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记忆:80到9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变迁

贝贝舟

<p>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拨乱反正翻开了改革开放崭新的一页。那个年代我20岁到30岁,正是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留给我的是满满的美好记忆。今特再发美篇,向共和国和我的青春致敬!!</p> <p>图为:1982年的北京,一群人看着外国摄影师的镜头,这张照片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有的正经,有的腼腆,有的笑嘻嘻。</p> <p>图为:1982年的北京,人们蜂拥抢购进口产品,对外国进来的产品非常好奇。</p> <p>图为:1982年北京的自由市场,这是一位老大爷在卖皮鞋。</p> <p>图为:1982年北京的鸟市,一名老大爷嘴里吃着东西。</p> <p>图为:1982年北京街头的菜贩。</p> <p>图为:1982年北京的街头,后面的广告牌非常显眼,外国电器已经逐渐走进人们家中。</p> <p>图为:1982年,上海公园里正在休息的青年男女。</p> <p>图为:1987年,广东某小学的操场,孩子们在玩跳绳。</p> <p>图为:1987年广东,人们正在整理从功德箱里捐来的钱,他们打算重修一座庙宇。</p> <p>图为:1987年,在广东汕头,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剧,这在当时绝对是小康家庭。</p> <p>图为:1987年的一对中年夫妇。</p> <p>图为:1987年的打工者。</p> <p>图为:1987年,打工的年轻人。</p> <p>图为:1987年,一名妇女和自行车在家中的合影。</p> <p>图为:1987年,一张全家福。</p> <p>八十年代的中国女孩真的很美:</p><p>“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啊,亲爱的朋友们,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年轻的朋友来相会》</p><p>从1975年开始,乘坐中国民航国家航班的乘客可以免费获赠一瓶茅台酒。</p><p>一开始只是免费赠送一瓶茅台酒,后来直接改成免费畅饮,此福利直到八十年代末的时候才被取消。</p> <p>八十年代的国际航班,坐在头等舱的旅客可以免费享受空姐提供的茅台畅饮及北京烤鸭。</p> <p>1982年正在圆明园游玩的游客。</p> <p>1986年中国昆明过新年的节日气氛;穿着跟上图中1982年的北京女孩差别不大。</p> <p>八十年代,也有很时髦的中国女孩,这应该是80年代末的照片。</p> <p>八十年代末,在深圳工厂的打工妹,边吃饭边看电视。</p><p>那时有一句著名的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如果那时在深圳或者东莞买了房,有很多人就成为了深圳人,哪么有多少人留在了广东?</p> <p>八十年代末一家台资的深圳制靴工厂,工厂大约共雇佣了1万人,生产的鞋子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英国和俄罗斯。</p> <p>八十年代初期最红的几位电影女明星:</p><p>李秀明</p> <p>刘晓庆</p> <p>陈冲</p> <p>八十年代的中国香港女明星。</p> <p>八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飞黄腾达时期。</p> <p>八十年代的传统百货业:</p><p>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的萌动,开放的探路,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p><p>农民进城卖菜,进城打工;电视、冰箱、洗衣机被搬进低矮的大杂院;青年男女可以手拉手跳起集体舞,可以烫头染发;气功风靡一时,迷倒大批信众;老胡同在“拆”字中渐渐消失……</p> <p>青岛·1983年【 Thomas Hoepker】</p> <p>传统百货业是指面向最宽泛消费群体的经营品种“大而全”的百货业态,以经销和代销模式为主,联营模式为辅的大型百货公司。自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步入市场经济时代,各种百货商场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商场里的人更是络绎不绝。</p> <p>尽管不断新建或扩建大型百货商场,但对经营百货公司最重要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技术却一直在原地踏步,顶多是在扩大面积、升级装修上做做文章。</p> <p>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等新型业态陆续进入中国,并得到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百货业单一的经营模式。【Google】</p> <p>北京·1980年【Magnum Photos】</p> <p>北京·1980年【Magnum Photos】</p> <p>北京·1980年【Magnum Photos】</p> <p>北京·1985年【Aad van der Drift】</p> <p>北京·1984年【kattebelletje】</p> <p>汕头·1983年【tumblr】</p> <p>上海·1980年 【Magnum Photos】</p> <p>上海·1980年 【Magnum Photos】</p> <p>北京·1980年【摄影:Gustav】</p> <p>一组八十年代老照片,看看80年代的人们:</p><p><br></p><p><br></p> <p>北京长安街早上六点半的上班族</p> <p>上海出口服装</p> <p>模特在长城展出法国时装品牌皮尔·卡丹</p> <p>1980年,上海音乐学院的排练</p> <p>1980年,一名警察在打电话</p> <p>1980年,上海街头的外国电影海报</p> <p>1982年,演员刘晓庆在北京</p> <p>1982年,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薛飞</p> <p>1984年,在北京拍婚纱照的新人</p> <p>1985年,北京公交站</p> <p>1985年,英国威猛摇滚乐队来首次访华演出</p> <p>1987年,北京健身秀</p> <p>1988年,北京天安门的情侣"</p> <p>外媒镜头下80到9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变迁:</p><p>那个时候,没有大商场,</p><p>也没有家乐福沃尔玛,</p><p>街上随处可见的是一个一个家庭经营的小店。</p><p>一个家庭经营一个小店,虽然小但很充实..</p> <p>那个时候,为了养家糊口,</p><p>不少农村的女孩子不得不外出打工,</p><p>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来补贴家用。</p><p>机械化的大工厂,养育着千千万万的工人以及农民工,</p><p>为了生活大家奔波着,劳累着...</p> <p>那个时候的工人们,灰色的服装,各色的工帽,</p><p>为了生活,忙碌着、期盼着,</p><p>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奋斗与劳累能换来赢得的劳动果实...</p> <p>有的农民工,由于生活所迫,</p><p>不得不拖家带口地带着少有的行李来到大城市,</p><p>去寻找新的一片天地...</p><p>初到大城市,无处安家,只有流落街头...</p> <p>那个时候的万里长城,</p><p>庄严而威武地屹立在中国北方;</p><p>那个时候游客还没有那么多,</p><p>长城上只是星星点点的几处人影...</p> <p>那个时候,自行车是最好的运输工具;</p><p>人们从农村装着一满车的鸡、鸭拉往城里卖;</p><p>一切看上去那么生机勃勃,</p><p>老百姓们为了美好的明天奔波着,虽然累但快乐着...</p> <p>工厂里,也没有货车,</p><p>工人们用自行车推着满满的货物进行人工运输,</p><p>体积庞大的货物,</p><p>几乎压得见不着自行车的样子,也淹没了工人们的身影...</p> <p>大街上,小商贩们用自行车载着自制的扫帚去城里卖;</p><p>依旧是自行车,依旧是不见自行车模样只见满车的扫帚;</p><p>他们忙碌着,也期盼着...</p> <p>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刚刚试运行中,</p><p>人们不再是清一色的深蓝色衣装,</p><p>思想和行为也逐渐解放,</p><p>日子奔着未来的方向越过越好...</p><p>瞧!这小孩儿趴在爸爸的肩上,</p><p>睡得香甜,睡得安稳,仿佛那是世界上最大的靠山....</p> <p>那个时候,牛肉才一块八一斤,</p><p>羊肉一块九毛八一斤,</p><p>很便宜也很香...</p><p>一如老百姓们的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但也美味...</p> <p>那个时候,京剧还比较流行,</p><p>电视机和电影还没有现在普及,</p><p>人们总会抽空呼朋唤友去听几曲儿...</p><p>那韵味儿,似乎也不比坐在漆黑的房间看宽大屏幕上的电影差...</p> <p>那个时候,放学后孩子们排着长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过马路。</p><p>虽然没有家长的接送,但依然井然有序...</p><p>瞧!小孩子们着“左瞧瞧又看看”过马路呢~~</p> <p>那个时候的乡村,人们在鱼塘中捕鱼;</p><p>湖边密密麻麻的房屋,炊烟缭绕,</p><p>在远山的映衬下,宛若人间仙境...</p> <p>那个时候,外国领导人来华访问,是这个样子的...</p> <p>一起合影...</p> <p>那个时候的旅游景点,水真是清啊...</p><p>山水相间,美不胜收...</p><p>处处有种“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赶脚...</p> <p>1994年2月25日,北京,妇女在饭店用餐后补妆。</p><p>“下馆子”和“红嘴唇”是当时人们对经济宽裕与化妆的理解。</p> <p>1994年1月29日,北京火车站,春运返乡潮。</p><p>80年代以后,大量民工外出打工,春运成为社会热点。</p><p>到了2008年,春运期间铁路发送旅客已达1.96亿人次。</p> <p>1996年3月29日,广西南宁,中老年人在公园跳交谊舞。</p><p>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各大城市掀起一股交谊舞热潮。</p> <p>1996年9月16日,上海市民在街头购买手纸。</p> <p>1996年12月2日,上海,商家擦拭待售的二手黑白电视机。</p><p>黑白电视机于70年代末进入中国家庭,</p><p>90年代中期,黑白电视大规模升级换代到彩色电视。</p> <p>1998年3月20日,北京,路边出售的国产和进口品牌彩色电视机。</p><p>到90年代中期,中国电视机年产量达3500万台,从而稳居世界第一并维系至今。</p> <p>1996年12月12日,北京,市场上出售的各式挂历。</p><p>挂历是日历与年画的结合品,</p><p>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风靡全国,是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p> <p>1997年2月24日,北京长安街,群众自发悼念邓小平。</p><p>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于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p> <p>1997年12月22日,北京,工人为“麦当劳叔叔”上色。</p><p>麦当劳连锁快餐于1990在深圳开设第一家门店,随后在中国迅速扩张。</p> <p>1997年11月21日,北京王府井大街,街边的塑料模特展示当季的流行服装。</p> <p>那些年没有很多钱,但我们依然过得很快乐!</p> <p>1992年,广东大街上的商务人士。</p> <p>某村庄的一场婚礼,新娘子虽然挡住了半个脸,但是美貌依然可见。</p> <p>一个男子骑着三轮车到街上卖盒饭,是一个流动摊点。那些卖盒饭的流动小贩,往往是在街边就近设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盒饭的鼎盛时期,在一些车站码头、医院门口、闹市区的街边巷口,凡是人多的地方都能看见卖盒饭的,那些盒饭都是使用白色的泡沫塑料盒装饭菜。</p> <p>位于上海长乐路的陕西南路站,是26路的公交车站点。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海公交车年客运量达到近50亿人次,每年行驶的里程有100多万公里,拥有408条线路、6562辆公交车的规模。</p> <p>夏天,两个在街边卖茶水的老人。在街边放一个凳子,摆几杯茶水,路过的客人如果渴了,可以到小摊上喝一杯,那时候一杯好像是一毛钱左右。</p> <p>一个“土豪”坐在街边的摩托车上和一个男子在聊天。那时候,能拥有一辆摩托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会让其他人很羡慕,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摩托车是当时很多男人的梦想。在那个私家车还遥不可及的年代,摩托车是人们觉得最高大上的交通工具了。</p> <p>广州大街上的青年男子,此时的广州经济已经非常发达,到处充满时尚和新潮,通过街上人们的服饰和发型就能看出来。</p> <p>广州台山,一家理发店内的女理发员。</p> <p>在街边的公共电话亭排队打电话的人们。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公共电话是人们的主要通迅工具,90年代初也流行BB机,但是回电话还是要用到公共电话。那时候安装一部家庭电话要好几千元,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是一笔“巨款”,所以家里装电话的人并不普及。如今,不只是家庭电话,连移动电话也是普及到人手一部了,再加上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以前的公共电话现在已经绝迹了。</p> <p>大街上一个中年男人骑着人力三轮车搬运家具。人力三轮车是安装三个轮子的脚踏车,在上面装置一个车厢,可以用来装货, 是那个时候主要的载货交通工具。</p> <p>一家咖啡店的女子正在补妆。</p> <p>一名男子正在照顾他的孩子。</p> <p>公交车上的女售票员,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公交车售票员是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售票员的主要工作是售票、报站,一般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要是遇到高峰期,乘客多的时候就痛苦了,他们要在拥挤的车厢里穿梭售票。如今,公交车售票都改成自动投币或者刷卡,公交售票员这个职业也随之消失了。</p> <p>位于上海茅台路的公交车站和71路公交车,图中的上海市民在公交车站整齐的排着队,等待着公交车的到来。</p> <p>在福建厦门,一名从马来西亚归国的华侨,当时很多人对这样身份的人非常好奇和羡慕。</p> <p>路边的一个修鞋摊,一个修鞋匠正在修鞋。曾经这种修鞋摊遍布城市里的大街小巷,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双鞋子坏了要修修补补好几次才舍得丢掉,所以那个时候修鞋匠遍布在各个角落。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鞋子没穿坏就丢掉了,修鞋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只有少数的修鞋匠仍然坚守在一些小巷里。</p> <p>1992年的福建,正在打麻将的人们,旁边一名老大爷正在哄小孩睡觉。</p> <p>在广东深圳,看热闹的人围观股票交易所。</p> <p>很多人正在等待从海外归来的亲人。那时候,很多人开始留洋,出国成为一股热。</p><p><br></p><p>(以上图文来源网络,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