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338]——一骑白马驮经来

杨永发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白马驮经</b></p><p><br></p><p>成语“白马驮经”,基本释义说的是在汉朝时代,佛教第一次传入中国,用了一匹白马驮经,皇家为此专门建造了一座寺院纪念这匹白马,这座寺院就是白马寺。</p><p><br></p> 漫漫黄沙,驼铃叮当。一骑白马驮经来。丝绸之路不仅是中西方的商贸之路,同时也是佛传之路,在商贾的队伍中不时可见僧侣的身影。“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北宋大家司马光的诗句,似乎在提示我们,欲问佛教事,先问洛阳城。<div><br></div> 据东汉末年牟融所撰《理惑论》:东汉永平七年(64),汉明帝刘庄夜梦神人飞在殿前,便问群臣缘由,傅毅答:天竺国有得道者,号曰佛,正如您所梦见者。于是,汉明帝派遣使者秦景、王遵等十二人,出使西域,在大月支(今阿富汗至中亚一带)写得佛经四十二章。<div><br></div> 郦道元的《水经注·卷十六》对此描述道:“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像。始以榆木党盛经,白马负图,表之中夏,故以白马为寺名。”当时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修建佛寺,又于南宫清凉台、开阳门、显节陵上作佛像,“学者由此而滋”。另《高僧传》还有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随同东来的记载。这便是中国第一次“西天取经”,所修佛寺就是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自此佛教传入了中华大地。<div><br></div> 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洲大陆,连结亚、欧、非三洲的一条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中国段的起点在汉代有东、西两京之说,西京是长安,东京就是洛阳。“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碑”在洛阳东郊的唐寺门,这也标志着洛阳被公认为丝绸之路东端起点。<div><br></div> 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夏朝、商朝等13个正统王朝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实为"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的千年帝都。洛阳是黄河文明的摇篮、 河洛文化发祥地、古代东方城市的坐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div><br></div>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历史遗迹数不胜数。沿洛河一字排开的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文物丰富。洛阳还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儒学的奠基地、道学的产生地、佛学的首传地、玄学的形成地、理学的渊源地,各类文化思想在此相融共生,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祖根文源之一。<div><br></div> 佛教文化曾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佛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离不开丝绸之路的功绩。太和十八年(494),北魏迁都洛阳。神龟元年(518),住在洛阳闻义里的宋云与比丘惠生,由京城洛阳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出使西域,拜取佛经。正光三年(522)宋云、惠生等由天竺回到洛阳,取回大乘经典170部,丰富了中国的佛教文化。<div><br></div> 到了唐代,洛阳人王玄策曾先后三次出使印度。其中第三次出使印度是在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当时唐高宗住在洛阳,王玄策等奉旨去印度送袈裟。在显庆五年(660),他们曾在印度参加摩诃菩提寺举行大法会。返国后,王玄策到东都洛阳,并把从印度取回的弥勒菩萨新样供奉在洛阳敬爱寺中。麟德二年(665),王玄策于龙门石窟宾阳三洞之南洞敬造弥勒像,并留下造像题记。<div><br></div> 文明的互惠互鉴,最终碰撞出了智慧之光。座落于洛阳市老城东的白马寺,始终以开放的胸怀对待异域文化,在促进中西方文化间的对话交流中走在了前列。当年汉明帝为迎接两位高僧,“悉依天竺旧式”建立白马寺,供两人译经。而今这千年古刹的山门内东西两厢,仍矗立着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大师的墓,他们翻译的《四十二章经》也依然被传诵,这是两位高僧自原始佛教典籍《阿含经》中集摘而出的,言辞流畅,借儒道之言以晓佛理,表达了佛教自持清静、慈悲觉悟的精神,与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质相契合,使佛教在中华大地落下根基。<div><br></div> 在可考的历史中,白马寺剃度了中国第一位僧人朱士行。据《出三藏记集》记载,朱士行:“志业清粹,气韵明烈,竖正方直,劝沮不能移焉。少怀远悟,脱落尘俗,出家以后,便以大法为己任。”朱士行因感当时流传的经典法义未竟,远赴于阗求经并在于阗圆寂。<div><br></div> 白马寺包容宽和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中国人对佛教的兴趣,多元的文化碰撞开拓了中国哲学的视野。正如立于白马寺中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文中对白马寺的赞誉:“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洛阳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佛教之“释源”,在佛教中国化与中国佛教发展中扮演着开启先河的角色。<div><br></div> 白马寺历经沧桑,如今尚存的建筑呈中轴对称格局,从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殿,五殿依地势逐级升高,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表现风格,廓落大气而威严和谐、简洁肃穆而礼法井然。<div><br></div>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石砌弧券门,半环抱式象征着广迎香客、融古汇今的建筑意象。寺内独具风格的雕饰历经千年,既有佛教传统意象也兼具中国传统吉祥纹饰。天王殿正脊两端山面饰有鸱吻,为古代建筑中辟除火灾的吉兽,龙头口衔殿脊,鱼尾飞腾上翘,灵动而富有美感。寺中石雕装饰中有牡丹纹饰,与洛阳牡丹之盛名有着文化关联,同时莲花雕纹、接引殿前的石桃、格栅门上的云纹花卉等景观和空间意象都透露出古寺的文化底蕴。<div><br></div> 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叠涩密檐式砖塔,总高25.07米,共13层,为金代所建,而在此之前曾有木塔被雷火所毁,而后自旧基复建。该塔造型别致,线条流畅,是我国砖塔的代表性建筑。<div><br></div> 白马寺具备了中国佛教之源的文化意义与历史意义,当代的白马寺接续了佛教文化交融互通、佛学智慧交流对话的功能,展示了白马寺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以文化自信的态度与不同文化中的佛教对话。近年来,白马寺与多国佛教界交流合作,并建立起国际佛殿苑,使异国佛教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得以展现。<div><br></div> 佛教文化中注重圆融,更有“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不同地域佛教文化交流对话更能彰显出佛教的平等无碍。毗邻我国的南亚和东南亚诸多国家,也是佛教的发源地和佛教文化兴盛的地区,佛教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可以带来文化的包容和理解,消除文化隔阂,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谢谢浏览)<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