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丛、柏灌、鱼凫三代“蜀王”在此居住数千年一一一彭州海窝子古镇。

刘廉荣

<p>彭州市新兴镇地处成都平原和川西北高原龙门山脉的过渡地带,湔江河谷,是润泽彭州的河流之一,得天独厚的河谷,海窝子古镇临依湔江河谷而建。</p> <p>湔江河谷,处于彭州山区的腹心地带,辖龙门山、小鱼洞、通济、白鹿、新兴5个镇。</p> <p>新兴镇(又名海窝子)位于彭州市西北部龙门山,地处湔江河畔。</p> <p>“瞿上”,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蜀王柏氏建都瞿上。</p> <p>传说中古蜀国柏灌王奠基之地“瞿上”,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p> <p>海窝子海眼,似一汪碧绿的清潭,潭水深不可测。但令人叫绝的是,无论下雨还是涨水,这海眼里的水始终不会越过街面遍地横流。</p> <p>海窝子地名来历。据传,彭州湔江边生活一对母子。儿子小龙以割草为生,发现一处地方草永远割不尽。一年干旱,土地菩萨托梦给小龙,那窝草挡住了东海的眼睛,于是小龙使劲拔走了那窝草,顷刻间大水喷涌而出,小龙因口干舌燥,把头伸进水里一阵猛喝,突然头痛难忍,头上长角,身上长鳞,变成了一条龙,在水中翻滚,他顺水一直下流,流进了东海。小龙拔过草的地方,至今仍流水不断,人们为了纪念小龙,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海窝子。</p> <p>据《华阳国志》记载:“蜀王鱼凫,畋于湔山,建都瞿上。”帝王的象征是龙,王者所在即龙之所居,龙潜于海,故后人称当地为“海窝子”。</p> <p>又说:古时靠山边处有一石洞,终年有泉水流出而得名。据今考证确有一洞,说是“海眼”。</p> <p>海窝子是古蜀文明发祥地,也是龙门山脉诸镇通向坝区的咽喉之地。</p> <p>古镇,一排排木建筑楼房错落有致,西面湔江水流蜿蜒而过。</p> <p>主要街道瞿上老街全长1500米,房屋建筑多为明清时代川西民居建筑风格。</p> <p>高低错落、进退有致的建筑格局。</p> <p>会馆林立。</p> <p>房屋掩映在花从里,空气清新,顿感安静与祥和。</p> <p>步行在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p> <p>老茶房、翟上茶社是古镇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之地。</p> <p>浓厚的人文节日气息。</p> <p>古镇古朴沧桑的面貌。</p> <p>佛林寺。</p> <p>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地处龙门山断裂带的新兴镇遭受极大破坏,损失惨重,属地震极重灾区镇之一。</p> <p>重建后的海窝子被打造成“生态田园养生古镇”。</p> <p>重建了1.5公里长,明清风格的古镇老街。</p> <p>“瞿上”即是如今被称为“海窝子”的彭州新兴古镇。</p> <p>青石板路上,走在红灯笼油纸伞下。</p> <p>油纸伞。</p> <p>街道两面一色古朴的木楼、青砖的墙面,小河沿街蜿蜒而过,一座精巧别致的石拱桥横跨小河之上,既饱含川西民居风格,又汇聚浓厚的人文历史韵味。</p> <p>随风摇曳的各种花儿,尽显妩媚。</p> <p>古镇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环境特别优雅。从步行街入口走到尽头,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种有植物花卉,而花的种类繁多,颜色各异。</p> <p>街道两边的青石板下有流水蜿蜒而过,镇上的人们过着悠闲的生活。</p> <p>海窝子广场,戏台。</p> <p>海窝子川剧文创小镇,戏台周日,逢年过节必须的有川剧演出。</p> <p>川剧脸谱。</p> <p>川剧小镇,川剧创意美术厂告。</p> <p>湔江书院。</p> <p>龙怀沟。</p> <p>建筑风格都是川西民居,小桥流水人家,大红的门,小青瓦门搂。</p> <p>古街两边都挂着红灯笼。</p> <p>这里就是位于彭州境内的海窝子古镇。</p> <p>这里就是海窝子古镇。</p> <p>许愿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