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纪念

爱好旅行的在职金融女

<p>2015年6月底,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抗日名将张灵甫将军的故乡长安区东大见到了张灵甫将军的小儿子张道宇先生,从此与一群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结缘。</p> <p>比较幸运的是,我在高中阶段赶上了历史课本的改版,增加了国民党正面抗战战场的内容,虽然大家以前私下也经常议论,但这一公开的举措,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某种思想禁锢。2011年,因为一些变动,我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亲近自己一直喜欢的历史,读了很多关于抗战历史的纪实,为什么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源于这是一段距今最近的一场战争,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就是我身边的亲人,还有更多的亲历者,他们仍然健在,那些曾经的战场,似乎战争的硝烟刚刚消散,这一切勾起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兴趣。</p> <p>记得祖母抗战时在西安红会医院当佣人,经常向我讲述抗战时日军轰炸西安时红会医院的伤员惨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是此生最疼爱我的人,在她有生之年我没能力去尽孝,而等我有了能力,她已经离我而去,因此当与抗战老兵的志愿者相遇,我就给抗战老兵捐了一笔钱,就当成是对她多年疼爱我、而我没有机会回报的一个还愿。这次捐款使我当选了2016年三秦都市报的“阿里巴巴正能量”全省优秀志愿者。</p> <p>几年来,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你们捐助的老兵是真的参加过抗战的吗?你们的捐款都真的用在老兵身上了吗?......我不想回答,我在风烛残年的老兵浑浊的老泪中找到了答案,在给老兵致敬时家人从村口到门前燃起的鞭炮声中找到了答案,在我探访过然而自己已经忘却的老兵家人遇到我时亲热的态度中找到了答案,在张建平狮兄年年一如既往捐款5万元的举动中找到了答案,在中狮联陕西永铭队年年募集的近两百万善款中找到了答案,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活动中找到了答案,在永铭队抗战老兵关怀项目年年获奖时找到了答案......</p> <p>蒲城县老兵陈守义老人于我们探访后没多久离开了人世,享年101岁,他参加过长沙会战,我们去时他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抗战故事......</p> <p>他身后的儿子、儿媳开心的表情、舒心的笑容,是一种被认可的满足和发自内心的幸福。</p> <p>周至县袁世春老人,他双目失明,也在我们探访后不久于人世......</p> <p>“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不是歌,这是发生在老兵张志瑞身上的真实故事。陕西孤军128师抗战英雄张志瑞老英雄历经徐州、武汉、随枣、枣宜、豫南、…鄂豫,数次会战,无数次战役。张家口失守后,张志端随部队退至冀南豫北打游击,曾参加敢死队夜袭道口车站日本驻军,砍杀四个日寇。1937年底,143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68军,下辖143师、119师(由独立40旅扩编),张志端编入119师31旅693团。1938年3月,参加徐州会战。1938年6月,参加武汉会战。1940年,参加枣宜会战。1941年,参加豫南会战,在驻马店一仗,战前693团1300余人,战后仅剩73人。同年参加豫西鄂北会战。在驻守南阳时,张志端曾奉命化装成一名妇女,干掉鬼子一个小队长,但因为干掉一个日本小队长,引来了日军对老百姓的血腥报复。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志端被分配至西安第十五军官总队(军官总队隶属于军政部,负责收容、管理、安置退伍军人),前不久去世,享年105岁。</p> <p>长安区马王抗战老兵</p> <p>长安区抗战老兵薛玉西,国民革命军第18军特务兵,参加过戴笠特训班,并参加了著名的宜昌会战,在湖北当阳,荆州,技江,石牌等地与日寇作战,成功破获了日伪特务机关,多次受到上级嘉奖,抗战胜利后回乡务农,后历经磨难,终身未娶,晚年算幸福,由侄子赡养……薛老享年94岁。</p> <p>周至县老兵张雨润因摔倒卧病在床,虽然卧床,但神志清醒,嗓音洪亮,当大家围着床边把物资展示给他看时,还让举给他看,逗得大家都很开心。</p> <p>探访周至县西聂村的李志忠老人,临走时他非要送志愿者们出门,考虑到家门前有一道斜坡,我们一再让他回去别来了,他还是坚持在孙女的搀扶下将我们送到门口,恋恋不舍看我们离去。</p> <p>老兵商超,家住哑柏镇商家堡,他精神矍铄,一脸美髯,由于他的形象比较符合典型陕西老人特征,被树为陕西抗战老兵的形象代表,加之身体状况比较好,经常出席社会上各种抗战老兵的活动,他家的墙上挂满了书法家为他撰写的条幅,听志愿者介绍,他曾经一个人扛着一大袋子猕猴桃来西安感谢志愿者,到了西安转来转去找不到地方,后来又给儿子打电话,经过一番辗转联系最终找到的时候一天已经过去了。他指着手里志愿者送的拐杖说:“这个拐棍好得很。”</p> <p>抗战女兵王竹侠,黄埔十五期学员,享年97岁。</p> <p>探访93岁商洛老兵薛万忠,他在我们探访后不久就因车祸去世,老人给我们拿出他所获的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那些质疑老兵身份的人,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p> <p>魏有奇原来是一位企业家,在一次机缘中开始关注抗战老兵,他曾经到访过上海转程看望张灵甫将军遗孀王玉龄女士和小儿子张道宇先生,也曾经登上孟良崮寻访张灵甫将军的最后战场,并为张灵甫将军故乡东大村的将军墓园撰写了诗碑。2011年底,他把自己的公司转让掉,从2012年春节开始,在泪水和悲愤中踏上寻访抗战老兵的漫漫征途,奔波十几万公里,报废了一部车,把他们的悲壮人生浓缩为数十万字的诗集《中国抗日老兵颂》和《野陌放歌》。</p> <p>凭着这样执著认真的精神,魏老师亲自寻访抗战老兵200多人,写下20多万字的寻访笔记,撰立“抗日名将仵德厚将军纪念碑”、“抗日名将张灵甫将军纪念碑”、"抗日名将关麟征纪念碑"、"牛郎织女纪念碑“和即将落成的"陕西抗日英烈纪念碑",从立碑到探访老兵,花费逾40万元。</p> <p>魏老师对抗战老兵做的事,是民族良心的救赎,是正义良知的觉醒,是千秋万代的大业,他能够舍小家、倾注全部心血投入到寻访、关爱、记录老兵的行动中,用行动践行了关爱抗战老兵、永远铭记抗战精神的爱国义举。魏老师走在2017年重阳,他走得没有遗憾,走得安静从容,留给我们的,是那三本倾注了心血的《野陌放歌》、《中国抗日老兵颂》和《中国抗日将领歌》,是高高耸立在原野上的抗日名将仵德厚将军纪念碑、抗日名将张灵甫将军纪念碑、抗日名将关麟征纪念碑、牛郎织女纪念碑和陕西抗日英烈纪念碑,是那永不泯灭的矗立在我们心中的精神丰碑!</p> <p>2017年,他的《陕西抗战将领歌》出版,在写作这本书期间,他因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在病榻上,他依然惦记着这本书的创作,冥冥之中未完成的夙愿支撑着他顽强地战胜了这次病魔,事后他说:“是关爱抗战老兵的事业帮助我挺了过来!”</p> <p>陕西抗战英烈纪念碑在周至县广济镇小麦屯村何文鼎将军墓旁落成,这也是一直致力于关爱抗战老兵的作家魏有奇的生前遗愿。</p> <p>陕西抗战老兵关爱团及狮子会永铭服务队志愿者考察燎原村许沙河子六青年抗日救国纪念碑项目进展。</p> <p>志愿者们跋山涉水,走街串巷,有时为了完成探访任务,早早就要从各地集结出发,暮色降临才能完成任务,路途遥远的山区有时一走就是几天,秉承狮子会不在捐助人家里吃饭、不接受宴请的纪律,为了节约时间,都是带着提前备好的馍、咸菜、牛肉、黄瓜、西红柿、水果等,在外面简单对付一餐。虽然艰苦,但看到老兵和家属开心的笑容,也忘却了途中的辛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大家一边分享着简单但不失风味的美食,一边谈笑风生,其乐融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