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首百代文宗——韩愈与郾城

美友37971408

<p>(图片源自己互联网)</p><p><br></p><p> 自郾城县西部是舞阳襄城县,属典型的山下平原地区,河流纵横交错,风景秀美,交通便利,这里是《说文解字》作者许慎的故里。诗圣杜甫、大文豪韩愈、岳飞、元好问等许多历史名人在郾城留下了遗迹和流芳百世文学作品。这里让我带你了解一下韩愈与郾城的故事。</p><p><br></p> <p><br></p><p><br></p><p>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百代文宗。&nbsp;</p> <p>  裴度受命平叛吴元济,韩愈随裴度参与在平淮西战役之中担任行军司马要职(相当于战役的总参谋长),加之总指挥裴度非常器重韩愈的军事才能,所以在整个战斗中,韩愈能充分地发挥他的指挥构想和指挥艺术。比如集中兵力而不平分兵力;速战速决而不旷日持久;打歼灭战而不打消耗战;还有避敌之实,攻敌之虚;正面攻击,用兵奇袭;以及“兵不血刃”,瓦解敌军;“诛止其魁,释其下人”;优待俘虏,厚赏重罚,鼓舞士气,等等,都体现了韩愈军事天才中的高超指挥艺术。从元和十二年(817年)至长庆四年(824年),大文豪韩愈先后两次来到郾城,并在郾城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元和十二年(817年),他第一次跟随裴度来郾城,留下了《郾城晚饮奉赠副使马侍郎及冯、李二员外》、《过襄城》、《平淮西碑文》等文学作品。</p> <p>  第二次没有历史记载,但根据对韩愈生平和作品的分析,元和十三年(818年)秋天,再一次来到郾城。他与李正封于深秋的晚上在溵亭饮酒,回想整个伐蔡的过程思绪激荡,现场对诗留下了《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并题写在郾城千年名刹——彼岸寺西墙壁上面。为什么不是元和十二年(817年)晚秋或元和十四年(819年)以后偏偏是元和十三年(818年)的晚秋呢?这要认真研读一下他与李正封《晚秋郾城夜会联句》的诗句内容及韩愈的经历了。</p> <p>  首先,韩愈与李正封《晚秋郾城夜会联句》的正整篇写的是整个讨伐过程的艰辛,回想往事心情的激荡,一直到最后李正封诗对“雪下收新息,阳生过京索。尔牛时寝讹,我仆或歌咢。”表述出了,李愬雪夜袭蔡州凯旋的消息,冬至(阳生指冬至)凯旋的消息掠过京索(指河南西南部)大地传入京城之时正值深夜牲畜们都已休息,我们还在敲锣打鼓欢歌跳舞,难以掩盖这胜利的喜悦。通过这句诗充份说明,收到消息时已过冬至,晚秋与诗句内容反映的时间与讨伐时间不符,所以韩愈与李正封对诗肯定是在元和十二年(817年)之后。其次,为什么不是在元和十四年(819年)以后呢?这要从韩愈的人生经历来判断。</p> <p>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宪宗览奏后非常生气,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然后,在潮州、袁州、长安等地任职,于长庆四年(824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p> <p> 综上所述,韩愈在元和十四年(819年)以后,他再也没有机会和心情来郾城,所以《晚秋郾城夜会联句》一定是在平叛吴元济以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元和十三年(818年)深秋与好友李正封在郾城沙河畔的溵亭所作。也就是说韩愈最少有两次在郾城工作或游历。韩愈逝世后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p> <p>  郾城人民为了纪念韩愈在郾城修建了景文书院(现郾城区教师进行学校),寓意景仰韩愈的文采和韩愈在裴度伐蔡中的突出贡献。</p><p><br></p><p>声名:本号内容为作者收集整理,仅供参考,不作为史料。</p><p><br></p><p><br></p><p>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p><p><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76_tSY1eHewk4pRHKyG8n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