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甘肃(14)甘南~四川郎木寺

娃哈哈

<p>途经雪山~<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这里海拔3600多米,上下楼有明显的呼吸急促感,一般人头一天晚上睡觉有一定的头疼,以后没事了,应该说高原反应不太明显。天气明显冷,山上风特大,夏天去的话要带一件外套,早晚很凉;冬天去的话要做好保暖措施,帽子、手套必不可少。</span></p> <p>盛夏难得一见的风景~<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甘肃郎木寺门票30元,包括了天葬台的。四川的格尔底寺30元,包括了大峡谷。红石崖免费。</span></p> <p>多亏了昨天下的一场大雨,气温骤降,才有夏日雪山美景。</p> <p>心情豁然开朗~<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登高远眺,郎木寺镇的两座寺院交相辉映,小镇被绵延起伏的山峦包围,远处是开阔平坦的草原,美不胜收。小镇入口的红石崖是看日出、日落的最佳位置。</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郎木寺是甘肃省和四川省交接处的居民点,是</span><a href="https://m.baike.so.com/doc/3890759-4084032.html"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0, 42, 208);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甘肃</a><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共同下辖的一个小镇。</span></p> <p>一条宽不足2m的小溪从镇中流过,却有一个很气派的名字"白龙江",如按藏文意译作"白水河"。</p> <p>清澈见底的白龙江水把小镇一分为二。江北是赛赤寺属于甘肃碌曲县,又叫"安多达仓郎木赛赤寺",江南是格尔底寺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又叫"安多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均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p> <p>白龙江水势还是不小的</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一条小溪分界又联结了两个省份,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span></p> <p>山体疏松,滑坡很常见。</p> <p>塌方堵车都是小意思</p> <p>郎木寺的两座寺院均为藏传佛教寺院(许多介绍郎木寺的文章、地方性标牌和电视专题片以及媒体对"郎木寺"这一地名的称谓可谓五花八门,甚至趋于以讹传讹的程度。</p> <p>郎木寺有两座规模较大的寺院,分别属于四川和甘肃两省管辖,人们总爱望文生义的将郎木寺理解为寺院的名称,加之近年来郎木寺的两个寺院都将各自的寺名冠以"郎木寺"来对外宣传,于是概念上的混乱就在所难免。</p> <p>郎木寺是地名,不是当地哪座寺院的名字)。</p> <p>郎木寺属川、甘两省分治,地图上有明确的界限,实际上两省百姓混居,很难界定,因而郎木寺又是一个囊括了川、甘两省的地名,两省依照地名法的相关规定,规范的写法均应为"郎木寺"。</p> <p>郎木寺由藏语地名"达仓郎木"演化而来。</p> <p>"达仓"是藏语音译,有"虎穴"之意,"郎木"为藏语音译,有"吉祥天母"、"仙女"之意。</p> <p>因而郎木寺以前固有的藏语地名全称为"达仓郎木",这一地名在安多藏区广为流传和使用,且历史悠久,简称"郎木"。</p> <p>而"寺"是汉语,郎木寺是近代汉语地名的称谓。"郎木"之后加"寺"这一体现藏语音译、汉语附后的地名最初的含义为:郎木(地区的)寺院。</p> <p>然而这一称谓从什么时候开始出自哪里已无从考证。</p> <p>在汉文化传入当地之前,"达仓郎木"是藏区百姓普遍使用的地名,自使用"郎木寺"这一地名后,原地名"达仓郎木"在民间仍在沿用,又因川、甘两省汉语方言等因素,同一地名的汉字书写却不一致,如"达仓纳摩"、"德合仓郎木"等,让普遍接受汉文化熏陶的外来者难以从中理解其蕴涵的真实含义。</p> <p>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藏文翻译中因方言存在的差异导致地名的不规范和边界地带使用地名的随意性,给前来郎木寺旅游的外地游客造成了诸多不便,无形中阻碍了外界对郎木寺的进一步了解,但藏语所表达的含义是固定不变的--"虎穴仙女",多么富有寓意的地名!</p> <p>​据考证,郎木寺作为汉语表述的地名,最早出现在红军长征时期的电文中。</p> <p>1935年8月上旬,红军长征处在最艰难的阶段,因《松潘战役计划》失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不得不调整部署,转而实施《夏洮战役计划》,拟过草地北上。</p> <p>"夏"、"洮"即今甘肃境内甘南州的夏河流域和洮河流域,郎木寺恰恰是当时从四川松潘草地去夏、洮地区的重要驿站之意,是四川连通大西北的北大门。红军走草地北上途中有这样一份电文:</p> <p>陈昌浩关于右路军攻打上包座敌之行动部署</p><p>致朱德、张国焘电</p><p>(1935年8月29日20时)</p><p>朱、张:</p><p>(甲)一军团在巴细(西)。此地为包座通阿细(西)茸、岷州大路东南距上包座百一十里,东距下包座七十里隔大山。步到阿细茸二十里,再四十里为救济寺(即求吉寺,作者注)。巴细两条大路,一条阿细西北赴郎木寺三天路,另由巴细或班佑经热当坝到郎木寺三天,途中有土房……(丁)据向导说阿坝有路通郎木寺,大概要过大河……</p><p>——《长征档案》中卷1152页(中央党史出版社)</p> <p>"郎木寺"作为地名,在1935年8月红军高层的一份电文中就出现了3次,郎木寺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可见一斑,这也是迄今我所知道的用汉语表述郎木寺这一地名最早的汉文文字记载与今天规范的书写方法完全相同。</p> <p>20世纪50年代初期,郎木寺也是西南、西北军事政治斗争的一个中心,那时,"郎木寺"作为汉语地名,再次出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西南部队的军用地图上,之后,"郎木寺"作为地名约定俗成的出现在中国行政区划地图中。</p> <p>郎木寺川、甘两省的僧俗百姓历来都通用"郎木寺"这一地名,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属四川辖区若尔盖县的个别政府部门将郎木寺书写出"那摩寺"、"纳么寺"等,均出自藏语方言音译的不同表述,属于不规范的汉字译文。</p> <p>随着世人对郎木寺的关注和向往,郎木寺川、甘两省境内的两个寺院均将各自的寺名冠以"郎木寺"来对外宣传,而走进郎木寺的人们发现当地不仅有两座规模较大的寺院,还有清真寺,由此郎木寺的人在街上常常遇到游客迷惑地询问:"郎木寺在哪里?""郎木寺怎么走?"可见外来者把郎木寺误认为是一座寺院的名称了。</p> <p>小小的郎木寺一肩挑两省,藏传佛教文化是这一地区的主流文化。</p> <p>郎木寺在甘肃境内有"达仓郎木赛赤寺院",简称"赛赤寺"。</p> <p>郎木寺四川境内有"达仓郎木格尔底寺院",简称"格尔底寺"。</p> <p>若将郎木寺理解为寺院的名称也不能说完全不对。</p> <p>过去,进驻郎木寺四川境内格尔底寺的工作队在上报材料时就将达仓郎木格尔底寺简称为郎木寺。</p> <p>换言之,甘肃境内的赛赤寺称为郎木寺同样如此,并将后来建立在达仓郎木(甘肃省碌曲县管辖范围的部分区域)的乡级政权命名为郎木寺公社(郎木寺乡,今称郎木寺镇)。</p> <p>今天的郎木寺作为中国魅力乡村,旅游业逐渐成为当地百姓的支柱产业,边界地带两省相关名称的规范使用迫在眉睫。</p> <p>郎木寺,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同时也是藏传佛教相对发达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当地两大寺院活佛的功德上得知一二。</p> <p>郎木寺地区两个寺院名称的由来均与创始活佛有关:</p> <p>格尔底寺院的第一世活佛茸青根登降参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七大亲传弟子,于1413年建立该寺院。</p> <p>宗喀巴大师在公元1409年创建的甘丹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第一座寺院。</p> <p>在创建甘丹寺时,第一世格尔底活佛茸青根登降参是宗喀巴大师的得力助手,宗喀巴曾派他到其经师朗卡坚赞处请示有关修建甘丹寺的事宜。</p> <p>在交代完有关事项后,大师的经师对茸青根登降参说:"修完甘丹寺你就到嘉绒地区去修建寺庙,以便弘扬佛法。"</p> <p>茸青根登降参返回后向宗喀巴大师如实陈述。</p> <p>宗喀巴听后向他只点道:东方有一个月牙沟,有一个形状似皇冠的山崖,有一潭绿松石般的小镜湖,寻找到具有这些特征的地方去建寺修庙,弘扬格鲁派。</p> <p>后来,两座颇具规模的格鲁派寺院在中国川、甘、青三省交界的藏区郎木寺诞生。</p> <p>白龙江源头</p> <p>因为第一世格尔底活佛的诞生地是嘉绒地区(今四川马尔康一带)一个叫格尔底玛的地方,所以人们将第五世格尔底活佛修建在达仓郎木的寺院称为格尔底寺,这一称谓在历史上和信教群众心中的地位神圣,象征着威严,标榜着智慧。</p> <p>甘肃境内的赛赤寺在安多藏区名声显赫,主要是因其创始活佛具有至高无上的学养。</p> <p>"赛赤"为藏文音译,有"金色的宝座"之意。</p> <p>赛赤寺的第一世活佛降参桑格聪慧过人,德行高超,在西藏求学期间获得了佛学界授予的最高学位和荣誉--赤哇,俗称"赛赤"。</p> <p>第一个坐上"赛赤"宝座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p> <p>多年后,一位出生在甘南地区(今碌曲县双岔乡境内)的出家人降参桑格以其无量的功德、出类拔萃的学问在西藏甘丹寺坐上了"赛赤"宝座,成为甘丹寺第53任赤哇(有总法台之意),这是佛学界至高无上的荣誉,因而人们将降参桑格修建在达仓郎木的寺院就冠以"赛赤寺院",其高贵与荣耀无以取代。</p> <p>赛赤寺创建于公元1748年。其创始人即第一任赤哇降参格桑,十一岁受戒出家,二十七岁前往拉萨学法,投拜名师潜心学法,成为出类拔萃的大学者,年届五十五岁时,任西藏甘丹寺赤哇八年,期间他广弘讲说,辩论、著书立说,功绩卓著,声名远扬,倍受僧众崇敬。</p> <p>公元1747年,年届七十岁的他应家乡人民再三请求,经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的允准返回故里弘扬佛法,即创建了赛赤寺院。</p> <p>嘉参格桑活佛于公元1756年9月5日两手合掌、跏趺而坐,示现圆寂。</p> <p>之后,郎木寺历世活佛继承弘扬第一世赛赤活佛的弘法大愿,个个致力佛性修炼,学问通达,业绩显赫,在整个藏区乃至世界佛教界影响深远。</p> <p>郎木寺的两大格鲁派寺院代表着当地的主流文化符号,格尔底寺、赛赤寺享誉安多藏区,愿神护佑郎木寺着方圣地能在世俗的红尘中保持本真的自我。</p><p><br></p> <p>多年以来,这里一直是海外游客尤其是西欧国家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p> <p>郎木寺,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的军用地图上。</p> <p>因为这里是四川、甘肃两省交界的枢纽,又是从青海去甘肃的要塞,古时就有"南番中心"之称。</p> <p>镇南属川北若尔盖县的辖区,川北名寺格尔底寺就坐落在这里。</p> <p>镇北则是甘南碌曲县的领地,有郎木寺、晒佛台、白塔、天葬台等。</p> <p>一镇分两省,不仅语言有差异,而且习俗也有区别,甚至连两省居民的住宅和寺院的建筑风格也大相径庭。</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金盆养鱼"是对郎木寺古镇地理环境的形象概括。于四夷,率依茶易之。"</span></p> <p>东南面是嶙峋光秃的红色石山;西南面是林木森森、四季常青的大峡谷;西面是山丘;北面则是岩石裸露的高山,著名的有桑吉拉木色山、曲布玛山、扎布山、念青山。</p> <p>郎木寺便处在这山、丘合围的一片狭长的河谷地上。</p> <p>213国道若尔盖段便修建在始于唐朝的"茶马互市"的古道上。</p> <p>茶叶是藏族人生活的必需品,而良马又是中原所缺的,特别是战乱频繁时期,马匹消耗很大,这就要用茶叶与吐蕃的马匹互换。</p> <p>公元1047年,宋朝正式在四川设茶司,在甘南设马司,管理茶马贸易之事:"凡市马于四夷,率依茶易之。"</p> <p>从纳摩大峡谷发源的白龙江,自源头流过约500米,即与支流桑溪河交汇,当地百姓习惯上以此河作为川、甘两省的界河。</p> <p>郎木寺古镇的寺院不止一个。以前,两省各自的宗教势力在习惯上的界河两边分别修建了寺院和村寨。</p> <p>格尔底寺就是当地人称的四川寺院,另一座被当地人称为西北寺院的"郎木赛赤寺院"是西藏哲蚌寺的一个子寺,也属格鲁派寺院。</p> <p>随着商贸的繁荣,清同治四年(1865年),甘肃和宁夏的回族商人经商到郎木寺,便在此地落户,后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渐成村落,于1943年在郎木寺修建了清真寺。</p> <p>于是,我们现在到郎木寺便会看到小镇上有两座佛教格鲁派寺院和两座分属伊斯兰教派中"格的木"派和"伊和瓦呢"派的清真寺。</p> <p>传教士</p><p>据《临潭县志》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美国基督教神召会牧师克利必奴等,在临潭建立教堂并设置电台,广泛传教。"</p> <p>之后的1925年,两个美国传教士从甘肃临潭骑着马来到郎木寺。</p> <p>这两人是一对夫妻,即传教士詹姆士和他金发碧眼的夫人。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1957年才离开。</p> <p>他在这里完全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冬天,他穿上厚厚的藏袍,戴上狐皮帽,脚上穿着与当地人一样的皮袋子,然后骑上马去狩猎。</p> <p>他喜欢背着叉子和子弹袋,骑上高头大马在雪地里飞奔。夏天,他与牧民们一起耍坝子,畅饮青稞酒,跳锅庄,在开满各色野花的草原上打滚。</p> <p>似乎他的传教算不上成功,因为今天已经看不到除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之外其他宗教的痕迹。</p> <p>他的传教,如奔腾的白龙江一样,在岁月的流转中去了远方,留下的只是一个过程——曾经在这里走过。</p> <p>十几年的经历,对于人生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十几年与当地人的相处,让他感受到了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民族的生活。</p> <p>神奇的传说、秀美的山川以及豪放粗犷的民风,在他心中永远定格。</p> <p>他将耳闻目睹记之于笔下,最后,写成了一本英文书《Tibetlife》,在美国出版后,便有更多的西方人知道了青藏高原东缘的群山、草原、寺院和藏民族。</p> <p>2001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托尼来到了这里,他循着他老师当年的足迹进行采访,就像詹姆斯的那本《消失的地平线》引来了稻城热一样,郎木寺正因为《Tibetlife》的影响,汇聚了五湖四海的游客。</p> <p>郎木寺的三座寺院:</p><p>许多人都认为郎木寺就是寺院名,其实,这里有三座寺院。</p> <p>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格尔底寺的入口处,还有一座逊尼派的清真寺。</p> <p>蓝天白云下高高耸立的叫醒楼与浑圆的佛塔并立,显得十分壮观。</p> <p>与格尔底寺遥相对应的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赛赤寺。他们的全名分别是安多达仓纳摩寺,即格尔底寺,郎木寺清真寺和安多达仓赛赤寺。</p> <p>寺院在群山的环抱中静静地伫立着,飘舞的经幡传导出浓浓的宗教气息,虔诚的信徒磕着等身长头来此转经。</p> <p>转动的经轮转去了今生的苦难,转来了来世的幸福。逝去的人在赛赤寺院后的天葬台上等着神鹰将灵魂捎往天堂。</p> <p>独特的地理环境,秀美的山川以及民风民俗组成了郎木寺的一切,汉藏回三个民族的居民都在白龙江畔浣衣汲水,呼吸一方清新的空气,过着平静安稳的幸福日子。</p> <p>四川一侧的格尔底寺地势比较开阔,成群的牛羊在寺院旁的草场上悠闲地吃草,寺院的喇嘛在大殿里庄严地诵经。进格尔底寺,可以见到雄伟瑰丽的四个大殿,闻思院,也是主殿即大雄宝殿所在,医学院、时轮殿和护法殿,木瓦木楼的僧舍建于其中,随山势层层叠叠,喇嘛们的红僧衣时隐时现。</p> <p>大雄宝殿旁是最负盛名的肉身舍利塔,这里供奉着五世格尔登活佛的法体,这是全藏区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肉身法体,尽管时光已过去了200多年,但肌肤仍有弹性,面容仍然如昔,在每天的诵经声中佑护着信徒的平安吉祥。</p> <p>与格尔底寺遥遥相望的是在甘肃境内的赛赤寺。过小桥,随着缓坡,漫游赛赤寺,最后爬上赛赤寺的高处,远望郎木寺乡和纳摩峡谷宛若仙境。</p> <p>赛赤寺的赛赤在藏语里是法台的意思(法台相当于寺庙的主持),由于创建者曾是拉萨甘丹寺的法台而得名。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一般对担任甘丹寺主持者尊称为"甘丹赛赤"。</p> <p>郎木寺最热闹的是正月,届时将举行默朗大法会,即通常大众所说的传昭法会。寺院的喇嘛纷纷出动,带上面具跳神、演藏戏,还要举行盛大的展佛活动。</p> <p>坐落在山坳里的郎木寺镇,寺庙屋脊上的法轮、金鹿在阳光的辉映下金碧辉煌、熠熠闪烁,僧俗民众宁静悠然,一派佛界风光。</p> <p>每年正月十三日是郎木寺举行瞻佛的日子。 上午大约九时,瞻佛仪式正式开始,宽大的瞻佛台上缀帖得光滑整齐的石板闪着亮光,在作为挂轴的瞻佛墙上卷简佛像徐徐展开,一队僧人在瞻墙顶端紧攥幅边,一队僧人在下面接展,左右两边又是两队僧人,四方合力小心翼翼地将一幅大约十丈宽大约三十六丈的佛像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一刻,僧俗一片静穆,默念经文,祈求幸福吉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