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农村今昔系列之二 担水</p><p> 作者:张志民 </p><p> 水,大部分的农村,都用上了自来水。厨房,卫生间,太阳能,凡是需要水的地方,都有水龙头,只要开关一开,马上就流出了清凉的自来水。可是在三、四十前,在农村,是想都不敢想的。</p><p> 就像我们南赵寨村,全村一千六、七百口人,只有一口甜水井。所谓的甜水井,不是水甜,只是不苦、不咸,能饮用。其余的井就不行了,水又苦又咸,只能洗衣服和浇地。就是洗衣服也洗不净,洗不好,有时还发白,浇地别说起不到好作用,反而越浇越不长,有的地块甚至能把苗浇死。吃水就更困难了,每天早上,都得起五更去担水,去的晚了,还得排队,因为井浅水少,有时还担不到水。村里的老年人说,我村在很早以前,有个叫李老有子的人,力大无比,因为不愿意早起,去的晚了担不到水,他就在前一天天黑前,一个胳膊夹一个石头滚子,放到井口上,等他第二天早上,来到井上,把石滚子搬开后,他挑了第一担水,别人才能担。水井是用蓝砖砌上来的,井口呈圆形,直径在一米左右,井也不深,大概有两丈多点(七到八米的样子)。那时水位浅,平常有两米多深,遇到下大雨,水位更浅,坐到井口能洗脚,抻手就能够着水。那时担水没有水桶,用的都是木头梢,就是用一块一块的木头板,用铁条㧜起来,梢底是一块圆木头板。经过处理后,也不漏水。挑水的扁担,两头各有一条带钩的小铁链子,能把梢挑起来。到井上从井中往外提水,凡是有经验的人,不用井绳,用挑水的扁担(农民习惯称之为担章)钩住梢,就能从井中,把水打上来。有时担章摆不准,也能把捎掉在井里,好在井不深,绑上长竹杆,或者带铁爪子的长绳子,把捎捞上来。我曾经就往井中掉过梢,但也能捞上来。</p><p>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根治海河,和机井的增多,水位急剧下降,用担章担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还没有自来水,在各自家中打压杆井,就应运而生。那时打压杆井,还是全人工,用十几个人,抬着带钻头的铁管往下砸,等钻到十几米的时侯,有了沙层,就下一根十几米长的直径约三公分的塑料管,上头安上一个铁管泵头,通过拜达的倒吸作用,一下一下把水压上来,所以叫压杆井。通常压二、三十下,就能压一桶水(这时已有了用白铁板制成的铁桶)。一桶水约二十五斤左右,到后来,由于水位的不断下降,有时压一百下,还压不出一桶水。这时又有了用机器打的小井,下直径二十五公分左右的水泥管,井深四十到五十米,用小潜水泵往外抽水。这才彻底解决了饮用水困难的年代,小井的水质也好,小潜水泵出水还快。直到现在,我家的小井还保留着,洗衣服和修盖房屋用水多时,还在用着它。 </p><p> 2020.9.6日</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b>作者:张志民,河北鸡泽县人。1953年出去生,曲周县作家协会会员,曲周县诗社会员,曲周县诗词协会付秘书长,曲周县地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多家网络平台和报刊等媒体。</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