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侗寨,大山深处一个浓缩的精神家园

鼾声

<p>  没有凤凰古城的商业化,也没有丽江古城的喧嚣与繁华,它静静地守在贵州黔东南的大山深处,清澈的溪水汇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河面跨有六座风雨桥,形如游廊,水面回荡着一支支古老的天籁之音,余音缭绕,令人荡气回肠。</p><p> 这个神秘的少数民族山寨,由于交通不便,语言不通,至今还保存和怡情于仅仅属于这个小群落的服饰、节日和习俗,淳朴的族人依旧游走在祖辈的智慧里,与千百年前一样,他们穿着自己艳丽的服饰,背着手编的背篓,默默地延续着曾经的生活,甚至当你第一眼看见他们时,你就会被那淳朴的民风和那古老的吊脚楼,以及那清澈的小河中不停地转动着的水车所诱惑,你就会情不自禁地要从这沉淀了千年的时光里去追寻并品它幕后独有的味道与故事。</p><p> 这是一个遗世天堂,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的我国最大的侗族自然村落一一肇兴侗寨。作为2018年央视春晚的四个分会场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活态古镇,也在这里惊艳亮相。</p><p> 因其独特的文化、优秀的建筑艺术和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民俗民风而闻名于世,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美六大乡村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联合国世界文化基金会确定的全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首选地之一。这里还是音乐的天堂、摄影家的天堂、徒步爱好者的天堂。</p><p> 肇兴侗寨座落在一块狭长的谷地中,宛如一艘静待航行的大船,鳞次栉比的吊脚木楼,巍峨高耸的鼓楼,绝美秀丽的花桥,把这艘大船装饰得美轮美奂。探寻这神秘的原始部落,体验原生态的侗家风情,让人大开眼界,受益匪浅。</p> <p>  高高矗立的鼓楼,见证侗寨这一神秘部落的标志</p><p> 肇兴侗寨建寨历史悠久,据民间族谱记载,在南宋正隆五年,也就是公元1160年间,肇兴的先民就在这里建寨定居,距今已有840多年的历史。2001年,肇兴侗寨及寨子里的鼓楼群列入大世界吉尼斯纪录。</p><p> 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曾扎营侗乡,为方便指挥,在营寨中修建高亭,内置铜鼓,以鼓声传令,遂流传成为鼓楼。</p><p> 鼓楼连着侗家人的心,千百年来,鼓楼作为历史的证人,一直和侗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它饱含着侗家人的无数心酸和欢乐。</p><p> 它古朴端庄,雄伟壮观,集宝塔和亭阁的优雅于一身,全部纯杉木结构,不施一钉一卯,顶梁柱拔地凌空,牌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运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牢固而严谨,每层檐口采用我国至今保存不多的古典建筑"人字形斗拱"艺术,阳光照射,耀眼生辉,翘角上雕塑的禽兽饰物,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层檐多施彩绘,玲珑雅致,五彩缤纷,其顶层常置一面牛皮大鼓,遇事则由主事击鼓聚众,决策定夺。</p><p> 每当夜幕降临,男女老少都爱聚集在鼓楼,吹起芦笙曲,弹起牛腿琴,跳起多耶舞,唱起琵琶歌,他们歌载舞,欢庆美好生活,鼓楼成了歌的海洋,洋溢着幸福和欢乐。</p><p> 侗寨鼓楼,与其说是建筑或族人聚集、议事的场所,不如说它是一个浓缩了的精神家园。有了鼓楼,才有侗寨;有了鼓楼,才有鼓楼下"摆古"的老人;有了鼓楼,才有了流传千百年的侗族传说。</p> <p>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惊过古梦边缘的旋律</p><p> "饭养生、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吃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p><p>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独有的特征,以多人分声部无伴奏大合唱,所有表演者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只是凭着天生的好嗓子去表达对生活的各种情感。</p><p> 侗寨人有尚歌、喜歌、编歌、教歌的传统,因此,自古以来能歌善舞,姑娘小伙人人会唱,劳作休息时时爱唱。特别是多声部无伴奏合唱的侗族大歌,1986年,在法国巴黎艺术节上饮誉欧洲,被称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p><p>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没有本民族文字的侗族寨子里,侗歌还承担了口口相传族人历史的功能,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2006年,侗族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侗族人依靠侗族大歌维系侗族婚恋生活、寨子间联谊、处理人际关系和纠纷。节日或婚丧嫁娶这种特殊的日子,鼓楼或者寨子间互访都会唱歌,有时候会唱上几天几夜。</p><p> 到原生态的地方,听原生态多声部无伴奏的合唱,听久违了的天籁之音,令人感到震撼和陶醉。</p> <p>  形如游廊的风雨桥,不只是过河、遮风挡雨的场所</p><p> 在肇兴,除了鼓楼让人惊叹之外,那横跨于肇兴河上的六座精美绝伦的花桥,更是让人叹为观止。</p><p> 花桥又称风雨桥,是侗族最有特色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其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葩。</p><p> 花桥大都设置于村寨的入口部位,又是村寨地域空间范围界定的标志,这种长廊式浮顶的建筑,柱、枋、檐板,均绘塑彩画,而且屋脊中央还置有装饰物,廊道两侧设长凳,供人休憩,其基本功用贯通龙脉、蓄存财气,更多的是供人们遮风避雨。</p><p> 远远望去,花桥层层叠叠,逶迤交错,对称翘角,雕花挂帘,气势如虹,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映衬下,美不胜收。</p><p> 花桥也是年轻人幽会和对歌的地方,相传花婆是掌管生育的神仙,侗族人希望在桥上拾得好姻缘,因此,将花桥建在了寨头村尾最富灵性的溪河畔。</p><p> 尤其是到了夏季,每当月朗星稀、清风徐来的夜里,一群群侗族青年就汇集在风雨桥上,小伙子一边弹琵琶或者拉牛腿琴,一边向对面心爱的姑娘唱着动听的情歌,姑娘们则是一边就着月光做针线活,一边用各种歌词考验着小伙子的智慧和情意。</p><p> 在义团花桥静坐着几个60多岁的当地侗族老人,有的嘴里叼着旱烟袋交谈着,有的痴痴的望着桥下缓缓流淌着的河水,有的则闭目小憩,我伫立在河边的石板路上,奢侈地享受着侗寨的宁静时光,恬适得无限遐想。</p> <p>  寻觅盛情隆重的长桌宴,让人有一种温暖大家庭的感觉</p><p> 聆听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似乎容易一些,在我们入住酒店当天晚上的篝火晚会中,就有幸在阳台上欣赏到了。品万人长桌宴,由于不是经常有,或只是过去的习俗,只能是此行的一个遗憾了。但为了探秘这一未曾见过的少数民族风情,自己还是做了一些功课。</p><p> 长桌宴又称合拢饭,即各家各户把餐桌、食物合在一起,大家凑在一起喝酒吃饭,长桌宴是侗族最高规格的宴席。通常,长桌宴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接待贵宾,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主客相对,敬酒劝饮,并对酒高歌。</p><p> 每逢贵客到访侗寨,侗家人为迎客活跃气氛,每家每户都会提篮带酒,聚集在鼓楼或大街上,将桌子长凳拼在一起,摆上碗筷和自家的牛瘪、血红、腌鱼、腌肉,还有白切鸡等侗族传统佳肴和自家酿的糯米酒,美食酒香四溢,令人陶醉。</p><p> 宴席上,专事敬酒的姑娘们,两人一对或三人一群,既展示她们的热情,更展示她们的妩媚,一边敬酒,一边唱敬酒歌,欢歌笑语,让人欲罢不能,常常欢饮达旦,再善饮的客人都会"酒不醉人人自醉"。</p><p> 长桌宴是侗族最盛情最隆重的待客宴席。据说,2016年黎平第四届乡村旅游节现场,长桌宴连接两个寨子,总长数千米,号称最长的长桌宴,简直可以申请世界吉尼斯记录了。</p><p> </p><p> </p> <p>  看时光留下的蜡染古老技艺,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p><p> 出来看世界,看的是风景,感受的是文化。</p><p>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扎染、镂空印花,并称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然后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p><p> 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环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存下来。按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她们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自己裁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相传。</p><p> 蜡染多以蓝色为主调,以花鸟虫鱼为主要图案,整体表现素雅、精致,给人以朴实清新质感,被称为印在水墨丹青里的千年时光。</p><p> 穿过第一座风雨桥,是侗族的文化中心,侗族蜡染体验跟染坊都在这里,有兴趣的游客,可以花上半天右右的时间,在这里体验一下,亲身感受黔东南侗族蜡染这千年世代传承的技艺。</p><p> 据说,侗族年轻女性也不太愿意传承了,蜡染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存在。</p><p><br></p> <p>  对于徒步爱好者来说,这里绝对能燃起你内心的小火苗</p><p> 这里有一条被驴友界评价为中国最美的七大步道之一,就是肇兴侗寨至堂安梯田,全长五公里的徒步景观道,它蜿蜒着侗族人面对自然环境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了解肇兴乃至黔东南侗家文化的最好方式,无论你是想探索民族风情,还是拍片搞摄影创作,这条路都能满足你。</p><p> 沿途陡峭的山坡,绵延的山峦,层叠的梯田,就像是为人们登天而建造的台阶,疏密有致,用青石或鹅卵石铺就,忽高忽低,铺垫出侗乡悠远的记忆,让你安然抵达。</p><p> 远山不远,它们张开的怀抱,很容易收获让你意想不到的美妙。绿油油的稻穗,潺潺的溪流,炊烟袅袅,夕阳西下,霞光笼罩的梯田更显得静谧而安详。</p><p> 空气中夹杂着花草树木、还有泥土的清香,蛙声开始次第鸣起,无论我静静地站在观景台上俯瞰这片神奇的土地,还是行走在绿意盎然的梯田里,都真切的感觉到了飘着千年的清香。应该说,每一丘田,都是一个传说;每一丘田,都是先民的血汗,都是侗族文化与稻作文化的传承,都让人心醉。</p><p> 在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的纹理和气息里,在这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里,每一种幸福都清清楚楚,每一种眷顾都相对无限,每一种文化都还坦露着一个民族的"胎记",我不过是一匆匆过客,我想,不管未来的肇兴侗寨如何发展,但愿这淳朴的民风和千年时光打造的旷世之美永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