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器皿(二)

杜永红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雅•旱麓》</p><p><br></p><p>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p><p><br></p><p>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p><p><br></p><p>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p><p><br></p><p>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p><p><br></p><p>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p><p><br></p><p>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p><p><br></p><p> “玉瓒”,圭瓒,天子祭祀时用的酒器。《诗经·大雅·卷阿》中有关于“圭”的一句诗:“颙颙昂昂,如圭如璋。”“圭”的意思是:古代玉制礼器,长条形,上端尖。由此可知“玉瓒”的材质,但想象不出“玉瓒”的形制。</p><p><br></p><p> “黄流在中”中“黄流”的意思是:用秬黍酿成的酒。其色如郁金草,用于祭祀。</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瓒白玉杯,黄流郁金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王向天祭,福自仁义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读《旱麓》,一定要关注“玉瓒黄流”这两个意象。如果弄明白了这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那么,读到“玉瓒黄流”,你首先会意识到这首诗写的是天子祭天求福的仪式。</p><p><br></p><p> 为什么说这首诗写的祭天求福的仪式呢?因为诗中写有“瑟彼柞棫,民所燎矣”的诗句。“燎”,燔柴祭天。“瑟彼柞棫”,告诉我们燔柴祭天所用的柴是柞棫之木。为什么要用柞棫之木来焚柴祭天呢?我推测大概是因为柞棫之木有清香之气。</p><p><br></p><p> 于是,我就去查阅关于柞棫的资料。“棫”,不知其详,只知它是古书中记载的一种植物。“柞”,木质坚硬,但无香味。也许古人认为天神最享用的味道就是无味。</p><p><br></p><p> 《旱麓》中流传最广的诗句要数这两句:“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p><p><br></p><p> 这两句为何会流传千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雄鹰在苍穹盘旋,大鱼从深渊跃出。文王在这苍茫辽阔中举起白玉杯,向天洒黄流。真可谓:境界开阔,胸襟开阔,视野开阔。</p><p><br></p><p> 文王手中的玉杯把天下臣民的视野引向了苍穹,引向了未来。郁金草色的黄流,洒向青天的那一刻,周民都向往着美,憧憬着好。“美好”在举杯洒酒的那一刻有了颜色,有了具象。</p><p><br></p><p> 我们可以去猜想文王向天祈的愿,具体是什么愿?“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这一句诗提醒我们。文王向天祈愿:“我求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p><p><br></p><p> “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这句诗真是惊为天语。想不到,早在周朝就明白人才与国与民之福休戚相关。</p><p><br></p><p> 要是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的意思翻译过来,你更觉此语惊世骇俗。其句意是:谦谦君子,怎会不培养“髦士俊才”呢?转换成肯定句是:和乐平易的君子一定会培养青年才俊!</p><p><br></p><p> 这句诗道尽了千古怀才不遇的隐秘。任凭你再贤能,所遇非和乐平易的君子,终是一生徒劳。</p><p><br></p><p> 写到此处,我不由地想到了《大雅•思齐》中的那几句:“不显亦临,无射亦保”;“不闻亦式,不谏亦入”;“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什么意思?才能不突出者,文王也要亲临视察;没有射箭本领的人,文王也会重用;默默无闻者的谏言,文王也会采纳;从未谏言献策的人,只要敢谏,文王也会接受。这怎能不人尽其才?这几句诗是“从谏如流”的最好注疏。</p><p><br></p><p> 读到此处,再回溯到“瑟彼玉瓒,黄流在中”一句,你更能品出白玉杯中的醇厚。</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雅·泂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p><p><br></p><p>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岂弟君子,民之攸归。</p><p><br></p><p>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岂弟君子,民之攸塈。</p><p><br></p><p> “罍”,似壶而大的古酒器,多用青铜或陶制成,口小,腹深,有圈足和盖儿,画有山云之形。</p><p><br></p><p> 用罍喝酒,足见其“量”。无论酒量,还是气量,都令人折服。</p><p><br></p><p> “溉”,漆饰酒樽。《礼记·明堂位》中记载:“山罍,夏后氏之尊也。”由此推断,夏朝人就开始使用“罍”了。既然“罍”与“溉”同在《泂酌》中出现,那么“溉”至少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也就是说,漆器早在商周就已使用。</p><p><br></p><p> 《泂酌》这首诗非常豪迈:</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舀满流潦濯罍概,餴饎佐酒敞开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君似父母民赤胆,上者恺悌下归来。</p><p><br></p><p> “濯罍”、“濯溉”,就是对仁义之君的礼敬爱戴。“罍”与“溉”皆是容量大的酒器。其大其量也体现出了王者襟怀与百姓的胸怀。即使潦水浊,澄一澄,也能复清洗涤酒杯。百姓对君王也是如此:只要君王弃恶从善,民心就会归附;只要君王与民休息,百姓就会待之如父母。</p><p><br></p><p> 百姓的心,海得像白贫屋中的缸与瓮,大而能容。洗净的“罍”与“溉”彰显着百姓的善良。只要稍微对他们好点,他们就会洗尽酒杯,以礼相待。</p><p><br></p><p> 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水潦中,但他们的善良从不浑浊。</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瓒盛圣心,黄流酿仁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潦流注瓮缸,清明满罍樽。</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