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老太太与社会的文明度

雾都先生

<p>民族的文明与优雅老太太</p><p><br></p><p>清华教授、社会学者、作家刘瑜曾说:“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其中一个标志就是看有多少优雅的老太太。”</p><p><br></p><p>为什么是老太太?因为老太太一般不太会再为寻找异性而刻意争奇斗艳,也不太会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而让自己看上去完美无瑕,也多半不会努力紧跟潮流而招摇过市。一言以蔽之,老太太最容易“本色”出场。她们不再相信拼颜值,也无心取悦谁。</p><p><br></p><p>因此,如果一个老太太能呈现某种优雅的形象,那就一定说明她可能有着某种不同凡响的过去,一定对自己有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高标准严要求。因为无论是优雅或凡俗,都是日积月累而成的。</p><p><br></p><p>但本文并不是要讨论谁家的老太太更优雅,那未免太无聊了。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言“须知参差不齐,乃是幸福之本源”。一个丰富多元化的社会,应尊重所有人不同的选择,但追根溯源去反思每个女性所选择生活方式背后的原因,才是本文想要发掘的社会意义的真正所在。 </p> <p>岁月从容 优雅老去</p><p><br></p><p>怀着对刘瑜关于优雅老太太的观点的好奇,我开始到处努力观察世界各地中老年女性的公共形象。</p><p><br></p><p>观察的结果证明刘瑜是对的,在世界上那些更发达的地区,如新加波,香港,台湾,东京,欧美国家等,我们的确随处可见更多的优雅老太太。她们看上去干净,整洁,斯文,儒雅,有时单独出现,更多时三五成群,出没于展览馆,餐厅,电影院,剧院,咖啡厅,博物馆,以及公共区。头发或许灰白,但步伐轻盈,面容温和,说话声音不高,穿着有品位。我常常细细观察她们与人打交道的行为,感觉她们多是有礼貌的,亲和而不乏个性,面对陌生人,无敌意也不害羞。</p><p><br></p><p>总之,见到如此彬彬有礼,从容不迫的优雅老太太,我们无须心生怜悯,更无需有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感伤。因为在她们身上,让人看到的是生命的尊严与风度之美,时光虽然流逝,却可以选择优雅老去。 </p> <p>在时空中穿越的优雅</p><p><br></p><p>近年来,不知因为歧视还是对现实的真实描述,中国大妈成了存在感超强的一个群体,中外媒体都经常报道中国大妈在公共场合丑态百出、令人尴尬的行为举止,火到宇宙皆知的中国大妈们甚至有了专有英文单词“dama”。不得不说,这着实令人担忧,因为众所周知,一个女性的修养对家庭和家族命运的影响举足轻重。</p><p><br></p><p>中国自古就有淑女文化的渊源,那些存在于历史时空中,有着诗般隽永雅洁气质的女子,如班婕妤,谢道韫,蔡文姬,王昭君,李清照,林徽因等曾是一代代华夏女性的形象楷模。而今天,忙于为成功打拼却忽略修养的我们,无论拥有多少世俗层面的收获,最终,恐怕都难以摆脱内心深处的某种失落和遗憾,那就是我们还不曾体验过生命的优雅尊严的完整感。</p> <p>裹小脚,当悍妇,谁摧残女性?</p><p><br></p><p>无论东西方,自推翻皇权,倡导平民文化和提倡大众审美一个多世纪以来,阶级壁垒的坚冰也被打破,曾经在罗浮宫和紫禁城里才有的精致优雅一时间成了大众文化的敌人。</p><p><br></p><p>德国作家毕希纳在《丹东之死》这本书中形容法国大革命时,民众在反对封建时矫枉过正的激烈场景:“如果他衣服上没有洞、如果她擤鼻涕用手帕而不是用手指头擤,就把他们吊到灯柱上吧!”。</p><p><br></p><p>电影《泰坦尼克》里也有这方面的细节展现,影片中那个没落贵族出身的罗斯小姐,厌恶地看着一个母亲在教孩子餐桌礼仪,她宁愿向杰克学习如何把痰吐的更远的技术。</p><p><br></p><p>以反叛僭越精神著称的作家王朔在《我讨厌的词》一文中写到:“优雅,档次,格调,高贵,贵族,香水,丝巾,高脚杯等,我一看这些词就晕,就像碰到了腻友”。</p><p><br></p><p>而正是这样一个如黑格尔所说的“变革中不可避免的反题运动”让所有刚刚走进现代社会的女性,都不免经历“让自己彻底粗旷一次”的人生阶段。而当风浪平息,理性回归,人们开始冷静地反思这样的问题:曾经让女子裹小脚,勒细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确是一种对女性的摧残;难道纵容和鼓励女性不重修饰,粗服乱头,动则恶语相对,大打出手,不是用另一种新的方式对女性进行摧残吗? </p> <p>爱美之心是人类天性</p><p><br></p><p>每当我从巴黎香舍丽榭大街路易威登总店的门口路过,看着浩浩荡荡的中国女性排队等待进店买LV包的景象,都会情不自禁的感慨:数十年偏激的、旨在根除人们心中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努力,却抵不上一日巴黎游带来的优雅诱惑。尽管对当下的巴黎人来说,路易威登已不具当年之魅力,而刚刚开始面对消费主义世界的中国女性来说,一款小小的昂贵的路易威登包足以让她们的心狂跳不已。是的,拒绝美丽和优雅,就是拒绝人类爱美,爱出风头的天性。</p><p><br></p><p>经过200年的和平发展,经历过革命洪流的民族又都恢复了昔日的优雅。当普通人有了机会一窥罗浮宫和紫禁城的尊贵,突然发现,原来人可以活得如此体面和讲究!通过智慧大脑和勤劳双手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普通劳动者,当然不会愿意继续过粗鄙而无尊严的生活。</p><p><br></p><p>昔日罗浮宫和紫禁城高高在上的主人已成历史烟尘,阻拦不了漂亮的服饰,馥郁的香水,华丽的高跟鞋成为当下电视,时尚杂志,T台上的靓丽主角,被万千普通民众所热捧。那些曾经只有贵族才可能拥有的高雅举止,今日,也通过各种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普及深入到了寻常百姓家,让人人都可能拥有高贵主人的风采。</p><p><br></p><p>人类天性中都有渴望自己卓尔不群、风度翩翩的本能。任谁,也难以压抑。远比用暴力取缔那些高高在上的盘剥者更具有挑战性的是,如何将曾经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优雅文化普及到千千万万平凡劳动者身上。</p> <p>爱美而不得其道</p><p><br></p><p>爱美而不得其道,才是当下普罗大众面临的挑战。因为高雅,不会随着银行存款数额的增加而迅速获得,名贵的皮草和装饰不能令一个缺乏修养的人立即彰显高贵风度。</p><p><br></p><p>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一大部分群体还保留着共同的时代留痕,曾经的革命运动和贫困交集的生活所留下的印记依然挥之不去。当下,每个胡乱穿衣的中老年女性的形象中,都能看到农耕装,大宅门装,列宁装,红卫兵装,简爱装,邓丽君装,奥黛丽赫本装等不同时代带给她们的审美混合体。</p><p><br></p><p>那些在国外旅游时人手一条鲜艳纱巾,成为全民吐槽对象的所谓中国大妈,她们可能是善良艰辛抚养孩子成人的母亲,可能是创业的劳模,她们也尽可能穿着自己千挑万选出来的自认为美的行头,但在国际社会的审美大背景下,她们的形象却显得那么突兀,而自己又浑然不觉。</p> <p>生存与气质不能兼具</p><p><br></p><p>有人说,很多女性一辈子就美三次:1谈恋爱时,2结婚时,3孩子结婚时。美在她们人生中短暂的昙花一现,刚刚步入中年,就已演变成垂垂老矣的妇人。这样的女性至今在我国仍占绝大多数。</p><p><br></p><p>受教育程度低和经济条件差,自然导致一个人观念的落后和自我认知价值低。当一个女性不认为自己的一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就会缺乏一种“不以无人观赏而不香”的空谷幽兰精神,她们的绽放只为那一个人,那一件事,那一时刻的需要,如此,她们的审美体验就不免匮乏。</p><p><br></p><p>所以,当她们自觉到了在异性眼中不再具审美价值和功效的年龄时,放弃努力,就是最自然的选择。这种“自我认知价值低”就是在公共场合罕见中国优雅老太太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p> <p>肤浅难有气质</p><p><br></p><p>中国自古就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词滥调。但时代进步了,金丝笼已经打开,金丝雀却不思远飞。</p><p><br></p><p>尽管在今天的社会,人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受教育,但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概念,还是通过家庭和环境深入许多女性的观念,在这样的观念之下,一切素质和成就对她们而言,都是人生装饰的次要品而已。</p><p><br></p><p>其结果就是,女性思想和文化的肤浅成了社会的普遍现象。所谓肤浅,就是知道得太少,关注点太窄。肤浅的人既缺乏理性思维,又缺乏感性素质,自然对各种形式的美不敏感,对精神和文化生活缺乏兴趣,这就让审美和修为成了无源之水。她们每日陷于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琐事中,浑然不知自己错过了多少人生的精彩,到头来,伊人老去,就只能徒然任皱纹在脸上爬行,心酸和悔恨不断占领心灵,刻薄和扭曲的个性日益加重。岁月徒然流逝,她们又能有多少优雅的气质呢?</p> <p>淑女处方</p><p><br></p><p>如果你观察所有的气质女人,优雅的老太太,来自不同文化阶层,社会阶层的她们,可以说风格迥异,千姿百态,但她们所有人身上所共性的素质无外乎这几项:身上不脏,动作不猛,声音不高,言语不狂,举止不丑,品位不俗,待人有敬,做事尽责。这,就是走遍全世界都好用的淑女基本功。</p><p><br></p><p>不难吧?但能做到,绝对离不开自强不息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坚守,如此,才能将这些微小细节做到炉火纯青,成为自动自发的下意识。</p><p><br></p><p>在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这些基本的礼仪和修养,恰恰是最容易被人抛弃和忽略的内在品质,但是,也正是这种素质,它是任何一个女性想要成其为优雅老太太所要付出的不可或缺的努力。 </p> <p>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p><p><br></p><p>说到底,一个民族有多少优雅老太太,绝不简单是风尚或流行的问题,其背后透视出这个民族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肌理。一个社会中,优雅老太太的多与少,一定和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成正比。</p><p><br></p><p>同时,对于每个生命个体来说,到了风烛残年的岁月,能风采依旧,人淡如菊,绝不应仅靠大环境的滋养,也一定缺不了自身的坚守与终身耕耘。</p><p><br></p><p>年轻的美,是自然生命的馈赠,年老的美,更有说服力,那是一个生命对自己的雕刻,锤炼与塑造,让美与优雅融入自己的灵魂,成为自己。而正是这样的素质,成就了她们晚年的风姿卓越,也正是这样的女性,才是更好的母亲,更好的妻子,更好的公民。无论在哪个民族,她们都是“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最美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