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白露

老叶

<p>  明天,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白露了。</p><p> 白露,对其他人来说,只是二十四节气中很不起眼的一个,只说明是九月开始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酷热的夏天已过去,凉爽的秋天的到来,早晚气温悬殊。</p><p> “处暑十八盆,白露不露身”说的就是这道理。处暑酷热每天要冲凉,十八天后的白露就不宜打赤膊露身了。</p><p><br></p> <p>  “白露”不起眼,立春,芒种,立夏,清明,夏至,中秋,冬至,重阳…,哪一个节气都比他名声响亮,意义重大。</p><p> 而对两昌地区的人来说,冬至大如年,白露的则比冬至还更重要些。</p> <p>  “ 白露到,竹竿摇”,白露是昌化人民山核桃开打的号角。在白露前你可以去捡掉下来的果子,不可以拿竹竿上山,白露这天到才可以拿竹竿上山开打。后来也有些地方按政府通知,但我老家这规矩却一直沿袭了下来。</p> <p>  在小时候,那时还是集体,没有分产到户。村叫大队,后来的乡还叫人民公社。现在连乡也没了,已用镇或街道取而代之。</p><p> 大队分几个小队,我们的大队有三个小队。</p><p> 那时山核桃树自然也是集体的,也归小集体,即小队。</p> <p>  我只知道,那时山核桃不会每年都生,有大小年之分。大年在天气最热的七八月,队长会分工,每家每户上山割山核桃树下的草。由于二年割一次,那树下可不就只有草了,还有各种灌木,劳动强度和辛苦也就不一般了。</p><p> 割山核桃的草不仅仅累和苦,还会有其他的风险,蛇咬概率很小,因为你在割草的时候,它会逃走。竹叶青蛇是例外,有毒,和草的颜色一样,很难分辨,而且喜欢停留在草、灌木上,所以戴个草帽是很有必要的。</p><p> 还有就是马蜂 那是避免不了的了。每天都会有人被马蜂敕的,还好马蜂不会危及生命,痛,肿,过几天也就好了。</p> <p> 打山核桃不仅仅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每个小队都有几个打山核桃的能手,我家后面的牙德叔,他是打山核桃能手中的能手,在树上如履平地,而且打得干净,再难爬的树噌噌两下就上去了,如果两颗树靠得近,他根本就不用下树。</p><p> 现在他不用打了,也打不了了,辛苦了一辈子,走了,甚是想念。</p> <p>  每个小队都有一个分配点,分配点旁边大大小小都会有一个晒谷场。山核桃打好后,统一在分配点脱壳,去空籽,然后煮。脱壳用的也是木头磨,年轻的男的不停地转,因为打下来的蒲不能放久。</p><p> 什么都不放,包括盐,煮好后就在田里垫上竹打的垫席上晒,不下雨也不用收。</p><p> 每天上学路过,抓几把放口袋,上学差不多要走三里路,到学校也差不多磕巴完。这过程要到晒干了收集到分配点里才结束。</p> <p> 那时山核桃是没有人买的,没有流通,没有买自然也就没有人卖。每到过年,家家户户多少都会分一些过年。所以我们也从小就学会了扔一颗到嘴里,不用看,凭舌头,吃了肉吐了壳的本领。哪怕黑夜睡在床上都乐此不疲。</p> <p>  83年落实的分田到户,山核桃树作为经济林,也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p><p> 那时是每颗山核桃树估算产量,按每户人口分。每户人家东一颗,西一颗,东一片西一片。很少有整块林子连在一起的。</p><p> 山核桃林比较大片的的都是后来种的,当初并不多见。</p><p> 有些大树,分的时候产量很高,分到的人还沾沾自喜,庆幸手气好,但没几年树就死了。有的人分到的是小树,有些还没长果子,没产量,很大一块,树也多。阄抓好了也不敢回家,担心回去被老婆骂得个半死。</p><p> 没过几年,小树都成林了,而且是一大片,半个山甚至整座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故事在每个小队都有发生。</p><p><br></p><p><br></p> <p>  还有就是按人口分,山是这样,树也是这样,山核桃也不例外。</p><p> 有的人分的时候五口人,两夫妻,三儿子,几年后小孩都成家,分成了四户,还是那点山,也还是那几颗树。本来就不多,后来就更没有了。</p><p> </p> <p>  87年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山核桃渐渐地被市场了解,被消费者认可,山核桃值钱了。</p><p> 山核桃供不应求,因为原来就那么丁点产量。然后就施肥,管理,种植,山核桃也成了临安的一张名片。山核桃树也听话了,每年都长,多一点少一点而已。</p><p> 山核桃品种也多了,椒盐、奶油、水煮……</p><p> 吃的人懒了,于是有了手剥,有了山核桃仁去适应……</p> <p>   记得87年出去读书,连户口也转了,也意味着对农活的告别。农村的孩子,大农活没干过,小农活也没断过。看牛,割牛草,砍柴,背屋料,种田,看田水,芸田,打稻…</p><p> 看着养了近20年即将可以托付所有农活的儿子离开,我想老爸那时的心里应该是五味杂陈,自己干了一辈子的农活,现在都分到户了,儿子不走就轻松了,可以坐着靠椅,喝着茶,晒着太阳。走了,不但还得养,农活也一点不会少。</p><p>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老爸告诉过我,谁谁二个儿子都在家的,靠椅坐坏了好几把了。</p><p><br></p> <p>  我还是走了,顺理成章。但我记得走前老爸那无奈的表情和交代:“去吧,种田和白露必须回来”。</p><p> 每年6月10日的种田日子,没过几年就没有了,改成了摘李子的日子。</p><p> 白露却没有改变,几十年来,循规蹈矩,顶着风,冒着雨也要赶着回去。</p><p><br></p> <p>  老爸的想法也可以说是所有两昌地区父母的缩影。白露前一天和白露,在外的两昌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往回赶。不是山上有多少山核桃树,有多少山核桃可以打,会有多少收入,都不是。对两昌人来说,这已是一种习惯,一个风俗,一个节日。一个给老人自豪的机会,一个显示孝心的亮相——谁家的小孩回来打山核桃了,即使只有一天还没来得及上山就得返回城里上班,但至少来过。展现了孝心,也明确了根的所在。</p> <p> 山核桃壳中的汁水,捡的时候沾到手上皮肤会发黑,即使你戴着线手套也无济于事。在外工作的头几年,每年白露过后回城里,就不停的洗手,上班要么把手插口袋里,要不放背后,害怕别人看到黑黑的双手,总有一种自卑的心里。可能别人本没这意思,但自己总过不去这个坎 ,可能与年纪,还有山核桃当时不怎么值钱有关系吧。</p><p> 随着年龄的增大,也随着山核桃的越来越值钱,白露回来,时不时地故意露出黑黑的双手,还担心人家没看到。黑手说明了我们有,不管你有多少,也是一个昌化人的身份证明。</p> <p> “带血的山核桃”,山核桃很有营养,很好吃。但打山核桃的确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每年都有事故发生。</p><p> 早的时候,并不是事故少,因为没有通信,信息很闭塞。了解的也就本大队的一点事情。后来有手机了,再后来谁都有手机了,信息也灵了,哪里打山核桃出事故了等等。</p><p> 但医院不回说谎,救护车也不会说谎。每年的白露开始到山核桃采摘结束,是昌化人民医院最为忙碌的日子。</p> <p>  再后来,保险公司也参与了进来,为山核桃采摘定制了保险,每户交点几百参加。对山核桃果农来说,多少也是个保障,感谢政府,感谢保险公司。</p> <p>  短短几十年,年轻人都在城里打拼,老家留下来的都是差不多上了年纪了。山核桃林的管理也力不从心了。有些没劳动力的就送一些给有能力管理的,没有人要就直接选择放弃。</p><p> 靠山吃山,有山也并不是坐在家里就可以的。也要付出劳力和投入,施肥,浇水,除虫,割草……</p><p> 山核桃以前好吃,现在好吃,以后一样也好吃。要知道,以前少,后来多,以后慢慢地又会少了。</p> <p>  打点行李,准备踏上回家的行程。在外漂泊了几十年,象放飞的风筝,老家就是那攥着线的手,是归宿…</p><p> 人生无常,但愿安好……</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