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程刚齐

<p>  大部分同学还戴着口罩,所有的眼睛都专注地盯着我,教室里的氛围出奇的好,我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所有同学对八年级语文最后两节课的珍惜。 </p><p> 教室后面几位偶尔睡觉的小伙伴也睁大了眼睛看着我,他们的父母在这个春天里,孩子线上学习的好多日子“管不了”他们,曾经向老师“投诉”。靠前几排的学生,今天的眼神格外的亮,他们的父母此刻同样还在田地、工地上挥汗如雨,没有人能“管”他们,他们却一如既往地向我报以极大的热情。 </p><p> 我知道,农村的孩子,都把对老师的爱与恨直接挂在脸上;农村的学生家长,更是直辣辣地把对老师的爱与恨挂在嘴上,敢爱敢恨,他们在家长微信群里直接表达对学校或老师的不满,也能直接表达对老师的认同。线上教学时,我这个“异类”老师也曾在微信群里直接骂过一些对孩子漠不关心的家长,居然得到了其他很多家长的声援,让我感动。 </p><p> 眼前的43个孩子,代表的就是43个家庭的未来。 </p><p> 8月28日上午10点10分,我还是对这批学生有很多的不舍,但我用尽可能波澜不惊的开场白开始了八(1)班最后两节语文课。事实上,不到三分钟,我还是没有控制住进了课堂就热情洋溢的一贯风格。给九年级语文课程预热的《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我执教八(1)班语文课程的收官之作——李白、刘禹锡和苏轼在人生最艰难时刻表现出的坚韧、乐观、豁达与对未来燃烧起来的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不仅感染着所有的学生,也深深地震撼着我自己——这半年来的艰辛,可不就是我们所有人对希望绝不放弃的坚守?武汉这一年的春季,我们戴着口罩渡过了最漫长的学期:线上教学近5个月,不少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顺利上网课;35天“小暑假”后,线下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20天。学生们的知识节点还是缺失了不少,总让我有一种遗憾。 </p><p> 11点50,课程刚好结束时,下课铃声响了,我故作轻松地跟所有学生说:“同学们,再见!”所有同学都站了起来,开始有两三个同学鼓掌,紧接着,全班都鼓起掌来——这掌声是送给我的,也是送给孩子们自己的,更是送给我们一起渡过的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封锁的八年级的——孩子们用这样的方式向勇敢的岁月致敬! </p><p> 那一刻,我呆了那么短短的几秒,我生命中的短短的一段教学生涯和他们一起度过:我们都曾在疫情中迷茫,我们又一起在坚持中继续,我们在掌声中迎来了全新的生活!我想,像我这样的一位普通的农村中学教师,在课堂里追求内心宁静的中年人,早已忘却身边的毁誉与诱惑,成了“一根筋”的教学呆人,我是幸福的:在每一小段可以发点光的日子里,我可以把自己燃烧得透亮,只管用自己的高温去消融在学业上无助者的冷漠,用澄澈去消解家长们对世俗教师的固执得让人窒息的偏见与误解,直到照亮周围一切人心,我的生命就不会有患得患失的困惑。这群孩子也一样,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还会有很多“遇见”,一切困难和“幸遇”都是历练与收获,能保持终生学习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这一群农村的孩子,我已经在你们的掌声里,听出了你们面对两天后九年级学习生活的自信与勇气! </p><p> 放学了,我轻轻地抬手:“同学们,吃饭了!”</p>

同学

孩子

老师

教学

学生

家长

他们

线上

短短的

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