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差不多每个星期都有一个特殊的宗教、民族或者国家节日,有许多节日每年都会上街游行。比如二月的中国春节游行、三月的圣帕特里克节游行、四月的复活节游行、六月的波多黎哥日游行和同性恋日游行、九月的非洲裔日游行、十月的哥伦布日游行和格林威治村万圣节游行,和十一月的感恩节游行。 空中铁轨公园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从半空眺望哈德逊河和曼哈顿下城。它以前是架高的铁路基座,现在被改造为一条连接十几个街区的空中花园,在冷硬的街景、水泥、高楼间,这些花园绿洲让市民可以去透气,游客可以从空中感受城市,这个创意和设计给人的感觉太好了。 哈得逊河上的点点白帆在落日的余晖中影影绰绰,华灯初上时,离岸的灯火绰约闪烁,抬眼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有日落的壮美,也有夜色的沉静,而且每一天看到的景象从来都不重样,常看常新。 这儿是纽约必来的打卡之地——时代广场,小小的空间充满了各种色彩的大屏幕,新华社和银联都在这里包了广告屏幕,还有我们国家的形象宣传片,也在此循环播放。 破归破,旧归旧,地铁站透露着一股与生俱来的文艺范,各个站点的名大都用五彩斑斓的瓷砖拼写而成,很多大站点会遇到正在表演的街头表演艺人,站点内木制的旧座椅厚实古朴,有着年代感的轨道……
这个比皇宫更漂亮的图书馆,让人想起了电影《蜘蛛侠》里的彼得,《后天》里,躲在图书馆里的人们,每次去一个地方,回家再看看电影,就会有更深的体会。 布鲁克林大桥是世界上第一座以钢材建筑的大桥,站在桥上看钢索由门楼斜向辐射而下,整座桥就像一架巨大的竖琴,电车轨道、汽车道以及木质的人行步道都齐全,沿着木道一路行走个来回,汽车和电车从脚下奔驰而过,桥下河水湍急,仿佛是城市永不停息的脚步。 漫步在公园内弯曲起伏的林间道路上,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也只能走到公园的中部,公园内各种树木、花园、池塘、湖泊、大道、小路,还有著名的大草坪,一切看似自然,其实都是经过精心的规划设计的,不愧为世界上最有名的城市公园。 帝国大厦给了纽约一览众山小的气势,飞架两岸的布鲁克林大桥、曼哈顿大桥赋予的是灵气,活色生香的第五大道诠译的是优雅、华丽、品味、时尚及活力,以大都会博物馆为代表的众多博物馆、图书馆,又让它有了深邃,这几个地方在城市里相映成辉,于是就有了大苹果城市的灵魂。 很多时候,只要路过一个街头表演者,总会停下来欣赏片刻,如果乐意开心地也会丢进旧帽鞋盒琴箱一两块钱,这些街头表演艺术家或许因而可以享用一杯热咖啡了。 圣帕特里克教堂很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如果没去过欧洲,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教堂,一定会为它漂亮、华丽震惊。 在各教堂开放的时间可以看到各教教徒们平静地向自己的教堂走去,互相碰面也不会有争执、敌视,大家都很友好。社区的各个公园里集聚的不论是老人、年轻人,中小学生或是幼儿园的孩子,不论是认识不认识,彼此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这里有世界上顶级的博物馆与艺术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当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等等,从80街一直到105街,只有你不想看的,没有你看不够的。 花上上一个多月的时间参观各大博物馆,也只能是走马观花。在纽约市,光曼哈顿岛上的博物馆就有60多所,加上其他四个区,博物馆的总数要超出100多所,美国大都会展品之多、之奇、之美,令人惊叹,仿佛不真实,也许,这个世界就存在于真实与梦幻之中。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着当代许多著名的绘画巨作,不用去刻意去找寻某一件作品,因为可能就在某一个拐角,哪怕是外行,也可以遇到一副叫不出名字,却十分眼熟的画作,即便之前可能对艺术、音乐、绘画不甚有感,也会发现自己在中学美术课本上看到的一切都挂在墙上。 新世贸中心一号大楼的内部都是单一的白色,没有任何繁复的装饰,所有的精巧都是通过结构展现出来。 世贸中心遗址是个矛盾的交汇处——热闹与寂静,“9·11”事件后这里开辟为公园,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参观,遗址四周刻满的遇难者名单似乎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 纽约的地铁告示和ATM使用六种语言,法院和医院系统提供的语言翻译服务多达170种,仅中文就有普通话、粤语、闽南语和台山话,地铁里流动着最成功的艺术家和最落魄的街头艺人,最有钱的富豪和无所事事异想天开的流浪汉,还有来自世界每一个国家的普通人,每天搭载着同一列地铁,各自奔向自己的远大前程。
自从James Sun教我学会了乘坐地铁,就感到这个城市慢慢地对我展开了笑脸。早晨,迎着朝阳,汇入街上匆匆赶车的上班人群坐地铁,晚上,流连在霓虹闪耀的时代广场,假日,去参观博物馆,观看各种大游行,随着走出曼哈顿地铁站的人群去Ma cy's溜转,便有了一份暂且“融入”的快乐。坐在地铁车上,那种一会阳光灿烂,一会隧道幽暗的情景也是一番很有趣的体验。 纽约的百老汇、林肯艺术中心每年都汇集着全世界的音乐精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这是一个乐于吸收而非排斥外来文化的国际大都市,这也是她总是领先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纽约行走,眼前所见皆是这个世界上最大都市的种种繁华——高耸的建筑、搜罗自其他国家的文物、最好的当代艺术、流行音乐的中心,每一个片段都事关“当下”,以为自己只会喜欢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然而纽约却出乎意料地让人感到惊喜,因为它的包容和各种可能性的存在,像一幅四散的拼图,等待着人去细细发掘并拼凑出完整的形象。 这是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大街上都是世界上一流的公司或者银行等,汇聚着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这里的价值观是work hard,play hard或fuck hard,纽约就这样以一种罕见的宽容和漠不关心,纵容和鼓励着每一个人做真正的自己。 拥有点睛之笔的夸张首饰,也可能是一件复古的斗篷,又有可能是一款嘻哈风的夹克衫...总之这儿的每个人都在尽情抒发着自己的态度,造就了纽约独特的精神——“我的世界和你无关“的自由精神,各路人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不管你是华尔街的精英,还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墨西哥移民,都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没有人会因为你的出生、种族、收入而加以区分对待,各自生活、各自精彩。纽约是少有的真正做到海纳百川的城市,这样让人目眩神迷的复杂多元,是纽约最迷人的地方所在,是所有纽约故事的底色。 刚开始觉得纽约很多摩天大楼,不愧是世界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显得很大气,慢慢地对摩天大楼不太注意了,反而对这城市的多元、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体会颇深,走在曼哈顿的百老汇和第五大道上,满眼形形色色的人群,他们来自世界一百多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没有人会用异样眼光打量别人,觉得你有什么不一样。 来到这里,就像是把各种美剧的场景走了一遍,许多景点哪怕是从来没有来过的人,似乎也耳熟能详,这就是美国强大文化影响之所在吧。 纽约人见过太多与众不同的人,要做到与众不同并不简单,街上走过一个奇装异服的人,纽约人连眼皮都不会抬一下的,有时候,要与众不同甚至成为纽约人最大的焦虑来源,会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和打击。 纽约的格调是时尚的,也是璀璨的。 纽约——真正的不夜城。这里有影响世界潮流的经济,文化、流行音乐和服装展示,这里是林肯中心爵士乐厅的大本营,这里有纽约中心城区迷人风景,可以尝试一下当地简便的小餐馆,可以吃伦敦味道的披萨,吃地道的汉堡和炸鸡。 这儿的人似乎都拥有一种明亮的气质。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它传递的最让人感动的信息是—你要成为你自己。它以一种罕见的宽容和漠不关心,纵容和鼓励着每一个人做真正的自己,在这里,没有人对你说你应该做什么,没有人禁止你不能做什么,甚至没有人会在乎你到底在做什么?这里没有年龄的概念,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人仍然在意气风发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里好像没有性别的概念,在这里遇到的中国女孩子,都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得无比的独立而强势,这种强势不是对人吼叫或者蛮横,而是一种因为完全掌控了自己的命运而无所畏惧的强势,她们同样可以温柔可人,同时散发着迷人的、让人无法忽视的自信。 纽约是个适合街拍的城市,美丽的现代建筑,衣冠楚楚的行业精英、各色闲散的游客,街头的流浪汉,各种矛盾和差异在这座城市和谐地存在,那么的理所当然。
这座城市从来不反对什么,一切似乎都是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她不管你的生活,不管你的价值观,不管你的什么取向——只要明天还继续生存在这,就仿佛获得了神的护佑而得到了重生的机会,所有的过去都被封存,不管是荣耀还是苦痛都不再重要。 纽约就像一首诗,它将所有生活、所有民族和种族都压缩在一个小岛上,加上了韵律节奏,曼哈顿岛无疑是地球上最壮观的人类聚居地,数百万常住居民能够感觉这首诗的魔力,但谁又能说得清它的全部含义? 纽约应该是世界上艺术家密集度最高的地方,能够与之相比的城市大概只有100多年前的巴黎了。在纽约,一百个人里可能有十个音乐家,十个诗人,十个作家,十个导演,十个画家,十个异想天开而无所事事的人,几十个从世界各地漂泊而来的人,几十个各国移民的后代.....只要有这些人的存在,它就将一直是世界的中心。 纽约生活,需要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训练人的适应性,培养人的包容度。可以不喜欢纽约,却无法否认纽约的魅力。 纽约无时无刻地不在彰显着自己的奢华、繁荣,彰显着自己的神秘与魅力,纽约的生活是无与伦比的,它让来这里的人一点点发现它的美。 这座城市能够吸引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群,看似矛盾却能和谐地共处,吸引了来自全世界最顶级的音乐家、画家、小说家、诗人和思想领袖,吸引了全世界最富有的富豪和最有权势的名流。也许某个明星可能就住在你的隔壁,某个写出全美最畅销小说的作家就坐在吧台的另一端,改写过这个星球流行音乐史的巨星刚刚还在中央公园里和你打了个照面……这就是纽约的日常。 走在纽约这样一个世界的十字路口,每个人连走路都会变得铿锵有力、雄心万丈,至少我有时会忽然莫名地冒出这种豪迈的信心。 纽约是一个经常给人震撼的地方,在《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纽约》中,一位名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创造和能量,是纽约精神。 在这里,你可以把800多万纽约人想象成800多个独立行走的国度,每个人都是他们自己那个国度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王子或者公主。 国内流传的一篇中文译文翻译成《市井雄心》,对人和城市的关系有非常精到的描述,他说,伟大的城市总是吸引着有雄心壮志的人,有些城市因此成为了某种远大理想的聚集地,这样的城市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时时向人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吸引着更多志同道合的人随之而来,比如--纽约。 这些年国内,无论一线还是三线城市,都有建立国际化城市商务区、住宅区、CBD的口号。但到底什么是国际化城市,除了能用投资建立的高楼大厦、市政工程、道路桥梁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正的海纳百川。大家汇聚到这里,互相之间更在乎交流喜欢的事务,聊天的话题,工作的成就,努力的方式,奋斗的目标等共同价值观,远大于在乎你是本地、外地,你是城市、农村,你是博士或高中肄业等地域或固有化价值观。这样的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人能够感受到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自由,这种心灵的自由,正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没有哪一座城市更好或者更不好,选择在哪个城市生活,本质上其实是选择归顺哪一种生活方式,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共处,因为无论在哪里,最终,我们要面对的无非都是两个同样的问题:怎样和自己相处,以及怎样和世界相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选择一座伟大的城市,但是比之更重要的,是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远大生活的城市。 在纽约生活、工作的大多数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异乡客。“纽约,梦想铸成的水泥丛林,在这里你无所不能。” 这儿没有人定义你,限制你,当然,也没有人在乎你,为你费心,因为每个人都在努力为着在纽约生存下来而奔波着。
生活在这里的人都以生命最舒展的状态绽放,他们构筑了一个奇妙的气场,那是世界上去过的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反过来又照射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人人似乎都拥有一种明亮的、逼着你不得不打起所有精神来与之对话的光芒。 大抵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尊重生活的多样性,一个成熟的社会便是由无数这样的人组成,不用统一的价值观衡量别人的生活,不用自己的评判标准去说教别人。可事实上,总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舆论对个人选择进行评议,生活原本就是多元化的,每个人也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听说在纽约呆久的人,会觉得这样毫无拘束的自由是不是真实的,因为它让你忘记了在这个世界其他地方,会遭遇到的现实,而这可能正是它让许多人无法割舍离开它的原因。
呆段时间,就会喜欢这里的自由的空气,没有人会指责你的行为和举止,可以随意打扮得很怪异另类,那只会被别人看成是另一种时尚,就好像人们看光洁的皮肤惯了,一脸的雀斑也成了模特界的特殊的宠儿,追其根源,可能是因为太多的种族,不同的服装和肤色混杂在一起,任何的怪异都让人见怪不怪了。 <p class="ql-block">就像纽约人喜欢说的“一日纽约客,终生纽约客” ,一旦成为纽约人,就终身都是纽约忠实的信徒。我不过是一个来到纽约的匆匆过客而已,对这个城市并不怎么十分了解,我不敢说我喜欢纽约,更不敢说I heart NYC。</p><p class="ql-block">我只知道我就要离开。</p><p class="ql-block">但我一定还会再回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