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二人,三人

从心出发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人为“个”,即“独个人”,“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卑以自牧,含章可贞。”君子在独处时,即使别人看不到、听不见,做事也会小心谨慎、一丝不苟,不违反道德法律,不负良知,不欺内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同时,一人也可为“大”。“大”比人大一点,比天小一点,为由人及天中间之状态。《大学》讲的就是大人之学,“大人”要“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只有做到这些,他才可以安享“天命”,何为“天命”?上天分配给他的命运。无论富贵穷通,都受之坦然。其实这些,“大人”根本不在乎,只在乎他自己作为个人应有的那份价值发挥得是否到位?这才是所谓的“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伟大的人,不偏离他的纯洁、善良的内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人,可以是“仁”。何为“仁”?在生活中,要想得到“虾仁”“果仁”,需把外壳给剥掉。“仁”即是把外面无用的那部分去掉后,留下的有真实价值的内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人,也可以是“夫”,“夫子”是对老师的尊称,犹指孔子,他创立的“儒学”,是安心立命、“人人都需要”的学问,其核心思想可集中概括为一个“仁”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人为“众”,上面的那个“人”,可看作是儒家君子自己,他处于众人前面,且位于中间的位置。表达何种含义?孔子说:政者,正也。君子“治国平天下”,从政,处理政事,必须公平、公正,允执其中,这就要求他的内心也必须是正的,心正而后天下正,惟有如此,他才可以作民众的表率。故说“其身正,不令而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个人独处时“慎独”,看到二人时要想到“仁心”,在三个人或者更多人面前,内心得始终保持中正。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一人二人三人”竟然可以揣摩出这么多意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