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岱庙位于山东省 泰安市泰山南麓,俗称“东岳庙”。</p><p> 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p> <p> 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p> <p> 遥参亭内自明以来一直供奉碧霞元君,由于遥参亭地理位置优越,清末之时,香火很是兴盛。</p> <p> 以至民间把遥参亭称为“泰山第一行宫”。</p> <p>碧霞元君祠 泰山老母</p> <p> 岱庙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p> <p> 遥参亭 ,大臣都在此参拜,前面的路只有皇帝可以进去了。</p> <p> 岱庙以其内部建筑排列布局来展示儒家礼制观念,整个建筑群以一条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中心,均衡的横向扩展。</p><p> 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遥参亭大殿、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中寝宫、厚载门。</p> <p>登泰山起点</p> <p> 遥参亭与岱庙之间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是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p><p> 通高12米,宽9.8米,深3米,总体略呈方形造型端正,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p><p> 坊顶是歇山式仿木结构, 螭吻凌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脊兽欲驰。正脊之中竖立着宝瓶,两侧有四大金刚拽引加固。中柱小额枋上透雕着二龙戏珠,龙门枋上浮雕着丹凤朝阳。</p><p> 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竖立双柱,柱下侧是滚墩石,石上前后有立雕蹲狮两对。</p> <p> 正阳门位于岱庙坊后,正阳门始建于宋,高8.6米,上面的五凤楼高11米,共5间,为九脊 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翘四,墨线大点金彩绘,额枋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p><p> 正阳门有两扇朱红大门,门上镶有81个铁制馒钉,有铺首,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p> <p>汉柏</p> <p> 宋《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又名《祥符碑》,立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碑高8.2米,宽2.15米,碑阳刻文34行,满行61字,共2319字。由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篆书碑额并书写碑文。</p> <p>五岳独宗 该碑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将泰山神由“王”晋封为“帝”之后所立。</p> <p> 碑文叙述了自唐玄宗至宋真宗不断为泰山神追加封号的经过,以及真宗封泰山、谢天书后的重大变化。</p> <p>延禧门</p> <p> 原树高大茂盛,蔽荫亩许,民国年间枯死。1952年在枯槐内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称“唐槐抱子”。</p> <p> 这棵花树虽然不及唐槐名气,我亦觉得你美丽迷人,风情万种 🦋</p> <p> 《宣和重修泰岳庙记》又称《宣和碑》,立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碑高9.25米,宽2.1米,龟趺螭首。龟座高1.85米,宽3米,长5米,重4万余斤,为岱庙诸碑之冠。碑阳刻文26行,满行74字。额阴刻“宣和重修泰岳庙记”2行8字。</p><p> 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文,张漴书并篆额。宣和六年(1124年)北宋王朝危在旦夕,为保江山,宋徽宗不惜耗费巨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借神的力量庇佑自己。碑文主要叙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登基至宣和四年(1122)二十一年问陆续重修岱庙的情况。</p> <p>万代瞻仰</p> <p>兔目当年李氏槐,枒槎老干倚春阶、</p><p>何当绿叶生齐日、高枕羲皇梦亦佳。</p> <p> 汉柏院位于庙东南隅,院内原有炳灵殿,又有汉柏,故旧称炳灵宫或东宫,今称汉柏院。</p> <p> 门内巨匾高悬,李铎书“炳灵门”。</p> <p> 周围有古柏5株,传为 汉武帝东封时所植。如今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p> <p> 虽已肤剥心枯,却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泰安八景之一。</p> <p> 树下有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题《汉柏诗碣》。</p> <p> 亭台及东墙内嵌70余块。有张衡《四思篇》、 曹植《飞龙篇》、 陆机《 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诗》。</p> <p> 院内存历代碑碣90块,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26块,诗30首。</p> <p>汉柏亭</p> <p> 两侧配殿:东为三灵侯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 周武,</p> <p> 正阳门内迎面是配天门,穿堂式,筑于石砌高台上。门上悬当代书法家舒同书额。</p> <p> 门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像,1928年毁。</p> <p> 两侧配殿:西为太尉殿,祀唐武宗时 中书郎杜琮</p> <p> 时同野鹤看桃去,或领山猿采药回。</p><p> 很喜欢这句诗的恬静悠闲,自在洒脱。</p><p> 像极了赵朴初的五字禅言“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p><p> 豪饮七大碗玉液琼浆固然滋味无穷,但比不上品一小壶香茗的真情趣。</p><p> 拥有千百条高僧的偈语又如何?参尽枯禅皆不是,还不如放下一切,喝壶茶去。</p> <p>君承恩命住天台,万壑千峰绕绛台。</p><p>门外霞川浮溟涬,杯中云海接蓬莱。</p><p>时同野鹤看桃去,或领山猿采药回。</p><p>三十年前吾亦到,旧题应入白云堆。</p> <p> 岱庙碑碣林立,古木参天,岱庙碑林因历史久远,藏碑颇为丰富。现存历代碑刻300余通,林立而群,形制各异。这里保存有中国最早的刻石——秦李斯小篆碑。</p> <p> 可摘星辰 之后是雨花道院,原为道士斋宿之所,院内旧有藏经堂、环咏亭、鲁班殿等建筑,2007年辟为岱庙石刻园,院北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p> <p>光影斑驳间偶遇青石板上的三朵梅花</p> <p>六月盛夏于雨花道院树荫深处驻足赏梅</p> <p> 仁安门,位于配天门之后,是主体建筑天贶殿之前的最后一道门,上书“天下归仁”。</p> <p> 在现存岱庙的《五岳真形图》碑上,刻划有五岳的象形符号,并给五岳山神的职司进行了分工。分给泰山神的职权最大:“主于世界人民官职及定生死之期,兼注贵贱之分,长短之事也。”</p> <p> “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也。”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改革封禅制,由帝王封禅转而为遣官致祭。</p><p> 公元1370年,在岱庙立碑正名,去掉了泰山神的一切封号,但东岳大帝的称呼仍历代沿用。</p> <p> 天贶(音况,赏赐意)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 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元称仁安殿,明称峻极殿,民国始称今名。</p><p> 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p> <p> 天贶殿长48.7米,宽19.73米,高22.3米,面积近970平方米,大殿建于长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栏围护,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p><p> 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四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平棋天花板。</p> <p> 殿内供奉泰山神即东岳大帝。民间传说此神即黄飞虎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屡树战功的武将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命他总管天地人间的吉凶祸福。</p> <p> 殿内东、西、北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名《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描绘泰山之神出巡的盛况。</p> <p> 东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回銮。整个画面计675人。</p> <p> 加以祥兽坐骑、山石林木、宫殿桥涵,疏密相间,繁而不杂,是中国道教壁画杰作之一。</p> <p> 原先是可以进殿中观赏,现在被隔离起来了,站在殿外只能看见模糊的片段。</p> <p> 大殿重台宽广,雕栏环抱。中置明代铁铸大香炉和宋代两大铁桶;两侧有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p> <p> 殿两侧原有环廊百间,与仁安门两侧的东西神门连接,内绘十殿阎罗、七十二司。东廊中间有鼓楼,西廊中间有钟楼,均毁于清末。</p> <p> 1982年后,陆续重建环廊与钟楼。今东廊内陈列历代碑刻,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汉衡方碑》、《汉张迁碑》、《晋孙夫人碑》、《魏齐隋唐造像记刻石》、《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唐鸳鸯碑》、《唐经幢》、《宋升元观敕牒碑》、《金泺庄创佛堂之记》、《金重修天封寺碑》等</p> <p> 及《五岳真形图碑》、《登岱八首》、《太极图》、《谷山寺敕牒碑》、《颂岱诗》、《乾隆御制诗》、《望岳诗》、《筑桥碑记》等名碑19块。</p> <p>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五月,真宗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十一月,封“东岳夫人”为“淑明后”。</p> <p> 西廊内陈列汉画像石48块。殿前院,古柏蔽荫,碑碣林立:东有《宋封祀坛颂碑》、《金重修东岳庙碑》、清乾隆皇帝御制《重修岱庙碑记》;</p> <p> 西有《大宋天贶殿碑铭》、明太祖御制《封东岳泰山之神碑》;中立《大观圣作之碑》、清康熙年间《重修岱庙记》等</p> <p> 岱庙后院的东西两侧,东为铜亭,西为铁塔。</p><p> 西侧的铁塔为明嘉靖年间铸,造型质朴雄伟,原有13级,立于泰城天书观,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飞机炸毁,现仅存3级,高约4米,1973年移此。</p> <p> 《泰山秦刻石》原在岱顶,后渐磨损。至清代移存山下岱庙,曾被盗而又追回。尚存完整者7个字“臣去疾臣请矣臣”,半残者三字“斯昧死”。</p><p> 《泰山秦刻石》已成为稀世瑰宝。</p> <p> 铜亭又名“金阙”,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铸。亭为铜质,施以鎏金,亭长4.4米,宽3.4米,内祀元君铜像。璀璨耀目,端庄浑重。</p> <p> 该亭以仿木结构形式装配而成,为重檐歇山式,显示了中国古代精湛的冶铸工艺。20世纪70年代迁入岱庙。</p> <p> 泰山人文景观之二绝——秦刻石, 也称李斯碑。 此刻石是秦二世胡亥所下诏书,由丞相李斯以小篆字体书刻制成的。小篆字体笔画简易而形体整齐秀美,较繁赘的大篆更为人们所喜爱。</p> <p>厚载门,厚德载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