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第一村医牟梦瑶(市八院)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博山区第一村医牟梦瑶(市八院)

<p>  “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一转眼,第一村医驻村已过去四个月的时间,骑着电动车穿行于山村的蓝马甲也已走过了春夏秋的季节更替,回首过往,有风和日丽,也有酷暑难当,有细雨润物,也有暴雨骤降,砥砺前行中,唯一不变的是“决不让一人在追求健康道路上掉队”的初心使命,始终捧着的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一颗赤子之心。</p> <p>  我派驻的北崮山村和覆盖的天津湾东西两村地处岳阳山麓,三村共有常驻人口约47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473人,三村目前纳入管理的“高血压”患者368人,“糖尿病”患者136人,“重精”患者15人,“脑卒中”患者23人,“冠心病”患者45人。工作初期利用村卫生室的电脑信息数据、卫生室接诊时向村民询问病史、入户走访记录统计、与村医询问交流等多种方式对村里常见病、慢性病、精神或肢体残疾、独居老人等人群进行了重点关注。</p> 重点关注  有的放矢 <p>  四个月的驻村工作下来,我发现三个村90%左右的慢性病村民都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所以高血压病的防控监测,治疗用药指导一直是我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卫生室诊疗中、入户走访时、卫生室张贴的宣传展板上,利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宣传宣教高血压防控知识,不仅从用药方面,更从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等多个方面进行疾病防控干预。工作中我细细总结,将血压水平控制不理想的人群分为几类。</p> <p>  一类是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型,我发现这种村民一般对高血压病危害性缺乏足够认识,针对这种情况,一次次主动上门为村民监测血压,用拉家常的方式慢慢让其了解到高血压的危害,在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叮嘱过后,我欣慰地看到大多数村民还是会对自身疾病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的;记得派驻第二天下村时,碰到了在村里凉亭下象棋的焦爷爷,我主动过去为老人们测血压,当时焦爷爷的收缩压高达180mmHg ,我询问老人用药情况时,爷爷不以为然地说:没事,我每次量都一百七八,我一点不舒服的感觉都没有。我把高血压的危害向老人说明后,老人变得若有所思的样子让我知道他思想要开始转变了,果然,从那天起老人去药店买了降压药并坚持用药,到现在已经平稳控压。</p> <p>  另一类是迫于经济压力不规律用药型,这种类型的村民数量最多,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年龄偏大的老年人或者是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人口,面对这种情况我首先把规律用药平稳降压的重要性向村民说明,然后给村民建议价格相对便宜控压效果好的药物,对于贫困人口,国家出台了很多医保优惠政策,利用日常入户等各种场合给村民宣传讲解,为的就是让政策真正起作用,让百姓真正得实惠。张大娘的收缩压入户时近200mmHg,言谈间,大娘流露出一丝尴尬,原来老伴去世、儿子脑卒中后偏瘫的张大娘为了省点钱药也是不舒服时才吃上一片。听到这种情况,我和村医焦大哥为老人申请通过慢性病门诊统筹,并告知老人作为贫困人口只需自负药费的10%,现在张大娘的血压已经平稳达标,看着入户时大娘开心地把药拿给我看直夸党的政策好,我也真正替她开心。</p> <p>  还有一种老人就是因为不认字、记忆力差等忘了吃,针对这种情况我想过很多办法,为不识字的老人药盒上画上他们能看懂的图形来区分,列入重点管理,日常经常入户监测提醒...四个月来,除了高血压外,糖尿病、冠心病、重精、脑卒中等村民都在工作中做到仔细归类,因人制宜、因病制宜地进行管理服务。</p> 守好基层防疫第一关 <p>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仍不能松懈,卫生室防控作为基层防控的第一关尤为重要,派驻四个月来每天坚持各工作场所的预检分诊工作及对村民疫情知识宣讲、卫生室消毒等日常防疫工作。</p> 卫生室中的服务与收获 <p>  北崮山村卫生室地处南、北、东三个崮山村的交界处,每天都有很多村民前来就诊。卫生室的日常诊疗和医院的诊疗流程还是有所不同的,村民的就诊过程时常是在与他们聊家常和生活琐事中完成的,少了些严肃,多了些温情。尽量让村民花最少的钱看好病是诊疗中时常要考虑的事。村民都有早起的习惯,我每天六点准时起床,担负起随时为村民测空腹血糖的工作。村里有油泵厂、铸造厂,除了日常内科病诊疗之外,常有工作中不慎受伤的村民前来处理伤口。对于砂石入眼、挤压伤、烫伤等常见就诊伤情,做好伤口处理的同时不忘叮嘱村民务工时做好防护措施,出现伤情及时就诊避免感染。几个月下来,我这个康复科的医师逐渐掌握了眼科、外科、儿科的日常诊疗操作,也深深感受到基层全科医生工作的辛劳和不易,但想更好地服务村民就要练就一身过硬本领,让山村群众不出村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p> 基本公卫和宣传工作贯彻始终 <p>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基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繁多,任务艰巨,我和村医秉着“每天多做一点,坚持下去”的工作思路,利用村卫生室的电脑数据,为村民建立完善健康档案,利用信息化手段分类管理“四病”人群,跟踪监测病情,做好健康宣教,指导日常用药。四个月来,慢性病申请、签约、“两癌”筛查、“重精”人群查体、“两病”签约.....时常挨个电话通知村民到夜色阑珊,帮忙准备、递交材料,判读结果,指导签约。</p> <p>  派驻初期,我赶上了岳庄卫生院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查体,北崮山村和天津湾东西两村共有400余名老人需要查体,我连续两周早起赶到查体点,一忙就是一上午,常常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和村民接触越多我越发感受到村民的不易,我不厌其烦为他们解释病情,指导科学用药,为的是让村民就诊少跑几趟腿,治疗服药少走几条弯路。</p> <p>  出于疫情防控方面的考虑,不能组织人数众多的疾病防控健康知识讲座,我就转变思路,充分利用走村入户时的各个场合进行宣讲,工作各个环节将宣传工作贯彻始终。</p> 家庭签约医生服务 <p>  今年做为脱贫攻坚决胜的关键之年,健康扶贫工作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与基层卫生院和卫生室工作人员一起,多次进行全覆盖走访,每天几十户的走访量,每人提着十几斤重的发放资料,一户户进门,诊疗、宣传国家政策、指导疾病防控、查缺补漏、张贴资料,嘘寒问暖询问困难...用脚步丈量山路的日子里,最开心的事就是把大多数贫困户的居住位置摸清了,以后入户时就不用再问路打听了。</p> 助力第一村医 <p>  派驻期间医院的支持是我最坚强的后盾,为助力乡村卫生室达标建设,为村民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单位为北崮山村卫生室捐赠安装空调两台。为带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院和科室领导多次带领业务骨干人员来到驻村为村民免费义诊,走访慰问贫困户,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为我“第一村医“的工作助力加油,有了这份强大的支撑和鼓励,让我在服务基层的道路上更加底气十足,干劲满满!</p> 多方关怀鼓干劲 <p>  派驻到岗的四个多月来,市卫生健康委及博山区卫生健康局领导也一直关心着我的生活吃住问题,不仅电话、信息询问近况,还多次驱车来看望我和婆婆、孩子,博山区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岳玲局长更是先后两次来到北崮山村卫生室,送来了棉被、米、油、纯净水、毛巾等生活用品,每次都给孩子买玩具,细心的岳局长端午节还给孩子准备了驱蚊虫的香囊…备受鼓励的我立志健康扶贫路上要做有温度的“第一村医“,用自己的一身赤诚,一腔热血,一怀善意,将这份温情传递给山区百姓,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使命,展现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的责任担当。</p> 学先进 找差距 再出发 <p>  自2020年4月第一村医组建第一个微信群至今,向优秀的第一村医学习一直是我们提升自己完善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学习优秀第一村医前辈的工作经验和奉献精神,结合回顾总结自己四个月来的工作成效及表现,我认为自己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p><p> 创新工作思路方面,仍需要多总结,思路再开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思考怎样开创更多形式的服务方式,更加便利村民的同时也让村民主动参与,例如面对现在村里已有的多个留置胃管、留置导尿管、日常生活能力丧失的村民家庭,因山区路远不好走及费用等原因导致的胃管、导尿管更换难的问题,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协调各部门,争取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p><p> 派驻以来因为天气影响、疫情防控考虑等多方面原因一直没有组织较大规模的村民义诊,下一步争取整合各方力量,为村民提供更多优质医疗服务,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服务到百姓身边。</p><p> 与各位村医前辈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在以后的日子里尽量拿出更多的时间学习村医们如北崮山村村医焦大哥的中药敷贴技术,天津湾西村村医焦大哥的针灸、正骨技术...同时也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将康复医学治疗的理念和发展经验与各位村医及卫生院同行切磋交流。</p> <p>  “不见昨夜雨湿处,聊以新颜待今朝”,派驻山村四个月,有形的派驻期限已经过去大半,3000多公里的奔波往返,90多个日夜的山村驻守,收获了山村对村民疾病防控的日渐重视,赢得了父老乡亲的信任和关怀,也因每天洋溢在这群可爱的人们脸上幸福的笑容而被深深感动激励着。往后的日子里,愿凭更多努力,不忘健康扶贫初心,驱散因病致贫、返贫阴霾,守得一方百姓健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