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遗世孤独张爱玲】<br> 9月8日,是旷世才女张爱玲忌日<br> 1995年9月8日,时值中秋,冷风萧瑟,秋雨飘零,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罗切斯特街10911号公寓楼206室香消玉殒,终年75岁。<br> 噩耗传开,中国大陆及港台文坛,读者为之哀痛,一代旷世才女,终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绝世而隐,羽化而登仙,离世而去。<br> 根据法医的鉴定,她逝世的日期应该是六、七天以前,死因是心血管疾病。<br> 张爱玲住房内,只有一张行军折叠床,一把折叠椅,几个塑料袋里装满杂物,没有书与桌,只有两个纸盒包装箱,就像流浪汉的临时住所,想不到脍炙人口的伟大作品就在纸盒上诞生。<br> 后听张爱玲朋友介绍,1994年张爱玲就拟移居亚利桑那州太阳城,那是养老圣地,老人进驻住房生活免税优惠,有行踪定位器,遇到发病或意外情况,可随时报警,来救护车送医院抢救。若张爱玲去太阳城,就不会出现此悲剧。如果张爱玲住进养老院也可避免悲剧,当然她不会适应,养老院有严格作息时间,按时入睡,不准熬夜,三顿饭有保障,有营养师配餐烹制,营养摄入有保障,也不容易发病。张爱玲个性乖僻,昼睡夜作,起睡颠倒,这也是她发病猝死的主因。当然,历史不能假设,悲剧已经发生。<br> 从我家乘地铁十分钟到加大洛杉矶分校,西木市罗切斯特街,步行到10911号公寓楼。如果从贝弗利去张爱玲故居只有5公里,开车10分钟就能到。一路上联想到张爱玲那令人唏嘘不已,"大隐隐于世"的凄惨晚景,<br> 步行到10911号公寓楼,仔细端视,这是一座老式的5层公寓楼,楼门前很热闹,左右都有花店,快餐店,门前小花坛里盛开着各样鲜花,姹紫嫣红。门两旁有与楼比高的郁郁葱葱的松柏树,棕榈树,有开得十分热烈的浅红色的三角梅,还有几株长得很高的凤尾竹,风姿婆娑,顾影自怜。好似高挑书香幽女,这不就是张爱玲的写照吗!<br> 我拟进去观摩,公寓门锁着,只好在公寓门前徘徊。这时,正巧有人从楼里出来,我们才得以进了公寓楼。乘电梯上到二楼,一下电梯就看见二楼中间有个过道,铺着长长的地毯,左右两边是一户一户的出租房。我们按门牌号码一个一个地找,终于找到了206室。大门紧闭,有一种主人拒客门外的冷漠。按响门铃,稍侯,皆静寂无声。我凝视拍照留念。<br> 公寓是私人的,人去物在,租客轮流,张爱玲生前只是租客。我们只能凭想像张爱玲曾经在这里住过,留下她苍凉的气息,留下她生前娇瘦伶仃身影与足迹。<br> 物是人非,人世沧桑,浮想到她那令人唏嘘不已的凄惨晚景,怅然感叹。<br> 我遐思:若在国内,故居可布置陈列展览馆,纪念馆,也可以成为旅游观赏名胜点。这里也可以搞,这毕竟是中华文化的骄傲。<br> 张爱玲遗嘱执行人林式同说过,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半时间内,她平均每个星期搬家一次,换了近200个住处,这间她去世时居住的房子,算作张爱玲在美国的故居。而且在这200多次搬家中,她扔掉了众多书籍,著作,家俱衣物,所以她去世前,居所空空无物,只有随身物件,连写作的桌椅都没有,与洛杉矶街头众多流浪汉差不离,而且她拒见任何人,包括记者,朋友,亲戚,大陆唯一亲人弟弟张子静来信也不回,这时的張爱玲在中国大陆,港台名声大噪,作品大量出版上架,粉絲众多。<br> 有一记者为了采访她,专在她住的公寓里也租一间房子住下静侯,张爱玲也不接待,记者观察她一个月只出门两次,倒垃圾,后记者去翻找她垃圾,寻找有价值信息,张爱玲知道后大为不快,后就搬走了,住所更加保密,她是中午起身,吃完中饭,写作至天亮才就寝。<br> 有人觉得怪诞,张爱玲为何频繁搬家?据她讲有拉美的黑蚤,红蚤,咬得皮肤奇痒难忍,抹美国止痒膏,就好了,这很奇怪,我们住在洛杉矶几年,从未遇到此事。<br> 据张爱玲朋友讲,她有皮肤骚痒症,觉得是蚤子咬的。这正言谶她早年在上海说的名句:“生活就像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蚤子。"<br> 张爱玲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祖父张佩纶,翰林院侍讲,晚清名臣。堂叔张人骏历任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当初在上海张爱玲父亲与大伯分家后,还有15座别墅洋房,现知道的就有五处故居,据張爱玲回忆"前后花园,绵衣玉食,佣人一堆。"当然,她父母离婚,缺乏家庭父母的爱,后搬公寓,与姑姑住。<br><br> 我常去上海,也曾寻觅瞻赏张爱玲故居。<br> 上海南京西路和常德路的交汇口就是张爱玲故居常德公寓,上海张爱玲故居之一,在四周高楼簇拥下,显得小巧雅致,在阳光下像一个美丽的旧梦。这里也是她与胡兰成相识的地方,离胡兰成居美丽园很近,是上海知名街道。常德公寓楼下的千彩书坊里原是当年凯司令咖啡雅座,张爱玲常与胡兰成在这里喝咖啡密语聊谈。<br> 现在常有游客常去千彩书坊,店堂贴花墙纸、古旧的家具摆设,墙上的水墨画等,依稀折射出老上海的迷离与悠雅。千彩书坊打着张爱玲故居的旗号,顾客盈门,访客络译不绝,书访里的书架上都摆满了张爱玲的作品,墙上挂满有关张爱玲画像,这里还隆重推出了爱玲特饮,叫做“沉香屑”,看来商家还是蛮用心了。<br> 张爱玲故居吸引众多的寻芳觅幽的游客来此观赏,绯迴,消费。<br> 那些古建筑、旧街巷,曾经有过张爱玲的身影,留下她苍凉的气息。不管韶华如何消失,不管岁月如何如梭,张爱玲以及她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她的文学名片,随着时间的流逝,旅游业兴起,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张迷”。<br> 上海康定东路87弄3号,这是清朝大吏李鸿章别墅,豪宅花,庭院深深,绿树成荫,舞榭歌楼。李鸿章后送给女儿李菊耦的嫁妆,乘龙快婿张佩纶。他们就在这里生儿育女,开枝散叶。<br> 1920年9月30日,这个庭院响起一个女婴的哭声,她的第一声啼哭,似如美丽轻柔的《生命交响曲》。张家大院瑞云萦绕,文曲星下凡。这个女婴后来成为蜚声中外的大作家,写尽旧上海风情,拥有胜不胜数的“粉丝”,研究她作品的人乐此不疲,张爱玲故居,成了上海的文化地标与名片之一。<br> 中国知名女作家,出身高贵铭鼎之家不多,张爱玲算一个,虽少年绵衣玉食,但父母离婚,后母薄吝,父揍母打,缺少温暖,造成她性格孤僻高傲,冷寞倔犟,心亦凉薄。<br> 这些极大影响张爱玲小说风格,张爱玲小说才气横溢,但极少能找到温暖、柔情,似是满纸心寒苍凉,春花秋月,凄美酷楚。这跟她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讲的是日月沧桑,道尽世故炎凉。凄戚委婉文风自然得益于她自身的成长经历,可是她讲给世人的故事却并非对自我人生的宣泄。如她自己所说:“我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因为“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br> 有人以为张爱玲文辞奢靡,尤其放在抗战年代更是不合时宜。殊不知所谓“溃烂之处,艳若桃李”,张爱玲想要留给世人的启示,正是那华美背后的溃烂,是洞察了人性和命运之后的警醒;而启示之中所饱含的,也正是她对中国女性满怀的悲悯之情。<br> 她的作品中即流淌中国传统的血液,又有西方文明的元素,新旧兼有,中洋并蓄,造就她绮特风彩,睿智喁语。<br> 当年张爱玲又住爱丁顿公寓,创作重要文学作品,如《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金锁记》《封锁》《心经》《花凋》等。<br> 爱丁顿公寓里成就了文学张爱玲,年纪轻轻的张爱玲红遍了十里洋场的大上海,享受到年轻名就的拥赏,与赞佩。<br> 张爱玲年少时在上海十里洋场,父亲有15幢豪宅别墅,频繁换住,保姆成堆,锦衣玉食。与年老时在洛杉矶频繁换租公寓,孤影孑然,形成鲜明对照。炭冰之别,令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h3> <h3> 住洛杉矶已73岁的张爱玲</h3> <h3> 洛杉矶西木市罗切斯特街10911号公寓楼206号房,张爱玲故居</h3> <h3> 洛杉矶西木市罗切斯特街10911号公寓楼二楼走廊,</h3> <h3> 洛杉矶西木市罗切斯特街10911号公寓楼,张爱玲故居。</h3> <h3>洛杉矶西木市罗切斯特街10911号公寓楼门口</h3> <h3>洛杉矶街头,离张爱玲故居不远</h3> <h3> 【张爱玲恋父式婚姻】<br> 中国文化大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在回忆录中都深情回忆赞佩母亲,认为是他们日后成长重要的第一老师,殷殷护犊,喁喁故事,谆谆教诲。而张爱玲母亲则相反。<br> 张爱玲母亲黄逸梵,原名黄素琼,门庭显赫,祖父黄翼升是李鸿章的副手,但她是姨太太生的遗腹子,加之父母早逝,因此她虽然生在豪门,但生活并非锦衣玉食,受过白眼,缠过小脚,也因为童年的不幸福,让她对亲情很淡漠,对待张爱玲姐弟缺少母爱。<br> 张爱玲曾喟叹:“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包括母女之情。”这亲情则重点是指她与母亲黄逸梵求之不得的母女情。<br> 张爱玲父亲张志沂却是旧式遗少,吸食鸦片、嫖妓、娶姨太太,于是婚后两个人总是争吵不断,且日益升级。婚姻的不如意,使得黄逸梵时时刻刻地都在盼望着能有机会寻找着自己梦想和憧憬的自由天地,终于在她31岁那年,张志沂的妹妹张茂渊要出国留学了,黄逸梵以小姑子需要监护人为由,抛下四岁的张爱玲和三岁的儿子张子静,偕同到英国留学。一直到张爱玲上小学才回来一趟,后又回英国。再回来就与丈夫离婚。<br> 而后,父亲再婚,不准张爱玲到母亲处,并囚禁虐打她。张爱玲跑母亲处,母亲拒绝她,说没钱扶养她。后张爱玲要到香港大学上学,父母都不给学费,后借钱才上,张爱玲在香港读书过得相当艰难,但她学习成绩却是出奇地好,一位历史老师知道她的境遇后,自掏腰包送给她800元奖学金。张爱玲高兴坏了,回家告诉母亲。结果,妈妈转头就把女儿的奖金输在牌桌上。不仅如此,还在牌桌上怀疑“奖金”的来源:是否是女儿和历史老师私通获得的“劳务费”?母亲当女儿洗澡时,闯入浴室,检查她是不是处女。这伤透张爱玲的心。<br> 后她在小说《易经》中就写过此事。张爱玲自此,一颗心结了冰。亲情的缺失在张爱玲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影响甚巨,直至终生,她的文风满眼望去,尽是苍凉底色。她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与怀疑。“人是最靠不住的”,是她从青春磨难中总结出来的人生信条。<br> 家庭的缺憾影响她终生,影响她两次婚姻。<br> 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原本张爱玲很孤傲,离开父亲后,住常德公寓,拒绝接待访客,胡兰成慕名而来,同样如此,但胡兰成留一名片,张爱玲竞神使鬼差到不远的美丽园登门拜访胡兰成,而且聊了5小时。<br> 之后他们经常在一起聊天,5个月后结婚,胡兰成是伪政府副宣传部长,《中央日报》总编辑,在上海很有名气,比张爱玲大15岁。张缺少父爱,她想在胡兰成那里得到温馨的爱,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爱是真诚,纯洁,善良,无私的。<br> 他们相识于乱世。胡兰成有过一段婚姻,情场老手。他欣赏张爱玲的才华,结婚之夜他俩写下誓言"现场安稳,岁月静好。"<br> 但是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两年。胡兰成没有改掉自己招蜂引蝶的习惯,后来在汉阳医院与护士周训德开始恋爱。1945年日本战败,胡兰成逃亡到温州后,与村姑范秀美住一起。<br> 张爱玲因胡兰成当汉奸受牵连,受到打压,但她念念不忘胡兰成,前往温州探望胡兰成,但发现他与范秀美住一起,但强忍屈辱,三人住一室,对外慌称自己是亲戚,十几天后,胡兰成催促张爱玲走,张爱玲还把写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攒下的一笔巨款30万元留给胡兰成。<br> 张爱玲离开温州,回到上海,那段日子里,她痛彻心扉,彻夜失眠,吃不下东西暴瘦了几十斤。<br> 张爱玲决定放弃这份感情,并决然写下了分手信,"我们分手吧,是你先行动在先。"<br> 后来,胡兰成还死皮赖脸的回到张爱玲的住处,但那时已经物去人空了。<br> 张爱玲对这段没有结果的婚姻很痛苦,她与胡兰成,文章相遇,性命相知,以致在梦中也呼喊“兰成!”<br> 张爱玲对胡兰成是倾心倾肺,没有条件,低三下四,以至胡兰成偷与好友苏青密会,被她撞个正着。虽然心里酸楚,但也忍着。<br> 那时胡兰成是有名的大汉奸,臭名昭著,張爱玲也受到很大牵连,人们避而远之,以前找她约稿的单位全都没了音讯,收入锐减。<br> 之后,她写下了《红玫瑰与白玫瑰》、《传奇》等著名的作品,深情缅邈,细细追忆,琐琐屑屑,真真切切,像饥饿的人对残羹冷炙亦无比珍惜,细细品味,慢慢享用,精致中有铭心刻骨的热烈。”文章中不乏深情诗化描述。<br> 张爱玲之爱胡兰成,完全是“无我”,陷于非理性的痴状态。<br> 关于张爱玲离开大陆前往香港,有一通常的重要描述。<br> 1952年,上海市开文代会,时任宣传部长的夏衍邀请张爱玲参加,在一色朴实革命装人群中,张爱玲艳丽旗袍着身,冷艳妖娆,婀娜曼妙,十分耀眼,大家用异样眼光盯着她。于是会议还没结束,张爱玲就离开大陆,前往香港。<br> 其实,这时胡兰成在香港,张爱玲是去找胡兰成,想继前缘,但发现胡兰成与上海滩黑道流氓头子吴四宝的老婆“母毒蛇”的佘爱珍住在一起,余身插手枪,携带黄金钻石,胡兰成吃软饭,也惧怕佘爱珍,张爱玲心恢意懒,只有离开。后辗转到美国。</h3> <h3> 张爱玲与母亲黄素琼</h3> <h3>张爱玲与胡兰成</h3> <h3>上海爱丁堡,张爱玲故居</h3> <h3> 【忘年恋亦真情】<br> 1955年,张爱玲从香港辗转来美国,举目无亲,身无分文,她只好来到新罕布什尔州麦克道威尔文艺营,这是个救济穷苦文艺爱好者慈善机构,在这里她认识与她同样际遇,德国社会主义左翼作家,65岁的赖雅。<br> 赖雅虽然成就不大,但才华横溢,涉猎广泛,善谈,甚至能从戏剧的角度在文字上给张爱玲建议。他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甚至能天南海北地从日出聊到日落。不难想象,和赖雅在一起以后,一直孤独寂寞的张爱玲似乎找到知音,她说过:"与赖雅聊天是开心快乐的“。<br> 他们彼此打通了敞开心扉的那堵墙。相谈甚欢,相见日欢。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就已难舍难分。<br> 1956年8月18日,相识仅半年的张爱玲与赖雅,在纽约结婚,他们相约,结婚可以,不要小孩,因为赖雅老了,又有病,无力抚养后代。后来张怀孕就坠胎了。<br> 新婚之年,张爱玲36岁,赖雅65岁。还沉浸在新婚的幸福中,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向往的张爱玲,怎么也没想到,婚后两个月,赖雅再一次中风,差点死去。<br> 这让还未完全适应美国生活环境的张爱玲,再次陷入了恐慌之中。<br> 为了安抚比自己小近30岁的爱妻,备受疾病折磨的赖雅,一再地向爱妻做出承诺,保证他不会死去,不会离开她。张爱玲需要一个懂得她的人,但懂她的人,已经无法为她遮风挡雨。<br> 38岁生日那一天,张爱玲家里来了客人,不过这些客人不是为了庆祝张爱玲生日而来,她们是联邦调查局派来的调查员,来核查赖雅欠款一案。<br> 赖雅不为欠款案子忧心,而是担心此事破坏了生日的喜气。所以,他费尽口舌,将调查员哄走。<br> 随后,他陪着张爱玲,一起做了一点青豆、肉和米饭,吃完饭后,二人又一同出门,看了一场喜剧电影,笑出了眼泪。<br> 散场后,两个人走在大街上,如同很多情侣一样,走回了家。大概又饿了,两个人又把剩饭吃了。<br> 张爱玲对眼前的丈夫说:这是她平生最快乐的一次生日。<br> 生日之后,张爱玲和赖雅搬到了加州,对美国越来越熟悉的张爱玲,不再像从前那样依赖年老多病、江才郎尽的赖雅。生活在继续,她只能负重前行。<br> 张爱玲撑起重组的家,她要自我救赎,挣脱拖累。婚后第五年,张爱玲不得不暂时离开美国,到台湾去赚钱持家。<br> 年迈赖雅忧心忡忡,预感到她将离他而去。<br> 不过,张爱玲并未抛弃赖雅,她只是出去找赚钱的路子。她谋生养家的手段只是写作,虽然几年下来,她越来越熟悉美国了,但写作事业却极其不顺利。难以在英语市场发展,所以,她必须走出去。<br> 1961年,张爱玲来到台湾后,投入新的生活中,会见三毛等文化界名人,出版第一部小说《少帅》《怨女》,写电影剧本《小儿女》《情场如战场》《南北一家亲》,写作如生意,水生风起。<br> 中华才女,笔下生金。台湾电懋公司与张爱玲签约,版税15%,属于高价,一般10%,电影编剧费不菲,每年有一万多美元收入,要如道,那时美国月生活费200元足矣。<br> 此时,身在美国的赖雅,再一次中风昏迷。张爱玲急忙乘飞机回到赖雅身边,服侍这位父亲般的丈夫。一刻不离地陪伴照顾赖雅。不嫌不离,不弃,尽管赖雅两年瘫痪,大小便失禁。<br> 再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张爱玲接到位于麻省康桥的赖德克利夫大学的邀请,便在1967年4月,与赖雅悄悄地来到了康桥。<br> 半年后,被疾病折磨得痛不欲生的赖雅,终于耗完了最后的生命能量,躺在张爱玲的怀里,慢慢的闭上眼睛,悄悄的离开了这个给他们带来多灾多难的人间。<br> 那一年,赖雅75岁,张爱玲46岁。自此,张爱玲开始了长达27年的独居生活。就沒有再找任何男人。她让这个父亲般丈夫留在今后美好的记忆中。<br> 张爱玲,旷世才女,张迷很多,大家都在为张爱玲婉惜,甚至愤愤然,觉得这段婚姻始终“膈应"。赖雅是旅居美国的德国人,垂垂老矣,且离过婚。相比张爱玲,赖雅不仅没有名气、没有积蓄,甚至连最基本的健康都没有。而张爱玲,不仅风华正茂,还是当时中国最有名的女作家之一。大家哎叹“张爱玲这朵鲜花,漂洋过海地插在了赖雅这坨牛粪上。”<br> 很多人在他们婚后议论纷纷,几乎没人能理解张爱玲的选择。很多人猜测:张爱玲是因为前夫胡兰成的出轨,伤透了心,所以她最后以这样的方式作践自己。对于这些猜疑,张爱玲却始终没有给过任何回应。谜一样的张爱玲,总是习惯把自己活成“谜”。<br> 张迷认为,张爱玲最终孤独终老,死后七天才被人发现,与她无后有很大的关系,而无后的根源还是在赖雅身上。<br> 赖雅即老又衰,身体有病,和张爱玲结婚后,赖雅就接连两次中风,还跌断了股骨,以至于死前还瘫痪了两年,大小便失禁,全由张爱玲照料。这期间,张爱玲不得不带着垂死的赖雅四处求医奔波,这些磨难,都是张迷所不能接受,也实在不明白:张爱玲为什么要一直生生守着这把“老骨头”!<br> 如果张爱玲当时遇见的不是与自己“完全不般配”赖雅,而是别的什么人,张爱玲的后半生应该是另一番景象吧,张迷带着这样的假设,对赖雅恨得牙痒。<br> 然而,在翻阅了大量资料和归总了知情人叙述后,我们发现,在张爱玲眼里,这个被定义为“衰男”般存在的赖雅,却是“真爱”般的存在。<br> 张爱玲在她死前未来得及完成的作品《小团圆》里,对谁都刻薄不留情,却唯独肯侧面说一句“我们(张爱玲和赖雅)这么好”。<br> 1967年,赖雅病逝后,张爱玲年仅46岁,但此后的28年里,张爱玲却终生未再嫁,为了怀念赖雅,张爱玲甚至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爱玲赖雅。<br> 赖雅是75岁这年去世的,生前,张爱玲曾说,此生最大的遗憾是两人年岁相差29岁,无法一起白头,哎叹:“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br> 于是,赖雅安慰打趣:"没事,我们这辈子可以都活同样的岁数啊。"<br> 也许是因为一句玩笑,被张爱玲当了真,1995年9月,张爱玲过世时,恰好也是75岁。<br> 这个贫 老 病 丑的男人,能得万众仰慕的才女一生如此痴爱,一定有值得张爱玲爱的价值与内素,一定有其超凡脱俗的真情纯义。<br> 不难发现,赖雅和张爱玲的结合,和婚后的生活,即使面临无数现实困境,但二人感情却是"患难见真情",当然,张爱玲付出很多,由此也折射张爱玲的真诚,善良,无私。</h3> <h3> 张爱玲与第二任丈夫赖雅,比张爱玲大29岁,</h3> <h3> 洛杉矶洛杉矶西木市罗切斯特街10911号公寓楼</h3> <h3> 赖雅为什么能得旷世才女张爱玲一生如此钟爱?细读张爱玲文章,就会发现谛由。<br> “男子对于女子最隆重的赞美是求婚。”这话是12年前,张爱玲在自己的书里写的,可能是历经感情创伤后早已疲惫,虽然眼前的求爱者并不理想,但疲惫的灵魂与纤体需要宁憩慰籍的港湾,毕竟在迷茫,漂泊,落寂,无助中,赖雅给予帮助,困境中的依"赖“与籍"雅",虽然微小,都透露出无尽的温馨。名演员刘晓庆在下放时无助地呼叹"谁帮助我劳动,就嫁给谁!"这是年轻单身女性最悲呛,最绝望的自我救赎,张爱玲答应赖雅求婚,这在情理之中。<br> 对于两人的闪电婚姻,张爱玲的好友炎樱是这样讲述的:赖雅对张爱玲是“痴爱”,所以打动了她,于是她回报以"痴爱"。有人讲女人是没有爱情的,对于大多数女人而言,爱的意思,就是被爱。这话,放在旷世才女张爱玲身上也同样合适。<br> 而且,张爱玲和赖雅这份贫寒、病痛中始终坚守的忘年之恋,已经超越世俗,升华崇高,人性精美,世俗难以理解。或许,世间真正的感情,从来都在世俗之外。两人对感情的纯真,执着,善解人心,细微入致的关爱,常使对方感动流泪,互为递深。<br> 这个糟老头确实可爱。处处显露日尔曼民族的细腻,严谨,温馨。<br> 1957年秋天,张爱玲母亲去世后,张爱玲因为未能给母亲送终,郁结于心,并在此期间大病了一场。直到母亲去世两个月后,张爱玲才有精力整理母亲遗物。看到妻子如此伤心,不知如何安慰妻子的赖雅绞尽脑汁,想给悲痛中的妻子一个惊喜。<br> 赖雅此前在和张爱玲聊天时得知:中国人过农历生日,而农历生日和西历(阳历)不同,每年都不一样。打定主意的赖雅决定通过给妻子过农历生日的方式,给妻子一个惊喜。但既然是惊喜,肯定不能事先告诉张爱玲,那么,只知道张爱玲西历生日的赖雅,就得推算出张爱玲的农历生日。<br> 只要有心,万般皆可破。在60多年前的美国,这个德国裔的美国人,愣生生为了给妻子惊喜,推算出了中国人都嫌麻烦的阴历,阳历。而且推算正确,他通过张爱玲的西历生日推算,一年一年往前爬算,张爱玲的农历生日是8月19日,而这个日子,正是1957年的十月一日。<br> 这天糟老头悄悄地暗自办好生日蛋糕,张爱玲喜欢吃的上海糖醋鱼,桂花糕等,捧献在夫人面前,张爱玲愣住了,抱住糟老头痛哭,这一生就这老头宠她。<br> 张爱玲从台湾回美国时,身体不佳的赖雅激动得整晚睡不着,提前一天,准备好热茶,湿毛巾,食品,鲜花在出口处静侯。赖雅却迫不及待地在前一天就去了机场。接到妻子后,殷情递上鲜花,温开水,再给个热情的拥抱,同去的赖雅女儿霏丝看到父亲激动兴奋的模样,也忍不住为两人的真情流泪。</h3> <h3> 上海静安寺常德公寓,</h3> <h3> 常德公寓楼下千彩书坊,张爱玲在上海市常来喝咖啡,看书。</h3> <h3>张爱玲与笫一任丈夫胡兰成,结婚两年后离婚</h3> <h3> 儿时的张爱玲与弟弟张子静</h3> <h3> 作者王家林简介:中共党员,退休干部,江苏省作协会员。与教授合作编写大学商学院正规教材《消理心理学》,写卷烟消费市场调研论文选入大学正规教材《商业写作》课本范文〔仅两篇〕连续四年获江苏商业论文评比一等奖。文章多次登《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商报》《中国物价》《文汇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新华日报》《记者文学》《记者写天下》《瞭望》《新世纪》《中国烟草》《经济时报》《东方烟草报》《扬州日报》《扬州晚报》《人民网》等。<br>写有专著《睿智铸金叶》、《红花绿叶》、《悟游欧洲》、《欧美行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兵团岁月40年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