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叶圣陶谈改作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叶圣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一说改作文。</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语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教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有的坦率地说,有的隐约地说,直到最近,还听见十几位教师对我坦率地说。徒劳无功,但是大家还在干,还要继续干下去,不是很值得想一想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改作文不知道始于何朝何代,想来很古了吧。从来读书人笔下有通有不通,因教师给改而通了的究竟占百分之几,当然没有统计过。我想自古以来肯定作文必得由教师改,大概有个作为前提的设想在,那就是教师费心费力地改,学生必然能完全理解,而且全部能转化为作文的实际能力。这样的设想,如今在四五十人的班级里实在是难以实现的。首先得算算,四五十本作文本全都“精批细改”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即使办得到,把作文本发还学生就完事了吗?假如学生不完全理解你的用意,岂不就是白费?那就还得给四五十个学生说明为什么这么改,这又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即使办得到,可是学生听了教师这一回的说明,知道了该这样写不该那样写,未必就能转化为作文的实践能力,因而下一回作文又那样写了;那岂不是照旧要给他“精批细改”,再来个循环?再说,</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任何能力的锻炼总是越频越好</b><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中小学的作文每学期不过五六次,有些学校有大作文和小作文,加起来也不过十次光景。就学生作文能力的锻炼说,实在太少了;就教师改作文的辛劳说,实在太重了。尽管费心费力,总收不到实效,于是来了“徒劳无功”的共同感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想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生活和工作中,谁都经常有作文的需要。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作了文又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改的是写在纸上的稿子,实际上是审核并修订所想的东西,使它尽可能切合当前的需要。正确不正确当然是首先要审核的。此外如有什么不必说的,有什么没有说明白的,有没有换个说法更恰当的,有没有叫人家看了会发生误会的,等等,也是需要审核之点。审核过后在需要修订的处所作修订,通常的说法就叫“改”。</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所以我想,</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动笔之前想定个简要的提纲,写在纸上也好,记在头脑里也好,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从头至尾看一遍,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订,这也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的文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做是从群众观点审核自己的文,也是一种好习惯。</b><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些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要不要让学生养成这些好习惯?我看要。那么,如何养成这些好习惯,似乎也是个研究的项目。</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凡属于养成习惯的事项,光反复讲未必管用。一句老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习游泳的本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一节选自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转载自《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且看叶圣陶如何给孩子批改作文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言九林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源自公众号《短史记-腾讯新闻》 6月17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西安、延安等地的中小学校里,流行过一本叫做《作文批改二十例》的小册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些小册子不是正规出版物,它的印刷者是“北京教师进修学院教师之家”、“西安铁路局教育处”、“延安专署文教局”等机构。小册子选入的二十篇作文,来自1963年举行的一场叫做“北京市少年儿童习作征文”的活动,作者主要是小学生(五、六年级)和初中生。作文的批改者,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1907年做小学教员算起,在如何给孩子批改作文这件事情上,叶圣陶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这些经验,被尽可能地落实在了这本充满了时代特征的小册子之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比如,</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叶圣陶很反对教师在学生的作文上玩打圈、划勾的把戏</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只觉得它不通,勾掉愈多,愈感觉满意。这种观念发展到极点,于是整段勾掉的也有,全篇不要的也有。勾掉之后,按照自己的意思在行间写上一些文字,就把练习本发还学生。为什么原文要不得?为什么一定要照改本那样说才对?都没有说明。……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不问那个地方须用句号,或须用读号,都打一个圈。表示眼光并没有在任何地方跳过,圈子圈到完毕,事情也完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叶说,</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这些把戏除了表达教师“自己的意思”,以及显示教师“眼光并没有在任何地方跳过”之外,对学生的成长是毫无帮助的。</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学生见到这种缺乏交流诚意的作文批改,只会瞄一眼后就把作文本“塞进抽斗里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图是叶圣陶对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作文的批改。他通读了全文,确认了文章所写之事的发生时间,然后将开篇的“那是一个夜晚”,改为了更妥当的“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他去掉“全身松软得好像棉桃一样”这个比喻,是因为“棉桃”并非一种人人皆知的事物,以“棉桃”做比喻无助于让表达更具象。这些批改有的放矢,非是随意打圈、划勾所能比。</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叶圣陶还主张,给学生作文留的批语一定要具体,切不可使用那些笼统、空洞的词汇。他尤其反感用“好”、“美”、“流利”、“明彻”、“雅洁高古”、“气完神足”这类词语来赞扬文章(批评类也一样)。</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为这类评语背后的逻辑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什么好?因为它是好。你读了之后,不觉得它好吗?为什么美?因为它是美。你读了之后,不觉得它美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叶看来,这类评语不过是“空空洞洞地加几个大字”,对学生没有什么意义,他们偶尔或许能体会到一点点东西,大多数时候则“只落得个莫名其妙”。所以呢,“</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不如实事求是,在横头加上一些小批语,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或毛病。对全篇有可说的就加批语。……如果没有什么可说,就可以不说</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图是叶圣陶对一位初中三年级学生作文留下的评语。这篇作文的内容和主旨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但叶的评语仍围绕着文章本身的表达是否清晰、完整、合乎逻辑而展开。他先用一段文字说了文章的优点,然后以一种建议性的方式,指出文章里提到的“星期六回来总要拿出(妈妈的)笔记本来看”这件事,或许还需要一些前提条件才能符合日常的生活逻辑(由这一含蓄的建议,也能窥见</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叶圣陶对当时流行的不讲逻辑的模式化作文是不认同的</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也是叶圣陶主张的作文批改标准。</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叶面对的是一篇并无多少可取之处的模式化作文,但他在提出批评之前,仍努力从文章中找出了一些闪光点,先表扬了一番学生对日记内容的选择比较到位,然后才</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以一种建议性的方式对文章提出批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给学生作文写批语时,叶圣陶有两个原则。一是要多称赞少批评,但称赞和批评都要有根有据。二是批语要讲究修辞,要有鼓励性而非打击性。批评的话要从正面去鼓励,不要从反面去否定。</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比如,他不建议责备学生的作文“在细节描写方面还不够,影响了故事的生动性”,而建议将之改成“如果在细节描写方面多下些功夫,故事会更生动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再比如,叶在给前文提到的小学五年级学生作文《我总想念着一位叔叔》</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写评语时,也是先表扬文章的长处,再说文章的不足;说不足时,也非否定式的批评,而是鼓励性的建议。</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批语原文如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只把当夜听见的话记下来,已经够了,能叫人想见那位叔叔的高贵品质了。假如加写一些说明的话,说那位叔叔热心帮助别人而不要报酬怎样了不起,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读的人会觉得把话说尽了,味道反而淡薄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叶圣陶还有一种主张,是</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希望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能够去体察、尊重学生的写作和说话习惯,而非强迫学生来适应教师。</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学生作文里有任何—点可取的地方,都应该找出来,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帮他改好,尽量保留他的原话。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宁可不改。这样能巩固他的学习所得,加强他的信心,鼓舞他的兴趣。教师不宜只顾着自己的思路,按照自己的说话习惯去改。</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叶在1963年批改二十篇中小学生作文时,秉持的正是这种理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皆就其原意,易其未安者,删其繁赘者,而不为增添其内容”。</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最后,也是</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最重要的一种主张,叶圣陶希望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但为词句的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意即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写作和说话的习惯,还要尊重学生情感和思想的表达。</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叶看来,</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文字的能力,提高运用文字如实地表达自己所见所闻听感所思的能力”。</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基于这种理念,</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叶圣陶不喜欢教师出手将学生的作文改得辞藻华丽,他一贯的意见是“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炼高古者,不必为其改”,只要意思表达清楚了,句子通顺了,辞藻不华丽是不要紧的。他更不喜欢教师去干涉学生作文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如果学生上完作文课之后,丧失了如实表达自己的见闻与感想的能力,那这种作文课就失败了。教师在批改作文时,真正要做的是:</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揣摩学生到底想说些什么,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学生,要根据学生想要说的意思去修改,修改那些表达得不清楚的地方,不确切的地方,不顺当的地方,不连贯的地方,还有遗漏的和累赘的地方。”</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不能干涉学生在作文中的情感与思想表达,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这方面没有作为的空间。早在1919年,叶就意识到了</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学生作文的“意义”(也就是文章主旨)如何,主要缘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识力”,也就是人生阅历;一是学生的“推理”,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人生阅历掺到学生的作文里,即便灌输给了学生,让他们写进作文,若干年后他们长大了,也很大可能会不认同。</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所以,</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这种“意义不完”(也就是文章主旨不怎么样)是不必干涉的。真正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是纠正“推理之谬误”,也就是作文里那些因错误的思维逻辑而导致的错误认知。</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1年,在一本教学生如何作文的图书的序言里,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我看过一些中学生的作文本,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不少老师在批改的时候只顾到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句话,和叶圣陶主张的那些给孩子批改作文的原则,在今天与未来,都不会过时。</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参考资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①叶圣陶,《作文批改二十例》,北京教师进修学院教师之家复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②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1998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③《叶圣陶甪直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④叶圣陶,《「中学作文指导实例」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⑤王尊政,《两位老专家教我改作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⑥《我和姐姐争冠军》,北京出版社,1963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