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趣话之——昆明大观楼长联赏析

伊凡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昆明大观楼长联</b></p><p> 昆明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叠阁凌虚,层楼映水,含烟晓雾,金碧联辉,但是使这一昆明名胜闻名遐迩的不是这心旷神怡的风景,而是数十年后横空出世的180字长联。上联写滇池四周风光,像一幅山水画;下联记云南历史,如一篇叙事史诗。长联气势磅礴,意境高远,悬于楼前,扫涤俗唱,令人击节叫绝,“闻者莫不兴起,冀一登临为快”,被世人誉为“海内第一长联”。</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孙髯撰 昆明大观楼联</span></p> <p>【注释】(1)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云:“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2)滇池:现为我国第六大淡水湖。 (3)岸帻:岸在这里做动词,推高的意思。帻即头巾。岸帻这是推高头巾。 (4)骧:指马昂首奔驰。 (5)神骏:骏即马,神骏即为神马,这里指昆明的金马山,该山在昆明之东面,故曰:“东骧神骏。”(6)翥:即飞翔。 (7)灵仪:凤凰为灵禽,凤凰来仪,称为灵仪。这里以灵仪代指昆明西面的鸡碧山。相传曾有凤凰鸣其上,当地人不知是何鸟名系称其为碧鸡。此山也由此而得名。 (8)蜿蜒:即指昆明北面的蛇山,该山有如长蛇曲折前伸,山势蜿蜒而去。 (9)缟素:缟即白缯,素乃生帛,均为洁白。这里以缟素代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 (10)高人:即旧时说的“高士”,他们是一些蔑视权贵、退隐山林江海的封建知识分子。 (11)韵士:即诗人。 (12)蟹屿螺洲:即指散落在滇池中的小岛。它们有的形似螃蟹,有的状如泫螺。 (13)风鬟:即高髻,有如风吹,显得蓬松秀丽。 (14)雾鬓:指双鬓梳裹的似薄雾。 (15)蘋天苇地:蘋指水草;苇指芦苇。蘋天苇地,泛指水草之多、芦苇之茂。 (16)翠羽:泛指各种翠绿色的禽鸟。 (17)丹霞:即红霞。(18)孤负:孙髯原作为辜负,1888年赵藩重书时写作孤负。孤负与辜负相通。 (19)九夏:即夏季中的90天。 (20)芙蓉:即莲花。 (21)三春:即春季中的三个月。 (22)把酒凌虚:高举着酒杯对着天空。(23)汉习楼船:据《史记·武帝纪》及《史记·平淮书》载云,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半发谪吏穿昆明池”,周围40里“治楼船高十余丈”以操习水军。(24)唐标铁柱:典出《新唐书》及《大唐新语》。云公元707年,因“吐蕃及姚州蛮寇边”,唐中宗遗御史唐九征率兵回击,大败之,在今云南祥云县建铁柱以示纪念战功。 (25)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写字时镇纸用。相传北宋初年在论定边界时,宋太祖赵匡胤竟手持玉斧沿着地图上的大渡河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置大渡河以外而不顾了。(26)元跨革囊:革囊即皮筏子。据《元史·世宗本纪》云,公元1252年,成吉思汗孙蒙哥命令其弟忽必烈统兵取云南,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收回大理,统一云南全境。 (27)伟烈丰功:即丰功伟烈,指功业多而且伟大。 (28)尽珠帘画栋:珠帘画栋,形容宫廷的豪华,以珍珠串成帘幕,以雕梁彩画构建宫室。尽:尽管之意。 (29)卷不及暮雨朝云:卷即卷起。“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系王勃《滕王阁序》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诗句的化用。 (30)断碣残碑:碣为圆形的碑。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碣碑,经过风化雨蚀而断裂残破。 (31)苍烟:暮色苍茫中的烟雾。 (32)落照:落日时那昏暗的光线。 (33)几杵疏钟:寺庙中那疏落的钟声。 (34)一枕清霜:一觉醒来,遍地寒霜。 (35)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孙髯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纂辑过《国朝诗文》、《滇诗》等,惜佚失。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滇南诗略》传流于世。他最著名的作品,却是这副长联。(36)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p><p><br></p> <p>在今昆明大观楼公园内。园林初辟于明代。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楼前悬挂的孙髯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p><p><br></p><p>【鉴赏】大观楼长联气势磅礴。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上下联各90字,全联计180字。是一篇有声、有色、有情的骈文,妙语如珠,诵之琅琅上口。该联想像丰富,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被誉为海内外第一长联,也是全国重点保护的文物之一。</p><p><br></p><p>上联突出一个“喜”字,喜溢四方,绘出了一幅颇富滇池风物特色的风景画。作者登临楼上,首先写眼前那茫茫空阔无边的滇海,写作者敞开衣襟、推开头巾观海的高兴劲。接着写大观楼四面的景观:把东边的金马山比喻为奔驰的神骏;把西边的碧鸡山比喻为凤凰在展翅挎翔;把北边的蛇山喻为长蛇有蠕动;把南边的鹤山喻为仙鹤在扇动着洁白的双翼。凭楼四望之后,又回到眼前那浩瀚的滇池里,那一处处螃蟹和海螺状的岛屿边缘,有如少女的鬟髻和鬓发,在微风和薄雾中散发着幽香;那一簇簇的水草和瑟瑟的芦苇,似禽鸟那五彩缤纷的羽毛点缀着水中的云天和红霞。前面,作者在观看滇池和四周的群山后,曾发出:文人学者们,何不选择这名胜地的高楼登临欣赏一番的感慨!这里,作者在描绘了眼前池中的胜景后,再次由己及彼,概叹:不要辜负了美好的胜景吧——那四周飘香的稻谷,那波光万顷的浪涛,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风中的杨柳。作者通过写景抒情,那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p><p><br></p><p>下联勾勒云南的历史,重在一个“叹”字上下功夫。作者追根溯源,道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展示出了一幅颇耐人玩味的历史画卷。作者乘兴看够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立即联想起云南风云变幻的历史,发出了无限的感叹——千古的英雄豪杰们,都随滚滚的历史长河悄然地流去了:那雄视一代的汉武帝,为了打开西南通途,曾在长安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大唐皇帝曾册封南诏,立铁柱刻颂功德;宋太祖竟挥镇纸的玉斧,划疆立界,让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于1252年奉命从甘肃经四川,乘坐牛皮舟,先占云南灭大理,招降吐蕃,继伐中原,扫平内乱,迁都大都(今北京),故灭南宋,定国号为元。这一系列壮观伟大的场面,费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心力,然而这一切,犹如彩楼帘外萦绕的朝云,不等珠帘卷起,便在潇潇的暮雨中消失了。那些纪颂功德的词句,都随着那断碣残碑,埋没在夕阳和农家的炊烟里。留给我们的只是寺庙里传来的钟声,江岸边点点的渔家灯火,天上南飞的两行秋雁,还有那睡在山林间文人雅士醒后的一身清霜!这怎能不令人为之感叹!</p><p><br></p><p>长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长联对仗工整,字句洗炼;长联内涵美质,外溢华采,意境高妙,气势非凡。是对联史上不朽的杰作,影响甚巨。</p><p><br></p><p>大观楼长联是诗、是画、是历史的镜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卓识,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p><p><br></p><p>孙髯翁过世后,有一文人程含章(月川)把这副长联改为:</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金马,西峙碧鸡,北耸青虹,南翔白鹤。高人韵士定当击节讴歌。况栏外树色江声,随地皆诗情画意;更云开雨霁,何时不鱼跃鸢飞。登斯楼也,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临风,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举欲同符天地。至今日离官别馆,悉化为苦草长林;并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夕照。游于浦者,止剩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一行秋雁,两岸芦花。 </span></p><p>  程含章改写的长联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改为“伟烈丰功举欲同符天地”等,并别出心裁地多加几个字,企图以此来讨好封建统治者并卖弄自己的文才,但他改得不伦不类,其内容及艺术性都远不及孙髯翁原联,自然也就得不到大家认可,虽然新鲜了一阵,但不久就消声匿迹了。</p><p> 道光初,时任云贵总督的阮元读完长联后惊呼:长联有“汉、唐、宋、元之丰业伟功,总归一空”之意,是影射大清朝,遂仗势摘下原联,擅加篡改。其改联云:</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凭栏向远,喜茫茫波浪无边!看东骧金马,西翥碧鸡,北倚盘龙,南驯宝象。高人韵士,惜抛流水光阴。趁蟹屿螺州,衬将起苍崖翠壁;更蘋天苇地,早收回薄雾残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鸥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爨长蒙酋,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藓碣苔碑,都付与荒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鸿雁,一片沧桑。</span></p><p><br></p><p>阮元改联减弱了长联的气势,缩小了长联语言的内涵,使长联文气呆滞不协调;阉割了长联的内容和精神,尤其是将“伟烈丰功”尽为“爨长蒙酋”,牵强附会,为达到篡改目的,到了不择手段胡乱用典的地步。</p><p><br></p><p>阮元这种违反民心民意的举动,使昆明人哗然,纷加斥责。据《滇中琐记》载,时人作诗讥讽之。诗云:“软烟袋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诗借谐隐之法,以“软烟袋”谐“阮芸台”(芸台是阮元的字),用以讥讽嘲讽他。阮元一离任,孙髯的长联又挂出来了。</p> <p>阮元在清代颇负文名,著作甚丰。《清史稿》称他“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可谓名重一时。然高名显位,自负改联,难免留下笑柄。</p><p><br></p> <p>  孙髯佳制遭劫,被清代官僚两次砍杀,然而,众人慧眼识骥,终于恢复孙髯联之旧观,使长联与山河同辉,与日月同在,对后代楹联创作影响甚巨。</p><p> 经过历史的风雨沧桑,长联受到越来越多的称誉和赞扬。清人吴仰贤高度评价:“铁板铜琶鞋鞑声,髯翁才气剧纵横。楼头一百八十字,黄鹤题留万古名。”道光年问,楹联学家梁章矩说:“胜地壮观,必有长联始称,然不过二三十字而止,惟云南省城附郭大观楼楹联一帖,多至一百七十余言,传颂海内。”近代刘润之则赞扬:“孙髯翁大观楼楹联,大气磅礴,光耀宇宙,海内长联,应推第一。”</p><p> 陈毅同志看完了这副长联之后,赋《题大观楼诗一首》,赞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p><p> 登上三楼,可以看到郭沫若同志1961年1月游大观楼时亲笔所题诗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联犹在壁,巨信笔如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p><p>  这首诗既赞赏了大观楼气势雄健浩大的壮丽景色,又对孙髯翁及其长联给予了高度评价。 </p><p> 香港作家梁羽生评此联:“情景交融,古今会合,浑然一体。气魄之大,无与伦比。”</p><p>毛泽东同志对大观楼题联尤其推崇。据杨尚昆同志《对毛主席的几点回忆》中说,毛主席“国内有些有名的对联他一口气能背下来,比如昆明大观楼那副一百八十个字的长对联,他就能背下来”。一次中央开会,毛泽东对云南一位负责人专门谈起,说你们那里是“四围香稻,万倾晴沙”,有“九夏芙蓉,三春杨柳。”1958年3月,毛泽东到成都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看到了辑录在《楹联丛话》里的大观楼长联,便对照三种该书版本阅读,并圈点批注。特别是看到梁章矩《楹联丛话》书评长联:“虽一纵一横,其气足以举之,究未免冗长之讥也。”时,毛泽东旁批:“从古来看,别创一格,此评不确。”(按《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抄录如下:</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  “一百八十字,从古未有,别创一格,此评不确。近人康有为于西湖作一联,仿此联而较短,颇可喜。记其下联云:‘霸业烟销,雄心止水,饮山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顾何之。’康有别时墅在西湖山上,联悬于湖中某亭。”</span></p><p>对梁文所言长联“一百七十余言”,毛泽东旁批纠正:“一百八十字。”还对书中收录阮元篡改的长联十分讨厌,旁批:“死对,点金成铁。”从主席的批文来看,主席对孙髯翁之长联更是倍加推崇。</p> <p>孙髯(1685-1774),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祖籍陕西三原,随父徙居云南昆明。自幼聪颖好学,博学多识,尤以诗文著称,名重一时。幼时曾赴童子试,因不愿受搜身之辱而未入场。此后看破功名富贵,不再应科举为仕,终生为民。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纂辑过《国朝诗文》、《滇诗》等,惜佚失。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滇南诗略》传流于世。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素有“天下第一长联”之称。被后人尊称为联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p> <p><b style="font-size: 15px;">孙髯翁对联选编</b></p><p><br></p><p>庄严世界还须佛;</p><p>点染春光也要人。</p><p>——题昆明圆通寺</p><p><br></p><p>步步小心,须念石头路滑;</p><p>层层着眼,方知峰顶人高。</p><p>——题昆明西山采芝径</p><p><br></p><p>百尺高楼,一片冈峦千点树;</p><p>满城春色,半边海水四围山。</p><p>——题昆明夕佳阁</p><p><br></p><p>消释三幡,欲界色界无色界;</p><p>宣扬诸部,大乘上乘最上乘。</p><p>——题云南鹿苑寺</p><p><br></p> <p>孙髯翁自挽联</p><p>上联:这回来的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下联: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p><p>五十年经史罗胸,也喜饮酒,也喜看花,开平丧乱,饱经过百事无成,只诗卷长留天地;</p><p><br></p><p>八十载光阴弹指,不愿升仙,不愿作佛,宝贵功名,如梦灯一端最好,有书香付与儿孙。</p><p><br></p><p>——自挽</p><p><br></p> <p>附</p><p><br></p><p>古冢城西留傲骨;</p><p><br></p><p>名士滇南一布衣。——王运谦题弥勒孙髯墓</p><p><br></p><p>读大观楼一联,脍炙人口久矣,就苹天苇地,濡染笔墨生辉,布衣有何能?几历昆池劫灰,常图石磨文字;</p><p><br></p><p>出邑爽门半里,迨遶马鬣依然,叹断碣残碑,灭没名流不少,吾辈非好事,一存天南傲骨,以昭先正典型。</p><p><br></p><p>——杨晓云题弥勒孙髯墓</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