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秋收》宣子</p><p> 我至今认为,秋天里最质感的风景是:拿一把镰刀弓在稻田间。</p> <p>当然,不止是一把镰刀,还会有一家人,一丘田和无数弯腰待收的稻子,甚至还有一个凉亭或一棵楸树;自然,脸上布满了沟壑一样的皱纹,黄黑的肤色,恰如泥土颜色的老农是祖父。他的腰上,系着乡下特有的半白半黄的大脚布(一种可擦汗、可洗澡、可当短裤、可包裹水果的老年农人的私品);他的周围,是土地和庄稼,是他的儿孙们,还有他那条毛色杂乱的老犬。</p> <p>六月立秋紧溜溜,七月立秋秋后油像,今年立秋迟,光景好 。</p><p>随着稻谷的成熟,老农的心事也成熟了,一片金黄。</p><p> 处暑三日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得紧赶着秋收,一大早,他领着一家子,拧在一块土地上,赶日子。</p> <p>他是家长,天底下最小的长官,但,在这一亩三分田里,他是不折不扣的最尊的长者。</p><p> 现在,他并不急于劳作。多年的习惯,他总是一个成色十足的金牌秋收指挥员。</p><p> 哦,对, 每年秋收前半旬,他总是忙里偷闲地扛着锄把隐入田间地头察看“稻情”,他背着手在田埂上随意兜一兜,哪块稻子在哪个时辰熟透,哪块田里的水多了,影响以后的收割,他都成于竹在于胸。回头,他又上西山头把已经长满荒草的晒场拾掇得清清爽爽的,这是秋晒的主战场,是秋收的大后方,俗话说,麦种晒和扬,粒实出苗壮, 这稻子也一样,下半年阳光贵重,得紧着晒干,留些好种,留些好米,他重视着阳光和晒场哩。</p> <p>今个儿,他算准了接下去有几个好日头。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他一声催着,全家都赶着露水被促到稻田里,包括那只上了多数的老犬。</p><p> 老农拿着镰刀,开了田垄,等一家子忙开,先在地头“歇一会儿”,这是指挥员的“特权”。他坐在田埂的一块石头上。从“大脚布”里掏出烟包,缓缓地抽出一烟,点燃,吸拉着。缕缕的烟丝,在朝露中散逸着,像是酣梦的思绪,一卷卷,缠缠绕绕的。他抬头看看四周,进而把目光放远,望向远处。远处,是稻子;更远处,是带山。稻子,满畈满陇,表层的黄,布满了金色的纹理,细密的纹理间,仿佛正有丝丝的喜悦在冒出。他笑了,他感受到了收获的温度;感受到了庄稼的某一种渴求;他知道,一家子几天的劳动,会满足一块土地一季的付出。</p> <p>一支烟的光景,老农站起了身,“诺,干,干活哉”,他的吆喝声热气腾腾地在稻子上跳跃翻滚过去。</p><p> 躬身, 抓杆,挥镰, 成束,放穗,一段辰光后,老农的身后,就金灿灿的横窝着的稻穗束,齐刷刷地一溜儿堆过去。秋阳已经团团落下来,泥土的腥味和新苦的草木味漫溢着。</p><p> 近处,有田鼠蹿过,那只家犬就叫了,汪汪汪……</p> <p>犬吠声,打破了田头的清寂。</p><p> 暖阳、 青天、稻子、狗、农人,还有田畦,共同形成一道动感的水墨图景。生动了上千年,天、地、人,漫不经心地融合在一起,“天人合一”的哲学高义在这哭是简单的劳动场景勾勒的。</p><p> 生有所息。割完一溜田,老农促着家人去凉亭休息,谈笑声不时从古亭上流淌,附近几个村落里的起息在凉亭里出来不认生,凉亭是田际中的大舞台。</p> <p>老农,依然逗留在稻田里。一边拾掇着安放打稻机的空旮瘩,一边不时地拾起新鲜的稻穗子端详着,小心翼翼地在掌心中揉搓一下,然后,看着米粒的成色,兴奋时拿到鼻端尽情嗅一下,他喜欢新谷的色彩和味道,每一个老农的骨子里兜流淌着庄稼的味道,在他们眼中,一把泥,一把谷,一年收成,就是他们的天地。</p><p> 家人返回时,顺便把打稻机置到了田头,它是另一把农业的镰刀,喧宾夺主地成了稻田的核心。</p><p> 农人健壮的身体和打稻机的身体合作就是田野的身体形象。老农的目光摸遍了打稻机身体上的每一个部位,儿孙辈踩动着打稻机的脚踏板,一粒粒稻谷汗珠子般地脱粒跳跃起来,他听着木轱辘转动得妥帖正常,随手点上一根烟,卷弄起了稻杆子。</p> <p> 秋收的过程缩小到一台打稻机上,稻田井然有序地抛瞄起航了,驶向丰收的深处。。</p><p> 理谷子,装袋子,整秆子,老农又像一张弓,插在了田中间。</p><p> 用手拉车拉着新谷回家,一家人的帮衬身影弥漫着劳动的气味。</p> <p>炊烟深处,老农提起一杯米酒,与小孙子干脆地走了一个,也温暖,也爽心。</p><p> 秋月很朗,明天晒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