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太湖大桥</p><p>太湖大桥北起胥口渔洋山,南至太湖洞庭山,途经长沙岛、叶山两岛,由各具特色的3座特大桥组成,全长4308米,181孔,桥面宽12米。一号桥最长,1768米;二号桥最高,中心孔高22.5米;三号桥最精致,贴水而浮。桥体简捷明快,轻巧新颖,富有时代感,桥岛绵绵十余里,直抵太湖湖心。与太湖山水相得益彰,如一条飞舞的银链,飘落在太湖群岛之间,蜿蜒起伏。</p>  <p>黄棣香花桥</p><p>香花桥位于苏州市黄埭镇老街西端,为宋建清修,武康石花岗石混砌单孔梁桥。旧时正对兴建于东吴年间的兴国寺山门。</p><p>“钉塔栏杆香花桥”为黄埭十八景之一,因传说朱元璋少时在兴国寺做小和尚时凌晨打扫庙院演绎的一段传说盛名于当地,也演绎出“江西人识宝,苏州人识天”俚语。该桥镇上唯一现存的古桥。香花桥建于宋代,清同治年间重修,今桥上仍留有宋代武康石旧构。</p><p>2010年,香花桥被区政府列为第一批相城区文物控制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桥身周围两米</p>  <p>郭巷泰安桥</p><p>泰安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郭巷镇老街西,跨镇内河,南接苏家弄。该桥原为一侧有栏的三节木桥,清光绪二年(1876年)五月里人捐资重建成单孔花岗石单孔拱桥,桥南北走向,偏西南10度,桥全长16.75米,拱券高4.25米,跨径5.80米。北堍长6.73米,宽3.80米,台阶13级;南堍长7.20米,宽4.15米,台阶11级,桥面宽2.43米,长2.5米。</p><p>桥两侧有桥耳四对,桥边栏板齐整。该桥拱券采用“分节并列砌置法”。桥南堍西侧嵌有《重建泰安桥碑记》青石刻碑。东西柱石各镌有桥联一幅,上联是“东接尹湖渔人网集,西连笠泽过客船来”;下联是“物阜民康受之以泰,山清水秀静而能安”。桥面中心方石刻有佛教“轮回”图案。[1]1997年7月28日,泰安桥被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于行政区划调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p>该桥为郭巷镇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石拱桥,现保存完好,桥身稳固,方便着过往行人,桥联斐然可诵,桥面雕刻精细,极具历史和文物价值。</p>  <p>太平桥</p><p>太平镇,又称太平桥镇,因老街西面的太平桥而得名。东临阳澄湖西湖,南和陆慕镇接壤,西与蠡口、渭塘镇毗邻,北濒盛泽湖,紧连渭塘、湘城镇,因域内川溪纵横,荻芦飘摇,小桥流水,幽雅诱人,又被雅称荻溪。荻溪地理优越,土肥水秀,河道便利,秋来稻谷飘香,盛产鲜美鱼虾,真鱼米之乡矣</p>  <p>木渎古镇的二条河,沿着山塘街的是香溪,沿着下塘西街的是胥江。香溪在斜桥处汇入胥江并作一流。胥江是贯道苏州和太湖的主航道。那时候苏州到太湖西山的轮船从胥江串过,胥江两岸的枕河人家商铺林立,运输货物主要依靠来往船只,那时候西街下塘是非常热闹商贸区。</p><p>注:老照片是住在斜桥附近的好心人给我的。</p>  <p>翠坊桥</p><p>木渎翠坊桥(又称车坊桥)。翠坊桥据当地人讲原来是一座拱桥,后来通公路改成木桥,如今木东路开阔,变成如今的水泥桥。桥梁横跨胥江河。桥下胥江河,河岸上是西街下塘,沿河凉棚重新整修,据枕河人家的老人讲,那时候此地是繁华之地。</p>  <p>斜桥分水</p><p>木渎镇上有两条河流最有名,一条是胥江,东连姑苏,西接太湖,水面开阔,横贯全镇,是沟通太湖与苏州城的黄金水道;还有一条是香溪,从灵岩山前一路逶迤而来,在斜桥下汇入胥江,并作一流。奇怪的是,由于香溪水较为清澈,胥江水略显浑黄,因此两条河流在斜桥下交汇时,形成一条泾渭分明的分水岭,非常奇特,人称“斜桥分水”。</p>  <p>斜桥的前貌是一个热心的木渎人给我的。那时候河面上小船挤滿河道,可想而知当年木渎西街下塘胥江河上有多繁华。</p>  <p>邾巷桥</p><p>古称东安桥。旧为为单孔石拱桥,1975年4月,改建为水泥丁字桥梁。1999年,木渎旅游开发后,重建石拱桥。</p><p>邾巷桥,原名东安桥,又名猪行桥,建于明代。横跨胥江,连接中市街和下塘街,与斜桥成犄角之势,并称“大双桥”。刻有桥联为:“吴越千年分清浊,香胥两水汇一流”。</p><p>邾巷桥原称东安桥,是相对西安桥而言,谓之“姐妹桥”。后因南岸桥堍一带的下塘街上,以前开设了很多苗猪行,因此这座桥就被约定俗成地称为“猪行桥”,取代了“东安桥”之本名。</p><p>如此通俗的桥名,终为文化底蕴深厚的木渎人改写。“猪行桥”改为“邾巷桥”,“猪”与“邾”本谐音,而“行”( háng)与“巷(xiàng)”在吴语中则读音一致。于是,桥南堍正对的一条小巷亦改为“邾巷弄。</p>  <p>西安桥</p><p>西安桥在木渎镇西街,跨胥江河上,壤接南街口。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同治十三年(1874)四月,渎川济善堂募捐重建。</p><p>西安桥与东安桥相距约百米,遥相呼应。原为单孔石拱桥,1976年7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单跨板桥。</p><p>1999年,木渎旅游开发后,重建为石拱桥。西安桥与小日晖桥,形成“双桥”景观。</p><p><br></p><p><br></p><p><br></p>  <p>小日晖桥</p><p>在西安桥傍,是胥江河的南面一条支流而筑的小桥,也是木渎古镇上的一座双桥形式。</p>  <p>南街廊桥</p><p>廊桥本地人都叫它“南街廊桥”,其实它的的本名叫“和桥”。“和桥”很景致,全长不过5、6米,桥栏左右两边对称着各以3根木柱把原本短短的桥又分成更小的4间。桥面上铺就一根根原木,细小的缝隙间隐约的可以看见桥下的流水潺潺,千年的胥江水就这么一天一天安静的从桥下流过。</p><p><br></p>  <p>南街吉利桥</p><p>吉利桥位于木渎镇南街。为花岗石单孔平桥,桥长4.15米,宽1.6米,护栏高0.45米。吉利桥的护栏构造形制在苏州极为罕见,桥两侧题刻的“重建吉利桥”和“乙酉年孟秋”,则为重建时的纪年,当为明清时重建。吉利桥西侧留有七宝如来经幢一座,与古桥浑然一体。</p><p>2014年6月30日,吉利桥列入苏州市第四批控制保护建筑名单。</p>  <p>南街张家桥</p><p>张家桥,位于南街。</p><p>东南桥柱上镌有“道光五年孟秋吉日”。</p><p>西南桥柱上刻有“济善堂募捐重建”。</p>  <p>西街西津桥</p><p>西津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西街,明万历年间里人茅郊建。西津桥是一座花岗岩单孔圆弧拱石桥,桥作南北向,跨越胥江河的通衢要道上。</p><p>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洞庭东山吴序商重建,改名永平桥。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月谷旦,木渎镇济善堂募捐重建。全长22米,宽3.05米,桥顶面长1.9米,桥堍宽3.5米,桥离水面4.65米,桥洞高敞,便于行舟。拱圈高4.2米,跨度约8.6米。拱圈轻薄,厚仅0.32米,其中外圈厚0.12米,内圈厚0.2米。桥孔作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面平坦,石级踏步,南坡25级,北坡22级,可供坐歇。</p><p>桥洞上端浅雕的坐龙图案,栩栩如生。横贯桥宽的8根长绞石同八根明柱紧密的栏箍,使桥身纵横联成一统,对拱圈起着巩固的作用。并有桥联一副:“立马望苏台,山翠万重拱虎阜。扬鞭来震泽,风涛千古泣鸱夷”,斐然可诵。</p><p>1986年3月,西津桥被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于行政区划调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山塘街永福桥:</p>  <p>山塘街虹桥</p><p>木渎虹饮山房是清乾隆年间木渎文人徐士元的私家园林,座落于木渎山塘街香溪河畔,因近虹桥而得名,被形容为“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胜过其它江南园林,其建筑大气,风格融合了江南文人园林之秀美及北方皇家园林之雄丽为一体,乾隆六次下江南途经此地,必弃舟登岸,游园看戏,刘墉等随臣并曾二度下榻于此,留下了一些传奇而动人的故事,故虹饮山房又有“乾隆行宫”的美称。</p>  <p>山塘街永安桥(老桥)</p><p>永安桥位于苏州市木渎镇山塘街严家花园前,又名“王家桥”,明弘治十年(1497)傅潮所建,是一座由花岗岩垒砌而成的单孔石拱桥古桥简介</p><p>桥全长13.7米,桥宽2.2米,桥堍宽2.4米,离水面高4.8米。拱呈孤圆形,高4.2米,厚0.38米,跨度7.8米,桥为东西座向,横跨兴福塘。四根青石桥柱和八根贯桥宫的长绞石联结酷似矩形的栏箍,从而加强了拱券的强度。桥头上均刻有阳文“一把莲”。图案工整,雕刻精细。石级踏步,西坡16级,东坡19级,桥栏石高0.73米,厚0.18米,桥面顶板刻有宗教图案,由于常年经过往行人踏损,图案内容已难以辨认,拱圈内“放生河,禁止采捕”的字样至今清晰可见</p><p>1986年3月25日,永安桥被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山塘街西施桥</p><p>木渎西施桥一一回味西施的传说:相传在清澈湍急的香溪水与浑厚宽缓的胥江水交汇地方,西施常在溪边用奇香花粉沐浴。携带着她的体香及胭脂、花粉之香的溪水自西往东,一路芬芳,满河生香,久而久之便成了千古流芳之香溪;后人便将溪上的桥称为西施桥。</p>  <p>甪直桥</p><p>进入甪直古镇,就是进入古桥的博物馆。据当地人讲甪直古镇共计桥梁有七十二座半。其中半座桥是保圣寺通向下塘河的一条沟渠,为便利大家行走铺上石板,便称半桥。至今汚水管网取代了沟渠,因此半桥也无踪影了。</p><p>古镇河流纵横,桥梁众多,尤其是双桥随处可見值得寻访。</p>  <p>环玉桥和中美桥(双桥)</p><p>双桥佳作——和丰桥与环玉桥</p><p>和丰桥又名中美桥,位于甪直镇中部,南北走向,跨于古镇东西市河上,创建于宋代。和丰桥称得上是甪直拱桥的鼻祖了。此桥的桥洞为全圆形拱,完全保持了宋代砌筑桥拱的方法,很有特色。</p><p>环玉桥俗称剥狗桥、北沟桥,位于中美桥南堍东侧,东西走向,跨中市河北端。该桥始建于明崇祯元年,呈玉带形花岗石梁桥,故名环玉桥。该桥造型美观,与中美桥紧紧相抱成连体桥,为古镇双桥之佳作。</p><p><br></p><p>  </p>  <p>环壁桥和金巷桥(双桥)</p><p>金安桥 又名金巷浜桥、景定桥,位于甪直镇金巷浜南口,东西走向,跨金巷浜南口。该桥建于清乾隆前,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23.35米,桥梁石两侧阳刻金安桥桥名,有长系石2根。西引桥长8.97米,桥堍宽2.4米;东引桥长9.65米,桥堍宽2.26米,石子斜坡;西引桥南侧引桥长1.75米,踏步4级,桥堍宽1.7米。桥两侧设方形望柱、铁栏杆。</p><p>环璧桥 原名永昌桥,习称高家桥,位于甪直镇西市金安桥西侧,南北走向,跨西市河,北桥堍与金安桥西桥堍相接,构成“钥匙桥”。该桥建于明代万历末年。</p>  <p>寿仁桥和万永桥(双桥)</p><p>寿仁桥,又名寿宁桥,习称庄家桥。大者寿仁桥,小者万永桥。三步两桥之一。该桥位于西市街玄台庙旁。型制是花岗石单孔拱桥。始建于明未年,具体年份待考。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袁尚忠僧人募捐重修。乾隆二十八年(1773年)汪鼎煌重修。清同治十年(1872年)金辂再度重修。现保存完好。</p>  <p>进利桥和廊桥(双桥)</p><p>进利桥 又名施家桥、思嘉桥,位于甪直镇西汇上塘街东端与中市街相接处,东西走向,跨中市河南端。君临桥〈廊桥)君临桥位处甪直古镇进利桥的南面。</p><p>这是一座新建的单孔平梁桥,南北走向,横跨西汇河与南北市河对口的支流,连接南市下塘街。</p><p>它是一座廊桥,桥面上飞檐翘角的3节廊亭,为古镇的标志性景点平添了多样的色彩。</p><p>在甪直古镇现有的地图和水系桥梁图中,西汇河与南北市河丁字交叉,都没有标出君临桥所横跨的支流,猜测该段河道是在开发江南文化园时开凿的,于是原来西汇河与南北市河的丁字交叉变成了现在的十字交叉,与此同时新建了君临桥。</p><p>站在桥顶,西望西汇河,东望江南文化园,水乡风景秀美。</p><p>君临桥的北堍接进利桥,此2桥也构成了甪直的1组双桥。</p>  <p>南昌桥和吉利浜桥(双桥)</p><p>南昌桥 习称牌楼桥,位于甪直镇王家浜南20米,东西走向,跨南市河。该桥东堍与永福桥北堍相连,是古镇南市河上又一处“双桥”景点。</p>  <p>康寿桥和依仁桥(双桥)</p><p>寿康桥 位于甪直镇南栅厂滩头附近、南昌桥南100米,东西走向,跨南市河。依仁桥 又名小桥、厂滩头桥,位于甪直镇南厂滩头,南北走向,跨八尖浜。疑是双桥!</p>  <p>鸡鹅桥和总官桥(双桥)</p><p>交会桥 又名总管桥,位于甪直镇北港南口,东西走向,跨北港河上。</p><p>东美桥 又名鸡鹅桥,位于甪直镇东市塔弄西北、北港西南,南北走向,跨于东市河,与交会桥构成直角形“双桥”,习称“三步两桥”,为桥镇奇观之一。</p>  <p>万安桥和三元桥(双桥)</p><p>三步二桥”是三步跨两桥的意思。甪直古镇水道纵横,在两河交汇处,往往相连成直角的两座桥。东西跨于塘河上的三元桥以及万安桥便是“三步二桥”的代表。</p>  <p>甪直永宁桥</p><p>永宁桥——位于香花桥西六十米处,据新浪“李明诚博客”的详细介绍:永宁桥,位于西汇河西段,南北走向。该桥始建于明代崇祯末年(1644年),清康熙年间圮,李元芳捐资重建,原为青石桥基花岗石三孔梁桥。1979年,因扩建镇区被拆;1997年,政府拨款重建,向西移位20余米,建成花岗石单孔梁桥。全长9米,中宽2米,高2.4米,跨径4.55米,桥面石4块,最宽的0.48米,桥梁两侧阳刻“永宁桥”。桥墩金刚墙条石叠彻,加有丁头石,两侧有立柱两根,镌刻桥联。东侧的联句是:“永庆升平跻盛世,宁馨富丽甲中吴。”上下联首字嵌有“永宁”两字,以鹤顶格的艺术手法嵌了桥名。西侧的联句为:“茶灶笔床鲁望隐,莼羹菰菜季鹰回。”有长系石2根,南、北引桥长2.5米,桥堍宽2米,踏步各8级。桥两侧设有方形望柱、栏杆石,四柱头上刻有“吉、祥、福、寿”字样,桥面基本保持原来风格。</p>  <p>甪直永安桥</p><p>据新浪“李明诚博客”的详细介绍:永安桥,位于香花桥西约30米,永宁桥东约40米处,南北走向,跨于西汇河上。原桥建于明初,位于道士弄西端,名永安桥,明正德间重建后易名安桥,花岗石拱型桥。1979年,因扩建镇区,开新河填老河,建广场,安桥下的老河填没,安桥拆除,建了甪端广场。2001年8月,移址复建永安桥,仍为花岗石拱型桥,但规模缩小,全长5.76米,桥面长1.52米,中宽2.03米,矢高2.2米,跨径4.08米。拱圈系纵联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条石收分叠砌。南、北引桥长2.12米,桥堍宽2.04米,踏步各7级。桥心石为正方形,刻有“回轮”图样。桥两侧高有方形望柱、栏杆石和抱鼓石。</p><p><br></p><p></p>  <p>甪直香花桥</p><p>甪直香花桥花岗石单孔拱桥,始建于清雍乾年代。桥栏以石板漏空装饰,桥面四根立柱顶端置有石狮,桥的那一面就是保圣寺了。站在桥上就能望见那黛色屋檐下的黄墙,禅意而清幽。</p>  <p>甪直金鼎桥</p><p>甪直镇从前三面环水,仅一侧有陆地与甪直相通。所以战乱很少,有不少苏南富户集居于此。市肆商号很多。修桥筑路,便民过往,也便成为商业竞争、争取客源的一种手段,“金典桥”就是这样建造的。因为“店”、“典”同音,取名“金典”也饱含着造桥者的一种期望。</p><p>金鼎桥 又名金典桥、草桥,俗称铁梗桥,位于甪直镇西汇河东段。该桥建于清乾隆之前,为青石桥基,花岗石单孔梁桥。全长7.67米,中宽1.93米,高2.2米,跨径2.8米。桥墩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桥面桥梁石5块,长3.4米,最宽的为0.4米,桥梁石两侧阳刻金鼎桥桥名,有长系石2根。南引桥长2.62米,桥堍宽1.82米,踏步7级;北引桥长2米,桥堍宽1.6米,踏步6级,桥两侧设铁栏杆。</p>  <p>甪直进利桥(施家桥)</p><p>进利桥 又名施家桥、思嘉桥,位于甪直镇西汇上塘街东端与中市街相接处,东西走向,跨中市河南端。该桥建于清乾隆之前,道光九年(1829)里人季庆重建。桥为花岗石单孔拱桥,全长14.4米,中宽2.55米,矢高2.95米,跨径5.15米。拱圈系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条石收分叠砌,青石拱眉,桥名石阳刻“进利桥”,两端有花卉纹饰,有丁头石,有长系石4根。东引桥长6.65米,桥堍宽2.95米,设踏步13级;西引桥长6.3米,桥堍宽2.56米,踏步12级。桥面桥心石为正方形,刻回轮图案。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拱圈内设有3块记事碑,字迹不清。拱圈顶端刻有“双龙戏珠”图案。该桥与南侧茶楼相应成辉,构成古镇标志性景点</p>  <p>甪直三元桥(三官桥)</p><p>三元桥 又名三官桥,位于甪直镇中市上塘三官弄口,东西走向,跨中市河。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周复盛募建;清咸丰十年(1860年)重建。桥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12.4米,中宽1.6米,高2.4米,跨径4.5米。桥墩为排柱式,一侧计5根。桥面桥梁石3块,长5.55米,最宽的为0.48米。桥梁石北侧阴刻“东溯眠牛浮绿水,西邻斗鸭挹清风”;北为“四境频来新瑞气,三元重建著名桥”,有长系石2根。东引桥长3.3米,踏步8级,桥堍宽2.7米;西引桥长4米,踏步9级,桥堍宽2.3米。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柱头上有莲花瓣图案,栏杆两端置抱鼓石。该桥至今保存完整。</p>  <p>甪直万安桥(矮凳桥)</p><p>万安桥 又名矮櫈桥,位于甪直镇南市下塘眠牛泾浜西口,南北走向,跨眠牛泾浜。该桥建于清乾隆之前,20世纪60年代改建。该桥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3.56米,中宽2.16米,高1.95米,跨径2.7米。桥墩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桥面桥梁石5块,长3.56米,最宽的为0.48米。桥梁石西侧阴刻万安桥桥名,有长系石2根。桥两侧有栏杆,南堍东侧有方形望柱,上有如意图案;西侧有方形圆顶望柱,刻有莲花瓣图案。该桥与三元桥构成典型的“三步两桥”景观。</p>  <p>甪直众安桥</p><p>众安桥 俗称麻皮桥,位于甪直镇中市街腊烛弄口,东西走向,跨中市河。该桥建于明代,清顺治年间,顾茂林倡募重修,道光中又修。桥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15.53米,中宽1.7米,高3.2米,跨径4.95米。桥墩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桥面桥梁石3块,长5.8米,最宽的为0.56米。桥梁石两侧阳刻众安桥桥名和回纹边图案,有长系石2根。东引桥长4米,踏步11级,桥堍宽2.1米;西引桥长6.14米,踏步11级,桥堍宽2.25米。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该桥东堍南侧金刚墙内有记事碑一块,阴刻“……道光十三年八月中秋立里人重建”。</p>  <p>甪直和丰桥〈中美桥) </p><p>和丰桥位于甪直镇中部,南北走向,跨于古镇东西市河上,又名中美桥,朝阳桥。桥始建于宋,为甪直镇上历史最悠久的古桥。现桥为青石构单孔拱桥,全长34.55米,中宽2.9米,矢高3.62米,跨径9.1米。拱券系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条石收分叠砌,并加有丁头石,拱眉为武康岩,墙内设明柱2根,长系石4根。北堍主引桥两侧有东西引桥各1座,主引桥长11.7米,踏步9级,桥堍宽3.74米;南堍主引桥西侧有引桥1座,南主引桥长9.54米,踏步10级,桥堍宽3.5米,西引桥长3.6米,踏步7级,宽3.4米。桥堍均设有条石平台,桥两侧设有方形望柱、栏杆,柱头上刻有圆形莲花瓣图案,两端置抱鼓石。</p>  <p>甪直环玉桥 </p><p>环玉桥位于甪直和丰桥南堍东侧,东西走向,跨中市河北端,俗称剥狗桥、北沟桥。桥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秋,重建成玉带形花岗石梁桥,故名环玉桥。上世纪70年代,因拓宽市河改建成水泥双曲拱桥。90年代,又改建成花岗石梁桥,加高桥基。2008年11月,环玉桥在傍晚时坍塌,索性没有人员伤亡,桥再次重修。</p><p>环玉桥现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23.09米,中宽3.25米,高2.72米,跨径5.6米。桥墩为框架式,两侧设立柱2根,中间金刚墙叠砌。桥面桥梁石 2块,桥面石19块,桥梁石长6.72米,最宽为0.48米。桥面石阳刻双龙戏珠图案,有长系石2根。西引桥长8.22米,桥堍宽3.6米,无踏步,与和丰桥南堍相连;东引桥长6.93米,踏步12级,桥堍宽4米。东引桥南侧引桥长1.18米,宽1.84米,踏步3级。西堍北金刚墙上设有石级桥梯9级。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柱头上有复瓣式莲花图案,栏杆两端置抱鼓石。环玉桥与和丰桥组成连体桥,为甪直古镇双桥之新作。</p>  <p>甪直万永桥</p>  <p>甪直寿仁桥</p><p>寿仁桥 又名寿亭桥,习称庄家桥,位于甪直镇西市街玄坛庙口,南北走向,跨西市河。该桥始建于清乾隆之前,康熙十一年(1672年)8月,袁尚忠僧士募重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5月,汪鼎煌重建;同治十年(1871年)金辂重建。桥为花岗石单孔拱桥,全长14.86米,中宽2.55米,矢高3.03米,跨径6米。拱圈系纵联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条石收分叠砌,并加有丁头石,墙内设明柱4根,镌刻桥联,东侧阳刻“寿宇从今拾级同臻大孝,仁帡溯昔希踪敢绍前修”;西侧为“紫气徴祥合度犹龙高躅,绿波映彩宜题司马雄辞”,有长系石4根。南引桥长9.4米,踏步16级,桥堍宽3.8米;北引桥长4.2米,踏步9级,桥堍宽3.15米;南堍西侧引桥长1.07米,踏步4级,桥堍宽1.35米。桥心石为正方形,刻螺旋纹,拱圈顶端阳刻双龙戏珠图案。</p>  <p>甪直西大桥(大通桥)</p><p>大通桥——在古镇西栅,又名西美桥,一名猛将桥,其北有庙。俗名西大桥。石拱桥,初建年代无考,清乾隆中里人严振元、严振文弟兄重建。有桥对,东面为:“名区毓秀看题柱,高士流芳认钓矶”;西面为“甫里千家联雁齿,吴淞一碧映虹堤。”桥西北不数里就是吴淞江。</p>  <p>甪直环壁桥</p><p>环璧桥 原名永昌桥,习称高家桥,位于甪直镇西市金安桥西侧,南北走向,跨西市河,北桥堍与金安桥西桥堍相接,构成“钥匙桥”。该桥建于明代万历末年(1620年),高士标等募建,清道光末金辂重建,易名环璧桥。桥为花岗石单孔梁桥,全长15.09米,中宽1.65米,高2.6米,跨径4.7米。桥墩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桥面桥梁石3块,长5.45米,最宽的为0.55米。桥梁石两侧阳刻环璧桥桥名,有长系石2根。南引桥长5.8米,踏步10级,桥堍宽2.18米;北引桥长4.78米,踏步9级,桥堍宽2.5米。桥两侧设有砖砌栏杆,南堍置抱鼓石。南堍金刚墙内阳刻“祝瑕值成梁年皆並永”;北堍为“拾资营利涉后必有昌”。此联横置于桥墩内遥遥相对。</p>  <p>甪直金安桥</p><p>金安桥 又名金巷浜桥、景定桥,位于甪直镇金巷浜南口,东西走向,跨金巷浜南口。该桥建于清乾隆前,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23.35米,中宽2.33米,高2.25米,跨径3.35米。桥墩为排柱式,一侧计3根。桥面桥梁石2块(中间嵌楼板2块),长5.1米,最宽的为0.6米。桥梁石两侧阳刻金安桥桥名,有长系石2根。西引桥长8.97米,桥堍宽2.4米;东引桥长9.65米,桥堍宽2.26米,石子斜坡;西引桥南侧引桥长1.75米,踏步4级,桥堍宽1.7米。桥两侧设方形望柱、铁栏杆。</p>  <p>甪直广宁桥</p>  <p>甪直富昌桥(新桥),</p><p>富昌桥——位于广济桥西,和丰桥东,又名新桥。乾隆之前初建,原为石梁桥,1960年代改为石基柱水泥多孔板无级梁桥。现恢复为石拱桥</p>  <p>甪直广济桥</p><p>广济桥——位于电话弄口,石级梁桥,明万历十五年建,清乾隆二十四年严振元、振文募修</p>  <p>甪直正源桥</p><p>南北市河上北起环玉桥,南至寿昌桥,共有12座古桥,之间还有(自北至南)众安桥、三元桥和万安桥、进利桥、兴隆桥、南昌桥和永福桥、陈家浜桥、寿康桥和伊仁桥。此外还有新建的君临桥、正源桥(公路桥)</p>  <p>甪直廊桥(君临桥)</p><p>君临桥位处甪直古镇商贸中心繁华地段的南市下塘街中部,进利桥的南面。 这是一座新建的单孔平梁廊桥。</p><p>廊桥边的昆山奥面馆的卤鸭面味道不错,早点去吃头汤面。</p>  <p>甪直文化园的新桥</p>  <p>甪直兴隆桥(陈家桥)</p><p>兴隆桥——在进利桥南。一名南美桥,俗名陈家桥。明成化间陆维明建,乾隆三十年将圮,里人张阁南、周叙王、陈载武、夏达孚、戈振昆、陈襄臣等六人捐资重建为青石拱圈,武康石基,花岗石级拱桥。</p>  <p>甪直南昌桥(牌楼桥)</p><p>南昌桥 习称牌楼桥,位于甪直镇王家浜南20米,东西走向,跨南市河。该桥东堍与永福桥北堍相连,是古镇南市河上又一处“双桥”景点。该桥建于清雍正十四年(1736年),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13.88米,桥梁石两侧阳刻重建南昌桥桥名及如意图案,立柱上镌刻桥联,南侧阳刻“中流三度环金钥,夹岸双桥映彩虹”;北侧为“津梁层叠浴环玉,砥柱萦洄接寿康”。</p>  <p>甪直永福桥(吉家浜桥)</p><p>永福桥 又名吉家浜桥、殷家浜桥,位于甪直镇南市下塘吉家浜西口,南北走向,跨吉家浜上。北堍与南昌桥东堍相连,构成一对“钥匙桥”。该桥建于清雍正十四年(1736年),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8.57米,桥墩两侧设立柱两根,中间金刚墙叠砌。桥面桥梁石4块,桥梁石两侧阳刻永福桥桥名,南立柱上阴刻“今禁放生河吉家浜”,有长系石2根。</p>  <p>甪直康寿桥</p><p>寿康桥 位于甪直镇南栅厂滩头附近、南昌桥南100米,东西走向,跨南市河。该桥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改建成花岗石单孔梁桥。该桥全长18.65米,中宽1.73米,高2.9米,跨径5.45米。桥墩两侧设立柱四根,中间金刚墙叠砌。桥面桥梁石3块,长6.28米,最宽的为0.61米。桥梁石两侧阳刻寿康桥桥名,桥柱上镌刻桥联,南侧阳刻“安流北注汾缓道,通市南来第二桥”;北侧为“利济通衢安且固,徵祥合境寿而康”,有长系石2根。</p>  <p>甪直依仁桥</p><p>依仁桥 又名小桥、厂滩头桥,位于甪直镇南厂滩头,南北走向,跨八尖浜。该桥为花岗石单孔梁桥,全长12.4米,桥墩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桥面桥梁石2块,桥面石9块,桥心石刻有“回轮”图案。桥梁石两侧阳刻依仁桥桥名和石刻纹饰图案,有长系石2根。南引桥踏步10级;北引桥踏步10级。该桥桥址为旧时依仁乡,故桥名为依仁桥</p>  <p>甪直福民桥(膀酸桥)</p><p>福民桥 又名膀酸桥,习称衙门浜桥,位于甪直镇南市上塘衙门浜东端,南北走向,跨衙门浜。该桥重建于明嘉靖末年(1566年),清光绪三十八年(1902年)又重建。桥原为花岗石梁桥,20世纪80年代修葺,改为花岗石桥基、踏级、水泥桥墩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桥面楼板6块,有长系石2根。南引桥长5.4米,桥堍宽4.5米,踏步15级;北引桥长4.5米,桥堍宽4.65米,踏步9级。桥两侧设方形望柱、砖砌栏杆,两端置抱鼓石。桥名石修建时置在水盘石上方。</p>  <p>甪直南大桥(寿昌桥 )</p><p>寿昌桥,又名南大桥,位于甪直古镇最南端,东西走向,跨南市河。该桥是古镇第二大古石桥,仅次于正阳桥。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陈双萱募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7年),朱伊慰重建。桥为花岗石构单孔拱桥,全长22.28米,中宽3.3米,矢高3.49米,跨径6.2米。拱圈系纵联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条石收分叠砌,加有丁头石,墙内设明柱4根,镌刻桥联。南侧阳刻“遥山黛影分江路,夹岸钟声过客船”;北为“波静清江环竹院,日临晓市集云帆”。有长系石4根,两端有花卉图案。东引桥长10.4米,桥堍宽4.05米,踏步16级;西引桥长9.82米,桥堍宽4.08米,踏步16级。桥心石为正方形,中心刻有“回轮”,回角刻有“如意”。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柱头上刻有莲花瓣。拱圈内顶部刻有图案,具体不详。该桥东堍设有“重修寿昌桥”碑记。该桥东西两端各有庙宇一座,故甪直人称之谓“桥挑庙”。</p>  <p>甪直太平桥</p><p>太平桥 习称红木桥,位于甪直镇东市严大房之南,南北走向,跨东市河。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许中翰(许自昌)建,清光绪甲辰年(1904年)里人重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7月,安雅堂严氏修建。桥为花岗石构三孔梁桥,全长22.07米,中宽1.74米,高3.31米,跨径12.2米。青石桥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中间桥墩为花岗石壁床簿型桥墩。桥梁石6块,两边各3块,其中间横铺桥面石42块,桥心石1块,长0.8米,宽0.31米,刻有螺旋纹。桥梁石两侧阳刻太平桥桥名,有长系石4根。南引桥长5.4米,桥堍宽2.13米,踏步14级;北引桥长5.03米,桥堍宽2.2米,踏步14级。桥两侧设方形望柱,铁栏杆。</p>  <p>甪直总管桥(交会桥)</p><p>交会桥 又名总管桥,位于甪直镇北港南口,东西走向,跨北港河上。该桥建于清乾隆之前,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4.9米,中宽4.13米,高2.13米,跨径3米。桥墩为排柱式,一侧计4根。桥面桥梁石9块,长4.9米,最宽的为0.5米,桥梁石两侧阳刻交会桥桥名。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柱头上面有吉祥图案。20世纪70年代,石级踏步全部拆除,改为无级平桥。</p>  <p>甪直东美桥(鸡鹅桥〉</p><p>东美桥 又名鸡鹅桥,位于甪直镇东市塔弄西北、北港西南,南北走向,跨于东市河,与交会桥构成直角形“双桥”,习称“三步两桥”,为桥镇奇观之一。该桥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水叔谦募建。桥为花岗石构单孔拱桥,据传该桥为单孔全圆形拱桥,全长31.4米,中宽4.15米,矢高3.63米,跨径8.6米。拱圈系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条石收分叠砌,墙内设明柱4根,长系石4根。南引桥长15.45米,北引桥长13.45米;南桥堍宽4.9米,北桥堍宽6.2米。桥坡原有石级,20世纪70年代,改成侧砖斜坡。桥面现无桥心石,桥面由8块条石组成,东西向铺设,中间二块刻螺旋形图案。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有图案)、栏杆。桥拱圈下面有1块碑,有文字记载,字迹不清。该桥造型精巧,结构严谨,实为明代桥梁中的珍品。</p>  <p>甪直凤阳桥(翠龙桥)</p><p>凤阳桥 习称翠龙桥,也称丑弄桥,位于甪直镇塔弄北口东60米处,南北走向,跨东市河。该桥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桥为花岗石构单孔石级梁桥,全长15.88米,中宽2米,高3.03米,跨径4.2米。桥墩两侧设立柱两根,中间金刚墙叠砌。桥梁石4块,长5.33米,最宽的为0.5米。桥梁石两侧阳刻凤阳桥桥名,两端有回纹边图案,有长系石2根。南北引桥长分别为5.6米、5.35米,南北桥堍宽分别为1.65米、2.1米,南北堍踏步各有15级。桥两侧设方形望柱、石栏杆,柱头上刻有坐狮,栏杆两端置抱鼓石。该桥小巧玲珑,原貌基本未变。</p>  <p>甪直东大桥</p><p>东大桥位于甪直古镇最东端,是古镇区最大的一座古石桥东大桥。一桥跨吴昆两市,桥北堍是原吴县塑料厂,桥南堍为昆山市南港大桥湾村;桥西水域属吴中区甪直东市河,桥东水面属昆山市东塘港。</p>  <p>江南小河纵横,古镇小桥连四方。苏州称天堂,天堂周边的小镇星罗棋网。每座小桥都有他的历史和故事。每次实地探究都有收获,当然有的也是道听途说,不知真伪,但我走走听听,心情愉悦。天堂周边的小镇我会继续行走,寻访小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