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齐鲁分院

齐鲁石化公司研究院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研究院简介</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研究院成立于1970年,主要从事石油加工、工业催化、有机化工、环境工程、化学工程、高分子合成、聚烯烃和聚氯乙烯加工应用等主要研究领域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工作,下设5个专业研究所、2个科研支撑单位。主办中国石化硫磺回收协作组、MTBE技术协作组等行业协作组织,编辑出版《齐鲁石油化工》《石油沥青》专业刊物。</p><p class="ql-block"> 研究院是齐鲁分公司唯一的科研开发机构,承担了科技创新和为公司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等职责,同时设有中国石化PTC中心齐鲁分部、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0年起挂牌“北京化工研究院齐鲁分院”。</p><p class="ql-block"> 建院以来,研究院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12项,省部级奖励184项,地市级奖励314项,国内有效授权专利670件,国外有效授权专利32件。一大批科研成果在行业和公司内推广应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齐鲁石化和中国石化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研究院充分发挥企业院贴近生产、熟悉装置等优势,在硫磺回收工艺及催化剂、轻烃利用、制氢催化剂、耐硫变换催化剂、石化污水处理以及聚烯烃、聚氯乙烯新产品开发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在企业炼化一体化优化、乙烯原料与裂解装置运行优化、煤气化装置稳定运行、各装置副产品及废弃物利用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为齐鲁石化实现基业长青提供了科技动力。</p> <p class="ql-block">  石油加工研究所下设硫磺、炼油、沥青三个课题组,负责中国石化硫磺回收技术协作组日常工作。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工艺过程技术研究,以硫磺回收催化剂研发为依托,致力于含硫气体处理达标排放成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超声波-电脱盐成套技术为基础,重点研究原油脱水脱盐工艺过程;以沥青新产品及改性新技术为目标,努力进行沥青专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以石油产品的提质增效、催化裂化和加氢催化剂的评价为切入点,面对公司内外进行技术服务。</p><p class="ql-block"> 开发的LS系列硫回收催化剂、尾气加氢催化剂及其成套技术是中国石化认定的26项优势技术之一,已应用到国内外300多套装置,引领了国际硫回收技术发展的方向。“LS-DeGAS降低硫磺回收装置烟气二氧化硫排放技术”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达标排放的清洁环保技术,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较,投资降低80%以上,清洁环保,无二次污染,可实现尾气二氧化硫排放50毫克每立方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炼化含硫气体超低硫排放及资源利用成套技术开发”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超声波-电脱盐组合技术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原油破乳,具有较好的强化原油破乳作用,可部分或完全替代破乳剂,提高电脱盐效果,有效降低电脱盐污水处理费用、电脱盐排水原油损失,获得中石化技术发明二等奖等荣誉称号。开发的系列沥青新产品,部分已经获得工业实施,进一步丰富了集团公司沥青系列产品,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p><p class="ql-block"> 研究所拥有多套(台)试验装置和炼油、沥青分析设备。其中硫磺微反评价装置3套、提升管评价装置1套、实沸点蒸馏2套、固定床加氢微反装置1套、超声波电脱盐评价装置1套、沥青烟气评价装置1套、胺液评价装置1套。</p><p class="ql-block"> 迄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地市级奖励37项,申请专利236件(含国外专利13件),授权137件。</p> <p class="ql-block">  工业催化研究所主要从事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的催化剂研制开发,以系列制氢催化剂和耐硫变换催化剂研发为依托,借助国内专业工程公司设计优势,开展制氢成套技术的大型化和原料广泛适应性研究,进行煤制氢、煤制合成气工艺装置平稳高效生产和成套技术开发和研究,开展轻烃、轻油等选择加氢和重整异构及醛类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开发。以工业催化剂分析、评价为辅助,面对公司内外进行技术服务和技术创收。</p><p class="ql-block"> 开发的Z系列制氢催化剂、QCS系列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其组合技术均被中石化认定为26项优势技术之一,取代进口催化剂,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其中4个系列13个牌号的制氢催化剂已在国内300余套制氢、合成氨及甲醇装置上应用,国内炼油市场占有率达96%。</p><p class="ql-block"> 8个牌号的系列耐硫变换催化剂在国内外100余套以煤、渣油等为原料制取合成气、城市煤气、氢气和甲醇等工业装置上应用,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开发的贵金属加氢催化剂在50多套工业装置应用;开发的醛类液相加氢精制催化剂替代进口,在16套装置成功应用。 </p><p class="ql-block"> 迄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地市级奖励20余项,申请专利140余件(含国外专利7件),授权74件。</p> <p class="ql-block">  化工工艺研究所主要从事裂解原料结构与工艺条件优化、化工装置流程模拟、基本有机合成及轻烃资源高附加值利用等领域,以及聚烯烃催化剂和相应树脂、聚氯乙烯树脂及聚丙烯腈等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工作,承担集团公司优势技术“催化蒸馏合成MTBE及其后续利用”及“轻烃加氢工艺技术”推广等工作,现有相关领域小试、中试实验装置10余套。</p><p class="ql-block"> 系列MTBE合成技术已成功推广到国内60余家企业。碳四烯烃叠合、MTBE/TAME醚解等技术满足了国家推广生物燃料乙醇汽油的最新要求,是实现轻烃资源高效利用与现有MTBE装置转产的理想选择。利用中试裂解评价装置、SPYRO软件和工业标定等手段,配合裂解装置开展原料结构及工艺优化系列研究,实现了公司双烯、三烯与高附收率的持续提升。化工装置流程模拟结合公司炼油、烯烃、塑料、橡胶等多套装置,在几乎无投入情况下通过优化实现了装置节能降耗,同时为生产稳定操作与消除装置瓶颈提供了技术支持。轻烃加氢技术涵盖不同类型C4/C5资源,其中烷基化原料选择加氢技术已应用近20家,MTO碳四选择加氢应用5家。</p><p class="ql-block"> 开发的环保铬系聚乙烯催化剂具有低毒性、低成本和高活性的特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生产DGDA6098、小中空树脂产品。目前已形成系列牌号的气相聚乙烯产品,打破了国外催化剂公司的垄断局面,为树脂新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拥有的聚氯乙烯合成技术在可氯化聚氯乙烯、卫生级树脂等新产品开发方面为公司提供技术支撑。开发的“适用于酶催化反应的高品质丙烯腈工业制造关键技术”成功在两套13万吨/年丙烯腈装置运用,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围绕降碳节能环保,进行了环保型干法腈纶纺丝新工艺和功能性新产品开发,开发出高附加值的功能性纤维新产品,显著提高了装置竞争力,优化和提升了丙烯腈产品品质,打开了销路,创造了新的效益增长点。</p><p class="ql-block"> 迄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30余项,申请专利276件(含国外专利6件),授权145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树脂加工研究所主要依托齐鲁石化公司多套聚烯烃和聚氯乙烯生产装置,从事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氯乙烯(PVC)的新产品开发、结构与性能关联性研究、加工应用研究、市场推广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同时进行树脂改性研究,牵头制定部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p><p class="ql-block"> 针对不同领域的市场需求,先后开发了高性能茂金属聚乙烯系列产品、高刚增韧聚丙烯、高透明聚丙烯、高光泽聚丙烯、通信电缆绝缘料、中空及滚塑聚乙烯系列产品等高附加值材料,已在包装、柴油箱、大型储罐、游乐设施、汽车、家电、建筑等领域得到批量应用。作为中国石化公司唯一的PVC(乙烯法)生产企业,先后开发了可氯化系列专用PVC树脂、高弹性系列专用PVC树脂、医用卫生级系列专用PVC树脂等新产品,在医疗卫生、食品包装等高端市场领域获得广泛应用。</p><p class="ql-block"> 在合成树脂研究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多项专有技术:聚烯烃新产品开发指导,包括产品结构与性能表征、助剂体系优化及评价技术;聚氯乙烯助剂体系设计;合成树脂(管材、薄膜、滚塑、注塑)加工应用;降解法生产聚丙烯熔喷料技术;氯化聚氯乙烯管材、管件专用料制备技术;聚氯乙烯聚合体系优化技术。</p><p class="ql-block"> 树脂加工研究所配备大量先进的加工设备,包括挤管机、注塑机、多层吹膜机组等,同时培养了众多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可满足合成树脂不同类型加工应用研究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迄今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申请发明专利23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140余项,完成行业标准2项、国家标准2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环境工程研究所致力于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行业高毒难生化污水处理,以及外排污水回用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承揽各类污水处理全流程工艺开发、现有污水系统提标改造业务,同时为实现公司各污水场稳定达标提供技术支持。 </p><p class="ql-block"> 污水处理方面,可提供高毒、高浓度、难生物降解废水处理,污水场达标升级,外排废水COD、TN、TOC等关键项目提标等技术开发与应用方案,其中以两级A/O(膜)+臭氧氧化+BAF技术用于石化污水深度达标升级改造工程后达到国标直排要求, A/O+高密度沉淀+ABR技术处理高钙中和池污水实现系统内首次应用;污水回用方面,可完成污水场达标废水、循环水排污水与工艺冷凝液回用等技术服务,其中电吸附适度除盐的达标污水回用技术,前处理和工艺操作简单,维护方便,产水率高,运行成本低,应用前景广阔。</p><p class="ql-block"> 开发的精制水预处理工艺在26万t/a丙烯腈装置成功应用,标定结果表明:污水达标外排前提下,年节约污水处理费1600万元以上,节约蒸汽16万吨,折合CO2减排超过4万t/a,同时污染物去除彻底,显著降低了生化处理压力;完成的特种橡胶污水高级氧化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流程短、占地少、自控程度高与投资、运行费用低的优势,实现了废水处理后达标排放。上述项目的实施绿色环保、节能降碳,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p><p class="ql-block"> 迄今共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8项,淄博市、公司科技进步奖10余项。2011年至今共申请国内专利120余件,授权超过70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自由运作权。</p> <p class="ql-block">  测试情报室主要为齐鲁公司科研和生产装置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承担化工分析、塑料结构分析与性能检测、塑料长期性能评价、分析方法建立、情报调研、专利申请、检索查新、知识产权管理等工作,同时负责《齐鲁石油化工》和《石油沥青》两个期刊的编辑出版。</p><p class="ql-block"> 目前测试情报室拥有核磁共振谱仪、电子显微镜、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温凝胶色谱仪、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仪、万能材料试验机、蠕变仪、哈克流变仪、高压毛细管流变仪、管材静液压性能评价装置等大型分析和评价仪器设备,为公司生产装置稳定运行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主要从事各种原料、中间产品、产品以及未知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树脂产品的结构剖析与性能评价,塑料管材制品的长期性能评价,各种催化剂、填料、聚合物粉体的结构表征和定性定量分析,微量样品的元素定性定量分析等。</p><p class="ql-block"> 组织起草集团公司“红外光谱法测定聚乙烯共聚单体含量”石化行业标准1项,作为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了塑料的氧化诱导时间、热失重、比热测定等热分析相关国家标准3项,申请专利7件。承担情报调研、专利查新、期刊出版及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目前馆藏图书近10万册,拥有书生电子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订阅科技期刊近二十种。建立了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p><p class="ql-block"> 负责《齐鲁石油化工》编辑出版工作,该刊于1973年创刊,1988年被批准为正式期刊,季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 37-1142/TE,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9-9859。2015年荣获第八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2023年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负责《石油沥青》编辑出版工作,该刊于1987年创刊,1994年被批准为正式期刊,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 37-1260/TQ,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6-7450。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2012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15年被评为第八届全国石油化工行业优秀期刊,2022年入选《公路运输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2023年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p>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桓公路3号<br>邮编:255400<br>电话:0533-7511366<br>传真:0533-7512399

装置

技术

催化剂

应用

树脂

齐鲁

聚氯乙烯

加氢

污水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