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959年5月26日老爸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组织叫去谈话,通知他调去西藏工作,他当即表示服从组织决定,这一年他33岁有4个孩子,分别是5岁、4岁、3岁和两个月多一点,6月19日他就已经踏上前往西藏之路,他是当年平叛后中央从全国选调至西藏山南地区的300名干部之一,他这一走就是21年,返回时已是54岁。老爸去世时只有65岁,在藏工作生活情况在世时很少谈及,我们知之甚少,只是近期偶然看到他留下的零星日记才略知一二。</p><p> 西藏在祖国的西南方向,而老爸1959年去西藏走的却是相反的西北路线,他们经过的地方主要是大同、呼和浩特、银川、兰州、敦煌、格尔木到拉萨,当时之所以这样走可能是因为南同蒲铁路过不了黄河行动不便,秦晋黄河铁路桥通车是1970年以后的事,从太原到拉萨他们走了半个多月。老爸在西藏任职经历相对简单,先后担任山南地区错那县洞嘎区、雪下区委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和山南地区建筑公司党委书记,21年间他的职务、职级都只提了一点点。所谓山南地区就是指喜马拉雅山南面,喜马拉雅山是中国与印度、尼泊尔、不丹之间的分界山,我国领土大部分在喜马拉雅山北面,但也有一小部分在山南面,这块地方就是西藏山南地区。从拉萨去山南地区就要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在4000-4500米之间,老爸所在的错那县是西藏最南面的一个县,与不丹、印度交界是1962年中印边境反击战的主战场之一,1962年中印战争之后我方边境谈判的原则之一是“让东不让西”,因为西边是印巴争议“克什米尔”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我国寸土不让,东边西藏山南地区是普通山地可适当让步,所以中国地图上山南地区实际上让了一部分领土给印度,但图上不显示,这样错那县所在地实际上离中印边境更近一些。</p><p> 错那县在藏语里是湖的前面的意思,辖区350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380米,全年无霜期只有42天,平均气温-0.6度,最低温度-35度,条件十分艰苦。1959年8月初老爸随同一个班的解放军战士从错那县政府所在的小镇出发,经过12个小时的行军到达洞嘎区任上,有的年青战士都因为高山反应呕吐不止,老爸也因为极度疲惫头痛欲裂而彻夜难眠。</p><p> 老爸入藏时西藏上层叛乱刚刚平息,援藏干部大都配了枪,老爸配的是著名的德国造二十响驳壳枪,枪比较笨重,装枪的盒子是木头的,1963年他探亲时带回了山西在省军区换了一枝国产“五一式”手枪,我们几个孩子高兴的玩了几天旧枪,老爸还为我们表演了危险的“子弹跳舞”游戏,就是把子弹压满弹夹后拉动枪机让子弹从枪里跳出来,我们还帮老爸擦了新枪,记得那新枪涂满黄油擦的非常费劲。</p><p> 援藏干部不仅工作条件艰苦危险,他们的家庭生活同样面临许多困难,援藏期间三年才可休假一次假期三个月,期盼已久的探亲过程也是困难重重。初次进藏时因是组织行动困难相对好解决,个人探亲因是私事遇到困难只能自己克服。1963年1月老爸在藏工作三年多终于盼来第一次休假,他从错那县前往山南地区所在地泽当两天的路程,是白天临时搭乘部队或地方的运输车辆,晚上住部队兵站,居然有一天兵站住满了人没有空床,他只好在一辆卡车驾驶室过夜,西藏海拔4000多米的冬天一般气温在零下二十度左右,我们不知道他是怎么挨过来的,只能庆幸天气不太冷没有冻伤冻死吧!他当年返回西藏时由于堵车再次在驾驶室过夜,好在那时是7月天气不太冷,也说明类似的情况对他们来说可能经常遇到司空见惯。</p><p> 老爸1959年去西藏走的是西北线,1963年休假走的是西南线,毕竟这边相对近一些,但麻烦也多一些,从西藏一路辛苦十多天到达陕西潼关车站,还要搭乘农民的马车、小平车连人带行李到二十多华里外的黄河渡口,再乘木船到山西风陵渡转乘火车到太原,冬季黄河水浅木船靠不了码头北岸(山西这边),只好两边对开在黄河中间水深处交换旅客,从风陵渡到太原买的快车票还要26个小时,到家时已过去二十天。</p><p> 老爸援藏后母亲原计划随父亲调到西藏工作,他们对4个孩子分别进行了安排,把姐姐和我的户口迁到了老家农村,我们瞬间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还分了自留地,把弟弟送到北京的姨姨家,打算只带几岁的妹妹去西藏,只是很快就发现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农村的亲戚抚养很不靠谱,短短的几个月孩子就因为缺乏营养瘦的脱了形还得了严重的皮肤病,不得已只好放弃去西藏的打算,又把孩子的户口迁回了省城,我们又从农民变成了市民。</p><p> 老爸援藏二十多年,母亲一人带5个孩子非常艰难,她还要上班家里没有帮手不行,开始是让姥姥来帮忙,后来是请了保姆做家务,即使这样也忙不过来,在我们两个大的8、9岁时,母亲把我们送到了太原唯一的寄宿学校九一小学住校,一周回家一次,这样可减轻一些家务负担,又过了几年到我和弟弟15、16岁时,母亲又向姨姨、姨夫求援把我们送去当兵,这才真正减轻了一些她的负担。</p><p> 老爸援藏期间三年休假一次假期三个月,在我们的记忆里老爸每次回来开始都很陌生,连“爸爸”都叫不出口,好不容易混熟了老爸又该走了,每次一家大小到火车站送老爸孩子们都哭的一塌糊涂,做父母的什么心情可以想象。老爸在藏21年间母亲只在六几年去西藏探亲一次,平时我们总是在母亲的催促下给老爸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老爸也会给我们回信让我们好好学习听妈妈的话照顾好弟弟妹妹。那时候通信联络非常落后,写一封信十几天才能收到,长途电话很贵还很难打通,发电报还要避免敏感字词怕被外国监听。</p><p> 老爸在藏一年年过去,我们在一天天长大,外出洗澡都成了问题,我们男孩子小时候总是随母亲到女澡堂洗澡,那时太原的澡堂条件很好,母亲带我们洗澡要的都是女澡堂单间盆堂,可以一家人在一个独立的房间洗澡,年龄大些了人家女澡堂不让进了,母亲只好把我们送到男澡堂门口让工作人员照顾一下,有时母亲工作忙顾不上送我们,就写个便条告诉澡堂工作人员说孩子爸爸是援藏干部请人家帮忙照顾一下,那时候社会风气很好,澡堂的工作人员会帮忙找个独自洗澡的人照顾一下我们,人家都会很热心的帮我们洗澡搓背。家里的一些重体力活比如每年拉煤、打煤糕、套炉子、安烟筒等也常是父母的老乡、妈妈的同事等热情的帮助使我们家克服了各种困难。</p><p> 1980年进藏21年的老爸得了当地人的常见病“肝包虫病”,这是因为藏族人常吃生牛羊肉干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组织上这才决定让他调回内地治病,我去西藏接他回家并在山南地区所在地泽当住了十天。我去西藏是第一次乘飞机,那时的拉萨还非常落后,全市没有一座超过三层的楼房,平房的房顶大都是白铁皮的,在太阳下熠熠闪光,据说是因为西藏无煤公路运输成本太高,无法烧砖瓦的原因。机场仅是一排平房,机场到市区的公路还是沙石“搓板路”,能把人从座位上颠到车顶上。不过泽当这个地方不错,虽是山南地区但在喜马拉雅山北河谷地带,海拔3500多米,风景很美山青水秀,但仍是高原地区生活不便,做饭炒菜都必须用高压锅,否则就只能吃夹生饭。我去西藏按照老爸嘱咐只带去一个西瓜,他们象得了宝贝似的请大家来分享,因为那时在西藏许多内地蔬菜水果不能种植也运不去,在这几天里老爸的许多藏族同事朋友轮流请老爸和我吃饭喝酒,品尝了许多藏族特色饭菜小吃,比如酥油茶、青稞酒、糌巴、生肉干等,算是体验了几天西藏的生活,印象还是不错的。</p><p><br></p><p>图1、老爸1959年进藏路线图</p> <p>图2、错那县位置图</p> <p>图3、错那县网络信息</p> <p>图4、网络早期援藏大事记</p> <p>图5、老爸从西藏带回的藏刀</p> <p>图6、老爸的日记本</p> <p>图7、老爸的日记关于“组织谈话”</p> <p>图8、老爸日记关于“进藏路线”</p> <p>图9、老爸日记关于“发枪”</p> <p>图10、老爸日记关于“夜宿汽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