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的家祖藉湖北汉阳大集乡竹家溪。祖父既是一名识文断字的教书先生,又是一名行医号脉的郎中,医术之精据说强过很多悬壶开馆的中医,但在他的观念里,只有好好种田才是正道,曾祖父是名满一方的中医,行医是家传,但到了父亲这辈,就已经中断了。祖父种田也是一把好手,且样样精通。祖母典型的中国旧式妇女,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下地干活,克勤克俭。祖父母生育四男四女。父亲排行老四。<br> 1961年春节,乡下的祖父母和外祖母碰巧都下汉口过年,机缘巧合拍摄了这张也是唯一的一张全家福。带红领巾的小男孩是fy,前排坐着左起祖母,祖父,外祖母。后排左起小姨,母亲,父亲和小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父亲早年读过私塾,并未受过现代教育,十四、五岁步行一日,坐渡船过河,来到汉口学徒,见过日本人的刺刀,也见过解放战争的炮火。解放军进城后,凭借头脑灵活跟随解放军挨家挨户的查账,抓住了国家机器更迭的机遇,五十年代初凭自己的本事考进了汉阳税务局,是建国后享受国家供给制的第一代税务人员,八十年初又考取国家第一批注册会计师。当年的父亲风华正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母亲体弱多病,柔弱寡言,为人厚道老实,与世无争。从我嫁到这个家至她61岁过世,十几年婆媳俩从来没有红过脸,不是我有多好,而是婆婆善良宽容。刚过门那会,不善家事的我,将正在煨的一“沙吊子”汤的锅底铲破了,一吊子汤漏得精光,连煤炉的火也被浇熄了。70年代末,一个家煨一回汤,那可是难得的打牙祭,全被我糟蹋了,婆婆急忙帮我善后,一句责备我的话都没有。这件事在我心中一辈子都不曾忘记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母亲在这个世上仅存的亲人除了外婆就是小姨了,fy兄常常念叨小姨对他母亲般的疼爱,恩比天大,小姨给予fy太多甜美温暖的回忆。1975年春节,小姨带着八岁的表弟东东回汉过年。这张旧照是fy陪外婆,母亲,小姨和表弟游汉阳莲花湖留下的珍贵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八十年代初,天天在一起生活的婆媳难得有机会照相,这张照片是我去南京接儿子和婆婆她们时,小姨特意安排游莫愁湖留下了这张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y 要上学读书了,那时小姨在武汉军区八一幼儿园工作,用她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给fy从头到脚换了新装。新皮鞋,白衬衣,西装背带裤,毛衣还是小姨亲手织的。这身装扮真不知那年头要羡煞多少同龄孩子。<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66年3月即将初中毕业的fy兄准备了这张登记照,眉宇间目光里透露出思索的表情,睿智的眼神仍掩饰不住内心的茫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y兄不光学习成绩优异,还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生,乒乓球打得超棒,是武汉三中球队的主力球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WG大串联fy来到北京,1966年11月26日接受毛主席检阅后在天安门广场前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6年fy兄站在龟山顶上望江感叹自己命运不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1年初成绩优秀不能继续升学的我被上山下乡,命运多舛,罹患重病, 又遭误诊,72年底病转回城。73年9月分配到钟表店,拍摄了这张稍显精神的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空怀梦想的两个年青人,无奈成了一名小小修表匠。从1973年至1984年,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在这里蹉跎。<br> 改革的春风终于吹到了这个角落,脱颖而出的我被上级任命为钟表店法人代表,fy兄调任工业品批发公司。从此,两个无爹可拼的年青人开始拼命工作,又先后进修恶补文化知识。<br> fy兄从业务员干起,一年一步一台阶,业务副主任,经理,做到公司业务副总经理。被公司员工誉为“从奴隶到将军”。 <br> 我在经理岗位上放手一博,大胆将修理业改为经营零售业,发展开办两个专业零售商店。多年打拼后调任某大型购物中心任商场经理,退休返聘到某商场做业务副总经理。 从一名修表匠成长为经济师,高级经营师。我们俩在各自的职场上终究留下了一丁点闪光的记忆,无愧于自己的人生。<br> 这两张修表工作照印证了我们人生的足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和fy兄相识相知到相爱,日久生情用了三年的时间。我的善良纯朴和气质吸引了fy兄,老兄的文化学识和人品打动了我。我们有着共同语言,有谈不完的话题,几十载一路走来,风雨同舟相互扶持,相濡以沫恩爱如初。照片拍摄于1976年东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8年2月4日,阴历腊月26,是fy兄和我的结婚的日子,fy骑着自行车迎亲,我骑着自行车过门。我们没有时尚精美的婚纱照,也没有隆重浪漫的婚礼,朴实无华而心心相印,开启了我们婚后的生活。<br> 那年头这并不是个例,而是一个时代的印记。结婚照拍摄于1977年秋天品芳照相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8年11月30日,新的一代降临,儿子的到来给人丁单薄的家带来了生气与喜悦,一心想抱孙子的老爷子喜出望外,婆婆还差一年退休,急忙办了病退回家带孙子。<br> 儿子百日照,目光睿智十分讨人喜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9年夏天儿子半岁多点,拍摄于汉阳公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儿子周岁照,也是我们三口小家第一张全家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张弥足珍贵的照片,是翻遍所有相册找到的唯一的一张。儿子骑着小木马和曾外祖母在院落玩耍的照片大约1981年在南京。<br> 从我嫁到这个家,外祖母基本上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四世同堂的家庭,没有留下一张全家福,个中有说不出的苦衷,也怪我的年少不更事,没想到这一层,终成憾事,在脑海里挥之不去。<br> 外祖母和我投缘,待我很亲。感觉得到她老人家和我们一起生活的日子,是她最幸福的时光。<br> 清理旧照,外祖母的影子就在我眼前晃动着,记得那三十多年前的一天,外祖母拿出用几层布包裹的东西放在我眼前,将珍藏了几十年的四块银元给了我。几块银元勾起了婆婆的伤心事,数叨抱怨外祖母说:“你现在给平儿,她只能当玩意儿,要当年拿出来兴许能救那孩子的命啊”。fy原本有一个与我同岁的妹妹,因病无钱医治而夭折。拿着这沉甸甸的几块银元,听着叫人心酸往事,心情沉重不知如何是好,但似乎又能理解外祖母所思所想。外祖母生育两女孩,小女还在襁褓之中,在钱庄谋事的外祖父突然英年病逝,二十出头就成了寡妇,一个殷实的家瞬刻间坍塌,曾祖母哭瞎了双眼,开始慢慢地一点点变卖家产,养活一屋孤儿寡母,外祖母走东家,串西家给人做簸箕裁缝补贴家用。不知用了多少时间做了多少活攒的这点根子钱,她哪敢用啊。如今岁数大了,能跟着我们生活也用不着了,才拿了出来。我将这几块银元的故事写成文字留给子孙,将这几块银元作为念想传给下一代。<br> 记得她老人家病重临走前那一夜,我因有事忙到夜深12点才睡。刚懵懵睡着,意识清醒地感觉外祖母一身青衣走到我床前,象要跟我交待什么似的。我明明白白清楚地知道她老人家早已下不了床,怎么走过来了呢,伸手想开灯,可动弹不得,好一会挣扎才把灯打开。第二天早上,外祖母就走了,她老人家走得很安详,享年76岁。经历这件事,让我相信了人是有灵魂的。她老人家的后事是我和fy一手操办。三十年过去了,我每年去她老人家坟上祭拜,从没间断过,感知并回应她老人家的“临终嘱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1年,在父亲第一次分的两居室四层楼阳台上,儿子拿着本看图说话书,讲给爷爷听呢,两岁多的儿子已读懂、会讲好几本看图说话,还能有模有样地讲故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82年夏天,儿子第二次随祖母,曾外祖母去南京小住,姨奶奶特意带他去照相馆拍的照片,怕我们想孩子刻意寄回武汉。我拿着照片回娘家给孩子外祖父看,父亲端详看了好一会,对我说:“这孩子聪明,你们要好好培养他”。这句嘱咐我一刻也没有忘记过,无论什么时候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起父亲来,今天撰写图文又忍不住潸然泪下,我要告慰天堂里的父亲,儿子很出息,您老放心吧。<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岁半的儿子和我在古琴台的留影。还记得儿子对着照像的爸爸说:“我都笑了……”。儿子穿的这套童装,是我先从百货商店买回来,画好纸样再退回去,然后自己学着做的,穿着还挺漂亮。那段日子常用这种方法给儿子做衣裳。儿子的外祖母,姨奶奶,姑奶奶也做过不少呢。<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岁左右的儿子已经能背诵不少唐诗,给他讲过的小人书能背诵讲解。一天,他伯爷爷来我们家,小家伙拿出一本西游记讲给他伯爷爷听,听完后伯爷爷惊呆了说:“一本书一字不差全都背得啊,这伢了不得。”<br> 照片拍摄于月湖宿舍大院门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税务局依据我们家六口人四世同堂,父亲分得了三室一厅的住房,月湖的家从两居室搬到了三居室。生活条件有了明显变化,彩色照片就是例证。<br> 这时, 儿子已就读汉阳钟家村小学,三年级后作文常获高分,他的作文还经常作为范文在班级和年级讲读,小小年级已初现文才天赋。他会读书也挺会玩,在社区一群孩子中精灵机智显露出孩子王的霸气。<br> </font></h3> <h3> 那段时光 fy兄哮喘病频发,身体虚弱加之工作繁忙,连续三年,每年都要在医院住上一段时间。我工作,家里,医院几头忙,只恨没有分身术,历经逆境中的磨难与挑战。回想当时儿子读二年级时我读大专,晚上做儿子的陪读,母子俩各看各的书,好的学习氛围,养成了儿子从小爱读书学习的好习惯,自己从中有所收获,可喜的是成就了儿子。fy兄患病频发的那些年,我用心调理照顾,功夫不负有心人,换来了他今天的精气神和家庭的幸福。用心经营生活,生活给了我丰厚的回报。上天有眼,你对生活负责,生活绝不会辜负你。</h3> <h3><font color="#010101"> 1991年儿子小学毕业,那是最后一届小考优录分配,儿子以全区第三名的成绩的考取了省重点武汉三中。作为奖励,我带他去了一趟北京,留下了这一组照片。<br> 我们一家三口因此成为一个学校的校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92年春,儿子乐呵呵穿着新买来的运动服在家旁湖边上照了这张相,池塘后面的楼房就是我们的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一组照片颇具时代感,时间都去哪儿啦,还没好好享受青春就老啦……看着照片不知不觉唱起了《时间去哪儿啦》这首歌。 古琴台月湖畔一对父子俩演释着儿子从幼童成长为青年,父亲从青年到中年的故事。<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儿子高中两次参加楚才作文竞赛并获奖,第十一届楚才作文竞赛一篇《周末》获一等奖刊登在武汉晚报,并收录在[楚才金奖作文集]一书中。1997年高考以全区前十名,610多分的成绩考取了武汉大学,圆了我们两代人的大学梦。放榜后全家人陪儿子游木兰湖放松心情,照片中的父子俩喜笑颜开。<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儿子读大学期间,每逢周末就是儿子回家的时候,也是一家人谈天说地最热闹的时刻,这不,茶余饭后娘俩聊得正开心呢。fy兄记录了这一瞬间。照片拍摄于1998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98年底,我们在汉阳水仙里,购买了一套113平米的住房,三卧室一书房,宽敞明亮。人到中年的我们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住房,离开了父亲的家。人均住房面积从19平扩大到38平米,居住条件上了一个台阶。在这里我们住了三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01年5月儿子大学即将毕业等待着分配,这时正巧我要出差沈阳开会,就带着他一道前往体验生活,沿途经大连,威海拍摄的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01年6月儿子结束了他四年的大学生活,留下了这一张武汉大学学士照,几年后获母校硕士学历学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00年为了离我上班近点,我们在光谷鲁巷购买了一套跃式结构的住房,135平米三室两厅两卫。2002年元旦搬进了新家。住房条件又从改善型朝舒适型进了一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03年国庆,一家三口游三峡,停留宜昌在夷陵广场前的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03年春节,接老爷子到我们家过年,拍摄的这张祖孙三代的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06年儿子从证券武汉部调往深圳公司总部,在那里我们购置了一套小三室不足90平米的公寓,为儿子在深圳安了个家。fy兄公司改制,由于身体原因推掉一切事务,我辞掉返聘的工作,前往深圳照顾儿子生活起居成了随漂一族。<br> 照片拍摄于2007年秋天,坐在21层楼家中的窗台上可眺望深圳福田塘朗山和梅林水库全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我们俩结婚组成家庭到儿子步入婚姻殿堂,走过了31个春秋。 <br> 儿子的婚礼简单而有意义。 <br> 他们两人选择了具有纪念意义的情人节2月14日领证。当晚与家人庆祝了这个特殊而难忘的日子。<br> 没有用大把的票子去换婚礼上的“面子”。儿子对我们说:“不用讲排场,钱不是问题,而是没有意义,虚伪的排场只能说明对自己婚姻的不坚定”。<br> 毕竟婚礼是给别人看的,婚后的日子是要自己过的。婚礼上的瞬间固然是美好的,然而,坚实的生活脚步才是最为珍贵的。<br>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儿子比当年我们更难能可贵,我们除了欣慰,还是欣慰。祝福孩子们幸福美好,白头偕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09年底儿子调任宜昌营业部总经理,成为公司提拔的最年青的高管。儿子深知调任一方不是一时半会能离开的,当机立断在宜昌购置了120多平米的家。应该说我们的家,已延伸传递到儿子这一代了。媳妇深明大义夫唱妇随,辞掉工作一起去了宜昌。<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0年11月30日儿子做了父亲,我们升级做了爷爷奶奶,喜悦之心无以言表。当初儿子出生,由孩子的奶奶起名,期望儿子能做一个文武全才。延续家规,由荣登奶奶宝座的我给孙女起名了。儿子在宜昌喜得千金,要记住这块风水宝地,更要让这孩子记住她父亲曾在这里气宇轩昂地干过一番事业,依其意在名字中引用了其中的含义。孩子,但愿你喜欢奶奶给你起的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4年6月,我六十花甲,儿子一家特意回汉,儿子,你们的孝心,母亲我收下了,谢谢!<br> 我庆幸生活给了很多很多。我有一个好老公,一个好儿子,给予我一个祖孙三代的温馨家庭,你们是我的全部,我感恩生活如此厚待我。岁月静好,最美的风景就在心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媳妇怀孕到孙女三岁,我们家三代同堂在一起生活了近四年,婆媳两代人碰撞出不只有矛盾,更多的是感情和亲情。我传承了经营家庭的经验与精神,媳妇继承了家风,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更让我明白了,年青人需要自己的空间,老年人更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距离是美,更是想着对方的好。<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宝贝妞儿可忙呢,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不亦乐乎。两岁开始背唐诗,三字经。三、四岁背弟子规,笠翁对韵。五岁多的她已学完了汉语拼音,10位数的加减法。和她爸小时侯一个样,毫不逊色。<br> 我们不盼望她出人头地,只期望妞儿健康成长。<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家,是温柔港湾,是儿女停泊的避风港,风雨再大都不怕。无论天南地北,无论富贵贫穷,无时不在牵挂。家永远是我们心中深深眷恋的地方。<br>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br> 我们的家历经半个世纪的变迁,祖父辈已逝,我们的孙辈如初升的太阳,一代代生生不息。几十载几代人汇成的历史画卷,将视为珍宝留给我们的子孙。<br> 编辑图文的过程,伴随着往事的回忆,数度泪流满面……<br></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