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记忆:五十年代的中国百姓生活

贝贝舟

<p>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共和国的童年。今天的美篇通过老照片的镜头,穿过时光隧道,带你走入那个充满童真年代的父辈们的生活中…</p> <p>1950年,辽宁省,新中国第一位火车女司机。</p> <p>1950年6月1日, 北京,儿童节庆祝大会上上台讲话的执行主席。</p> <p>1951年,北京,新中国第一代电台播音员。</p> <p>1952年,北京,来自军队的大学调干生。</p> <p>1952年,黑龙江嫩江县,森林守护员。</p> <p>1952年,湖北省大冶县,地质勘探队员。</p> <p>1953年,北京,农民诗人。</p> <p>1953年,北京,自行车运动员。</p> <p>1953年,甘肃,隧道镐工。</p> <p>1954年,安徽省怀远县,治淮劳动模范。</p> <p>1954年,黑龙江省鹤岗市,工人出身的煤矿副矿长。</p> <p>1955年,北京,军队作家。</p> <p>1955年,上海,客轮船长。</p> <p>1956年,吉林省榆树县,某乡村图书室管理员。</p> <p>1957年,北京,红十字青年。</p> <p>1958年,辽宁省大连市,某造船厂车间副主任。</p> <p>1958年,陕西省醴泉县,被省农科所聘为特约研究员的农民。</p> <p>1958年,上海,电信局发报员。</p> <p>1958年,四川南充市,石油勘探工。</p> <p>1958年,四川仁寿县,做扫盲工作的乡村教师。</p> <p>1959年,北京,少年汽艇'水手'。</p> <p>1959年,北京密云,水库工地的突击队员。</p> <p>1959年,辽宁省鞍山市,钢铁工人。</p> <p>1959年,新疆喀什,居委会保健员。</p> <p>1959年,上海,车间起重工。</p> <p>1960年,北京,外科专家。</p> <p>1960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工厂理论学习红旗手。</p> <p>北京,中国空军第一批女飞行员。</p> <p>50年代城里孩子的幸福童年 玩泥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p> <p>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俱兴,全国都在积极的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建设高潮。对于生长在五十年代的少年儿童来说,被视为了“祖国的花朵”和“幸福的下一代”。国家给予了与旧社会截然不同的关怀,不但重视他们的教育和医疗,要求全社会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呵护和关怀。整个社会都在努力培养着“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为未来的国家建设培养着建设者。(上图为沈阳第一机械制造厂工人新村里被母亲抱在怀里的孩子)</p> <p>幼儿园里的孩子在接受口腔检查,防止蛀牙的出现。</p> <p>上海市少年文化宫前的孩子们。上海市少年文化宫曾经是日本商人的豪宅,后来曾作为过英国人的夜总会以及侵华战争时期日本陆军军部。</p> <p>武汉市国营第一棉纺厂的职工托儿所。当时里面的阿姨都很负责,她们都属于厂里的职工,可以说与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熟人。因此职工们把孩子送进托儿所都可以很放心的去工作。</p> <p>这里解放前属于上海的贫民区,解放后原本泥泞的道路都铺上了石头。当时的孩子在碎石路上玩耍。</p> <p>上海市邑庙区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课余时间玩泥巴。当时的孩子可以在休息的时候尽情的玩着自己的游戏。属于完全放养的一代。</p> <p>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职工幼儿园,里面有木马,摇船,攀爬器械等各种儿童游乐设施。当时这样的职工幼儿园在大型工厂里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标配。</p> <p>在当时北京城里无论去哪个书店,都有专门的儿童刊物区,孩子们可以在那里免费阅读各种书籍。</p> <p>人民文化宫曾经清王朝的太庙,解放后成为了劳动群众的文化生活的阵地。当时玩耍累的孩子,坐在数百年树龄的参天柏树下,在免费接待处喝水解渴。</p> <p>北京幼儿园门口专门接送孩子的儿童专用三轮车。当时一个车厢内大约坐10个孩子。</p> <p>北海公园内的少年之家,曾是北京城里孩子们校外生活的文化中心。</p> <p>50年代北京的珍贵彩照:天桥最后的身影 穿着时尚的共和国同龄人</p> <p>1955年刚刚扩建完成的北京饭店,照片右侧是旧楼入口,左边的是新扩建的新楼,在北京饭店的新楼大厅可以一次性举办2000人的宴会,在当时是北京城里极为雄伟壮观的建筑。</p> <p>北海公园的九龙壁,建于清乾隆21年(公元1756年),两面均有9条形态各异的龙,由红黄蓝白青绿紫七色蟠龙组成。</p> <p>站在颐万寿山上极目远眺,照片右边的建筑是佛香阁,从众香界俯视昆明湖,前面低矮的建筑是敷华殿,昆明湖的对岸探出的休憩场所是知春亭。</p> <p>新中国成立后万寿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彩绘也更为漂亮,设施也更为齐全。照片前这一排低矮的建筑是过去帝后官宦休息的场所。</p> <p>五十年代天桥市场最后的身影,当时这里依然十分的热闹。戏法、杂技、曲艺、拉洋片的民间艺人和快冲照片、小吃等摊位一个紧挨着一个。不过当时的天桥市场经过整治,卫生环境好了许多。照片中左侧的墙上我们还能看到写着“张宝忠大力丸”的字样。张宝忠过去在天桥可算是一号人物,打小就跟父亲在天桥耍把式卖艺,后来自己专卖大力丸。</p> <p>1955年的北京街头,右手边三层的建筑是紫禁城的神武门。马路左侧就是景山公园。当时一个抱着小孩的妇女正在与骑三轮车的车夫就车费进行着讨价还价。</p> <p>十三陵正在对外墙进行重新修整和粉刷。</p> <p>前往天坛的皇穹宇参观的各界群众,当时人们的穿着都十分的朴素。</p> <p>秋日阳光下,前往北海公园游玩的少先队员。戴着红领巾,举着少先队旗。当时在北海公园内有少年之家,孩子们可以在里面开展运动、游戏。读书以及各种科学实验。</p> <p>当时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幼儿园里的师生们。</p> <p>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的师生们的课间活动时间。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北京城里的孩子穿着已经很时尚了,尤其是照片中间那个穿着短裙的小女孩,放在今天也丝毫不觉得落伍。</p> <p>五十年代老北京爱逛天桥 扛大包也要逛动物园的出差男子</p> <p>北京天桥在旧社会曾是小偷横行的地方。50年代的时候,小偷在这里几乎绝迹。在狭窄的胡同里聚集了小吃摊、杂耍、快照等平民娱乐设施。照片中的是当时位于天桥的荣冠评剧团,这里曾走出了评剧大师李忆霞。</p> <p>当时北京街头的电影预告栏。50年代,老百姓能看到的电影,除了国产片以外,还有来自苏联、印度、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的电影,其中来自亚洲国家的电影受到了老百姓的特别关注。照片左侧扎着两根辫子的少女,是当时的典型造型。</p> <p>在天桥为了吸引老百姓观看,在各种杂耍和戏法的招牌上都尽量的十分显眼。这是一位名叫孙剑池的人,给自己表演挂上了“科学魔术”的名义,并自荐是在“发扬民间艺术,提倡文娱活动”。显然在当时颇有效果,吸引了不少老百姓前往观看。</p> <p>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十字路口体育用品商店的橱窗。当时中国体育由朱老总亲自负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p> <p>50年代在北京动物园入口售票处买票的男子。从他肩上扛着的大包来看,应该是从远处到北京出差的人员。在他的行李包里装有鞋子、被子等生活用品。但即便这样不便,他依然要买票进到北京动物园里参观,可见当时北京动物园对普通老百姓有着多么大的魅力。</p> <p>50年代北京西北部是学校区域。当时一出西直门,便可以看到排成一排的等客三轮车。尽管新中国成立以后消除了阶级差异,但可以看出三轮车夫的衣着依然很寒酸。</p> <p>50年代在北京和平宾馆旁边的锔碗匠。就是用工具将家里打破的瓷器、陶器重新锔合在一起的一门手艺,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p> <p>路边两名卖茶的小贩在进行着争吵。中国自古就有喝茶的传统,无论是在解放前还是解放后,都没有改变。这两人应该是为了争夺摊位而引发的争吵。</p> <p>北京天桥的露天摄影摊。在大型相机后面挂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布。万寿山、昆明湖成为了当时特别热门的拍照背景。</p> <p>在北海公园一角正在进行的中国象棋对战。在棋社外面大型的象棋盘挂了出来,引来了许多象棋爱好者的围观。在棋盘的楚河汉界上写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时代口号。</p> <p>50年代扑克取代麻将正在城市里成为流行,因为扑克牌不用花太多时间,可以方便的在任何地方进行游戏,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当时在火车上、大街上、胡同里都能看到,人们聚在一起,打扑克牌的热闹场面。照片中是在北京同仁医院旁几个男子坐在路边玩扑克的照片。</p> <p>50年代北京老照片:繁华的王府井大街 宽阔道路上悠闲的马车</p> <p>位于北京东南崇文门外戴着斗笠卖水果的商贩。古朴高大的城门下,传统的水果摊,是极具中国风的一幅画面。</p> <p>正值五一劳动节期间,北京南边正阳门挂起了灯笼,大街两边是店铺鳞次栉比也十分热闹。</p> <p>位于王府井大街上的国际书店,是当时负责销售国外图书的书店,也是现在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的前身。当时在国际书店附近还有着很多的书店,可以说是北京图书文化的中心了。</p> <p>北京繁华的前门大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当时街上身穿中山装,头戴工人帽的男子特别的多。在照片左边还有一名背着网兜出差的男子,里面装着他的被子和换下来的鞋子。</p> <p>公私合营后的东安市场,这里也逐渐的变成了公营市场。在东安市场里面有着许多的商店,每一家当时都实行统一定价。在东安市场的入口,因为节日的原因进行了精心的装饰,挂起了一幅巨大的主席像。</p> <p>临近傍晚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上依然人来人往,商店许多会营业到晚上9点才关门歇业。在当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照片右侧街上还有穿着旗袍逛街的妇女。</p> <p>当时在北京宽阔的道路上可没有现在这样的堵车,道路中间毛驴和马车在中间慢慢悠悠的走着。</p> <p>北京某个街角的小吃摊。看来一天的生意已经结束,摊主正在数着钞票算着一天的收入,看上去似乎收益不错。</p> <p>蹲在路边摆摊的小商贩,在他们背后商店的玻璃橱窗上贴着庆祝公私合营的标语。</p> <p>北海公园游船租赁处排队准备荡舟水面的游客们。</p> <p>中山公园入口刚刚游玩出来的解放军战士。</p> <p>50年代老照片:天津和平路上熙熙攘攘 北戴河浴场玩沙的小女孩</p> <p>照片中的高大建筑原为中原公司,解放后改名为天津百货大楼,也从私营变成了国营商场。每天在天津百货大楼里都有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和平路的两边还有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商店,50年代的时候也几乎都变为了公私合营。</p> <p>当时天津的手工业街。当时在这里有着一个50人左右规模的私营胶鞋厂,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应百货公司与合作社进行销售,并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p> <p>50年代时的和平路。照片中是一家杂货铺,不但卖鞋垫,口罩,同时还销售书籍和水果。</p> <p>这里解放前属于天津租界,50年代的时候还有不少白俄居住在这里,照片中便是当时站在街头的两名白俄小姑娘。</p> <p>50年代天津人民公园是不少人前往游玩的地方。照片中的两个小女孩正在玩着捉迷藏,照片远景中的高大建筑是当时的天津市人民委员会。</p> <p>北戴河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海水浴场,是面向渤海湾绝佳的游玩之地。当时一名男子正躺在沙滩上让孩子们挖沙子来埋自己玩。</p> <p>在夏天的阳光下照耀下渤海湾金碧辉煌、波澜不惊。在北戴河海水浴场上,三名小女孩正围着欣赏自己刚刚在海水里捞起的小鱼。</p> <p>五十年代上海老照片:南京路上繁华依旧 中国第一的人民新村</p> <p>南京东路上的新华书店转角,在当时的橱窗里写着“好人好书”的口号。新华书店作为国营书店遍布全国,为新中国的图书发行和知识的传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绝非现在网红书店能够比拟的。</p> <p>这是曾经上海的贫民区潘家湾,五十年代的时候尽管房子还是老样子,但居民用水已经从原来河水改为了自来水。</p> <p>上海某个里弄的路口的杂货摊,上面摆放的都是针头线脑,鞋垫,鞋带、袜子等日常生活用品。</p> <p>曾经旧公共租界的赛马场变成了人民广场,远处高大的建筑是国际饭店,曾经30年代的远东第一高楼。</p> <p>站在高处眺望南京路,正面是国营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右边的高塔是曾经的永安百货公司。</p> <p>曾经充满了洋人的外滩已经没有了他们的身影,当时在那里有许多这样的阅报宣传栏。</p> <p>横滨路上的景云里,这里曾经是日租界,鲁迅、茅盾、叶圣陶等一大批的名人的曾居住在此。</p> <p>鲁迅纪念馆当时的入口,左边站着一个穿着西装看宣传栏的男子。尽管当时中国许多地方都穿起了劳动制服,但上海人还是喜欢穿西装。</p> <p>当时经过规范后的上海露天市场。所有的商品都是明码实价,还给开发票。</p> <p>当时上海的曹杨新村,是新中国第一个人民新村。这里基本都是两三层的民居,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自来水和抽水马桶。同时还配套有两所学校,四所幼儿园,两所托儿所,还建有医院。</p> <p>沿着南京路街角拍摄的照片,在中苏友好的巨大拱门后面是上海艺术剧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在这里上演话剧。</p> <p>上海妇女劳动教养所,是解放后收容失足妇女的地方,让她们在这里通过学习劳动技能接受再教育。当时在这里还收容着1000多名曾经的风尘女子。照片中是妇女劳动教养所里的附属医院。</p> <p>50年代广州老照片:珠江岸边停满了疍家渔船 商业街上人来人往</p> <p>珠江穿广州城而过,50年代在宽阔的水面上有巨大的木筏顺流而下。</p> <p>在珠江岸边停靠着许多的疍家木船。当时它们密密麻麻的停在岸边就如同今天停车场一样。</p> <p>五十年代时的中山纪念堂。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是由广州市民和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集资修建的。</p> <p>广州的地标镇海楼,始建于明朝,历史上五次被毁五次重建,现存为在1928年重建基础上改建而成。1950年的时候改为了广州博物馆。</p> <p>广州爱群大厦边的一条商业街,白天的时候这里人流如织。爱群大厦曾是广州的第一高楼。</p> <p>50年代时的越秀山体育场。因正好处于三面坡地围成的盆地当中,因地势而被选址。</p> <p>雨中的广州街头,两边外廊式的骑楼是中国南方极具特色的建筑形式。</p> <p>为纪念1927年张太雷领导的广州起义中牺牲的革命者而建立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50年代时名叫“广州公社烈士陵园”。</p> <p>50年代广州街头一景。</p><p><br></p><p>(以上图文均来自网络和爱历史官网,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