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长征》 (开篇)

郴州大姚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话题,似乎既熟悉又陌生。一般人总是停留在有关长征的影视剧中的故事情节去了解,有时还误认为长征是从井冈山出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5月27日,湖南省郴州市的湖南籍、志同道合的一群离退休人员,怀着一颗真诚的心相约前往当年中央红军(也称第一方面军)的长征之路,追寻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重温探索革命和追求真理之路。</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长征”之行,从湖南省郴州市出发。历时三十五天,行程往返距离11219公里。自费、自驾车三台十四人。</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湖南省郴州市先行东南去福建省长汀。然后再到江西省瑞金及于都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一路北上到达陕西吴起镇红军长征胜利终结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敬仰,因为寻根,我们尽管身处迟慕,但却有一颗永远年青的心,让我们踏着草鞋的印痕和先辈的足迹走进新的长征之路。</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华民族之脊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共和国摇篮,红都瑞金。 一篇短短的小学课文,让人们走进当年领袖开挖的红井;一首甜甜的赣南民歌,把人们带进魂牵梦绕的红都瑞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踏着先辈的足迹走进瑞金。“红色故都 ” 、 “共和国摇篮” ,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一代伟人在瑞金走过辉煌历程;共和国的九位元帅、人民军队的七位大将以及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从瑞金走出。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叶坪的叶家祠、沙洲坝的大礼堂、云石山的古寺庙、大柏地的前村壁、武阳河的杉木桥……构筑成端金这块红土地的神圣和厚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都瑞金,有115处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52个中央国家部委旧址、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0000多件珍贵文物,使这里成为全国最大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福建省长汀县,1929年3月,红军入长汀,建长汀县革命委员会,为闽西、赣南第一个红色县级政权。</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23年,主编中共中央另一家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文《国际歌》:译者、瞿秋白,临行时出最强音。</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b></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2月在福建省长汀县被国民党逮捕,6月18日从容就义,时年36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话说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必须先了解红军为何上了井冈山,又为何下了井冈山?笔者特意在“我们的长征”之行前,专程去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摇篮一一井冈山。</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年到达罗霄山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b></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到1928年底,包括宁岗全县、遂川西北部、永新、酃县、茶陵等县部分地区的井冈山根据地基本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已燃!</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这里看书、思考问题和找群众访问情况。</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这棵枫树,生长的环境奇异,毛泽东借此打比喻说“这棵枫树,长在石缝里,长大后,竞把石头撑开了。我们闹革命,现在力量虽然弱小,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撑破蒋介石反动政府这块大石头”。</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毛泽东的话富有哲理,意义深长,对激励红军战士和群众的斗志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井冈山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8年5月20日至22日在此召开,到会代表60余人。</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由毛泽东主持会议,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总结了7个月来井冈山斗争的经验,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第一届特别委员会。</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会址原为:“谢氏慎公祠”,祠内堂上的木龛和长条案桌都是原物。</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的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5月,组成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接着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28年12月,彭德怀、腾代远率领的红5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同红4军会师。尔后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围剿”,根据地不断扩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的前因后果。</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工农革命军要在井冈山落脚,不得到袁文才、王佐的允许是根本不可能的。但他们对前来的这支工农革命军毕竟没有多少了解,还担心这支比他们力量大得多的部队上山会“火并山寨”,夺取他们原有的地盘。</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尽管他们两人虽然参加过革命,袁文才还是共产党员,但他们竞是“占山大王”的性质所决定。后来,经过多次商谈毛泽东提议送一百支枪,袁、王他们深受感动。再后来,大家一起政治和军事训练,工农革命军与袁、王部队的关系一天天密切起来了。</b></p> <p><b>  </b><b style="font-size: 20px;">毋容置疑,中共努力唤醒苏区民众,动员他们参加打土豪分田地、反专制求生存的阶级斗争,为当时中国社会带来希望。然而它却以拉开中共夺权建国序幕载诸赤色史册,成为中共历史取得大书特书的一页。</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共经过四次反“围剿”战争,呈现了强悍的政治力量,何以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遇重创? 一是认为中共失利既有自己的问题;二是国共力量的变化问题。</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国共两党力量对比:</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政治上: 南京政府1930年后,基本上控制了东南地区,逐渐与外国建立正常关系,经济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日本侵华势力略缓。</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军事上: 1933年6月,蒋介石布置第五次“围剿”,依仗其武力优势。国民党50万大军,红军10万;前者有大炮1200门,后者只有几十门大炮;武器装备悬殊。</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经济上: 除军事上受制于敌之外,还有内生瓶颈的制约。中央苏区人力、物力、经济、政治资源都日益匮乏,中共生存和作战资源都面临极大挑战。</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共内部因素: 1930年由赣西党组织和红一方面军开起极端的肃反运动,造成了党政军群中许多精英被杀。就中央苏区肃“AB团”的行动来说,它远早于苏俄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也不可完全归咎于战时环境。</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更严重的错误是1930年2月24日,湘赣边界特委,联合红五军,在江西永新县城杀害了袁文才及王佐及其所部干部40余人,收编了其部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样造就了袁、王所部在井冈山的余部,分别在袁的妻叔谢角铭和王的兄长王云龙带领下,于1930年3月底反水,“电告反赤”。4月上旬,在茅坪成立保安团。</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4年8月,红六军准备开始长征,派遣红军独立四团侦察通过井冈山的道路,最后无功而返。 直到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8军南下江西解放了井冈山之前,我党我军再也没有回到井冈山重建革命根据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让人欣慰的是,这次前往井冈山景区,已经在毛泽东旧居展室的隔壁,有袁文才烈士的专门展室,并重新定性袁、王二人为革命烈士。</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迫使红军转为战略防御。红军在国民党军的作战圈里,始终未能实现调动、残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标。</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一点,是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受到不谙军事的中共领导人博古信赖,成为中共军事决策者,掌握了红军行动决定权。 (博古为秦邦宪的化名,取俄语“上帝”的音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广昌战役后,红军转而采用依托坚固工事,实行固守保垒战法,节节抵抗,以求为战略大退却嬴得更多时间。后来把这段时间的防御当成整个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的错误加以批判,显然有欠公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毛泽东在1928年10、11月先后写成的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巜井冈山的斗争》两篇重要著作,对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斗争经验予以总结。</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军进军井冈山的历史背景。</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易守难攻,敌人的统治力量薄弱;大革命时期曾建立过共产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群众基础好,并有袁文才、王佐领导的农民武装。</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28年2月,工农革命军攻占宁冈新城,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一井冈山根据地初步建成。</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军1927年10月下旬上井冈山,在根据地坚守2年4个月,1930年2月之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彻底失守。</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井冈山的意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了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开辟了新的道路。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还很弱小,敌人很强大,革命的道路还很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井冈山的结局</b></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29年,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之后扩大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4年6月,共产国际、远东局对中央红军撤离一事,巳形成共识。6月16日、17日,共产国际两次电示中共中央,同意撤离中央苏区。当时,红军向西突围,是唯一生路。</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为集中筹划战略退却。1934年夏中共决定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三人团”主持共事。同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各部在江西于都河北岸集结完毕,战略大退却由此开始。</b></p><p><br></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长征”由富国、喜良二位兄弟策划。并由富国兄绘制长征路线图和行程表,为我们35天重温长征历程之行导航。当然还要真诚感谢富国、勋华、周老师三位兼职司机,一路劳苦功高,使大家平平安安回家。这也是我们一生最值得骄傲、最有意义的一次远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使“我们的长征”之行园滿完成,刘富国同志事先做了大量功课,依据地图沿当年红军长征之路程,编制这份行程表指导我们的重走长征之路。</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重 上 井 冈 山</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六五年五月</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地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65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从长沙出发,坐汽车到井冈山游览和视察,先后到黄洋界和茨坪。在茨平住了七天。他在这里了解了井冈山地区的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分别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众。在茨坪写了这首词。29日下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长 征</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三五年十月</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途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毫不动摇地保持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冲破国民党重兵的追堵,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经受饥饿伤病的折磨,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顺利地完成长征。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了这首海内外传诵的、壮丽的诗篇。</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毛泽东 (1893年12月16日-1976年9月9日 )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书法家。</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49年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人们尊称为“毛主席”。</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影响100人之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于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区委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28年4月,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1930年8月,红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3年1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长征(即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央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同年。同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看到这张照片后,网上很多年轻人都哭了, 点赞量是超过其它人物!齐声谢谢毛爷爷!</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人说,破衣烂衫,掩不住王者之气!</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人说,幸好有这些影像资料,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破衣烂衫的人,能创造这样的千古奇迹!在那么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也只有像毛主席这样的人,才能如一尊参天巨石坚持信念,终于带领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毛主席的这张照片,点赞量超过任何人物!因为毛主席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摘自网络)</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毛泽东为什么要在1947年“放弃”延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当时延安的许多军民都想不通的,从感情上不能接受。毛主席说:不应该阻止蒋介石进占延安。你知道吗?蒋介石的阿Q精神十足,占领了延安,他就自以为自己胜利了。但是实际上只要他一占延安,他就输掉了一切。首先,全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他背信弃义,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祸国殃民,不得人心。这是主要的一面。</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不过,蒋委员长也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一占领延安,他就可以向全国、全世界宣布宣布, “共匪巢穴”共产党总部已被捣毁,现在只留下“股匪”, 而他只是在“剿匪”, 这样,也就可以挡住外来的干预。</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另外须知,延安既然是一个世界名城,也就是一个沉重包袱。他竟然要背这个包袱,那就让他背上吧,而且话还得说回来,他竟然可以打到延安来,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来而不往非礼也嘛。</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历史可真如此, 三年的解放战争, 真正实现了毛泽东所说的用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47年8月7日,“美龄号”专机在延安简易机场降落,蒋介石踌躇满志携夫人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延安。他以一种自嘲的语气告诉随从人员:来而不往非礼也。两年前,我邀请毛泽东到了重庆。(抗日战争国民政府临时首都),今天我到延安回访,可惜的是毛泽东没有邀请我,是我不请自来。</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蒋介石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延安。1949年蒋介石不得神色黯然地败退到了台湾,临走之际,他说:“去延安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注定了国军的失败”。 摘自《2020年,如果蒋介石再走进革命根据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蒋介石, (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 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 字介石。</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主义青年团团长。</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写的《论持久战》被蒋介石推崇的毛泽东著作。</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是一本写不完的书,一部讲不完的故事。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完稿之日,正逢“八一建军节”。谨以此文献给当年的红军、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向您致以崇高的敬礼!</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长征”,先述说了《开篇》,拟在上、中、下篇一一述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策划 : 刘富国、陈喜良</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编制 : 姚 宁、段新民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执笔: 姚 宁</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摄影: 周庆联、陈新荣</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校核: 曹勋华、刘 丽</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8月1日</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来而不往非礼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