玩抖音的机会。我生于80年代,同龄人多在农村长大,玩的就是小人书、滚铁环,偷偷看些金庸、隋唐演义,那个年代获取的知识是大颗粒度的; 90后,他们正好成长于世纪交替之时,接触到更高级的红白机、游戏卡牌、动漫。1999年,胡润在“福布斯杂志”上发布了中国第一份富豪排行榜,那时候的中国人才敢于说自己是富人,或者说不怕被贴不好的标签。90后其实赶上了野蛮时代的新信息、新工具;  <br></br>00后,被称为“Z世代”、互联网的一代,他们一出生就接轨互联网,在新事物包围中成长。“911”后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开始变弱,中国的经济在过去一二十年快速腾飞,因此今天我们能看到很多00后身上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再看看我们的孩子,被称为“苹果世代”的10后。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很快重振,甚至一枝独秀,大部分家庭的物质条件达到顶峰,孩子懂得享受物质。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孩子能接触到的信息非常多,但是不是也太泛滥了? 我沉思许久,邻居家的孩子只是一个缩影。<strong>时隔30年,今天的孩子与我们这代人相比,他们对于玩耍、快乐、世界的认知,实在吓人一跳。</strong> 以前的玩耍可能是掀蝎子、抓鸟,现在的玩耍是抖音;以前的快乐跟物质没有关系,现在的快乐是抖音;以前的世界是走出家门,从小村庄到县城、省会,还有家人外出买回的《十万个为什么》,现在的世界是抖音;<br></br>今天的孩子看似得到了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失去了更多? <strong>你不知道</strong><br></br><strong>孩子从早到晚刷抖音吸收了些什么?</strong> 再说回邻居家7岁的孩子。这几年在小区里接触下来,我发现他的眼睛和大脑还是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很单纯,但同时他表现出一些特征: 攻击性强,动不动就跟爷爷奶奶发脾气,谁跟他打招呼他都想推一把;可能是家里保护得太好了,他不太会跟别人交流;孩子本身专注力就比较差,加上整天沉迷在虚拟世界里,注意力就更加难以集中......<br></br>孩子性格暴躁,一方面是由于老人家和保姆的过度宠爱,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在互联网接触到太多极端、短平快而吸人眼球的内容。老实说,很多时候受限于阅历和文化水平,保姆和爷爷奶奶是无法帮孩子过滤信息的,所以<strong>家长很难知道,孩子从早到晚刷手机到底吸收了什么?</strong>我不由得庆幸,虽然我们家的收入没有邻居高,但孩子不是“留守儿童”,我和妻子尽量多给孩子陪伴,每晚睡前讲个故事,周末全家去爬山,假期有机会一起去旅行。但我依然会看到,相比80、90后,00后和10后身上依然有让我汗颜的地方:<strong>他们提的条件可能非常容易得到满足,从而带来了一些负面反应。</strong>比如,天气稍微一热,孩子在太阳底部走几步就叽叽歪歪,与我认为要把男孩培养成“硬汉式暖男”相去甚远。 前不久,一份北京师范大学的课题组调查显示,中国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人数达到9.64亿。这么看来,处于社会中层的邻居家和我家,只是其中一小撮人。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丰富,这群“看似强者的弱者”还在不断增加。 <strong>很多时候回过头看,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正在把自己推向深渊。</strong>试想再过10年、20年,我们的孩子18岁、28岁时,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那时孩子该如何参与这个世界的竞争? <strong>不要把教育“外包”给抖音</strong> 如果把人的培养看成一棵树,可以分成树根、树干和树梢三部分。 树根是品格、习惯的养成,比如善良、耐力、孝顺、为他人着想等等。<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NTY1ODM5NQ==&amp;mid=2247545731&amp;idx=1&amp;sn=a8ede86b51421360d33a7387116f8ac7&amp;chksm=eb031077dc749961344ec4df84272827e8972cd88cb78a0ba625bc8ea8781abc4e50ee981007&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相关阅读)">(点击阅读)</a>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基本的刚柔并济、仁爱包容,还是积极心理学提到的自律、勇气、正义等使人获得幸福人生的优秀品格和美德,都应该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点。<strong>现实是,我们很多家长不是没能力做到,却习惯以忙为理由,忽略了这些品格的培养。</strong> 再往后生长,树干是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探索性、适应性,甚至领导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但我时常反思,是不是因为有所陪伴,人就会自我安慰,没有时刻把“陪伴质量比陪伴数量更重要”放在心上。所以我下一步要思考的可能是,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重视他的底层能力、品格,是不是真的在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br></br>最后,树梢便是表面的成绩、孩子学到多少知识。今年四五月份的时候,我在学校门口看到一位妈妈,孩子六岁,妈妈来学校旁听、了解招生事项。期间这位妈妈多次向老师强调:<strong>“我的孩子是个天才,能从1数到100。”</strong> 我听完感到汗颜。如果今天我们要把孩子变成机器,让他/她上最好的国际幼儿园、小学,六岁能数100个数就是成功,那么孩子能数到1000又如何? 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教育的迷思——把知识的系统理解成别人眼中的好学校,或是超前学习、快速心算的能力等等。 其实反观日本、美国、芬兰也好,培养孩子是在品格、能力、知识三方面齐头并进的。 <strong>今天全世界的优秀父母们似乎流行养育“中等但出类拔萃”的孩子,这里的中等指的是学习成绩,但他们更为看重孩子在品格、道德、永葆好奇心,和寻找将影响自己一生的兴趣爱好上的探索。</strong> 因为他们深知,Slow is Fast,慢就是快。童年应该是一段旅程,而非一场竞赛。  <br></br>如果把培养孩子的总分是100分,你会看到我邻居的分数是这样的:品格10分,能力20分,知识60分。 原因很简单,无非外包二字,把陪伴孩子的工作外包给其他人,外包给抖音。<strong>由此抖音成为今日最大的“教育外包商”。</strong> 据我了解,邻居夫妇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他们并非没有能力培养孩子,是不愿这样做,而我们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他们在当今社会里像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让人羡慕不起来,又有点哭笑不得的一群人。 如果这个社会还有仇富的话,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定义贫和富?是钱财的多寡,还是内心的丰盈程度? 这让我想到2019年Statista发布的全球幸福指数排名。芬兰位居世界第一,丹麦、挪威、冰岛等其他北欧国家紧随其后。他们的幸福是怎么来的?  我曾翻读到《跟丹麦父母学幸福教育》这本小书。一个嫁到丹麦的美国媳妇写的,书写的其实蛮简单的,比较随性。但是她总结的这一“全球最幸福国家”的PARENT育儿秘诀,还蛮有意思的: P 指的是 Play,玩耍 A 指的是Authenticity,诚实  R 指的是Reframing,重建 E 指的是Empathy ,共情/同理心 N 指的是 No ultimatums,不下通牒 T 指的是 Togetherness,惬意相聚<br></br>如果我们把孩子培养成算术超强、套模板的机器,20年后,他们可能连AI都干不过,更别提在文化创意、高新技术领域和其他国家的人才竞争。从某种程度上看,他们算不算是“丢了西瓜又丢了芝麻”? <strong>弱者正在补贴强者</strong>在这个弱者补贴强者的时代,触目惊心的事就在你我身边上演。 今年疫情期间,我也带孩子回到了老家。那两个月我在农村看到的现象,确实蛮让人感慨的。 第一种现象是,父母带着孩子看抖音,一群人流连于各种惊悚的情节,看得哈哈大笑。比如为了展示化妆前后天差地别,小学生拿着大人的化妆品乱涂一通,还有年轻人为了博眼球花式虐猫、卧轨表演出意外等等。在算法推荐下,他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相似的、让人“爽”的内容。更矛盾的是,大人一会拉着孩子看,一会又催促孩子做作业,承诺做完作业就能继续玩。 <strong>难道我们亲子之间的沟通、谈判的筹码,甚至未来20年、50年,代际传承的“家教”就是彼此对于玩抖音的默契吗?</strong><strong> </strong> <br></br>第二种现象是大家对赚钱的理解发生变化。狄更斯说,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从微商、拼多多的崛起可以看到,大家对节省开支有所意识,也对致富有了更多的意向。 随着互联网发展,“信息鸿沟”被逐渐填平,一夜暴富的几率越来越小。放在30年前,财富的积累可能来自一个人的胆量、魄力和冒险,比如去海南炒房、买股票。今天的财富积累则更多依靠机遇,个别先富的“榜样效应”在农村会被无限放大。<strong>父母不仅在思考着如何快速致富,也有了另一种焦虑:</strong><strong>要在县城或省城多买几套房,至少要把孩子送到县城的名校去</strong><strong>——</strong><strong>过去自己没那条件,现在得给孩子“最好”的。</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但除了找关系、逼孩子学习,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拥有名校看重的能力。 上述两种现象,可能是中国10亿农民里面的大部分。此处的农民不仅指生活在农村的人,也包括过去几十年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像我邻居,到城市定居算是改变了家族命运,但其实他们也是尴尬的一群人。 <strong>这两种人共同构成了值得关注的风景线,那就是“看似强者的弱者”。</strong>  观察国内外真正富有的阶层,他们的孩子都特别勤奋、自律。换句话说,有时新闻里富二代的种种“迷惑”行为,只是被聚光灯放大的个例,毕竟在网络时代,简单、激烈的情绪,哗众取宠的行为更容易被围观讨论。真正的新富阶层,通常兼顾品德能力和良性的知识系统,不炫耀,也不铺张浪费,让孩子从小懂得同理心,节制使用科技、娱乐,知道在成长的同时注意身体健康。 最近,我的邻居体重已经接近200斤了。如果一个人夜以继日地忙于创业,把孩子外包给抖音,他自己没做好时间管理,自然不难理解其他方面的管理不足。 不是危言耸听。不是杞人忧天。我们是一类新型的弱者,弱者在不断补贴强者。但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新式的弱者,<strong>也许等我们从这种自我欺骗的泡沫中醒来时,孩子已经28岁了。</strong> 那个时候,也许他在思考,他应该给自己的孩子——也就是我们的孙辈——怎样的未来,难道“弱者”的教育模式要再代际传承下去吗?<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3><strong>注意事项</strong><br mpa-from-tpl="t"></br></h3></br><h3>公众号平台推送规则调整</h3></br><h3>如果您与我们的互动不多</h3></br><h3>可能就找不到我们的推送了</h3></br><h3>为了每天读到新鲜深刻的教育资讯</h3></br><h3>请把我设为“星标”吧</h3></br><h3>分享、点赞、在看三连</h3></br><h3>长久相伴,永不失联</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t_HTEIWSKd92woQsNQaD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孩子

抖音

弱者

我们

陪伴

他们

培养

品格

强者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