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长征 (下篇)

郴州大姚

<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6月13日, 出滇入川。 滇川边界山高坡徒,大山里难以见到植被,到处是裸露的山岩,西南高原生态环境还有待于改善。</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长征》一行从云南昆明进入滇川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的盘山道路,不时也停下车走走,随手拍下大山之惊险。</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西乡的皎平渡,位于昆明市区两百多公里金沙江渡口。在会理县的东南方47公里,跨过皎平渡大桥来到金沙江北岸就是四川境内,滇川两省以金沙江为界。</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巧渡金沙江”,1935年4月19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发出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红一军团接到命令,立即派红四团向禄劝、武定、元谋急进。在了解到国民党的“中央军”还没有去过这几个县,决定由先头分队化装成“中央军”。于是,红四团一天时间没费一枪一弹就巧取三城,为大部队直插金沙江赢得了宝贵时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盘山公路一路下山,快到山下时,只见深山峡谷中有一抺“绿带”,原以为是山塘或湖泊。车行在岸边一打听,才知是金沙江。印象中的金沙江惊涛拍岸,原来是在下游兴建水电站,筑坝后金沙江也就平静如湖了。</b></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的皎平渡,因乌东德电站蓄水将淹没。该电站2015年12月24日正式开工,经几年建设大坝即将竣工。金沙江全长2316千米,公里落差3280米,最适合梯级水库发电。为此,就有了世纪工程,金沙江“变”金沙湖。</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5月1日至9日,中央红军在皎平渡,36名船工七条船九天九夜奋力的拼搏下,3万多名红军胜利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真正的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至此,皎平渡写入中国革命的历史。</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金沙江,是中国长江的上游,长江江源水系汇成通天河后。到青海玉树进入横断山区,开始称为金沙江,因江中沙士呈黄色而得名。长江(金沙江)源头——当曲,是依据“河源为远”的原则确定下来的长江源,它是距离长江入海口最远的源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金沙江,毛主席渡江后曾经在岸边岩洞住了三天三夜。1935年5月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军委领导人渡过金沙江后并没有立即离开金沙江北上,他们就在那些岩洞内办公住宿,指挥红军全部渡江后再北上。那些河岸的岩洞,原本是马帮沿途休息的地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91年修建了连接川滇两省的渡江大桥,聂荣臻元帅亲自为红军,巧渡金沙江纪念碑题写了碑名。大桥通车后,皎平渡才真正成为连接川滇的咽喉。金沙江南岸(云南)的天宝山和中武山含有丰富的铁矿石,每天有上百辆车源源不断地将铁矿石或铁砂粉运到攀枝花钢铁厂等地冶炼,促进了西南地区的钢铁工业发展。</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次来到这次来到皎平渡,多亏遇到桥边小买店的川妹小胡,知道我们从湖南毛主席家乡远道而来,她热情向我们介绍了金沙江皎平渡的情况。我们所站立的河边就是当年红军渡江处,由于下游水库使江面水位抬高,原渡口的红军过江遗址被河水淹没,不过,政府拟按原址复原。小胡还将原遗址照片传发给我,很珍贵的照片用于此文章中,深表谢意!</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之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两岸崇山峻岭,悬崖峭壁。</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金沙江畔的川妹小胡提供。据她说,这是金沙江未修水库之前实况,两岸还有好多民宅,江中的跨江大桥应为老桥,由于下游筑坝江面水位提高,故在老桥附近下游重修建新桥,也就是现在的皎平渡大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5月12日,中共政治局在四川省会理城郊铁厂村举行扩大会议,史称“会理会议”。会理会议是长征中一次重要的会议,它统一了中央红军战略思想,进一步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是遵义会议的延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会理会议总结了遵义会议以来新的战略方针,批评了从四渡赤水到巧渡金沙江期间,中央和红军领导层中出现的离心倾向,并决定越大渡河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建立川陕根据地。</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会议还任命刘伯承同志任先遣司令,利用他在川军中的声望和熟悉的地理民情等有利条件,为全军开路。</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央纵队进至会理县城郊后,鉴于敌追兵距我上有四、五天路程,中革军委于5月12日做出了红军在会理休整的行动部署,但由于攻城未果,且中央红军主力在会理休整的任务已完成,中革军委于5月14日夜作出“我军15日全部撤出会理向西昌方向前进”的行动部署。至5月18日,红军全部离开会理境内。</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5月20日,刘伯承、果基约达在彝海之畔留下了“彝海结盟”的千古佳话,实现了民族团结,为下一步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 彝海结盟” 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光彩的一笔。在通过彝区的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提出,“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所有人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等主张,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彝海结盟”,保证了中国工农红军顺利通过凉山,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红军主力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泸沽到大渡河在当时有两条路: 一是走大路,从冕宁沪沽东面翻越小相岭,经越西县城到大树堡,由此渡过大渡河。 二是走小路,而且是崎岖难走的羊肠山路。从沪沽北面到冕宁县城,然后通过彝族聚居区到达大渡河河边的安顺场。其实,当年那么多红军的军事行动,也不宜走小路。后来,在彝族同胞的帮助下,顺利的通过了彝族聚居区。</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安顺场抢渡大渡河。渡口宽有300米,水急、浪大、漩涡多,对岸有一个营的敌人兵力,且当地仅有一条船。红军十七勇士控制安顺场对岸渡口后,小船返回时又找到两只小船,但靠三条小船每小时往返一次,全军渡河要一个多月,战情紧张也不允许。</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夺取距安顺场165公里的泸定桥,让大部队通过。夺取泸定桥的任务,落在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肩上。战士们在铁索桥上铺门板匍匐射击前进,拼死夺取泸定桥,使红军大部部顺利过河。此战役,令楊成武一战成名。</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大渡河,古称北江、大渡水、泸河等,位于四川省中西部。历史上被作为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但从河源学上应为岷江正源。</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经强渡石棉县安顺场渡口和夺取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5月28日“磨西会议”,在四川磨西古镇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会议内容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研究北上路线。</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确定下一步行军方向如何与红四方面会合。</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中央准备派陈云同志出川,到上海恢复被敌人破坏的党组织,再去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革命情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四川省泸定磨西古镇位于贡嗄山东麓,旧时称谓“磨西面”。磨西镇历史悠久,是汉、彝、藏、回、苗、滿、西蕃、土家等民族聚居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途中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重大胜利。 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飞夺泸定桥,整个战斗仅用了二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沪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的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沪定桥因此举世闻名,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一七O五年),翌年4月合龙告竣。桥身由13根铁链锚固于大渡河两岸而成,长101.67米,宽3米。桥体造型古朴,结构独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6月,风云激荡的历史再次钟情于这方钟灵敏秀的土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央红军,在天全县打土豪、分田地,补足供给后,分兵过天全县北上抗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昨晚就入住四川省天全县,一早起来去天全县红军长征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在天全的光荣历程,在整个红军长征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于1935年6月3日至8日路过天全县。 红四方军1935年10月7月攻占天全县后,在天全驻扎了108天,留下了永不熄灭的火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参观四川省天全县红军纪念馆后,又去相邻的芦山县红军广场,除了迎面墙上有“红军广场”几个大字外,还有一块不大的广场。也许这次“我们的长征”之行中最简单的广场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查阅《百度》,才知道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途中路过芦山县,还有红军第四方军三十军司司令部旧址,</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冬, 红军长征途中, 芦山县有1200余人青壮年参加红军,其中绝大多数已在长征中牺牲。</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6月12日至18日,,红一方面军一军团2师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楊成武带领下胜利翻越夹金山。</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夹金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徒步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1935年6月14日,两大主力部队胜利会师,为实现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两大主力的胜利会师,挥师北上奠定了基础。</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夹金山又名“甲金山”,位于懋功县(今小金县)东南,属邛崃山脉,横亘于懋功县达维乡与雅安市宝兴县之间,海拨4124米。地势陡峭,山岭连绵,重峦叠嶂,空气稀薄,天气变化无常。当地流传一首民谣 : “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力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就是对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长征”一行,于2020年6月18日驱车来到山顶,气温仅与6度左右,寒风刺骨,也仅穿一外套。山顶正好在排除险情公路塌方,施工方要求我们尽快下山,否则要几小时后才放行。于是,在寒风浓雾中拍了这张不太清淅的夹金山照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央红军长征翻越了第一大雪山“夹金山”。历时七天七夜,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二师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下从夹金山南麓克服千难万险成功翻越夹金山。</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也许是历史的巧遇,时隔85年后,我们来自湖南省郴州籍“我们的长征”一行14人,也是这一天2020年6月18日翻越夹金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达维老街东侧300米处河岸上,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小木桥,这就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两大主力部队胜利会师的历史见证——达维会师桥。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二师四团,克服重重困难翻越夹金山,来到达维与正在执行任务的红四方面军策应部队意外相逄。</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随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与党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部队进抵达维,在达维桥头受到红四方面军九军二十五师所属部队的热烈欢迎,红一、四方面军在此胜利会师。该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小金县为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下辖县,藏名赞拉,凶神之意。因境内小金川得名。小金县平均海拨2000至3000米。</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民国三年(1914)改设懋功,隶川西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隶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小金县。说到懋功,大家一定会记得“懋功会议”,史称“两河口会议”。因为红军长征途中,在四川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6月2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四川省小金县两河口镇召开,史称“两河口会议”。会议决定两军(红一、四方面军)汇合挥师北上,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b></p><p><br></p><p><b> </b><b style="font-size: 20px;"> 四川省小金县红军长征两河口会议纪念馆,系“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江西省对口援建示范项目。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两河口会议”在两河口关帝庙举行,会议的召开是为了统一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王稼祥、张国焘等。</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的政治形势,强调北上抗日的方针和党对红军的领导,否定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明确提出了北上抗日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以便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日运动的战略方针。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两河口会议实现了党和红军北上抗日和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伟大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两河口会议会址纪念园后山坡上,世纪伟人毛泽东的汉白玉雕像,雄奇伟岸,引人注目,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间,16位曾在两河口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领导人雕塑像,英姿飒爽,神形兼备。顺次瞻仰,高山仰山,景行行止,谁正向往?这段苦难与辉煌的历史,聚凝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逝者如磐,丹心如斯。</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6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梦笔山垭口是小金县通往马尔康县城的唯一通道。</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长征”一行三台车,于2020年6月20日翻越梦笔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两河口会议后,红一方面军继续翻越梦笔山,开始了北上抗日的伟大征程。</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梦笔山距马尔康县城30公里,位于卓克基乡南与小金县交界处,呈东西走向,山势平缓,最低山口海拨3900米,最高峰海拨4470米。</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梦笔山是马尔康与小金县的分界山。海拨4114的梦笔山垭口虽不如川藏线上那些著名的垭口声名远播往来的人也较少,但这里秀丽的风光却不亚于其它垭口。</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7月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率中央机关及其直属部队进驻卓克基土司官寨,并在土司官寨召开“卓克基会议”</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7月3日在土司官寨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讨论了当前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问题》和《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进行西藏革命民族运动的斗争纲领》,制定了“夏洮战役计划”,确定以卓克基地区为总后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距马尔康县城7公里的卓克基镇西索村。寨始建于1748年清朝乾隆年间,为四层碉房。1936年毁于大火,1938至1940年,土司索观赢组织人力进行重建。</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卓克基,嘉绒藏语意为“至高无上”,原为卓克基土司驻地。距马尔康县城8公里,海拨2700米。官寨楼背靠山,前面临河,景色秀丽。官寨门向西南,与西索民居隔河相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卓克基土司官寨前有座红军桥,红军经过此桥而得名。1935年7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途经此地,经过此桥跨过湍急的梭磨河北上。</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军桥用本土石料修建,是当地现存仅有的石拱桥,被藏族人民视为联系藏汉友谊的桥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7月3日,毛泽东及中央机关长征途中翻越笔梦山进入卓克基境内,曾在官寨中住宿一周,并在二楼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88年,卓克基官寨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寨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精神,修建了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在人类革命历史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奇迹,在物质匮乏,战乱动荡的年代,红军战士在党的领导下,翻雪山、过草地、吃树皮……,为建立革命政权时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奇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7月21日至22日,在芦花 (黑水县城)举行的”芦花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中央政治局继“两河口会议”之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增强一、四方面军的团结和信任,进一步统一两大主力红军的行动,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总结四方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到川陕根据地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7月底 ,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四方面军左路纵队从阿坝出发经过红原期间,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难的时期。在这艰苦的岁月里,红原广大牧民群众不畏少数反动势力的威逼,救助、收留了众多红军伤病、掉队和失散人员; 为红军过草地、越沼泽引路当向导,把自己家维持生计的青稞和牦牛支援红军。</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原县这方热土和广大牧民群众给予了长征中的红军最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为红军队伍保存了革命力量,为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如果说新疆的“独库公路”是自驾者心中的天堂,那么在绝美的川西高原,同样有一道迷人的“九红草原风光路”(九寨沟至红原县)。</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全长200余公里的路上,她横跨一座肥美丰沛的湿地草原,她笔直的出现在天地之中,是我们此行的天路。</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同时,这片泽国,是上世纪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地,这里遍布着1935年红军长征的革命足迹,长眠着无数红军英灵,永远诉说着英勇红军与大自然殊死博斗的悲壮史诗。</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查真梁子,长江、黄河分水岭。</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名拉丹冬峰西南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全场6300余公里,比黄河长800余公里。</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已颜喀拉山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寨列曲。</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查真梁子海拨4345米,位于四川省红原县境内,213线公路里程719公里处。查真意为柳树。查真梁子为红原县南部丘状高原之巅。山势虽无奇绝之处,却因丘原两侧有二水发源,一入黄河,一入长江,为一大奇观。为此,“查真梁子”成为黄河、长江分水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我们来到这美的川西大草原,昔日沼泽早已不在,但历史却永远铭刻。为永恒祭奠穿越日干泽乔大沼泽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万世传扬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教育后辈铭恩奋进。2003年,红原县委、县政府在此立花岗岩石碑予以纪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四川省红原县,在这里有当年“红军过草原的纪念碑”。红原县是阿坝州内唯一以藏族聚居为主的纯牧业县,藏族同胞对红军的牦牛支援为红军运送物资和伤病员过草地、沼泽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此段中国革命史特有的“牦牛革命”在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长征途中的伟大创举。</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60年7月,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草原及川西人民在中国革命危难关头所做出的贡献,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红原县,周恩来总理题词“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红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阿坝的雪山草地上,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最多——特别是两河口、毛儿盖、巴西等会议,作出了北上抗日,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决定。</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阿坝红原县草原牧民过上了幸福生活,以纯牦牛放牧为主,每家饲养一大群牛羊,骑着马儿放牧的牧民英姿不时在茫茫草原奔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尔盖举行的会议,史称“毛儿盖会议”。在会上,中央一些领导人与张国焘的分裂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挫败了分裂红军的企图。</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会议最后由通过了毛泽东起草一个决义,作为对两河口会议通过的《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的补充。</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一、红四方面的分歧,主要是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还是主张南下,以为这样可以避开国民党军队的强大压力。或者说:红军的落脚点在哪?</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红军总部依据《夏河、洮河战役计划》,并把红一、四方面军混合混成右路军和左路军。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率领。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领导随右路军行动。 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随左路军行动。</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原计划左路军、右路军到班佑会合。</b></p><p><b style="font-size: 20px;">随右路军行动的朱德、刘伯承一直同张国焘的错误主张进行斗争。张国焘的南下主张在实践中受挫,致使右路军南下时8万人,锐减到4万人。最后张国焘迫不得已回归中共中央。</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长征中的红一、红四方面军合、分、合的历史必然性。 长征途中最具惊心动魄的事件是红一、红四方面军的合、分、合的重大历史变故。</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一、四方面军第一次会师,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是执行了中共中央的指示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会合后,摆在党和红军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制定正确统一的红军发展的战略方针问题。</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8月,为牺牲在班佑河对岸的数百名战士而建“班佑纪念碑”。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由于海拨高,气候恶劣,因饥饿、疾病等原因而未能走出草原而牺牲的红军战士。</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G213国道若尔盖大草原的班佑村路边,一座高8米,宽25米的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矗立于公路旁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8月,当红军长征在班佑村草地时,来到草地时,不少红军战士因缺乏食物,体力不支,又无防寒衣物,在班佑河对岸等待后续接应中,曾发生过悲状的一幕。</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军长彭德怀在望远镜中发现班佑河对岸还有七八百之众的红军战士迟迟没有过河,命令时任红三军十一团的政委王平去按应。 当接应部队赶到河对岸时, 才发现700多名红军战士背靠背的,半趟半坐的已经全部牺牲了,此时王平政委夺眶而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草地行军,是许多经过长征的老红军最深刻的记忆。高原缺氧,天气多变,风雨雪交加。有时部队正在淌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不少红军战士被洪水冲走。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牺牲在草地的越来越多,后续的战士无须向导,顺着遍野的尸体,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行军路线。老红军们回忆走出草地后,觉得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间。</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新中国成立后,老红军王平将军生前一再要求在班佑村建造烈士纪念碑,以供后人缅怀和瞻仰革命先烈。后来建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的基座上,就刻上了王平将军《长征回忆录》的这一段文字。“……多好的同志啊,他们一步一摇地爬出草地,却没有走过班佑河……”。</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9月2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巴西乡班佑寺院召开会议,史称“巴西会议”。 巴西,又名“长安”,藏语的意思是“快乐的农区”、“安居乐业”。海拨约3050米。</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9月9日上午,张国焘给陈昌浩来了分密电,参谍长叶剑英首先看到了此电,电报的大意是命陈昌浩率右路军立即南下,并提出“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党中央。叶剑英识破了这一阴谋,立即报告了毛泽东。 毛泽东、张闻天、博古随即赶到三军团驻地巴西,连夜召开了政治局紧急会议,即“巴西会议”。</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巴西会议分析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抗拒中央命令种种表现,分折了张国焘仗优势兵力,妄图凌驾和危害党中央的危险处境。</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会议决定采取果断措施立即措施,立即率红一,三军、军委纵队一部,组成临时北上先遣队,到阿西集合,继续北上。像甘南前进,并通知已到俄界的林彪、聂荣臻,行动方针有变,要红一军在原地待命。会议还决定左路军统归周恩来指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在四川省巴西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着重研究教育与宣传问题。</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主要是针对1935年8月20日”毛儿盖会议“后,右路军(中央红军 ) 穿过茫茫草地到达班佑、巴西一带,等待于左路军(红四方面军 ) 汇合,但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后,违抗中央命令拒不与右路军汇合,并要求右路军和党中央南下,甚至企图危害党中央。 (查《党课》期刊,【年(卷),】 2006(000)012, 注明:右路军(中央红军)红一方面为主;左路军(张国焘),红四方军为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9月11日傍晚5时,毛泽东、周恩来等随同中央军委纵队和红一、三军团顺利走出草地后,相继抵达俄界,当晚向左路军发出了巜中央为贯彻战略方针再致张国焘令其即行北上电》。</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9月12日,党中央政治局在我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王稼祥、何凯丰、刘少奇、林彪等参了会议,(周恩来因病未参加)。会上,毛泽东作了巜关于与红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9月12日,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甘肃迭部县召开的“俄界会议”是一次重要会议。对确定红军北上进入甘肃的战略方针,战胜张国焘的错误和妄图分裂党和红军,胜利完成红军长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注: 俄界会议发生地在甘肃迭部县高吉村,误译为成了“俄界”沿用于今。</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俄界会议决定:</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林彪组成“五人团”,作为全军的最高领导核心。</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3.通过了彭德怀关于缩小部队编制的建认,成立编制委员会。</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会上还作了攻打腊子口天险的决定,以便迅速打开全军北上的最后一个天堑大门。同时党中央向全军作了《为执行北上抗日告同志书》。会后,部队在村对面的打麦场集合,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9月 16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了重兵扼守的腊子口天险,打开了通往陕甘宁根据地的通道,实现了北上抗日的伟大目标。</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腊子口在甘肃省迭部县东北,是迭部县藏族通往汉族地区的门户和重要交通要道。腊子系藏语之转音,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长征途经腊子口,与凭借天险、阻截红军北上抗日的国民党鲁大昌部新编十四师进行了激烈的战斗。</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军战士机智勇敢的挫败了敌人的严密封锁,一举突破天险,为红军顺利进入陕甘宁边区,实现了北上抗日打开了通道。因而,这次战斗的壮举和天险腊子口一起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腊子口,实如其名,周围群山耸列,峡口如刀劈斧削,腊子口河从峡谷奔涌而出,两岸林密道隘,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9月21日,哈达铺重要决策地。 在哈达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第一次从报纸上得知陕甘还有红军和根据地的宝贵信息,从此找到了长征落脚点。</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9月21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主力走进甘肃境内的哈达铺。毛泽东、周恩来等主要领导立即围坐在地图前考虑研究一些重大问题: 下一步去哪里去?虽有向北去陕甘的想法,但党中央的具体落脚点在哪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哈达铺革命遗址是继井冈山、陕北延安之后,遗址最大、最全面,保存原貌最完整的革命纪念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哈达铺位于岷山脚下, 南距宕昌县城35公里,北距岷县县城35公里,西之迭部县腊子口70公里。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长征,都先后经过了哈达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哈达铺,原名哈达川,明代在哈达川设铺,故称哈达铺。</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在哈达铺的关帝庙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高兴地说 : 同志们呐!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就要去陕北根据地了,是国民党报纸给我们提前了陕北红军的消息。</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我们要振奋精神,北上抗日,到陕北去。会议决定,中央红军正式改编为陕甘支队。第二天,中央红军离开哈达铺,向陕北根据地挺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9月25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领陕甘支队,从漳县新寺镇过龙川河,进入武山县境内,到达鸳鸯镇丁家门宿营。26日凌晨红军击退守敌,突破渭河后,进入通渭榜罗镇。</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1935年10月3日,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界石铺。这是红军长征第一次来到界石铺。</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部署三大主力会师时,始终以“界石铺为中心之有利基点”,强调控制界石铺的重要战略意义。</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甘肃省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曾经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次途经和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区之一。</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中央领导曾经在这里宿营扎寨,召开了干部群众大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历史典故 : 据说当年蒋介石得知毛泽东带领红军已经占领界石铺后,很是不高兴,因为“界石”与他的名字“介石”同音,心中自然感到别扭。</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把毛泽东撵出那个地方再打,不要让他的血玷污了那块地方”。蒋介石对毛泽东竟然踏脚在与他名字诣音的地方感到愤慨和不能容忍。</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此时在界石铺,毛泽东也查察觉到了这个地名怎么会与“蒋委员长”同名,他笑着再在街石上连跺三脚,说 : “我们踏上了蒋介石的脊梁骨,在使劲一踹,他就要趴下了”。彭德怀等人都笑了,也在街上跺跺脚,跨步而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军楼 这座建于清光绪十三年 (公元1888年) 的庆圣楼,在红军到来之前,还只是一座普通的戏台。</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而在1935年的那个秋天,红军战士却把它当作了给当地群众分发战利品的地方。因为就在进驻界石铺时,红军截获了国民党多辆运送军用物资的卡车,除过一部分用于军队补给外,大部分被搬到这个戏台上,当场分发给了老百姓。</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10月初,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经过西吉、海原、隆德、固原等地,到达陕北。</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豪情满怀,写下了著名诗篇《清平乐六盘山》,使六盘山从此名扬四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六盘山, 古称陇山,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也是红军长征途经宁夏的唯一去处。</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六盘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1935年10月,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由此经过,开启了奠基大西北,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新篇章。</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六盘山 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境内的六盘山上,于2005年9月18日落成,由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广场、纪念亭、吟诗台五部分组成。</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六盘山,海拨2832米,距德隆县城14公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六 盘 山 1935年10月</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固原县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要盘旋六重盘山S湾才能到顶峰。1935年9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进入甘肃省南部,10月初,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顺利地越过了六盘山。毛泽东同志站在山顶上,怀念留在南方坚持“三年游击战” 的同志,填写了这首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6年10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于此,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在此以前。即1935年10月3日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先期到达会宁县。</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中央领导曾在西津门楼开过会,故于1958年将西津楼改建为红军“会师楼”,扩建了革命文物陈列馆。</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会宁会师”和“吴起会师”的区别:</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会宁会师 是红一、二、四方面军的三军会师。 时间:1936年。而吴起会师 是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的会师。时间:1935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甘肃省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记载了1 934年至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围剿,终于在以会宁为中心的甘肃省中部地区胜利会师。</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86年建造了高达28.78米,共11层的纪念塔,正面雕刻着“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张老照片是原西津楼,今红军“会师楼”。照片是在该城楼顶的陈列馆墙上翻拍,它真实记录了会宁古城墙的今昔。</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6年10月8日,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第一师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青江驿、隆德的界石铺胜利会师。9日,红军总部及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进入会宁城。</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4年10月16日,红一方面军各部队在江西省瑞金、于都的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7日晚开始,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英勇的红军,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一切,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转战十一省,驰骋二万五千里,红一方军于1935年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10月22日,在吴起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 出席人员 : 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王稼祥、邓华,李富春,彭德怀,刘少奇,何克今、叶剑英、聂荣臻、贾拓夫及陕甘支队各纵队负责人。</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主要议题 : 毛泽东作关于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张闻天作《长征行军传束后的新任务》的总结发言。</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会议决定 : (1) 批准了榜罗镇会议的战略决策,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结束。</b></p><p><b style="font-size: 20px;">(2) 确定红军目前的行动方针是把陕、甘、晋作为主要发展区域,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历史的选择 一张报纸决定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看起来这纯属偶然。它又是历史的必然。中央红军自离开江西苏区长征以来,党中央一直在寻找落脚点。</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最初计划在湘西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黎平会议曾决定以黔北为中心建立根据地;遵义会议后又提出向川西发展 ;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中央与张国焘争论的核心问题,即是在哪里落脚的问题。张国焘要南下西进,再川康落脚; 中央力主北上东进,在陕甘川创建新的根据地。</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因此,党中央和毛泽东从国民党报纸上得知陕北有刘志丹、徐海东的红军消息后,既决定落脚在陕北,这是历史的选择。</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军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路线:</b></p><p><b style="font-size: 20px;">江西瑞金 于都 (1934年10月17日)→ 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 强渡乌江→ 占领遵义 → 强渡大渡河→_→ 飞夺泸定桥 → 翻雪山 → 过草地 → 陕北吴起红军会师(1935年10月19日),宣告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 <p><b>  </b><b style="font-size: 20px;">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17日,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会师。标志着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2月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之为长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吴起 陕甘边区根据地的北大门。1934年2月,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吴起境内的白豹川、杨青川、脚扎川、小涧川、卜罗寺川等地先后被开辟为苏区,成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同年11月,陕甘边区苏埃政府成立。此后相继成立了赤安、定边、西靖边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吴起境内白乳川一带为赤安县五区,楊青川一带为六区。吴起成为陕甘边根据地的北大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陕西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坐落在子长县,瓦窑堡即是县城所在地。中共中央于1935年11月进驻瓦窑堡的7个多月时间里,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建立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转变。</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子长原名安定县,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改名为子长县。天下名堡瓦窑堡即是县城所在地,这里曾经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11月8日,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进驻到瓦窑铺后,成立了西北军委后方办事处,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任副主席兼办公室主任。</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6年6月21日,西北军委随中央机关撤离瓦窑堡后,来到延安。</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延安市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最初始建于1950年7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最早革命纪念馆之一。</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新馆于2009年8月28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综合反映了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建设新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2005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延安分新城和老城新城。新城为黄陵新区。一年三变,三年巨变。</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不过,我更钟情于老城。延安古称肤施、延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在中国近代,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有着“中国革命搏物馆城”的美誉。</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延安革命纪念馆占地面积238亩,广场面积达38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4万平方米,内部陈列馆面积近12000平方米,其中延安革命纪念馆面积7030平方米,序厅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半景画630平方米。</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的延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告别了窑洞,过上了小康生活。原来耸立在光秃秃的的黄土高坡上的延安宝塔,如今早巳披上绿装。全国人民响应“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大搞绿化,近20年中国大陆绿化面积净争排名全球首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6月28日,巜我们的长征》之行返程第一天。专程去向往已久的南泥湾,不由回想起当年红军三五九旅开荒种地,自给自足,还有那耳熟能详的民谣《南泥湾》在耳边回荡……</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6月30日,《我们的长征》之行胜利结束。三台自驾车郴州北下高速公路后合影留念,共祝福平安到家,是一生最值得回忆,更值得骄傲的美好旅行。</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回首此行35天,往返里程11219公里,穿越了十一个省。从江西瑞金、于都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北上到达陕北吴起镇。</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回家的第二天,正好是”七一”建党节日。岁月踭嵘,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9年光辉历程,明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我们党提出2个100年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充满期待,充满希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是一部写不完的书,一部读不完的故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完稿之日,正逢“八一建军节”,谨以此文献给伟大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致以最崇高的敬礼!</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感谢《我们的长征》沿途纪念馆提供相关资料。感谢《百度》提供相关资料。真诚感谢发小刘大放推荐《長征历史上的今天》、《四渡赤水遗迹遗址》、《党史评价中的红四方面军》等有关文章。</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策划 : 刘富国、陈喜良</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编制 : 姚 宁、段新民</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执笔: 姚 宁</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摄影: 周庆联、陈新荣</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校核: 曹勋华、刘 丽</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8月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