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城往事】揭开“万人坑”之谜

有缘来往

<p>  前两年,接到一个陌生女子电话,自报是广州电视台记者介绍找我的。</p><p> 原先,以为是某传媒要约采访。后发觉对方只是打听“万人坑”之事,这我就明白了。便直接了当地问她是否想买房子又怕野鬼冤魂?得到了肯定后,我告诉她,这地方原来是工厂,建厂前是田地,故这些楼宇下并没有什么“万人坑”。何况,原来的这间工厂早已建立了墓碑,相信让这一带的“野鬼冤魂”得以安息了。</p><p><br></p> <p>🔺原厂区的新楼盘在建中</p> <p>  说起来,我们这一代“原居民”,对在广纸家属区挖掘出尸骸,并不感到意外。</p><p> 少时,子弟小学的“树林区”就曾是有不少坟堆的山头,在“树林区”玩耍,不难见到旧时唐装衫的铜扣子,会捡到民清时期的铜板。偶然,还会在小山坡里见到露出的骸骨和枯颅头。</p><p> 备战备荒的年代,跟着大人们挖防空洞和战壕,亦常常会挖到棺材。我以为,家属区所建筑的山头(周边村的人对山岗称山头),是村民安葬先人的地方,所以,从来都是见怪不怪了。</p><p> 曾听黎寿昌老师说,小时候跟父亲到南箕村找“山鬼”(专司埋死人的人)安葬他爷爷,形容这一带(家属区南片)是荒丘野岭,人迹稀少,蛇鼠乱窜,野狗横行,阴森恐怖。</p> <p>🔺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广纸及家属区一隅</p> <p>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从前辈的回忆录中了解到,在开发工厂家属区时,曾挖掘出无数的尸骸。</p><p>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随着职工和家属人员增多,广纸大兴土木,在厂区旁的荒丘野地上建设职工宿舍及家属区。随之,子弟学校、幼儿园、市场、医院、运动场、俱乐部等应运而生。由是,基建中就大量挖出了尸骸。</p> <p>🔺广纸家属区水塔一带</p> <p>  尤其是在纸南家属区(甲区、丁区)、子弟学校、医务所、合作社、饭堂、球场等基建时,曾挖掘出一批批无棺木,甚至乱葬、群葬的尸骸。原行政科方北寒科长回忆说:单是从厂东门至合作社的位置(约200多米距离),挖出的尸骸又何止千万。</p><p><span style="color: rgb(56, 56, 56);"> </span></p> <p>🔺上世纪五十年代首先发现大量尸骨的梁时畅</p> <p><span style="color: rgb(56, 56, 56);">  第一个在家属区发现遗骨的梁时畅,是当时基建负责人。他说,在为甲、丁区平房挖地基时,地下遍布残缺不全的人骨,色白,很脆,似是久经风化。越往下挖,人骨越密,层层重叠,人骨堆积的厚度在20~40厘米,每层间隔30厘米厚的泥土,一直延续到2米多深的地下,人骨层长达100多米。</span></p> <p>🔺上世纪八十年代基建办主任沈时盛(左)</p> <p>  原广纸退休职工曹秀英在家属区基建时,是土建部门的临时工。她回忆说,由土方工人挖掘出来的无主尸骨(绝大部分细骨粉碎,只有胫骨及颅骨还成型)集中堆放,待迁坟人清理。数量为多少,无从计算。而她所见到的部分枯颅头,亦有3、400个之多,十分恐怖。</p><p>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广纸将家属区(纸南)的平房拆建为楼房。时任基建办主任沈时盛回忆到,挖基坑过程中,又发现大批尸骨,分三、四批挖出百多具尸骸。当时挖到1米多深就见到成片杂乱的,无法逐具分清的尸骨。只好由民工用麻袋装起,后由广纸到佛山购买一批“金塔”(骨塔),把整理出的400多具尸骨装好,以每具尸骨15元的安葬费交增城民工队处理,分二批运到增城小楼镇秀水村的“马屎忽”山安放。</p> <p>🔺上世纪九十年代沙东迅在“马屎忽”山找到了埋金塔处</p> <p>  无论是在五十年代,还是在八十年代,负责基建的人都曾分别向当时的本地老人(南箕村、鸡春岗村等)打听,这些尸骨来自哪里?得到的答复,都是说从惩戒所运来的死人。</p><p> 那么,这些死者是谁?他们是那里人?他们是怎么死的?这一带究竟埋了多少死人?</p><p> 这几十年来,从不见有人提起,也没有去传说。所以,虽然久居于此,人们却是根本不知这里曾发生的一切。</p> <p>🔺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丸山茂揭露了日军8604部队罪行</p> <p>  时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随侵华日军波字8604部队,以细菌武器杀害粤港难民的罪行被揭露。这样,在广纸家属区有个“万人坑”之说,亦就逐渐被传开了。</p><p> 此话怎么说呢?我且将所见所闻与所经历的往事慢慢道来。</p> <p>🔺丸山茂写的相关材料</p> <p>  远在1993年,有一名叫丸山茂的日本老人,在东京参观了日军731部队在华施以细菌武器的罪行展览后,良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于是,第一次在东京揭露了日军波字8604部队的罪行。</p><p> 原来,这位老人是这个部队第一课细菌检索班长。他将日军严密隐瞒了50多年的罪行公诸于世,引起了日本朝野的轰动。中日的专家对此进行了考查和研究,一段鲜为人知的不堪苦难史,便逐渐水落石出。</p> <p><span style="color: rgb(56, 56, 56);">  1994年,从事这段历史发掘和研究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沙东迅,根据丸山茂的揭发材料,开展了艰难的社会考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6, 56, 56);">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期间,时任广纸党委书记张荣光拿着相关文件和信函,向我委以重任,代表广纸做好相关工作。这样,我就与沙东迅教授结识,为他寻找日军8604部队在南石头难民营的幸存者及在广纸家属区一带发现大量尸骸的调查,提供有力协助。后来,沙东迅教授将这些考查结果出版成书,公开发行,还送了我几本(2005年,华工谭元亨教授让两名研究生在墓碑处送我两本有关8604部队的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6, 56, 56);"> </span></p> <p>🔺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丸山茂带着日本传媒到中国调查</p> <p>  1995年夏天,省市外事部门通知厂里,有日本老兵带日本朝日新闻传媒及中日专家,到广纸进行调查采访。广东电视台给厂里发来公函,要求协助专题摄制组,做好日本老兵在南石头指控日军8604部队罪行的采访拍摄工作。</p><p> 原来, <span style="color: rgb(56, 56, 56);">丸山茂的文章发表后,在日本有人质疑他是伪造的。于是丸山茂要带着日本传媒亲自到广州进行核实,他熟练地指认出8604部队搞细菌武器试验和杀害难民的旧地。</span></p> <p>🔺丸山茂在忆述当年日军8604部队罪行</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丸山茂提到:1942年4月的一天,他和另两名同事被派到广州滩(南)石头收容所做疟疾调查。收容所日军所长的场守喜把他带到珠江边没人的地方,郑重地说,香港来的难民太多,收容所已人满为患,上面命令用细菌杀死他们。“任务落到了我的头上,我直接听取部队长的口头命令,并发誓不把事情对外张扬。”</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他在收容所的四口水井内投放了伤寒菌、副伤寒菌,但因难民比较注意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吃煮过的食物,投放细菌没明显效果。8604部队长派飞机去东京军医学校取来肠炎沙门氏菌,让他投放。他先在厨房把煮好的热粥放凉一点,再放入细菌,在当地工作人员还没来上班之前,把粥送进难民营。</p> <p>🔺上世纪九十年代中,肖铮向丸山茂及日本传媒指证难民收容所杀害粤港难民</p> <p>  广纸退休职工肖铮、何金等,以难民幸存者及受害者家属的身份,指控了日军8604部队在南石头难民所杀害粤港难民的罪行。</p><p> 日军占领香港后,为了将香港作为侵华日军的补给地,把数十万港人赶回内地。很多坐船回到广州的港人要经南石头检疫后才能进城,于是在珠江河塞满了“大眼鸡”帆船,一批批港人被送入南石头难民收容所。而在市区露宿街头的人,也被当为难民送到收容所。很快,难民营就人满为患。于是日军便采用细菌武器来杀害难民,每天死去很多人。日军就在村里找人用三张帆布床和一辆板车,将尸体运到邓岗(纸厂家属区南片)一带埋葬。肖铮的父亲为了生活,从事了这个工作。肖铮问过他的父亲,多的时候,每天有上百死人。几年来,起码埋了两三万。</p> <p class="ql-block">  肖铮手绘难民收容所的布置图</p> <p>🔺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何金忆述当年在难民营化骨池翻寻父亲尸体</p> <p class="ql-block">  邓岗一带埋满了,日军除了将尸体运到其他地方埋之外,又在难民营搞了几个大“化骨池”,把尸体扔进去,用石灰等淹埋。住在隶园村的何金父亲有病,被日军送进难民营,不几天就死了。何金家里花钱才允许将尸体运回家,他们在“化骨池”翻到第六层,才找到父亲,抬回家后再送到石溪埋葬。而陈娴的嫲嫲则没那么好运,在难民营死了,连尸体都找不到。</p> <p>🔺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梁时畅接受传媒采访</p> <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基本上知道这些尸骨就是粤港难民,他们是从南石头难民收容所抬运过来的,他们多数是死于细菌武器。那么究竟有多少死人被埋到这里,至今未有确定数字。专事考查研究的沙东迅认为“成千上万”,而华南理工大学谭元亨教授则认为至少十万人。</p><p class="ql-block"> 不管具体的死人数是多少,这里曾埋葬过“上万”的难民应是史实。由此,这个“万人坑”之谜相信已被揭开。</p> <p>🔺丸山茂手写笔迹</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领着中央电视台专栏组到隶园村采访何金。</p> <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我协助广东电视台专题摄制组采访梁时畅、沈时盛、肖铮等广纸退休及在职的知情者,随他们到增城小楼镇秀水村的“马屎忽”山寻找难民尸骨。</p><p class="ql-block"> 又带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组,以及各报社记者到隶园、南石西村,采访厂退休的难民营幸存者及受害者家属。随记者坐原木场的船,在珠江拍摄当年港人登陆的南石头埠头,难民收容所及日军8604部队活动遗址。</p> <p>🔺当年省台拟的墓碑碑文</p> <p class="ql-block">  我将所有的工作向张书记作了详细汇报,并且将广东电视台提出联合为难民立纪念碑的建议也作了反馈。</p><p class="ql-block"> 广纸党委和行政很快就作出决定,为死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日军细菌武器的同胞,建立一个墓碑,具体工作由我和陈六妹分别落实。</p><p class="ql-block"> 我们让省台先拟碑文,经修改后,我托南石头文化站找到广州旅游职中的贺荫雄,请他书写了“粤港难民之墓”及碑文。交陈六妹到石溪找石工镌刻好,然后在南箕路东侧,家属区的“融园”内(水塔下)建好座基,立下墓碑,并在碑后两侧种植了翠柏。</p> <p>🔺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广纸为粤港难民立墓,张荣光书记代表广纸,向死于日军8604部队细菌武器的难民悼念</p> <p>  当年的8月23日,上午十时许。</p><p> 广纸和省台联合举办了揭碑仪式,党委书记张荣光及省台领导分别发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呼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痛斥日军8604部队罪行,愿死于细菌武器成千上万的粤港难民安息。</p><p> </p> <p>🔺省电视台领导发言,悼念死于日军细菌武器的难民</p> <p>  这天,省市各大传媒争相报道。难民营幸存者、受害者家属、历史见证者代表应邀参加了仪式。一些参加仪式的职工表示,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几十年,都不知道有这么一段历史。认为厂在这里建立墓碑,既让这些死难者的冤魂得到安息,又警醒后人不忘国耻。</p> <p>🔺广纸职工等人员悼念粤港难民</p> <p class="ql-block">  曾经表示提出过类似建议,希望在广纸厂门口或南石头村树立纪念碑的沙东迅和谭元亨,均表示广纸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却认为墓碑太小,没有广场,又座落偏僻。</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觉得这个碑的建立还是恰当的。这个位置是邓岗的山头,靠近当年挖掘出最多尸骨的地方。这里相对人流较少,比较僻静,正好让冤魂安息。</p> <p>🔺南石头难民收容所幸存者肖铮,向学生忆述在难民营的苦难日子</p> <p>  当年,附近的小学得悉建立了粤港难民墓碑后,组织了学生到这里悼念死难者,举行爱国主义教育。</p><p> 他们邀请肖铮向学生讲述难民收容所的苦难史,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罪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强大的祖国,不容历史重演。</p> <p>🔺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南石头一带的学校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p> <p>  此后,省市对日的一些外事活动会安排到这里参观。有一次,一个日中友好青年代表团到厂,我又请肖铮向代表团介绍难民收容所的苦难史。</p><p> 不少有识之士认为,把这里扩建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可是,有人说这个碑是单位自行立的,不能代表政府。碑上没有政府的署名,不会被承认。</p> <p>🔺上世纪九十年代中,肖铮向到访的日中友好青年代表团介绍粤港难民的情况</p> <p>  尽管如此,这里还是不时有一些(包括来自香港)的团体、个人到来悼念死难者。</p><p> 2018年7月,中央电视台《纸世界》摄制组到广纸采访,他们得悉在广纸有个粤港难民之墓,便专程买了一束鲜花,让我带着摄制组来到墓碑前,向死难者献花,并以此为背景作采访。</p><p> 在网上,这个难民之墓和“万人坑”是不胫而走。凡是想了解这段历史,悼念难民的人都会光临该处。为此,广纸物业将这里重新修建为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当年笔者向市各传媒发的新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信历史真相总有一天澄清。</p><p class="ql-block"> 相信死于细菌武器的粤港难民总有一天沉冤得雪。</p><p class="ql-block"> 让死难者的墓碑能唤醒人类的良知。</p><p class="ql-block"> 让镌刻在墓碑的文字成为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让善良的人们珍爱和平,开创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文/视频:有缘来往</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翻拍书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