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诺:力量从哪里来

心理咨询师张光辉

<p>https://compaign.tudou.com/v/XNDAwOTE4NDQwNA==</p><p><br></p><p><br></p> <p>李一诺,清华大学生物系本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p><p><br></p><p>2005年开始进入麦肯锡公司。2015年6月李一诺开始担任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2016年3月16日,李一诺当选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p> <p>李一诺在「2018年度面孔·女性力量盛典」的演讲</p> <p>大家好,今天的主题是光,我想光,给人方向,也给人力量。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力量从哪里来。</p> <p>上学的时候,我一直是个学霸的人设:成绩不错,进了清华,毕业以后拿了美国的奖学金去读博士。</p><p><br></p><p>27岁那年,我博士毕业, 进入美国的麦肯锡公司。</p><p><br></p><p>说实话,当时非常兴奋,公司在美国很有名,而且工资很高。和很多70后一样,其实我们家里一直过的紧紧巴巴。</p><p><br></p><p>记得当时拿到了录取通知书,给我妈打了一个电话,很俗,说妈,咱现在有钱了,以后让你过好日子!</p><p><br></p><p>但是这份看起来非常好的工作,却让我非常紧张,我觉得他们看走了眼,才录取了我。</p><p><br></p><p>在美国加州的办公室,我是唯一一个「外国人」,没有商业背景、没有职场经验,说实话每天都在自我否认当中。所以这份看起来非常美好的职业的起点,于我,当时每天都得找到力量,才能去工作。</p><p><br></p><p>力量从哪里来?其实并不知道。</p><p><br></p><p>但是想,努力总没有错,所以第一件事情是付出200%的努力,争取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干得多,睡得少。</p><p><br></p><p>但很快意识到这远远不够,我还要竭尽全力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职场精英,所以买了第一套职场套装,换了发型,学会化妆,每天戴上面具,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圈内人。</p><p><br></p><p>很多事情其实你不懂,但你不能让别人看出来你不懂。</p><p><br></p><p>就这样边干,边学,边装。大概一年以后,有一次我在项目上负责一个特别复杂的数据模型,很紧张的和领导们过完之后,起身去上厕所。在往厕所小跑的路上,突然被我们项目上那个以高标准严挑剔闻名的德国领导叫住,我当时心生不爽,停下脚步,回头。他对着我说,一诺,我就是想告诉你,你的工作非常出色。</p><p><br></p><p>我现在还记得通往厕所的窄道上的瞬间,那一刻,突然感到了力量。</p><p><br></p><p>听起来也许很肤浅,但是刚刚进入职场,不得不说,<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力量,是从别人的认可带来的自信而来。</b></p> <p> 力量从哪里来?</p><p>作者:李一诺</p><p><br></p><p>(演讲视频精华摘抄)</p><p>世界很大</p><p>问题很多</p><p>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渺小</p><p>但我想我们每一个渺小的凡人</p><p>在面对这些不堪境遇的时候</p><p>都永远有一个自由</p><p>那就是我们的内心如何选择的自由</p><p>希望我们能够选择看到真实和广阔的世界</p><p>希望我们能够选择坚持独立和持续的思考</p><p>希望我们能够选择面对真实的生命</p><p>感知内心的光</p><p>然后向光而行</p><p>不要再停下脚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点评一:</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正在沮丧之际,得到了别人的认可,立即感觉信心满满。</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这样的感觉,人人都有吧?</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但是,恰恰这种感觉是成年人需要警惕甚至是需要克服的,至少应该控制,而不是任由其发展。</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有一个观点:孩子的自信其实是别人的给予的,是“妈妈觉得我行”,是“老师认为我行”。这不奇怪,孩子还小嘛,他们有权利得到呵护,甚至是庇护。独当一面的事情,不应该轮到他们。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那是无可奈何,不值得炫耀。告诉孩子“你不行”“你不是读书的料”“你就干不成一件像样的事”,这是对孩子最大的打击。</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而成年人不一样,如果成年人了还总是需要由别人提供力量,那他根本就是没有自信。成年人应该是自己赋予自己,或者说自己发现自己的力量。</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可现如今,母亲需要别人的认可,教师需要别人的认可,校长也说自己很难……都是成年人了,是鼓励孩子的人了,却那么需要别人的认可,而且人数众多。个人以为,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骗子能够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之一。</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这当然不是说不能认可别人,不能鼓励别人。相反,成年人自信的表现之一,就是能够大大方方地欣赏别人,不妒忌,不羞愧。只是我这里说的的欣赏,其实不包含鼓励,虽然客观上被欣赏者得知后可能产生一种“被鼓励”的感觉。这种感觉,或许就是因为有的被欣赏者心态不够成熟。如果他有足够的成熟和自信,就会对别人的欣赏抱以开心但不是感恩的微笑。</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回到演讲上来。</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李一诺孤身一人前往美国读博,毕业后进入美国的麦肯锡公司。“在美国加州的办公室,我是唯一一个「外国人」,没有商业背景、没有职场经验,说实话每天都在自我否认当中。”</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职场菜鸟的这种紧张无力感,很多人都曾有过。此时若得到高人、前辈的指点,哪怕是简单的一句“干得不错”,也会让新人欢欣鼓舞,恢复自信。</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所以,确实应该鼓励年轻人。</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可我还想到了一些战争片、警匪片。</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为了训练新人,甚至可能是战马,教官模拟了逼真的战争环境,人在高度仅有四五十厘米的铁丝网下匍匐前进,身边时有炸弹爆炸,机枪就在头顶咆哮。甚至,战友间进行“信任射击”……</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总之,为了完成任务,必须让菜鸟尽快熟悉并适应战场环境,懂得信任战友、保全自己。这些都不是简单一句“你行的”就可以替代的。</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年轻人需要鼓励,更需要切实的指导。可惜,鼓励的事很多人愿意干,动动嘴就可以了;指导的活就不好说了,有时候看着前辈们也出工出力了,可效果呢?</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例如,在中国拿驾照必须经驾校培训,培训结束再通过考试。有不少人,拿到了驾照依然不敢上路甚至真的不会开车。</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应试教育处处有啊,千万不要以为只是驾校如此。</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还有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的年轻人,其实没有几个到学校就真会上课、真会带班,更没几人对现实的学校和教育有真切的了解。</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毕业了,有证了,迈过了门槛,却根本没过关,所以,学校得有“青蓝工程”,以老带新。</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青蓝工程”的效果如何?借用一句成语:覆巢之下,岂有完卵。</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所以,职场中人,别太软弱,别太脆弱,不用太期待前辈的鼓励,好好参加业务培训才是正道;也不必太在意别人的质疑,只要你拿得出业绩。</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小孩子摔跤了,四周没人还知道自己爬起来。成年人累了怎么好意思坐那里等待别人过来给自己喊“加油”?</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知道,很多人要骂我了。对于那些习惯嚷嚷“妈妈抱抱”的人,他们最讨厌的就是那句“自己走,你可以的”。</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过去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现在是有人喊“抱抱”,就会有人愿“抱抱”,温馨得很。</b></p><p><br></p> <p>现在很多年过去,我发现我们这个世界,有一个习惯,就是对做事的人,更多的人愿意站出来质疑和挑战,如果我有机会,我都会给他们一份赞许和鼓励,因为我现在还记得,当年的那份认可带给我的力量。</p><p><br></p><p>因为这份力量带来的自信,我从一个职场新人,变成了一个不错的项目经理。</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但是再往下走, 似乎需要更多的力量。</p><p><br></p><p>当时我面对的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我要不要去「往上爬」,当领导?</p><p><br></p><p>当时我对这个想法是抵触甚至厌恶的,甚至因为看不惯公司的领导不公平的对待同事,对公司产生怀疑,暗下决心,要愤然离职。</p><p><br></p><p>但是经过了很多苦闷纠结和挣扎之后,发现一个浅显的道理:当你对现有体系不满,认为自己坚持的东西是对的时候,希望让自己坚持的东西成为更普遍的现实,那唯一的路径,就是在现有环境里自己「成功」。</p><p><br></p><p>想明白这一点,我想我又有了新的力量,我的力量是这份「我想」带来的自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点评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想”带来的自觉,这一点我非常认可。</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经常对来访者说“要思考”,要有“思考”的习惯。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思考的力量”,那他一定是不成熟的,无论年龄大小。</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但李一诺所说的“想明白这一点”,我以为还远远不是真的明白了。</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当你对现有体系不满,认为自己坚持的东西是对的时候,希望让自己坚持的东西成为更普遍的现实,那唯一的路径,就是在现有环境里自己‘成功’。”</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非常励志的话语,却严重低估了现实的力量。</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在现有环境里自己‘成功’”,这是一个很模糊的说法,应该不只是“出淤泥而不染”这么简单,更是要充分吸收淤泥的营养,利用泥潭的条件,最终出类拔萃。</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但是,这样的“成功”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东东,非常值得怀疑。</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在我的视野中,追求在“在现有环境里自己‘成功’”的人,都在与魔鬼做交易。</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李一诺还认为:“想要什么样的环境,就自己动手去创造它。”</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在美国留学并工作,且成为麦肯锡公司合伙人的李一诺,她真的明白自己在说什么吗?</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的一些朋友也像李一诺一样,总有一种没有由来的自信,总以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取得成功,包括“自己动手去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总是给他们泼冷水,告诉他们,“或许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死在寻路的路上”,可以努力多挣钱,就是不要再想着“成功地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了。</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还不是时候。</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努力就能成功,出发就有庆典,这是哄小朋友们玩过家家呢。</b></p> <p>所谓自觉,是你可以愤怒,但不要抱怨,想要什么样的环境,就自己动手去创造它。</p><p><br></p><p>因为这个转变,我从一个优秀的员工,变成了一个领导者。几年之内成为了麦肯锡的合伙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到了2015年,我成为合伙人的第三年,那时候已经在公司做了十年。当时在美国作为一个女性亚裔的合伙人,说实话,事业是未来可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但是我如果诚实的问自己,你迷茫么?你还有理想么?下一个十年准备怎么过?</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的答案其实是我不知道,我还迷茫,似乎还有理想,但它也日渐模糊。</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2015年2月,我有一个机会,去见比尔·盖茨,说实话,当时是带着偷窥首富的心理去的,所以现在我还记得,走进他在西雅图办公室的时候,那种巨大的不真实感。</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做慈善,而且不仅捐钱,还全身投入地做盖茨基金会?</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他当时的回答我现在都还记得,他说,你知道吗,我当年认为,我们这个世界,人们是各司其职的。我,作为微软的CEO,把我的公司管好,全球的健康问题,有世界卫生组织不是吗?粮食的问题,有世界粮农组织不是吗?那世界的安全的问题,不是有联合国安理会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但是后来我才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在这个世界上影响数亿人的重大问题上,存在巨大的真空。</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他当时举了一个例子,是疟疾。疟疾是一种蚊子传播的疾病,每年都有很多很多人得病,我们中国也曾经有几千万人得病,严重的会导致死亡。</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由于咱们中国优秀的疾控工作,疟疾今天在中国已经接近消亡,所以可能很多在座的朋友并不知道。就是今天在这个世界上,还有30亿人受到它的威胁、每年有2亿人得病,50万人死亡,更可怕的是其中死亡的70%是5岁以下的儿童。</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面对这样一个危害重大的疾病,全世界对它研发投入是多少钱呢?是5亿美金。</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听起来这个数字也许很大,但是我给你一个对比,我们全世界每年对男性谢顶的研发投入是多少呢?20亿美金。</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可能看到这些数字你们就明白,疟疾肆虐,危害生命。但因为主要发生在非洲和其他欠发达国家,为他们研发药物无钱可赚,无利可图。一方面,市场机制虽然强大,但在世界边缘,市场无法为穷人服务。</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听到这个例子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以为我见过了整个世界,但是我见到的,是市场可以运行的、中产阶级的世界。在此之外, 还有一个广大的为贫困和疾病所困、一个让人不那么愉悦却是非常真实的世界。</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盖茨也看到了这个世界,但更不容易的是,他又往前一步,问了一个问题,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所以他自己捐钱,成立基金会,并且全身心投入,收集数据,制定战略,投资人才,探索创新机制,希望解决这些问题。</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但是当你面对的是这些世界范围内的大难题时,他就发现哪怕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财富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大家可能没法想象,作为一个世界首富,他最经常的形象,是在世界各地奔走呼告——要钱。</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当时我坐在西雅图的办公室里,午后的阳光温暖地照进来,打在我的脸上,那一刻我意识到,这次以见首富的猎奇心态开始的旅程,会改变我人生的轨迹。</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从那之后,我离开麦肯锡,加入盖茨基金会,也把全家从美国搬回到中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并不是一份职位更高薪水更高的工作,但是我突然觉得有幸,能够去面对真实广阔的世界,能把自己在商业领域的经验和训练,在解决中国和全球健康和贫困的问题上,出一份力,这何尝不是人生之大幸。</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想那时候我在盖茨身上感受到的力量,是看到真实的世界,之后的选择和担当带来的力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点评三:</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看到这里,想到床头放着的一本书,先推荐给大家。</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涟漪效应》讲述了以商业思维做社会公益的18个世界经典案例,提出了社会企业家改变社会体系的五个策略式路径。</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作者贝弗利·施瓦茨,是爱创家的副总裁。该机构是一个全球性组织, 致力于保证社会企业家及他们的创新能够激发更多的创变者以便维持和支撑更大的社会变革。</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好,继续说演讲。</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李一诺说:“我以为我见过了整个世界,但是我见到的,是市场可以运行的、中产阶级的世界。在此之外, 还有一个广大的为贫困和疾病所困、一个让人不那么愉悦却是非常真实的世界。”</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她要拥抱这个“非常真实的世界”,于是离开麦肯锡,加入盖茨基金会,还把全家从美国搬回到中国。</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可是,2015年回国,2016年就办了一土教育,现在学校一年学费16到18万。</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土教育面向的不是“为贫困和疾病所困”的那个世界,李一诺依然在那个“市场可以运行的、中产阶级的世界”啊。</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反对她作出的选择,一个母亲为了自己孩子的成长办一所学校是让人感动的,我只是说,一个不到19分钟的演讲不应该如此分裂啊。</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当然,力量来源于分裂,这倒是真的,比如原子弹。</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四</span></p><p><br></p><p>那时候我38岁, 有三个孩子。2个男孩1个女孩,那时候他们是6岁、4岁和2岁。</p><p><br></p><p>回到中国,和所有适龄孩子的父母一样,我开始给他们寻找学校,也同时意识到陷入了一个困境。</p><p><br></p><p>国际学校,在中国把孩子当作外国人教养,我不认可;公立学校,有很多深陷应试的泥潭。有些做所谓全人教育的精英学校,在城市郊区豪华封闭的校园里,我觉得做不出来真实的教育。</p><p><br></p><p>但更可怕的是,所有这些表面看起来非常不一样的学校,背后其实都是一个逻辑,就是残酷的竞争和淘汰,在焦虑中,很多家庭,付出大量的精力和金钱,甚至是家庭成员,经常是妈妈的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在焦虑和痛苦中把孩子熬成一个能上中国或者美国名校的人。而更可悲的是,哪怕你成功了,你的成功意味着其他100个人的失败。</p><p><br></p><p>我走出校园20年,现在回头,发现我们的孩子还是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不过这个战场从高考拓展到了海外名校,还是一将功成万骨枯。</p><p><br></p><p>我也意识到,我这20年来,各种各样的职业经历,其实一直让我在教育的终点回看教育。这些成功的孩子,我见过,有些的确成功,但是大部分,在光鲜的简历下面,是一个虚空的自我,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能做什么。而且更可怕的是还有那100个你看不到的人。</p><p><br></p><p>所以我想,我们有没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育思想,从淘汰到成全,能不能做尊重儿童、善待儿童的教育,培养内心充盈、热情生活的下一代人?</p><p><br></p><p>我们经常说,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但有没有一种可能性,让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生活?让每个孩子、家庭还有教师,都能在教育中感到快乐并成长?</p><p><br></p><p>我从美国回到中国,还有一个执念,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有没有可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做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我们自己培养自由、多元、充满创造力的下一代人?</p><p><br></p><p>所以2016年,我以个人的身份,开始了探索一土教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点评四:</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2016年,李一诺以个人的身份,开始探索“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做世界最好的教育”。</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2017年10月22日,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记者招待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表示:2049年,中国教育将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到那个时候,中国的标准将成为世界的标准。</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作为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悲观的乐观主义者,面对这份豪情,我竟无言以对。</b></p> <p>希望用社会创新的思路,重构教育生态。做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和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希望用一种社会参与的方式,探索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径。</p><p><br></p><p>如何探索?理论上其实很简单,想有内心充盈的孩子,那就要有内心充盈的成人。</p><p></p><p><br></p><p>许多人加入了我们,有从教多年心怀理想的教师们,有名校毕业的放弃了去投行或商界的年轻人,有大学老师,有艺术家,有工程师,有创业者。但这些所有标签后面,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他们都是朝气蓬勃、热爱生命、敢于创造的一群人。</p><p><br></p><p>回到我当年学霸的人设,我想我们这个世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社会顶层人才,很少有人真的愿意投身做基础教育。我想值得我骄傲的一件事情是,因为有一土,很多这样的年轻人,改变了职业选择,投身基础教育。</p> <p>但另外一方面,在中国做教育,又很难。我们的大环境高管控、高焦虑。看到创新,更多人想到的不是如何鼓励和支持,而是想到如何给自己免责,每个人都在一个大体系中,可以做事的空间似乎越来越小。在满足一道又一道看似正确的要求的时候,你被一点一点的消耗,筋疲力尽。</p><p><br></p><p>说实话, 想到过放弃。</p><p><br></p><p>觉得自己快没电的时候,我就站在校园里,闭上眼睛,去听孩子们的声音,听他们吵吵嚷嚷、欢笑和奔跑。</p><p><br></p><p>那一刻,就又有了力量。</p><p><br></p><p>我想,这是力量的终极来源,来自于面对真实的生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点评五:</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社会顶层人才很少有人真的愿意投身做基础教育,原因何在?</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简单粗暴地说,一个字:钱;两个字:钱少。</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不是说一土给老师的钱多,因为我根本不清楚他们怎么给老师开工资。</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如果不是前几天有家长咨询时告诉我,我都不知道现在一土的学费最高是每年18万。</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相信有很多人不是为钱,而是冲着一土的教育理念去的那里。</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这样的人,世界各地都有,但都不多。</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这就是人性。</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基础教育那么重要,为什么没有哪个国家加倍扩大基础教育的投入,让小学、幼儿园老师的收入能远远超越大学教授,成为所有职业中薪酬最高的人呢?</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如果这样,估计家长们都不会乐意。</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又要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这也是人性。</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当然了,财政是个复杂的事情,不是我在这里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但是至少可以冷静思考一下:基础教育真的像有些人讲的那么重要吗?或者换个思路:又有哪个阶段的教育并不那么重要的?</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人啊,不但会自己吓唬自己,自己感动自己,有时候也会自己打乱自己。</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中,讲情怀往往是行骗的开始,需要警惕。</b></p> <p>但另外一方面,在中国做教育,又很难。我们的大环境高管控、高焦虑。看到创新,更多人想到的不是如何鼓励和支持,而是想到如何给自己免责,每个人都在一个大体系中,可以做事的空间似乎越来越小。在满足一道又一道看似正确的要求的时候,你被一点一点的消耗,筋疲力尽。</p><p><br></p><p>说实话, 想到过放弃。</p><p><br></p><p>觉得自己快没电的时候,我就站在校园里,闭上眼睛,去听孩子们的声音,听他们吵吵嚷嚷、欢笑和奔跑。</p><p><br></p><p>那一刻,就又有了力量。</p><p><br></p><p>我想,这是力量的终极来源,来自于面对真实的生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点评六:</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从真实的世界到真实的生命,李一诺认为自己找到了力量的终极来源。</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可我想说,在她与比尔·盖茨面对面交流之前,她认识的世界难道不是真实的吗?在她办学之前,她遇见的所有人都不真实吗?</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她可以说以前的认知太片面,但不应该说它们不真实。</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个学霸,应该可以区别片面和真实的。</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这么一想,发现李一诺可能已经不真实了。</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不真实的李一诺显然更受很多人的欢迎,大家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不知道这是她有意把自己包装了,还是她的认知步入误区太远了。</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结合自己几年的咨询经历,有不少家长会为自己没有高文凭、高收入而惭愧,认为自己见识太短教育不了孩子。</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这很有点李一诺走进比尔·盖茨的办公室后才发现自己认识了真实世界的味道啊。</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其实不然。</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不真实的,恰恰是这种感觉。</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认为自己没资格教育孩子的家长,都是因为受了别人的误导而忘却了生命本能的力量。</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为人父母与文凭有什么关系,西北农民目不识丁照样培养出了三个博士生啊。</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倒是这些年,教书育人的把孩子逼死逼疯的倒不少了。再这样下去,恢复过去的学徒制度得了,入学前学校与家长签个生死文书:踏进校园,病残逃亡,学校概不负责。</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说远了。</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力量的终极来源,来自于面对真实的生命。</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倒是赞成这句话,但李一诺的解读错了。</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五</b></p><p><br></p><p>现在回首这四个阶段,看起来好像很有章法、循序渐进。</p><p><br></p><p>其实人生何其复杂,谁又有标准答案呢?</p><p>我们现在选择面对真实,了不起;当年那个面对新的境遇,敢于戴上面具忐忑不安进入的自己,也同样了不起。</p><p><br></p><p>我们现在做领导了不起;当年那个无名小卒,看到不平想要愤而离职的自己,也同样了不起。</p><p><br></p><p>我们探索新教育了不起;那些在现有体系内尽己所能给孩子争取更多空间的教育者们也同样了不起。</p><p><br></p><p>世界很大、问题很多,我们每个人都很渺小。但我想我们每一个渺小的凡人,在面对这些不堪的境遇的时候,都永远有一个自由,就是我们内心如何选择的自由。希望我们能选择看到真实广阔的世界,希望我们能够选择坚持独立和持续的思考,希望我们能够选择面对真实的生命,感知内心的光亮。然后,向光而行,不要再停下脚步!</p><p><br></p><p>谢谢大家。</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点评七</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写这个,是前几天看到不少朋友在转发李一诺的这个演讲,转发原因是被感动了。</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个谈“力量从哪里来”的演讲,最后让人感动,我个人觉得很诡异。</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力量从哪里来?</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如果是说纯粹的物理力量、生理力量,那就是靠吃靠喝啊,很简单的事情。吃米饭甚至吃菜泡钣长大的人和吃牛肉喝牛奶长大的人比力量,胜利只能出现在影视作品里。</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如果说的是心理力量、精神力量,那么这种力量绝对不是外界输入的,而是个人内部生发的。精神力量,源自于观察(经历和阅读)与思考(质疑和追问)的心理混合反应。因为这种反应,人才有选择,有行动。</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电视剧《亮剑》中,团长李云龙战前讲几句话,战士们就嗷嗷叫地往上冲。不是李云龙“给了”战士们力量,是他激发了大家的斗志。</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他的作用类似于导火索、引爆器,真正的力量其实就在战士们身上。</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要是断了供养,没吃没喝没弹药,李云龙就是说破大天,战士们也冲不动。</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但这个道理,战士们并不清楚,李云龙自己也未必清楚,清楚了他也未必愿意说破。</b></p><p><br></p> <p>孔捷是个直性子:你们打仗难道是为我打的?你们是为你爹,为你娘,为你姐,为你妹子,为那些屈死的中国人打的。</p> <p>装神弄鬼是个贬义词,但它就像一块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啊。</p><p><br></p><p>很幸运,这地界,太多的人有满世界找菩萨拜的习惯。</p><p><br></p><p>双方一拍即合。</p><p><br></p><p>很少有人愿意自己唤醒自己,他们更愿意把自己交出去:请你监督我,请你引领我,我这辈子跟定你了。</p><p><br></p><p>一如当年他们的父母把他们交给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该打打,该骂骂,我们不怪。</p><p>他们敢怪才怪。</p><p><br></p><p>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思考“力量从哪里来”,不妨问问“力量因何而消失”。</p> <p>中年女性的成长轨迹</p><p><br></p><p>看到这个视频很有感触,它的主题是光</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力量1——从别人带来的认可而带来的自信得来的</b></p><p><br></p><p>轨迹1:刚入职场——进入美国的麦肯锡公司</p><p><br></p><p>每天都要努力,竭尽全力所带来的紧张感。</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力量2——来源于“我想”带来的自觉</b></p><p><br></p><p>当你对现有的体系不满,认为自己坚持的东西是对的的时候,其实想让自己坚持的东西成为更普遍的现实,那就是在现实当中更加普遍的成功。</p><p><br></p><p>你的迷茫和理想?</p><p><br></p><p>看到比尔盖茨带来的力量:</p><p><br></p><p>为什么你做慈善资金呢?</p><p><br></p><p>他的回答是:以前我以为世界的人是各司其职的,世界安全问题有联合国安理会、粮食安全问题有粮农 但是后来发现现实社会有巨大的真空。比如疟疾研发投入5亿美金,而秃顶研发投入20亿美金。很多非洲国家和贫困国家在疟疾中死亡,但是因为s他无利可图所以没有人愿意去投资。</p><p><br></p><p>市场机制非常强大,我以为见到了整个世界,但是实际看到的是市场可以运行的中产阶级的世界。</p><p><br></p><p>“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p><p><br></p><p>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经常带来的形象却是奔走呼号要钱。</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力量3——看到真实世界之后的选择所带来的责任和担当的力量</b></p><p><br></p><p>孩子的教育问题:</p><p><br></p><p>背后的逻辑都是残酷的竞争和压力</p><p><br></p><p>其实我一直在教育的终点回看自我。</p><p><br></p><p>有没有可能从根本上有不同的教育思想?</p><p><br></p><p>教育本身i就是美好生活,如何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做世界最好的教育?自由、多元、充满创造</p><p><br></p><p>重构教育生态?</p><p><br></p><p>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和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以社会参与的方式进行教育。</p><p><br></p><p>首先有内心充盈的成年人,就是教师的加入。</p><p><br></p><p>每一个人在大体系中,想到的不是鼓励和创新而是如何免责。</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这是力量的真实来源:面对真实的生命</b></p><p><br></p><p>社会极其复杂,谁都没有标准答案。</p><p><br></p><p>我们能够选择看到真实和广阔的世界,希望我们能够选择独立和持续的思考,希望我们能够选择面对真实的生命,看到内心的光。</p><p><br></p><p>看完视频后我觉得她真的看到了很多问题,她很愿意去反思和思考。她的成长故事和语言都是有力量的和她的主题很契合。整个演讲是从她的职业开始的,看似是有章法可循的,但其实都是因为她的内心充盈。她的内心充盈愿意不断探索自己的理想,反思自己迷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