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五分钟

大杨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诗词格律五分钟</b><br></h1><div><b><br></b></div><font color="#ff8a00">本文试着用五分钟说明格律的要旨,分享给只想大致了解以便更“靠谱”地欣赏诗词的朋友。如果你是行家,这篇短文或许可以帮你节省一些答疑的时间。如果你想学着写诗词,我的看法是:最好别!鲁迅说“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我用了几十年才明白这句话。<br></font><br><div>汉语诗按年代分为旧体诗(文言诗)和现代诗(白话诗)。<br>旧体诗分为近体诗(也叫今体、新体,包括格律诗、词和曲)和古体诗。<b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格律诗发端于南北朝,成熟于隋唐。最初定型为五言律诗(五律),形式上是五言八句(四韵)。科举试帖诗规定十二句(六韵)或十六句(八韵),这是为了考查文语能力。</span><br></div><div><div><font color="#9b9b9b">词和曲源于格律诗,词兴于宋,曲兴于元,它们继承了格律诗的平仄和对仗,但不再遵循单一的句式和押韵。<br>五言律诗按简单规则在前面加两个字,就成为七言律诗(七律),这是唐朝的发展。五律或七律截取四句便是绝句(指律绝,古绝不论),因此相应地有五绝和七绝。所以五律是根基,其它只是简单的变体。<br>这就是近体诗“五七言、四八句”特征的由来。】</font><br><br>格律诗四大要素:<br>一、字——有声韵。<br>二、句——有定式。<br>三、联——有粘对。<br>四、篇——有章法。</div><div><br><div>本文以五言律诗为例做基本展开,举一可以反三(七律、五绝、七绝)。<br><br><b>一、字有声韵</b><br>汉字按声划分平仄,按韵划分韵部。格律诗的核心是“调声押韵”。</div><div><br></div><div>古音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诗律以平声为“平”,其它三声为“仄”。现今普通话也分为四声,其中将平声分为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上声为三声,去声为四声。入声消失,被并入其它声部。</div><div><br></div><div>韵即是常说的韵母。按相同或相近的韵母和平仄规划分类,称为韵部。两个句尾字在同一韵部,就叫做“押(叶)韵”。韵部由韵书规定,各地各朝一致,不依地方和时代变迁。目前流传下来的韵书是成书于元朝初年、依照唐朝诗韵规则归纳的《平水韵》。<br></div><div><font color="#9b9b9b">【古体诗韵比较宽松,可以相邻韵字通押,词韵则有更多的演变,也更加宽松。</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入声从元朝起就已经从现实官话中消失。不仅入声消失,历代以来一些字的韵母及发音也随时间地域而变化。以今音去读古诗,有些可能不和谐。但是诗的发展脱离了吟诵之后,格律也不再跟随现实声韵,而是成为一种约定文法。</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格律诗的规则自初唐一直到民国前都没有改变,科举废除之后就成了历史定格。现在所谓改革新韵新法并没有道理,玩家们称之为“老干体”。如嫌不雅,不妨叫“新旧体”。总之,应属于另类。</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辨别入声是现代人学旧体诗最大的难点。虽然入声仍然有辨别方法,花五分钟可以掌握大部分,但实际中还得参照韵书。】<br></font><br><b>二、句有定式</b><br>格律诗规定了句子的节奏组合。奇数字的句子为②③组合(五言)或②②③组合(七言),偶数字的句子以②②②……组合(五、七言之外的句式罕见于近体诗,多见于词、曲和对联)。</div><div><br></div><div>这里的②是指两个相同声调的字为一节,两节平仄交错。这个规则常常被叫做“马蹄格”,如同马的行走,两步一换,“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见动图)。</div><div><br></div><div>③是指奇数字句子的尾三字为一节,规则略有不同,除了两种简单的2+1格式(平平仄、仄仄平),还有两种1+2格式(平仄仄、仄平平)。<br></div><div><br>这样的平仄交错句式称为“律句”,为词、曲和对联所共同遵循。<br></div><div><br></div><div>五律的句式依平仄只有四种,是由尾三字决定的。五分钟可以轻松地背下来。按照起声和收声,归纳如下:<br>A句式(仄起仄收)——仄仄 · 平平仄。<br>B句式(平起平收)——平平 · 仄仄平。<br>C句式(平起仄收)——平平 · 平仄仄。<br>D句式(仄起平收)——仄仄 · 仄平平。<br>七言只是简单地在前面按两两变调的法则添加两个字:仄仄前面加平平,平平前面加仄仄。<br><br><font color="#9b9b9b">【ABCD这样的四句就组成了一首标准的五绝,重复一组ABCD就成了五律。<br>如果有兴趣,找出这种句式的规律也不难,再花五分钟就够了。<br>旧体诗的语言特点是两个字为一节,节奏点在偶数字位和每句的结尾,所以只是偶数位置和末尾的字讲究平仄,可以记作“奇位不论,偶尾分明”。<br>有两种古人认为不能不论的例外,由此演变出定式之外的约定变格,它们的用法与定格等同:<br>B1句式(平起平收)——仄平 · 平仄平。<br>C1句式(平起仄收)——平平 · 仄平仄。<br>B1的第一字该平而仄(拗),必须在第三字用平声反回来(救),这就是著名的“孤平拗救”,不能不论;C1的第三字该平而仄,可以用第四字平声反回来,否则就是“尾三仄”,这也属于“拗救”。但是尾三仄和尾三平不是死罪,古人名篇中也屡见不鲜,被认为是一种高古格调。】</font></div><div><br><b>三、 联有粘对</b><br>格律诗以两句为一“联”。联是构成格律诗的结构单元。联中第一句称为“出句”,以仄声字收尾(属A或C句式,结尾标以逗号)。第二句称为“对句”,以平声字收尾(属B或D句式,结尾标以句号),收尾的这个平声字即为“韵”(所以也叫韵句)。</div><div><font color="#9b9b9b">【特例是“首句入韵”,即全篇第一联的出句可以平声收尾(B或D句式),但必须与对句押韵。】</font><br><br>“联内相对”——两句节奏点平仄互反。<br>四种句式中,只有A和B、C和D满足这样的规则,所以联内只有两种格式:仄起联〖A,B。〗,平起联〖C,D。〗<br><font color="#9b9b9b">【首句入韵的特例:因为两句尾字同为平声,所以首联的格式是仄起联〖D,B。〗或平起联〖B,D。〗】<br></font><br>“联间相粘”——这一规则要求下一联的出句的起声,与上一联对句的起声相同,也就意味着与上一联出句的起声相反,从而就避免了两联雷同。<br>这样结构就非常简单:B和C相粘, A和D相粘,那么〖A,B。〗之后必然接〖C,D。〗,而〖C,D。〗之后必然接〖A,B。〗,如此循环往复。</div><div><br></div><div>概述起来,五律的格式只有两种:</div><div>1、仄起式:ABCDABCD</div><div>2、平起式:CDABCDAB。</div><div>如果想首句押韵,则第一个A可以换成D,第一个C可以换成B。<br><br><b>四、 篇有章法</b><br>四联组成一篇律诗,依次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更多联为排律(五言排律是科举试贴诗的规范。七言排律少见)。</div><div><br>一首诗的所有联必须在落在同一韵部,所谓”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必须是平声韵。</div><div><br>首尾两联可以不用“对仗”,其它各联则要求对仗。<br><font color="#9b9b9b">【“对仗”——联内除了平仄相对以外,还有词性排比的讲究,这就是对仗,后来的对联即源于此。对仗是写旧体诗的一大关键,读起来赏心,写起来挠头。】</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律诗在结构上常常以“首、颔、颈、尾”四联,来契合“起、承、转、合”的基本文法,所以一首及格的律诗,读起来层次清晰,脉络分明,雅俗能赏。<br><br><b>结语</b><br>本文所讲述的是格律的定式。实际上,除了科考应试和官场应制这种正式场景,一般的个人写作并不完全遵循定式。古人作品有各种变体,除了<b><font color="#ed2308">孤平必救、不许错韵</font></b>这两条严律,其它都有破格的先例。只需要一个理由——“这样更好”。<br><br>如果你看到一篇前人作品没有遵从本文讲述的规则,可能是因为:<br>一、有你不了解的入声字或古音字;<br>二、有你不了解的变格;<br>三、追求古风古调;<br>四、因无法完美,须以意为重;</div></div></div><div>五、作者可能生在唐朝以前或民国之后;</div><div>……</div>